开放大学专业群建设研究

2023-07-17 13:10宗海静史红改
文教资料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群开放大学系统论

宗海静 史红改

摘 要:2012年以来,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进入改革转型时期,国内开放大学在大学内涵、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队伍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专业群建设是我国开放大学实现特色高水平建设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剖析开放大学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基础、价值与意义,在明确专业群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确定专业群的组建原则,找到开放大学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为我国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提供战略性参考。

关键词:开放大学 专业群 系统论

我国开放大学的转型自2012年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使命,积极开展新型大学实体、办学体系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在大学内涵、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绩,但同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1]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专业发展特色不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开放大学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加侧重办学规模,而对学科建设发展重视不够,这就导致开放大学的学科基础薄弱,大学的学术性无法得到同行专家与社会各界的认可。学科建设上的缺位引起“连锁反应”,进一步导致开放大学难以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专业发展缺乏应有基础,内涵发展不够,特色化、品牌化形成乏力,课程、资源建设以及学习支持服务质量难以提升,进而影响开放大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2-3]同时,开放大学难以有效适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无法满足新技术、新技能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和供应,专业建设受到较大制约。[4]

此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不足、师资队伍结构需要优化、开放教育实训环节功能弱化等问题并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建设等是其核心发展要素。任何一家高校都应建设并发展好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优秀师资团队、精品课程,以形成核心竞争力。[5]《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第6条提出“完善专业建设制度,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只有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锚”,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围绕优势学科组建专业群,围绕专业群打造特色专业,逐步形成学科的影响力,才能真正激发开放大学的办学活力。[6]

一、推进专业群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一)专业群的内涵

专业群是在国家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早在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的目标任务。随后,职业教育院校、相应的高等教育等研究机构开始了对专业群及相关应用的研究。专业群的概念来自企业产业集群概念的迁移,也可以说是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

对于专业群的内涵,围绕着“专业群应由哪些专业构成”的问题,很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析。闵建杰和应智国认为,专业群对应职业群或岗位群,是由资源基础、技术基础或专业方向相近的专业组成的集合。[7-8]秦殿军、曹印革等人认为专业群应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拥有一個公共技术平台,涉及多个专业方向。[9-10]赵鹏飞、苏成柏等人认为专业群内的专业可以是同一职业技术门类,也可以是跨门类,关键是专业间要有内在逻辑的连接。[11]袁洪志、毕雁冰、周建松等人认为专业群内应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专业和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核心专业可以是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形成带动效应,其他专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合力。[12-14]

此外,在区别专业群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上,于国庆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专业群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的集合,它应该是一个包含着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等要素在内的系统。[15]覃川在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定位与内涵发展的研究中则强调了专业群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不同,他认为在专业群建设的环境下,通过各专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带动推进,能够激活专业的潜在能量,提升专业整合与资源共享的能力,从而提高专业发展的水平。在专业群的带动下,类型教育的办学理念特色更加明显,体系构建系统更加完整,体制机制更加充满活力,运作模式更加开放共享,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等。[16]

基于以上学者对专业群的诸多表述,本文尝试从中找到专业群组建的核心要旨,如图1所示。

(二)推进专业群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从短期看,专业群建设能够直接促进资源整合,特别是师资和课程资源,产生集聚效应,激发办学资源效益更大化;从长期看,专业群的建设将成为推动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有赖于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专业群建设所形成的专业生态圈可以有效地提升专业内涵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17]同时,开放大学可以选择一个主打专业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 [18],推进开放教育特色化和差异化办学,在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突出重围。因此,要实现专业有特色、学校有品牌、办学有质量,开放大学可以根据新时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努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以此推动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专业群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科学地组建专业群是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的前提。系统论为开放大学专业群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专业群的组建可以从系统论的视域,深入分析专业群与内外部环境之间、专业群与专业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找到专业群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激发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19]

“系统”在古希腊语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之意。而最早由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其核心思想就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专业群亦然。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0]那么,从系统论的视野看,专业群就是一个由几个专业构成的有机整体,群内各专业在师资、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招生、学分互认等方面发生内在联系,其合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本文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目的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提出专业群建设需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整体性

整体性体现的是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从专业群的组建角度上看,根据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观点,专业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几个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现有专业的解构与重构。专业群的整体功能是各个专业在孤立状态下无法实现的,表现为“1+1>2”,产生集成效应。从专业群的资源要素来看,专业群的教学资源主要涵盖课程、教师、实践教学等资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并非完全孤立,而是相互作用、共建共享,有机地渗透在专业群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专业群内资源的深度融合。[21]因此,这就要求开放大学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全局统筹、全面协调[22],对专业群各要素进行协调与控制,保持专业群内各要素之间协同整体性。

(二)关联性

关联性是系统论的核心属性。根据系统论的思想,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虽然每个要素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与联系,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专业群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要素密切融合的逻辑连接,由密切相关的专业组合而成。在系统论的视角下,专业群需要首先明确应由哪些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找到这些要素如何产生关联的内在逻辑,继而进行统筹、协调,探索开放大学专业群的建设路径。[23]专业群可以基于产业链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组建而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跨界”,但要协调互通而又坚持一贯性。[24]

(三)层次性

层次性体现的是系统论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不是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在共同的行业背景或学科体系下,各专业进行有序地搭配和融合。群内各专业也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在群内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各自特定的作用,体现出层次性和联系性。[25]更为重要的是,专业群内要有核心或骨干专业,发挥“领头羊”作用。集聚性是专业群最基本的属性,核心或骨干专业是专业群的核心競争力所在。专业群的集聚效益一定是由核心或骨干专业带动下形成的合力。这就要求专业群中核心专业做基础,其他专业做有益补充,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有序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开放大学专业群建设的路径

专业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组织的管理能力、教师的思想认识、组织落实、制度保障、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开放大学在探索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系统思维,进行全局谋划和有效落实,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及时调整优化,才能保障专业群建设平稳有序进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26]从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尝试在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招生、“学分银行”等要素中找到专业群建设的路径。

(一)把握内外部环境,找准专业群建设的方向定位

基于系统论的思想,在顶层设计上,开放大学首先要以系统化战略思维确定好专业群的发展定位,推进专业群建设的综合改革。例如,在研究北京开放大学专业群建设的问题上,可以运用SWOT管理模型分析北京开放大学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确定北京开放大学的发展战略,克服自身弱点,抓住外部机遇,明确服务首都市民终身学习、围绕城市“衣食住行生老病养”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在面向产业链、关联岗位群或者拓展职业群的前提下,开放大学应对院系、专业进行解构与重构,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岗位链匹配的同类专业组合成群,同时避免简单拆合并转。专业群建设应体现综合性和完整性,遵循专业群内涵建设的理念,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为原则,指导专业群内各专业制订满足行业企业、学生、专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7]

(二)重构模块化、组合式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课程资源是专业群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子系统。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基于专业群重构课程体系。开放大学可以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为依据,灵活组合专业课程内容,尝试课程设置模块化,形成专业群内可融通共享的课程子群,即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发展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模块。具体做法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开设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基础通识教育等专业群公共课程,注重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课程模块,也就是常规选修课程模块,开设基于职业岗位群通用能力的专业选修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课程模块,也就是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开设体现专业方向深入的专业核心课程,这里的课程通过组合实现专业方向性,满足不同岗位需求,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拓展课程模块开设拓展职业能力、融通X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既有学习经验的职业技能课程,注重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28],如图2所示。

在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同样要注重知识点与岗位需求能力的结合。从建设路径上看,要首先对在职人员的“岗位能力”,包括知识与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关键技能、实践与专业能力等进行分析、分解,从能力的构成“倒推”与各项能力匹配的相关知识点,由知识点的集合组成对应的课程,再由相似的课程组成课程群,进而搭建起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群不为某一专业所固有,可通过“排列组合”由专业群内共享。开放大学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立足学生需求,以任务为引领,以知识应用为核心,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行梯度式学习资源设计,才能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较好的融合。

(三)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教师资源是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支撑。目前,开放大学系统内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数量不足,教师队伍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要从整体上综合考虑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结构特点和专业群发展需要,精心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首先,需要调整专业群教师组成,根据课程模块将教师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团队。其次,要激发教师团队协同合作的优势。学校应多搭建教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技术创新服务的平台,有效提升专业群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团结协作能力。最后,要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适当鼓励并支持教师去企业开展兼职实践锻炼,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要,从而在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29]同时,开放大学可以借助整合优质教师资源的优势,吸收行业企业专家进入专业群教学团队,增强专业群内实践培养的人才力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对于远程开放教育为主的开放大学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而专业群的实践教学可以摆脱“各自为政”的做法,共建共享同一实训体系。根据专业群的构建原则,专业群内各专业是否隶属同一学科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各专业方向能否对接产业链和职业岗位链,能否在同一实训体系中完成实践性教学。[30]开放大学可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通过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政府深度合作,探索联盟制、伙伴式、集团化、共同体等发展模式,形成校政企互融、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的运行机制,实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31]

(五)大胆尝试专业群招生模式

开放大学可以尝试开展专业群整体招生模式,即学生在入学时不分专业,第一学年按照专业群进行培养,主修公共基础和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第二学年可针对意向岗位在专业群内主选一个专业方向,进入职业技能课程学习,同时可根据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辅修其他专业方向。

(六)加快“学分银行”建设,推进学分互认制度

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他们大多数是在职成人,有一定的在职经历和学习经验,这里的学习经验可能是学历教育的,也可能是社会职业技能学习的经验。其二,他们遍布社会各行各业。如果能让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既往经验在同一标准体系下得到不同领域的互认,这将极大地激励学习者,更能成为开放大学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途径。开放大学在建设中需要建构多元化的入口和出口,主张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而在诸多探索改革和转型的手段中,开放大学应该积极地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面向学习者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学习成果认定模式,推进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职前教育與职后教育以及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融通。[32]同时,加快实行“1+X证书”的“学分银行”、学习成果与既有经验认证与转换制度,鼓励学生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修读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课程,拓展职业匹配能力。[33]

参考文献:

[1] [4] [6] 崔新有. 开放大学试点:困境与突破[J]. 开放教育研究, 2020(4):12-17.

[2] 查代春.开放大学学科建设“1+N”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4):105-112.

[3] [31] 谢茂康. 产业群和专业群适应性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6(24):41-43.

[4] [5] [32] 周世菊. 当前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新内涵和新策略[J]. 成人教育,2019(8):30-35.

[7] 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6.

[8] [30] 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33-35.

[9] 秦殿军,郭晓晶.国际商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5-67.

[10] 曹印革,郭全洲.专业群背景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7.

[11] 赵鹏飞,苏成柏.浅谈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46-47.

[12] 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13] 毕雁冰.高等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350-351.

[14] 周建松.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群)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1(4):130-132.

[15] 于国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析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9(5):19-20.

[16] [17] [27] 覃川.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定位与内涵发展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3):57-63.

[18] 邓子云,张放平.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20(4):89-95.

[19] [21] [25] 刘英霞, 亓俊忠,丁文利. 系统论视角下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组建逻辑与成效探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14):25-29.

[20] 吴炳章.生成整体论:语用学研究的新范式[J].外语学刊,2008(3):58-64.

[22] 屠佳.系统论视域下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348-350.

[23] [29] 宗诚,王纾.关联性:双高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遵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3):52-57.

[24] [26] 王亚南.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重在专业资源整合[N].中国教育报,2019-05-07.

[28] [33] 叶霞.高职经管专业群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实践[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1(3):88-90.

基金项目:北京开放大学2022年教学改革项目“城市管理学院专业群组群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群开放大学系统论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新媒体时代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