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雯
摘 要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图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与表达、施工图绘制,为以后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学科基础。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基础理论多,工程实践少”“专业知识多,思政人文少”“教师灌输多,学生思辨少”“评价单一”等痛点问题,教学团队以教学问题为导向,以工程专业认证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学生中心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重构基于疑—融—悟—行(WWHD)学习模式的工程案例和科研双驱的阶次化教学内容,构建多阶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和线上驱动、线下强化的显隐双性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立课程考核“五元协同”评价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思政、翻转与案例、线上与线下“四贯通”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科学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9-0125-03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落实新工科建设要求。课程基于学生中心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结合专业特点自建线上课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重构教学内容、重塑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课程团队围绕教材对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收集整理工程案例,既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也利于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秉承“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助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相关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升华。课程团队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制定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1 课程概况
根据“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立足本省,面向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与职业素养”的课程性质和特色,“面向未来、适应需求、理念先进”的新工科要求,凝练课程的核心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工程图学基本知识、原理和技术;理解设计表达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重要进展的发现历程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能力目标:能够从点、线、面出发分析形体投影特征;能够设计符合规范与工艺要求的形体,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体现创新意识;能够跟踪工程技术前沿不断更新相关知识,适应工程行业职业发展。
素养目标:传承中华文明、家国情怀,感受科研工作者为国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工程素养,传承大国工匠精神。
2 教学痛点问题
本课程开设在大学第一学期,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枯燥难懂。传统教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远离生活实际,学习成果缺乏高阶性和挑战度。课程考核重考试成绩,缺乏过程性考核。课程组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1)课程教学基础理论多,工程实践少,教学资源缺乏;2)专业知识多,思政人文少;3)教师灌输多,学生思辨少,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4)传统评价体系只注重课本知识掌握程度,学生主观探索及高阶性学习少,难以达到能力培养目标[1-2]。
3 教学创新特色
3.1 课程教学内容创新
针对教学基础理论多而工程实践少的问题,基于三个平台建立四个教学资料库,以工程实际问题和科研项目为牵引,重新整合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
3.2 课程教学理念创新
针对教学专业知识多而思政人文少的问题,将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践行学生中心和立德树人理念。
3.3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针对教师灌输多而学生思辨少,探索性、研究性学习不足的问题,建立以“线上资源为基,线下互动为本”、问题为牵引的“疑—融—悟—行”启发式学习模式。
3.4 课程考核方式创新
针对教学评价单一的问题,构筑“五元协同”评价机制,提出分布式、增值式评价方法。
4 教学创新过程
4.1 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课程内容的“两性一度”
4.1.1 重构模块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构型设计为主线,改革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课程体系包括五大部分:投影理论(初阶)、标准规范(初阶)、构型与表达(中阶)、工程图样(高阶)、计算机成图(高阶)。初阶模块包含基本理论知识,中阶、高阶模块包含学科研究前沿,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堂,保证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注重内容的高阶性和挑战度[3]。
4.1.2 融合多维化教学资源
基于三个平台打造混合式在线学习空间:一是以超星泛雅平台为载体,建设校级一流课程,建立面向校内混合式教学的工程制图线上教学平台;二是在线工程图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平台上布置在线学习拓展任务,强化学生创新和互动;三是在线建设工程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建筑场景进行漫游,三维可视化的建筑、结构图更加直观、形象。
基于四个教学资料库拓展混合式教学内容:一是建设微课视频库,包括主讲教师主讲的视频资源42个(共计1 460分钟),在有限的课堂学时之外,实现对学生的指导;二是积累899道随堂测验和章节测试题、其他资源380个,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框架和多维度的学习平台;三是建设制图相关的思政案例库,在课程的全时间、全空间融入思政元素;四是建设三维仿真图形库(161个),实现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过渡。
4.2 弘扬工匠精神,强化思政铸魂,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学体系
基于思政教育的“回填”,注入显隐双性的思政精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工程图学课程,在绪论、国家标准、投影理论、基本形体等章节知识中,有机地嵌入工科学生的优秀品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达到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形成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根据顶层设计中划归下来的人文素养范畴,在对应的课程中找到专业知识结合点,巧妙地设计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结合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渗透思政元素,做到溶盐于水、润物无声。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挖掘是核心环节。从道德修养、家国情怀、全球关切和文化素养四个维度,凝练本课程每章的重要思政元素:工程图学绪论、制图国家标准、投影理论教学内容课程思政体现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基本形体、相贯线与截交线、组合体的课程思政体现在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工程构件表达及技术的课程思政体现在职业素养和文化自信。在职业素养方面,以工程图样尺寸标注为切入点,工程图样的视图用于描述表达对象的几何形状,而其大小则必须通过尺寸来确定,对于构件而言,尺寸是加工、生产的重要依据。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云南稻农断指事件为例,让学生分析产生人身伤害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是农机生产企业不按国家标准设计送料器,为节约成本而使其长度小于人体手臂长度,因而导致农民深受其害;然后介绍工程图样标题栏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设计、审核、工艺负责人签名的重要性[4-5]。
4.3 依托工科认证,强化工程应用,创新疑—融—悟—行学习模式下的教学体系
疑—融—悟—行(WWHD)学习模式:疑(Why)是以切入点引入主题,引起学生注意,进入课堂状态;融(What)是以知识点温故知新,呈现基本内容,加深理解吸收;悟(How)是以契合点提升思维,演示发现问题,剖析研究思路;行(Do)是以创新点学以致用,进阶式提升挑战度,挖掘学生潜能。为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分层,按照疑—融—悟—行四个阶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4.3.1 模式始于疑问
首先导读科学研究和工程案例,激发学习制图知识的兴趣。先让学生思考港珠澳大桥、天眼等超级工程运用了哪些图学知识;在建筑结构制图环节,让学生围绕课程大项目“学生桃园宿舍楼”进行探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
4.3.2 模式融于情景
加深理解吸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入思政元素、学科前沿、新工科建设、工程生产知识和创新创业思维,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科学案例、工程实践相结合,打造真正有温度的课堂。
4.3.3 模式深于感悟
让学生知行合一。课程讲授内容遵循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课堂中研讨挑战性任务,从创新性方面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注重选择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案例,教学案例采用“低起点、缓爬坡、高落点”的分层设计,组织相关课堂活动,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成果展示(生讲生评、案例点评和以评代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制图。
4.3.4 模式成于行动
生活制图实践源自生活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
4.4 革新考核方式,强化课程评价,开发多元化的增值式考核方式
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实时性。开发分布式、增值式考核方式。择优奖励,明确评价标准,让评价有理可依。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考核的环节包括慕课自主学习、作业按时提交、生活制图实践、课程讲论竞优、学期期末考试。期末占40%,二阶段课堂竞优研讨占20%,生活制图实践占20%,线上慕课占10%,线上作业占10%。竞优中提出优质问题的学生将获得额外奖励分[7-8]。
5 课程创新的成效
5.1 课程建设与论文发表
2019年7月,课程首次在超星泛雅学习通平台上线,在教学微课基础上增加了知识拓展视频和仿真案例。截至目前已经运行四期,累计选课人数584人,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课程教学的难题。团队教师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发表相关论文12篇。
5.2 获奖与教改项目
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先后取得省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其中,团队教师在2021年11月的湖南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比赛中获一等奖,是学校在该赛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绩。教学团队成员获各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近年来团队教师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两项,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两项,一般项目五项。
5.3 学生科研及竞赛
在课程团队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每年指导多支队伍参加大学生数字测图比赛,学生每次均能获取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一等奖。其中,2021年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第一名。在该赛事上屡次获得佳绩,共计一等奖14项、二等奖八项、三等奖七项。
6 结束语
针对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学中存的“基础理论多,工程实践少”“专业知识多,思政人文少”“教师灌输多,学生思辨少”等痛点问题,基于三个平台建立四个教学资料库,重新整合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建立“疑—融—悟—行”启发式学习模式,构筑“五元协同”评价机制,利用新技术实施新型技术的创新教学,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7 参考文献
[1] 李维,张靖宇,姜秋实,等.应用转型背景下建筑学实践教学“思政本源”的探索与实现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1):173-181
[2] 王绚.欲达“千里”而积“跬步”:建筑设计教学体悟[J].建筑学报,2010(10):14-17.
[3] 石孟良,曾磬,韩晓娟,等.“纵向挖掘、横向比较、多向选择”的教学创新实践:以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安徽建筑,2023,30(1):121-123.
[4] 林有希,黄捷,朱建风,等.基于工程训练的人文社科类学生工程素质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2(3):154-155.
[5] 伏云,张伟,王冰.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92-95.
[6] 张帅华,唐然肖,陈晓翠,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无机化学12345+N+N+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2,37(8):40-49.
[7] 金瀏河,高哲.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60.
[8] 杨放琼,彭高明,周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8):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