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基础

2023-07-17 04:21杨正梅
理论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既定的形成逻辑,也有内在的情感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对真理的信仰之情、对人民的尊重之情、对中华民族的担当之情,以及对世界的奉献之情。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是前提,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方位;对真理的信仰之情是根本,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属性;对人民的尊重之情是关键,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群众、推进社会发展的程度;对中华民族的担当之情是支撑,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进度;对世界的奉献之情是内驱,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在实践中发挥深厚伟力提供连绵不断的价值支撑。厘清与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情感基础,是全面体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强大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强大思想引领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篇章的应然使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情感基础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7-0052-08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底线思维研究”(YCBZ2023063)。

作者简介:杨正梅(1997—),女,云南文山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是“情本体”的,情感是立国与社会建设的根基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与中国共产党饱满的情感韵致、深厚的情感底蕴、深刻的情感面相、浓烈的情感追求密不可分。恰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所说,“对于没有情感的人,任你如何给他爱父母、爱乡里、爱国家、爱人类的伦理知识,总没有什么力量能叫他向前行动”[2]。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离不开诚挚情感的正面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作为“异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与传播的图景呈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敬畏历史、信仰真理、尊重人民、担当使命和胸怀世界等情感的高度统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中汲取开拓进取的精神养料;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引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毅然决然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且以无产阶级政党所独有的世界胸怀着眼于全人类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深刻彰显了百年大党的精神风范与情感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已然充分证明,一个没有历史敬畏之心和真理信仰之情的政党,是不可能站立历史桥头,引领和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没有群众拥护和民族担当的政党,是不可能站在思想引领制高点,引领和凝聚人心的。可以说,鲜明的情感取向、浓厚的情感联结,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成功密钥,也是中国共产党“能”的微妙之处。

一、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前提

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敬畏历史才能行稳致远。历史是民族、国家、政党形成发展的真实记载,是前人的“百科全书”。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风云变幻、凝结了中華民族超群的智慧与辉煌、镌刻着近代中国饱受凌辱的惨痛教训,也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民族面貌的光辉历程。敬畏历史,以史为镜,不仅“可以知兴替”,还能避免重蹈覆辙。马克思曾说:“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3]也就是说,跳出历史局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社会发展,必然要以历史中凝结的智慧养料和经验为参考。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对历史的敬畏之情,科学认识与评价历史,辩证总结与借鉴历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车轮不断前进。

心怀历史、敬畏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从历史中汲取奋勇向前的能量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良品格和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并非脱离历史的虚无主义,也绝非割裂历史的原始论据,而是关注世界历史的伟大理论。因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品格,深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做到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历史的道路”虽“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4]272-273,经历了曲折迂回、艰难险阻,但形成的深厚历史积淀却也为开辟光明前途提供了重要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明前途正是毛泽东怀揣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总结历史经验而开辟的。毛泽东向来主张“从历史的分析开始”研究问题。“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拿历史来教育”才“最有效力”[5]290。中国共产党要指导伟大的革命运动,必须将党的历史道路琢磨清楚,如果割断历史、扭曲历史,便无法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迷失前进的航向;“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6]533-534,革命的胜利便无从提及。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更加“不应当割断历史”,而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534。正因为毛泽东善于总结“过去的成功和胜利”,研究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研究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历史”“失败的历史”,将历史的错误看作极具教育意义的宝贵财富,才不断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指导革命实践取得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作为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邓小平要求“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7]254,党的路线与策略都是在总结成功的历史经验、汲取遭遇失败和挫折的历史教训后制定的。江泽民也以对历史的敬畏之情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唯有在深入总结历史中知悉社会发展规律,才有可能顺应历史潮流,中华民族也只有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可以说,尊重历史、学习历史、敬畏历史,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能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一路克敌制胜、勇往无前的重要法宝。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今天,历史仍是最具说服力的生动教材,尤其中国革命历史富含丰厚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9]。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回顾历史,并非“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也非“为了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0]4。马克思主义真理“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生命长青。所以,习近平要求全党敬畏历史,“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10]14。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成为与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同频的新形态,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借鉴、总结历史经验与智慧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也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概而论之,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前提,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方位。对百余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历史总结与借鉴,以5000余年中华文明史、500余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历史参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本”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保证。回顾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铭记历史、借鉴历史,怀揣对历史的敬畏之情,不断开拓前进道路,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为我们继古开今、奋勇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对真理的信仰之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保障

坚定真理才能廓清思想迷雾,信仰真理才能度过迂回曲折。信仰真理,就是信仰马克思主義这一历久弥新、愈发灿烂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绝非不切实际的一纸空文,也绝非封闭僵化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是引领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行动指南,是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一经问世便“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2]6,有力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真理伟力。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之情,是促进精神被动转为主动的基础环节,也是推进理论创新与创造的根本保障。“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3],其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探求真理、揭示真理、发展真理,将真理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提供了思想指引。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面对革命低潮仍坚信真理、面对错误倾向敢于亮剑,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真理活力。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深谙牢固的信仰根基源于对理论的彻底认识,所以他尤为强调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将其视为革命的科学进行学习时,“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6]533。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固然要深入学习,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4],才能有效避免、克服理论的“水土不服”。毛泽东反对任何对马列主义的生搬硬套,反对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来看待和运用马列主义。他说,只有“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15]408,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动能。可以充分肯定的是,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以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之情战胜党内错误倾向的成果。而在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苏东的剧变使马克思主义真理遭受质疑。一时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中国的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其实,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苏共主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不牢固,打着“革新”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实则却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所幸在这一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以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深理解、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胜的满满信心,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坚信马克思主义的铿锵呼声,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7]291。秉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深刻认识与坚定信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洞察“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后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生命力”[16]270。因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丝毫不能动摇的同时,也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16]68。胡锦涛也始终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能够深深扎根中国大地[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怀揣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之情下日益丰盈和完善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民族虚无主义等时常改头换面窒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错误思潮,习近平在深入剖析其严重危害的同时,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4]26,它的科学性、引领性、真理性使之在人类思想史上已然达到独一无二的高度,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时代如何演变,“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8]。而中华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引[19]。从根本上说,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本”之所以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密不可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这一过程深刻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信仰之情。

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先决条件。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笃信马克思主义真理,这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属性。倘若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便会误入背离背弃马克思主义的歧途。回顾历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部成果,实际上是党怀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不断战胜党内外错误倾向、克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所取得的。百余年来,正是因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牢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我们党才不断夯实了全国人民凝心聚力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克服前进征程中的荆棘坎坷,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变革。

三、对人民的尊重之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条件

时代芳华因人民而绽放,思想理论因人民而兴盛。纵观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理论的创新传扬,离不开人民群众力量的驱动。马克思恩格斯曾鲜明提出,作为“有激情的存在”的“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处于现实生活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当“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就会成为解放人的思想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也就是说,人民群众身上蕴藏着深厚力量,“以人为镜”,不仅“可以明得失”,更能够凝聚伟大合力推进社会历史。况且,作为无产阶级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只是“沧海一粟”,唯有“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才能发挥先进政党理论的引领作用,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21]。所以,中国共产党在辩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尊重人民群众智慧与创造、重视人民群众利益与情感,不仅使得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焕发了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也使得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焕发活力。可以说,对人民的尊重之情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入群众、推进社会发展的程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条件。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人民性品格的逻辑起点;关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始终牢牢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着眼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关系,充分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便真切意识到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创造力,“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2]1031,只有以真挚情感对待人民群众,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所蕴藏的无穷力量、所内蕴的强大凝聚力。所以,他要求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22]1096,一切工作都必须“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道路上,毛泽东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22]1094,不仅使得马克思主义真理走出书斋,“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5]323,也形成了以群众路线为鲜明特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思想。邓小平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23],江泽民则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鲜明政治立场,胡锦涛更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智慧创造、顺应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凝聚人民群众磅礴力量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依然是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所在,“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25]66。正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言,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的生动实践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之源,脱离人民的理论只会显得苍白无力,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势必失去生命力[1]。回溯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无一不是源自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供给。可见,只有植根人民群众、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才能不断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升级人民群众思想武器。所以,习近平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记“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6]。只有“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才能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习近平人民至上鲜明价值立场的生动诠释和集中表达;“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各方面的重要地位,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真挚的尊重之情。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关切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伟大创造。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之情是理论激发主体积极性、幸福感的情感基础,也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价值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才能凝聚强大合力“突破世界思想领域的‘中心—外围结构,通过思想复兴引领民族复兴”[27]。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也没有止境。沿着正確的时代轨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坚守人民立场、坚定人民至上,则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唯一选择。

四、对民族的担当之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有力支撑

国家因精神脊梁而前途璀璨,政党因民族担当而刚劲有力。民族担当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是引领政党浴火重生、铸就辉煌的情感支撑,也是确保国家安定和谐、繁荣昌盛的情感联结。也就是说,对民族的担当之情是一个政党在历史洪流中赢得胜利的积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在风高浪急中稳住脚跟的强大支撑。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应荡涤前尘屈辱、弥散压迫遮蔽的民族诉求而生,以力挽狂澜的气势吹响了“民族复兴”的号角,一经诞生便将实现民族复兴刻在自己的旗帜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对民族的担当之情早已深刻昭示。在民族担当的责任驱使下,中国共产党在顺应民族诉求、维护民族利益的实践中审时度势、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不仅使得马克思主义真理散发出熠熠光辉,也在真理引领下成为了实现思想统摄的“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8],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可以说,对民族的担当之情内嵌于百年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进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强劲的情感支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质就是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理论诠释与情感实践。回望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形成与完善,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之民族担当的情感驱动。早在1910年,青年毛泽东就怀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切走出乡关,发出了“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铮铮誓言。为争取民族独立,青年毛泽东辗转各地、不断求索。彼时,“国家坏到了极点,人类苦到了极点”,而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引领下,毛泽东终于看到了复兴民族的曙光,相信中华民族必能“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29]。毛泽东始终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5]161。所以,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条件多么艰险,他始终要求共产党人坚定“最彻底的民族解放”[15]58,为完成民族复兴大任而苦战到底。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之际,毛泽东晓以民族大义,呼吁各阶级、各派别、各队伍“联合起来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取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保持中国的独立与领土的完整”[15]266。于毛泽东而言,中华民族的兴亡不仅“是一切抗日党派的责任”“全国人民的责任”[15]435,更是共产党人的责任。中国共产党人不惧怕“任何投降派和反共顽固派的进攻”[15]393,在“国难日深,世界形势大变”之时,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负起极大的责任来”[15]436。可以说,正是基于对民族的担当之情,促成了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伟大政党,铸就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康庄大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族独立仍需巩固、民族富强任重道远,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生命深深熔铸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引领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虽距离实现伟大复兴梦更进一步,但前行道路上仍面临诸多“难啃的硬骨头”,坚定的民族担当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敢啃“硬骨头”“涉险滩”,续写民族复兴道路上宏伟篇章的有力支撑。所以,习近平不仅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以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他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团结这一生命线,唯有“各民族团结和谐”,才能“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30]。只有“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形成“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合力[30]。这一系列论述所串成的情感链条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情感面相。正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旗帜、以民心所向为情感追求,将对民族的担当之情深深熔铸于党的初心使命之中,才牢牢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之舵。

历史洪流川流不息,民族担当代代相传。从民族独立和解放,到民族振兴和富强,再到凝心聚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始终矢志不渝的是对民族的担当之情。可以说,对中华民族浓烈的情感认同与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国共产党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历尽磨难却淬火成钢、挫折不断仍披荆斩棘的制胜密码。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将践行民族担当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融合,描绘了一幅马克思主义真理引领下造福民族的生动图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深刻彰显出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关怀。

五、对世界的奉献之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动力引擎

胸怀世界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延伸,也是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价值凸显,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精神元素。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空洞虚伪的人道主义,而是着眼于解放世界上深受资本主义压迫的无产阶级的科学指南。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1],离不开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行动,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政党唯有坚持胸怀天下,才能强化思想引领与精神感召。倘若党的理论过于局限或迟钝,注定失去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成立便高擎解放全人类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旗帜,将解放劳苦大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深深烙印在党的理论与实践之中,秉持对世界的奉献之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因此获得了长久的执政合法性与生命力。可以说,对世界的奉献之情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在实践中发挥深厚伟力提供了连绵不断的价值支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动力引擎。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不仅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2]8,更在于其具有国际主义视野和情怀的理论本质。中国共产党在每一历史阶段都以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将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大势、世界诉求相结合,使之对时代航向和世界诉求有着敏锐反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保了党的理论与世界大势保持同频共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格局和气魄,深深关切世界上同中国一样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主张湘人应“取世界主义,而不采殖民政策”,而这种“世界主义”,就是“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即“愿大家好的主义”[32]71。在就新民学会的建设提出意见致信蔡和森时,毛泽东呼吁新民学会应该站在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不能“忘却人类全体的幸福的事”,而应倾向于 “四海同胞主义”,即“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32]82。可见,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世界大同的国际主义精神早已生根发芽。在朝鲜战争爆发之际,毛泽东高屋建瓴作出抗美援朝的伟大决策,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民族血性、心忧天下的民族大义,以及维护世界正义的风骨。毛泽东指出:“中国應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3]这样充满世界情怀的思想指引,不仅明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情感导向与价值支撑。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胸怀世界的战略眼光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等时代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答,不仅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认识,也走出了一条立足人本主义、注重人文关怀的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探索和解答这些时代问题时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进步已与世界局势“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34]。所以,习近平向世界作出庄重承诺:“我们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5]希望世界各国能够携手并进,共同创造与分享人类文明成果。中国绝不搞“以邻为壑”,也绝不会“赢者通吃”,而是通过国家交流、国际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要求党要“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25]68,党的二十大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作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共产党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1],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可以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神圣职责,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世界眼光关切人类前途命运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和举措,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竭力为世界作奉献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写照。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国际主义情怀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奉献情怀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奉献情怀,并非狭隘利己的爱国沙文主义,而是将爱党爱国爱人民与对世界深受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关切融为一体的深厚情感,是追求世界大同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深刻昭示。所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从来都不是狭隘局限的理论创新,早已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疆域,充满了世界胸怀,是顺应人类诉求、拓展世界眼光、关切人类命运的思想理论创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世界大势、胸怀世界,在践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理想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创新性认识。同时,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发展助推世界发展,将党的事业与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对世界的奉献之情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情感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56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0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7.

[9]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4.

[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516.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1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9.

[18]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7-01(01).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9.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2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9.

[2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2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

[2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7]项久雨.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21-12-17(16).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29]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359.

[30]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01).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66.

[3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7.

[34]習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2).

[35]《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11-16(01).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