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成合力,文史融合育情怀”

2023-07-17 03:49母茜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史学科历史

母茜文

摘 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注重跨学科学习,使得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新《课标》中也指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由此可见,文史结合,能双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课堂中准确而适当地运用历史知识,令文史形成合力,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助力语文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文史结合 语文教学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47

各学科不论是在知识、研究方法还是能力培养上都存在联系,不论是“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的联系都应当被重视起来,以此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博程度,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有抱负、有理想、有情怀的人才。语文与历史二者之间联系紧密,能带来润物无声般的教化,把握文史结合的方法,了解文史结合的用处,可以为现代教育综合化带来有效助力。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建设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使得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新《课标》中也指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双向或多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时代大势所趋,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将文史两个学科相联系的部分综合为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知识的扩展,以求将学生课堂所受到的教育扩大化,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有道是“文史不分家”,语文教学中通常涵盖较多的历史知识,虽相对零碎,但仍对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准确而适当地运用历史知识,令文史形成合力,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助力语文教师的成长。与此同时,多学科交叉教学方式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更为多元化,推动了多种教学成果的出现,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多种可能。就历史学科而言,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课内、课外相呼应,达成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一环。

一、文史结合助教学

1.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取向

当前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无法很好地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对涉及的历史知识不甚了解,在教学时一笔带过或直接跳过,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出现“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不仅如此,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使得语文与历史知识无法在教学中有机融合,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并将其进一步解读为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基于赫尔巴特的“统觉论”、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帮助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的内容、使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渗透与交叉,能够达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新时代语文教材中多会出现其他学科的知识,尤以历史学科知识为多。单力丽在《略论历史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中从写作背景、作者个人经历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从内容反应历史事件等角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面对我国学科交叉的趋势以及国情,文史结合促教学,可以发挥“博雅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是新时代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我国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群体,在抽象的逻辑思维以及思维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以经验型为多,中学二年级基本处于经验行向理论行转化,因此该阶段的思维发展尤为关键。采取文史交叉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思维的全面巩固,也是将思维构建扩大为学科联系的有效途径。另外,中考语文也逐渐关注跨学科、多领域的考查,历史知识的渗透不但可以有效开阔同学的视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文史交叉也是“尊德行而问道学”“化天性为德行”的教师使命。补充历史文化背景的教学方式是需要教师文化属性的,“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不论从以身作则的角度,还是从持续教学的角度,文史交叉都是教师对知识的广博与尊重、对知识的热情与渴求的表征之一,证明教师在生活中有所学,而不是一味的经验主义。只有具备反思能力与接纳能力,才能使教育具有活力和创造性,而文史交叉正是有力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3.营造课堂氛围的必备技巧

就笔者来看,语文课堂本身应当是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用生动形象的讲解来吸引学生,枯燥的语言、空洞的教学方式,不但令学生听来索然无味,更无法提升其综合能力。而语文教师若引经据典,恰当使用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历史悬疑等,并通过精彩的讲解表述出来,便可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升内容的科学性,有效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有些课文专门论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陈涉世家》《出师表》等,有些课文则涉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借用歷史典故,还包括一些古诗词、文言文等,历史知识在语文教材中可谓比比皆是。恰当的文史结合,将历史知识巧妙融入语文课堂,并灵活运用,可使语文课堂生趣盎然,使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成长事半功倍。

二、文史合力促成长

1.知识巧碰撞

历史学科“一科多用”,除了自身上课的内容,还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帮助。如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中巧妙运用历史背景、典故、文人逸事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语文教师的必备武器。而在导入环节,这种方法的效果则更为明显。例如在讲述《陈涉世家》一文时,在导入环节可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经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就可以自然引出《陈涉世家》的课文内容,如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接下来的学习更为简单。语文教学中巧妙地使文史知识相互碰撞,可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文史学科交叉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讲授规律性、时代趋向性等理论性较强但利于学生思考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运用能力,助力教师的成长。

2.资料巧穿插

历史资料运用得当,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的把握和理解。历史资料的选择与穿插需要恰当的时机,语文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文章较难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往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除了让学生通过藤野先生的外貌及相关事迹感受其人格,教师还可以在适当时机讲授当时中国的历史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历史时期,出国留学的鲁迅受到诸多不公平待遇,从而感受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给予鲁迅的关怀对他而言可谓雪中送炭,继而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极高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除此之外,在诗词教学中也可借助历史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后开展课文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体味作者的形象,感受诗歌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在学习《大道之行也》时,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希望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更为深刻的思考,因此提出问题:同学们如何看待孔子提出的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对此,同学们进行了较为激烈的交流讨论,教师及时给予历史知识方面的引导,让同学们联系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比如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等。文以载史,史以传文,两者本是同根同源,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应当注重跨学科教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巧用历史知识为语文学习搭建一条更为便捷的阶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也帮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语文知识,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历史资料可谓语文教学有效的帮手,应用得当还可以有效助力语文教师的成长。

3.活动巧延伸

适当开展历史相关的活动,也可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学生课后学习时,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时,可以布置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让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的资料来加深对本单元综合学习活动中人物及事件的了解,并对相关的人物写一篇小传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在同学面前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例如歌咏人物的诗歌、视频讲解等。若是对诗人进行了解,可结合诗人创作的诗歌和生活经历来进行赏析;若是历史人物,则可以谈谈该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和对时代的贡献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佳作巧积累

新《课标》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和写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学中佳作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学生们往往在写作中抓耳挠腮、没有灵感,而世界上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非常丰富的素材资料。写作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摘取一定的历史人物事例作为写作依据,既能够有力阐明自己的观点,又可增加文章的历史文化厚重感,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例如,“感恩”话题类作文,可借助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或毛泽东主席邀请恩师参加开国大典等资料。写关于“宽容”话题类作文,便可借助蔺相如完璧归赵、清朝张英“让人三尺又何妨”的历史故事等。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历史佳作,并在阅读中逐渐积累写作素材,如历史作品中的史实、名人名言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中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可谓巨大的素材库,丰厚的历史底蕴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应用历史知识和选择历史作品时,不应当无目的、无原则地应用,而应当针对某种教学目的,以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为前提,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历史知识,做到少而精,使其真正服务于语文课堂,避免喧宾夺主。

在诸多的历史佳作中,名著可谓学生必然要接触的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等。优秀的历史作品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开阔视野,提升写作水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作学生的榜样,积极阅读历史作品,做到胸中有万千文章,以丰富的知识来感染学生,同时探寻科学的阅读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帮助学生在历史佳作中汲取营养,并应用于语文学习,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历史学科的教学也是同理,单力丽在其文章中还总结了历史学科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关联部分,为后面的教学融合做了综合性的整理,便于历史教师在讲授民族文化等内容时有效联系素材,导入课程,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历史,促进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培養目标的实现。

当然,跨学科教学应当从本学科出发,主要研究本学科教学,始于文而终于文,不能因其他学科的加入而改变课堂的性质,使其基本理念背离语文教学的味道。历史资料的渗透,只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手段,不可喧宾夺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课堂渗透时,要把握好其时间与分量,真正做到对教学目标的透彻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文学材料和视角的引入,也只可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手段之一,并且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事件。

当前,新时代教育改革对文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语文、历史教师更应当把握新的机遇,做到文史兼通,让自己成长为时代和社会所需的人才,让自己的成长助推学生的进步。

综上所述,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古来有之,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语文课堂,是学科的“近距离”交叉,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同一背景下运用,将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助力教师的成长,有着丰富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的语文教师必然受到学生的喜爱。

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恰当的时机,巧妙运用历史知识,穿插历史资料,开展教学活动,让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互助互促,打造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进《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培养探索》,《“双减”背景下重温陶行知教育观座谈会论文集》2021年。

[2] 冯威娜《文史跨界:家国情怀素养培育路径新探》,《新教育》2021年第17期。

[3] 唐作莉《地方文史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陇南地区为中心》,《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4] 严权《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互利双赢》,《名师在线》2017年第16期。

[5] 单力丽《略论历史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文史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