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土榜样精神,让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2023-07-17 03:49:04杭丽瑾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名人家乡语文课堂

杭丽瑾

摘 要: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提出要将教学和生活融合起来,坚持在做中学的原则,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摇篮。在语文教学中,生活是帮助学生感受文化、体验情感、深化思想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学必须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利用本土文化,让本土文化资源走进语文课堂,引领学生感受到课本中的思想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这既能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亲切感,也能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力。对此,本文以引用本土榜样精神这一措施为例,探索并论述了让小学语文课堂在本土榜样精神的支持下实现锦上添花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本土榜样 锦上添花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43

一直以来,本土历史都存在于儿童的成长经历中,让儿童在耳濡目染间形成了关于本土文化的碎片化认知。事实上,人们口耳相传间传承的文化资源并不系统深刻,但却能给学生奠定感性的认知,给学生心中埋下情感的种子。因此,利用此类碎片化的信息,在语文课堂中精心选用并通过系统化的方式使之与语文课堂融合,让这些地方名人文化及其精神走进语文课堂,这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具体来说,其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地方名人文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作用

(一)弘扬本土文化资源,强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

在本土文化资源的渗透中,学生在生活中所听闻的故事在课堂中被重新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对这些名人的情感被重新唤起。当教师有策略、有技巧地应用此类资源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名人及其精神文化与即将学习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契合时,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就开始有了深度的理解。此时,学生将会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生活情感引入课堂中,在对比自己对本土名人文化的情感和文本内容的思想情感时,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浓郁而富足,对于语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深刻。对此,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也就成为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基础。同时,在语文课堂精心选用的资源中,学生们也能通过课文的理解,重新反刍本地名人文化及其中的精神内涵,实现精神世界的富足,让文化认知变得更加完整。

(二)培养热爱家乡之情,升华文本的思想情感

当身处熟悉的家乡环境中时,学生很难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感受到家乡的温情和关爱;但当背井离乡时,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好。因此,对于家乡情感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让如今學生缺失的家乡情感被重新弥补、感知,让学生在不离开家乡的前提下,依然能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依恋感。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渗透本土文化中的情感,向学生展示更多家乡中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的人杰地灵,感受到这些名人曾为家乡带来的荣耀。同时,本土名人给家乡、给自己带来荣耀的同时,也间接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结合此类资源,再审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学生会在大量类似例子的引导下,逐步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学生因此也会燃起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此时,对家乡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也能让学生感到心理的满足,让学生更容易获得快乐和幸福的精神体验。

(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成知行合一的效果

学科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对某一领域知识的认识,也是在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塑造学生,使学生的言行举止更合乎社会规范,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能彰显学生的文明礼仪,让其在知识文化和能力的加持下成为一名有文明、有道德、有能力、有素养的社会人。在语文课堂中向学生渗透地方名人的文化精神,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对此类楷模和榜样的敬佩之情,在敬仰、崇拜力量的驱动下,学生开始模仿其行为举止、思想和追求。此时,本土名人的事迹和行为也就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学生在崇拜心理的驱动下向其靠拢,进而能让语文教学协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效果。

针对上述地方名人文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掘并精心选用本土名人文化资源,在丰富语文课堂内容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塑造和教育。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展开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

二、地方名人文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引用本土文化,奠定情感基调

1.渗透文化背景

在语文教学中,立足于文化背景,才能将学生更好地代入文本情境中,去感受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教学中对文化背景的渗透尤为重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背景总有类似的要素,学生能从家长的口耳相传中了解部分文化,感受不同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利用本土名人文化资源及名人事迹,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并借此方式构建跨越时间的桥梁,促使学生进入教师所呈现的文化背景中,帮助学生了解感知,既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学生阅读课文、感受课文思想情感奠定基础。

例如,在关于抗日战争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用本土名人——金志明的故事,向学生介绍日军侵华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受到外来敌人侵略时那段民不聊生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利用锦溪籍抗日烈士金志明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到为了抵御入侵、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锦溪烈士金志明英勇就义的故事。借此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战争中锦溪男儿用生命换来了中国的长治久安和如今的富足生活。此后,学生再开展自主阅读时,情感便会立足于那个战乱的年代,就能在此历史背景中开展阅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2.营造情感氛围

在阅读中,如果能进入历史背景或文化背景中感受和体验,学生就能跨越时空的界限,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当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深度阅读,从而辅助学生更深刻地解读文章,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氛围中体验和解读,便成为深化学生理解的重要途径。

例如,学习《为人民服务》时,周恩来总理演讲稿中所表达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都令人敬仰。但“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则重于泰山”这种思想精神在让学生理解时,则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本文名人录中陈定谟先生“为人民服务”的案例进行佐证,将陈定谟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事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鞠躬尽瘁与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伟大精神。借此方式,在帮助学生开阔文化视野的同时,也让本文的情感氛围变得更加浓郁,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3.了解人生履历,坚定学生的意志

无论是文学作品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而面对不如意时的态度,便会影响学生面对困难时的选择。因此,借用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作者的人生履历等,帮助学生坚定意志,这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和坚韧意志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再塑生命的人》的教学中,海伦·凯勒的身体残疾给其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但凭借她坚韧的意志力,完成了远比常人更加困难的学习活动,并且成为一名文学造诣极高的作家,创作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知名文学作品。借用这一人生履历,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本土作家戴姜福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本土榜样,从中获得意志力的进一步强化。在例子中,教师向学生介绍戴姜福十一岁时,考中吴县秀才,以后又补了廪生。做了知县、夔州府通判,1917年任审计院第三厅第二股核算官,1920年任审计院书记室机要科书记官。因仕途不顺,后把毕生的精力用来做学问。他博览群书,融会贯通,特别在经史、地理、文字学方面造诣很深,且有独到的见解,终其一生,著作无数,晚年还成为一名知名的书法家。

(二)渗透文化故事,丰富语文课堂

1.引用相似情节

语文教学中,当生活中的所闻所见契合课堂中的教学主题时,学生的情感感知变就能瞬间变得深刻,生活中所听闻到的案例或感知到的情感便能有效迁移到文本内容中来,在丰富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也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对此,教师可以精心选择本土名人事迹,选择相适主题的文本内容或情节,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石灰吟》中展现的诗人高洁的品格和无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地对抗困难、坚持正义和清白。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首古诗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利用本土文化名人的事迹,通过对比,向学生渗透文化故事,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对古诗的感知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锦溪本地名人陈三才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精神。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1932年淞沪抗争期间,陈三才同志出钱又出力,亲赴抗日前线,协助军队构筑工事,为抗战捐款捐物资等。后因参与谋刺大汉奸汪精卫未遂而事泄,被日伪“76”号特务逮捕,于1940年10月2日被害于南京雨花台,时年三十九岁。临终前,他视死如归、气壮山河。这种以案例辅助学生理解古诗中情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借事迹理解古诗中的情感,由此,感受必然更加深刻。

2.征集科学故事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预设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展示自己认知、展现自己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预设的教学资源,其目标便是引出更多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所以,发挥学生的才能、增加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展现出自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也能构建出更具有活力的课堂。

例如,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通过这种科学精神,组织学生进一步借助生活经验和认知,在思维和记忆系统中广泛征集相关的资源和材料,以此帮助学生在演绎中拓展自己的认知,丰富语文课堂的构建方式。所以,教师可以设问:“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其他有着这种精神的科学家吗?在我们的家乡,有没有这种令人敬佩的科学家?”在这一提问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讲述锦溪建筑专家王鹏、程控电话之父陈华伟、药学教授丁惟培等。借学生之口广泛征集事例,使之成为促成学生文化认知拓展的重要渠道。

(三)开阔学生视野,升华文化情感

1.拓展本土事迹

知识迁移是帮助学生类比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帮助学生认知体系结构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学生认知系统中的碎片化资源,组织学生通过类比学习等方式,让认知系统中碎片化的信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整合,最终构建立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认知系统。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学中的內容,按照一定的类目标准,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匆匆》这一篇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解读这篇文章后,学生能感受到散文的优美,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使得学生对作者的敬佩更加强烈。此时,借助学生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整理学生认识的、源自本土的散文作家的文章,让学生的认知系统化。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著名散文家孙家晋创作的散文,让学生意识到在自己的故乡,也有着这样令人钦佩、能创作出优美散文的作家。以此方式,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也让学生对散文、对作家的认知变得更加系统化。

2.概括主旨情感

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情感始终是影响学生言行举止的催化剂。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识别和利用语言文字工具是基础的教学目标,而帮助学生升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则是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让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和体验文章的主旨情感,这需要系统地设计教学环节,需要向学生渗透更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源,借此方式引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体验情感、品味情感。对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本土化的情感资源,通过类比迁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概括文章的主旨。

例如,在《表里的生物》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略读文章之后,引领学生回忆自己所了解的科学家及其事迹,回忆在本土科学家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科学家发生过类似的故事。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启发下,唤醒更多的记忆,让学生广泛征集自己记忆中所了解到的科学家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加持下,学生再次精读文章时,将会对文章中的主人公“我”的这一难能可贵的品质产生钦佩之情,感受到这种品质能让自己的科学精神更强,认识到这是成为一名有成就的科学家应当具备的品质。

本土名人事迹既是被学生传承和颂扬的文化资源,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旁征博引,善于应用本土文化资源,从而为学生解读和理解文章提供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引用本土文化、渗透文化故事和开阔学生视野等方式,切实让本土榜样力量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沈月娟《小学语文开展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10期。

[2] 唐立群《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文化内容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21硕士论文。

[3] 黄滟《方言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以南宁白话为例》,《广西教育》2021年第17期。

[4] 邢学平《本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智力》202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名人家乡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舔名人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26
名人摔跤后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2
我的家乡
夸夸我的家乡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探索科学(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名人書系列
现代出版(2017年3期)2017-06-15 15:03:21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