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族来源的生物考古学探索
——侯亮亮《殷土芒芒:先商文化人群的生业及迁移活动研究》读后

2023-07-16 06:53
文物季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刘庄南城陶器

陈 雍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

侯亮亮著《殷土芒芒:先商文化人群的生业及迁移活动研究》[1](以下简称《殷土芒芒》),用《诗经·商颂》“殷土芒芒”作为书名,用鹤壁刘庄先商文化墓地出土陶鬲作为封面,我原以为是文化与社会考古学研究专著,读了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在先民生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锶同位素分析及其与先民的迁徙活动研究、先商文化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先商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先商文化与中原地区其他考古学文化生业经济关系、先商文化与殷墟文化生业经济关系、磁县南城墓地先商文化人群来源多元化的锶同位素证据、先商文化人和动物骨胶原的氢同位素研究等。

该书作者把“先商文化人群的生业及迁移活动研究”放到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背景下,通过多种稳定同位素(C、N、H、S、Sr)分析,研究了豫北冀南地区先商考古学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生计方式、家畜饲养、食物结构等,证实了河北省磁县南城墓地人群来源的多元化。

这本书采取多种同位素数据与历史学文献、考古学文献及考古资料相结合的论证方式,文本的体例结构与论述逻辑严谨清晰,文字表述明白易懂,我读这本书没有感到相关专业知识造成的阅读障碍。

该书作者认为,商族先民在豫北冀南地区活动较为频繁,而且在这个区域存在着从早到晚、从北到南的发展历程,对商族在由北往南迁徙过程中的生业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商族与中原地区其他考古学文化先民的关系进行探索,有可能解决商族来源的问题。然而他在“后记”却这样说:“本人最初的研究思路是商族渊源,但是经过调研发现,该课题几乎无法完成,因此后来将研究框架调整为先商文化时期豫北冀南地区的生业经济和迁移活动,即特定时空框架之下的生业及迁移。可以说,科研心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也在不断地成熟和蜕变。”

殷土芒芒,商族究竟来自何方?商族来源的研究目标,从生物考古学的路径不能实现吗?其实,《殷土芒芒》的研究成果对于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深入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从生物考古学探索商族来源,是能够把这个课题的研究引向纵深的。我认为,鹤壁刘庄墓地中地位较高的那部分人,来自山西的可能性很大;河北磁县南城墓地的一部分人,可能与鹤壁刘庄墓地人群有一定关系;历史文献记载的商族迁徙,实际是先商文化三个地方类型不断整合的过程。

王玉哲先生认为,商汤灭夏之前,商族虽曾有过数次迁徙,但迁徙活动的范围大体在华北平原,即今山东、河北的河、济之间[2]。《殷土芒芒》的研究重点为豫北冀南地区,基本落在这个空间范围内。

如果从考古学文化探讨商族的来源,那么首先需要探讨先商文化三个地方类型的来源。邹衡先生划分的“河北龙山文化”,以双鋬鬲为代表性陶器,分为南北两个类型,南边是邯郸涧沟类型,北边是北京昌平雪山类型,先商文化漳河类型与涧沟类型有承继关系,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山类型与雪山类型有承继关系。邹衡先生认为,“河北龙山文化”里还应包括晋中地区的许坦类型。这样,“河北龙山文化”实际包括三个地方类型,两个在河北省,一个在山西省。到了夏时期,这三个地方类型分别发展为先商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光社文化[3]。

其实不必拘泥于当年邹衡先生提出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似乎可以这样理解,邹先生预言晋中地区龙山时期应当有一个地方类型,夏时期发展为一个地方文化。后来的考古发现表明,龙山时期的那个地方类型是游邀文化[4](或称杏花文化),那个地方文化是白燕四期文化[5](或称白燕文化)。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把豫北地区以后冈二期[6]、汤阴白营[7]为代表的遗存,与下七垣文化辉卫类型联系起来考虑;把以邯郸涧沟[8]为代表的遗存,与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联系起来考虑;把任丘哑叭庄一期[9]为代表的遗存,与下七垣文化保北类型联系起来考虑,三个地方类型属于同一文化谱系,但又渊源有自。

我在《考古何为》[10]中指出,先商文化是“商人及其配偶的文化组合”。分布在豫北冀南的先商文化辉卫类型、漳河类型以及冀中保北类型的陶器群,都含有下七垣文化样式陶鬲和白燕文化样式陶鬲。因此,可以这样认识先商文化三个类型的构成:辉卫类型陶器群+白燕文化典型陶器,漳河类型陶器群+白燕文化典型陶器,保北类型陶器群+白燕文化典型陶器。

基于上述对先商文化的这些认识,再来看《殷土芒芒》的鹤壁刘庄墓地、磁县南城墓地的多种同位素研究,就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殷土芒芒》第五章“先商文化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取自鹤壁刘庄墓地骨样32 例,其中有11 个样品受到严重污染不能使用,其他21 个样品可以做稳定同位素分析,见表一。

表一 刘庄墓地人群的考古信息及测试的有效数据(据侯亮亮)

在21 例个体里,有8 例(M13、M14、M34、M58、M152、M153、M195、M330)δ15N 值 超 过10‰,表明这8 座墓的墓主人生前消费动物蛋白要多于其他的墓主人。

刘庄墓地墓主人的牙齿疾病与其生前的食物构成、饮食习惯有一定相关性。魏东等《鹤壁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标本鉴定报告》[11]称,在观察的全部202 例个体里,仅有10 个个体出现有牙齿疾病,患病率仅为4.95%。检出的10例标本患有龋齿或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具体情况见表二。

表二 刘庄墓地人骨标本齿科疾病统计表(据魏东等)

侯亮亮提出刘庄墓地特别需要注意的两例:M152 墓主人拥有较低的δ13C 值(-12.2‰)和最高的δ15N 值(14.3‰),表明他生前日常消费了较多的海生食物,或者长期生活在比较干旱的地区;M302 墓主人拥有最低的δ13C 值(-15.1‰)和δ15N 值(6.8‰),表明他生前消费了较少的粟黍类食物和动物蛋白。侯亮亮认为,M152 墓主人和M302 墓主人很可能不是当地的居民,可能是迁徙过来的居民。

此外,《殷土芒芒》第九章“先商文化人和动物骨胶原的氢同位素研究”提供了刘庄墓地4 例木棺葬个体数据:M172、M195、M217、M234,这4 例木棺葬个体的δD 值明显高于土坑竖穴葬个体、石棺及简化石棺葬个体,见图一,侯亮亮认为,这可能与不同葬式个体潜在的迁徙行为有关。

图一 刘庄墓地不同葬式先民δD 值的箱式图(据侯亮亮)

陈畅《鹤壁刘庄墓地分期与年代研究》[12]根据墓葬的葬俗、随葬品等,把整个墓地分为东、西两个墓域,包括甲、乙与丙、丁四个墓区,见图二。利用该文的墓地分区,把前面提出的δ15N 值超过10‰的8 座墓葬(M13、M14、M34、M58、M152、M153、M195、M330),患有牙齿疾病的10座墓葬(M3、M16、M90、M91、M92、M95、M96、M109、M153、M225),依据δ13C 值和δ15N 值提出的2 座墓葬(M152、M302),以及个体的δD 值明显高于土坑竖穴葬、石棺葬及简化石棺葬个体的4座木棺葬(M172、M195、M217、M234),这四类墓葬放到刘庄墓地的分区里观察,见表三。

图二 刘庄墓地分区图(据陈畅)

表三 四类墓葬分布一览表

8 座高δ15N 值墓葬中有5 座在东墓域甲墓区。10 例牙齿疾病中有2 例为牙周病,均在甲墓区,其中M153 为高δ15N 值墓葬,M16 因受到严重污染不能做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认为,M153 墓主人的牙周病与其生前食用动物蛋白有一定相关性。高δD 值4 座木棺墓葬有3 座在东墓域甲墓区,1座在东墓域乙墓区。前述墓葬中,M152、M172、M195、M217、M234、M302 这6 例死者头向东,刘庄墓地大部分墓葬死者头向北,少部分死者头向东,头向东的墓葬主要集中在东墓域的甲墓区,其次在乙墓区。

表三的四类墓葬共计21 座,其中甲墓区有10 座,大约占了一半,随葬陶器见表四,陶器所属的考古学文化分别为今山西地区的白燕四期文化和东下冯文化。《殷土芒芒》作者注意到有学者提出的先商、早商文化中很多文化因素来源于今山西地区[13],因此他认为,也不排除部分个体来自山西地区的可能性。

表四 甲区墓葬随葬陶器一览表

陈畅《鹤壁刘庄先商墓地亲属组织和社会组织研究》[14]认为,东墓域死者财富和地位普遍高于西墓域,特别是位于东北方位的甲墓区地位最高,这一现象应与“殷人尊东北方位”的观念有关。鹤壁刘庄先商墓地的随葬陶器具有多元性,按其文化属性分别为白燕四期文化、下七垣文化、东下冯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四种文化陶器在墓地分布有一定规律,见图三;墓地布局轴线与商代墓葬和建筑定位方向一致(北南向);墓地人群社会组织是由亲属关系构建的,并有一定地缘性质,是一个有社会分层的两合组织;墓地里的白燕四期文化人群的族属,是商人的婚姻集团有娀氏。据此可知,来自今山西地区的有娀氏先民,埋在刘庄墓地东北方位的甲墓区,他们的社会地位最高,所以他们使用木棺葬具,人骨的δ15N 值最高,并患有牙周病。

图三 刘庄墓地陶器分布示意图(据陈畅)

刘庄墓地平面布局首先分成东、西两个墓域,然后再分为甲、乙和丙、丁四个墓区,平面整体形状好像一只展开的蝴蝶,或者像剖分式饕餮纹。刘庄墓地的下七垣文化与白燕文化是婚姻关系,下七垣文化、白燕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是政治关系,下七垣文化、白燕文化与东下冯文化是婚姻兼政治关系,由此体现出刘庄墓地的区域中心地位。

河北磁县南城遗址Ⅱ区发现先商文化墓葬82 座,分布相对集中,目前只发表了《河北磁县南城遗址浅析》[15]。据该文披露的资料,除M46、M51、M70、M76、M78 五座为南北向,其余墓葬均为东西向,见图四。可惜原图很小,无法利用进行研究。

图四 南城墓地平面图(据石磊等)

《殷土芒芒》第八章“磁县南城墓地先商文化人群来源多元化的锶同位素证据”,根据南城墓地死者锶同位素分析,将19 例个体分为三组:

第1 组:M9、M33、M83、M85 共4 例,牙釉质Sr 同位素比值在当地基准值的范围(0.711614~0.712046)内。

第2 组:M10、M26、M21、M44、M52、M55、M59、M75、M80、M88、M91 共11 例,牙釉质Sr 同位素比值高于当地基准值的范围。

第3 组:M28、M51、M56、M70 共4 例,牙釉质Sr 同位素比值低于当地基准值范围。

南城墓地19 例个体牙釉质Sr 同位素比值散点图,见图五。Sr 同位素比值表明,19 例个体中只有第1 组4 例在当地出生成长,第2 组11 例和第3 组4 例,出生至幼年期不在当地,应当来源于其他地区。南城墓地82 座墓葬中只有4 例为南北向,第3 组已知有2 例头向为南北向,死者头向与Sr 同位素比值共同显示出第3 组的特性。

图五 南城墓地19 例个体牙釉质Sr 同位素比值散点图(据侯亮亮)

侯亮亮认为,第3 组个体Sr 同位素比值较低,与山东半岛及其滨海黄土的Sr 同位素比值接近,存在来自胶东半岛的可能性。他还认为,依据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特别是陶寺遗址Sr 同位素与南城墓地相关数据也有重合,故而也不排除部分个体来自今山西地区的可能性。

我发现南城墓地第2 组M88 发表了2 件有比较意义的陶器,见图六,根据陈畅《鹤壁刘庄墓地分期与年代研究》[16],M88 随葬陶鬲为白燕四期文化样式,随葬单把陶罐为东下冯文化样式,这两种陶器在刘庄墓地主要分布在东墓域的甲、乙墓区,参见图三;M88 的年代大约为刘庄墓地第三期早段,见图七。

图六 南城墓地M88 出土陶器(据石磊等)

图七 刘庄墓地陶器分期图(据陈畅)

根据陶器推测,南城第2 组人群有可能来自于刘庄墓地所在地区的人群。侯亮亮关于刘庄遗址人群和南城遗址人群食物结构的对比研究表明,刘庄遗址先民和南城遗址先民的平均δ13C 比较接近,他们的平均δ15N 也非常接近,见图八,两地居民食物结构基本一致,似可作为推测人群来源的旁证。

图八 刘庄遗址和南城遗址先民的棒状误差图(据侯亮亮)

第3 组个体Sr 同位素比值表明,死者生前的生活区域应当在滨海地区;南城墓地M62 出土陶鬲提示,这个墓地人群可能跟冀中地区有某种联系;先商时期黄河在天津南部至沧州一带入海,沧州地区目前发现有任丘哑叭庄遗存,综合几方面的情况考虑,南城第3 组代表的人群也有来自河北中部滨海地区的可能性。

第3 组 的M70 具 有 特 殊值 的δ13C 和δ15N,明显不同于墓地的其他死者,侯亮亮认为,其可能将羊作为主要的肉食来源,或来自比较干旱的地区。从葬俗方面看,M70 为南北向屈肢葬,明显区别于该墓地大多数东西向直肢葬,由此推测,其很可能不是当地居民,而是迁徙来的。M70 的来源地与第2 组人群的来源地应当有所区别。

刘庄墓地北部的磁县南城墓地,除5 座墓为南北向,其余墓均作东西向,这个头向跟刘庄墓地迁入的白燕四期文化墓葬的头向一致。根据墓地平面图和陶器推测,墓地布局轴线为东西向,依此轴线分成北、南两个墓区,形如半只蝴蝶。墓地规划轴线和布局,与刘庄墓地的规划轴线和布局明显有别,应当是使用墓地人群认知地图决定的。

我在前面推测,南城墓地Sr 同位素比值第2组人可能来自刘庄墓地代表的地区,一是依据南城墓地M88 随葬的白燕式陶鬲与东下冯式单耳罐构成的组合,二是依据陶器的相对年代,然而是否可以认为南城墓地是刘庄墓地人群向北扩散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刘庄墓地没有Sr 同位素数据,无法进行比较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侯亮亮告诉我应当怎样正确理解、使用与解释多种稳定同位素数据。这样,我知道了通过这些数据能够推测出,刘庄墓地和南城墓地的墓主人们,谁是本地人,谁是外地人,他们生前的食物构成、营养等级、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同他们的出身来源和社会地位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认为,只要把生物考古学与考古学、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破解商族来源之谜;无论是搞生物考古学研究的人,还是搞文化与社会考古学研究的人,都需要读一读《殷土芒芒》。

[1]侯亮亮:《殷土芒芒:先商文化人群的生业及迁移活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年。下文引用此书不再注。

[2]王玉哲:《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历史研究》1984年第1 期。

[3]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年。

[4]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忻州考古队:《忻州游邀考古》,科学出版社,2004 年。

[5]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 年第3 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1 年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1972 年第3 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2 年春安阳后冈发掘简报》,《考古》1972 年第5 期。

[7]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汤阴白营发现一处龙山文化晚期聚落遗址》,《河南文博通讯》1977 年第1 期。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考古》1980 年第3 期。

[8]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1957 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1959 年第10 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涧沟村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 年第4 期。

[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省任丘市哑叭庄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 年增刊。

[10]陈雍:《考古何为》,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 年。

[11]魏东、张林虎、赵新平:《鹤壁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标本鉴定报告》,《华夏考古》2009 年第2 期。

[12]陈畅:《鹤壁刘庄墓地分期与年代研究》,《华夏考古》2019 年第3 期。

[13]王立新、朱永刚:《下七垣文化探源》,《华夏考古》1995 年第4 期。

[14]陈畅:《鹤壁刘庄先商墓地亲属组织和社会组织研究》,《华夏考古》2021 年第1 期。

[15]石磊、王会民、梁亮:《河北磁县南城遗址浅析》,载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 年。

[16]陈畅:《鹤壁刘庄墓地分期与年代研究》,《华夏考古》2019 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刘庄南城陶器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才艺专辑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南城秋意
钢铁战士刘庄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山水难相忘,归云去无踪
怪少女
山水难相忘,归云去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