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清妹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村企联盟、振兴乡村”筑基工程,以“输血”激活“造血”功能,在搞活农村集体经济方面开展了多项探索模式,取得了不错成绩,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盘活资产型。在集镇周边的村,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将闲置旧果园、旧厂房、旧鱼塘、旧水电站、旧校舍和办公楼等重新进行价值评估和装修改造,采用自营、出租、入股、发包、托管、拍卖使用权等途径加以盘活利用,实现保值增值。如凤城街道南郊社区将旧村部装修后作为店面出租,每年租金收入约20万元。
二是经营村庄型。地处旅游景点的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村域景区特色种养业、农家乐、民宿等。例如,2012年至今,湖坑镇洪坑村经营土楼旅游资源,每年得到70万元左右的门票分成收入。
三是投资产业型。通过投资有稳定收益的固定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如高陂镇西陂村投资小型水电站,每年有9万元分红收入;大溪乡莒溪村利用财政扶贫开发帮扶资金入股永诚利山泉水公司和客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分红7.4万元。
四是村企联盟型。采取“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方式进行结对共建。如龙潭镇枫林村与村内企业龙岩市万花园林有限公司结对共建蝴蝶兰种植基地,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每年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3万元。
五是土地流转型。农业农村部门引导村集体集中流转农户承包地,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如抚市镇鹊坪村综合利用抛荒地种植葛根、仿野生灵芝,2021年村集体净收入9.8万元。
目前永定区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项目以传统产业多,创新特色项目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主要依托传统产业的收入项目,主要有店面租金、茶园发包收入、生态林补助、烤烟税返拨、场地使用费等,以资源禀赋、传统产业为主,以生活、生态、文化融合联动发展较少。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性支出较大。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环境整治、社会和文化建设向基层延伸。如近年开展的“平安社区”“环境整治”等活动,公共设施和公益福利投入不断增加,村集体为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由于集体经济本来底子就薄弱,又承担过于繁重的公共服务职能,使得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积累能力较差。
三是村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由于部分村干部对村集体资产管理规定不清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不强,甚至做一些违反规定程序和组织纪律的行为,造成村集体资产流失。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提高村“两委”班子战斗力。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十分重要。要把事业心强、干得好、有创新能力的村干部选进来;完善考核通报机制,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全区乡村振兴考核,村干部报酬与发展集体经济相挂钩;加强对村干部创业培训,提高村“两委”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二是发挥区域优势,选准发展集体经济的突破口。对“资源型”村,要深挖资源潜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产业优势,如合股兴办小型水电站等;对“城镇型”村,利用区域优势,为社会投资主体提供保洁、矛盾协调、劳务用工、物业管理、电子商务等配套性服务;对“大田养殖和山地型”村,要围绕新业态,推进特色餐饮、民俗体验、休闲观光、食品加工、文化创意等新产业发展。
三是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定位,减少公共服务性支出。加快推进改革,剥离村集体经济组织“社区财政”负担,政府各部门要求村协助或承办的临时性、非常规性工作,应全面实行“费随事转”或“政府购买服务”,切实减少村级公共服务性支出。
四是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村级集体统一经营资产管理能力,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经营目标,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开展农村集体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试点,将集体资产资源发包、集体工程招标等公共事务集中交易,在规避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