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造吾华』
——黄帝的古史传说

2023-07-14 09:18
传记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五帝蚩尤炎帝

乔 心

山东嘉祥武梁祠汉代画像石中的黄帝像

尽管有关黄帝的古史传说都出于后人追忆,其中不乏神话的表达,亦不免历史的折光,但从那些上世之传、隐微之说中,未必不能窥见人文的真实素地。从部落首领到神仙偶像,从贤明人皇到文明缔造者,黄帝人文始祖形象的形成深蕴着中华民族起源与文明开端的线索,印证着古老文化的创新与延续。回顾历史,追寻来处,可以为当代中国人精神传统与生活伦理的构建提供指引。

黄帝身世与神仙之说

关于黄帝的出身,《国语·晋语四》载司空季子所言,黄帝是少典之子,与炎帝为一对兄弟:“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1]另有一说,黄帝是帝俊之子帝鸿[2]。《史记》本《国语》说法,称黄帝为“少典之子”,又提出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3]。传说黄帝受国于古有熊国,其都城在新郑,居轩辕之丘,故以轩辕为名,又以为号[4]。

先秦时期,文献对于黄帝的记述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在《山海经》中,黄帝是一位食白玉之膏、可号令应龙与旱魃的神。《西山经》记载,峚山多白玉,其脂膏涌出,沸沸扬扬,“黄帝是食是飨”,并取玉华“投之钟山之阳”;后来钟山南面便生出许多五色美玉,润泽有光,为天地鬼神所享用,且可抵御不祥[5]。黄帝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但也不能避免人世的纷争。《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于是命应龙攻打冀州之野。应龙有蓄水的本事,蚩尤也有应对的策略,他请来风伯雨师做帮手,降下大风雨;黄帝便请来着青衣的天女魃,等雨停后杀了蚩尤[6]。黄帝还将夔兽的皮做成鼓面,用雷兽的骨头做成鼓槌敲打之,“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7]。黄帝的形貌,在《山海经》中没有确指,但黄帝生禺䝞,禺䝞人面鸟身,耳上悬挂两条黄蛇,作为其祖先的黄帝在《山海经》所记述的时代可能也是半人半兽的模样。《海外西经》记载:“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8]生长于轩辕之国的黄帝人面蛇身,而与黄帝大致同时代的炎帝则是“人身牛首,长于姜水”[9]。

《山海经》中的禺䝞像

不过,《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基本不提黄帝,在较早的时代里,只有“帝”或“天帝”之称,之后才渐渐出现黄帝及其他诸帝的称谓。“帝”的本义是“束柴尞(燎)祭于天”。甲骨文的“帝”字像在高丘上架起木柴燃火之形,本身是一种烧焚积薪以祭天神的活动。古时候的“帝”居于高山之上,是因为在上古先民的心目中,高山之巅是离天最近、最合适的祭天地点。“在山巅处祭祀,所祭对象非天莫属,主管风雨之事的称为‘神天愚’者,就是天神,在山巅处祭他,就是祭天神。”[10]人世间带领众多族群向上天献祭的部落首领们,也因此掌握了宗教首长的身份,祭天时、定历法。战国时人还保留着对上古时期部落首领祭天的记忆,《管子·封禅篇》称上古封泰山者有七十二家,有名者十二家,其中就有黄帝[11]。这种祭天活动即“禘”祭,原本以天为对象,后来在先民神化先祖的趋势下,部落首领被视为祖先神而居于天上,成为可以享用“禘”祭的天神,因此被称为“帝”,意味着高尚和神圣。而“黄帝”名称的由来,则异说纷陈,有因沿黄河而来所得名之说,也有因居于有熊山之黄水而得名之说,亦有配合五行概念而创之说[12]。

“帝”的甲骨文字形

黄帝原本出自传说,作为从人间升格的偶像,长期被供奉在仙境,被涂饰成神仙形象,有不同于常人的神通。诸子文献中的黄帝形象包含了较多神秘幻想、求仙问道的因素。《庄子》中的黄帝,是一位关心如何养民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可登云天的求道者与得道者。他曾“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也曾问道广成子于崆峒之上,做了十九年天子、令行天下的黄帝,询问何为至道的精髓,“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13];《列子》中的黄帝则在即位十五年后,因忧天下之不治,故斋心服形,抛却杂念,三月不亲政事。突然有一天,黄帝做了一场白日梦,梦中来到了华胥氏之国,其民质朴自然,超脱生死,黄帝醒来,便通晓了养身治物之道,用二十八年将天下治理得如华胥氏之国一般,并作《华胥引》以明志,作雅曲《清角》以沟通天地[14];《韩非子》记载师旷与晋平公的对话,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黄帝会盟天下的宏大场面:“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15]

“黄帝伐四帝”与“黄帝四面”的传说也发源于这一时期,作为“中央之帝”的黄帝已出现了有别于其他四方之帝的迹象。在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佚篇中有《黄帝伐赤帝》记载,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战而胜之,四方归顺,所以黄帝要面向四方,向四方寻求贤人来治理[16]。《尸子》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17]这类论述是受到了邹衍等人所创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形成了按照五行配五色、五方与五帝的理论体系,黄帝有土德之瑞,方位居中。

百家言黄帝,其实更多的是为自己学派的学说张本,司马迁称“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18]。西汉时期,神仙家更是依托黄帝,宣扬神仙之说,广为流传。司马迁网罗天下旧闻,将黄帝得仙乘龙出鼎湖的传说置于《封禅书》中:“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19]《五帝本纪》则载黄帝死后以桥山为冢而葬,清人李邺嗣领会了太史公的用意:“至后书黄帝崩,葬桥山,而世所传鼎湖上仙,及诸荒怪不经,尽可不辩而见矣。”[20]不过,在民间信仰中这些传说并未消失,后世仍有传诵。而黄帝的形象在道教学说里日益神仙化,甚至以玉皇大帝之名成为了道教尊神,那已是宋代的事情了。

征伐万方 区宇以宁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征战的故事十分流行。黄帝氏族生活在部落联盟的核心区域,经过数次大规模战争的胜利,取得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这些系统的古老传说,可能从五帝时代就开始流传,经历了漫长的时代才得以定型。文献记载中的五帝时代,一般认为是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有学者认为:“关于黄炎之战、黄帝和蚩尤之战的传说在当时就可能流传开来,并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历久不衰的、强烈的印象,因而关于这两次战争的传说在文献上也就有较大的一致性,它应该视为最早产生的关于黄帝的原生形态的传说。”[21]

著名的阪泉之战曾见载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

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对曰:“周礼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22]

公元前636 年,由于王子带之乱,周王出奔于郑国,次年狐偃建议晋文公“勤王”,出征前夕晋文公使卜偃占卜这件事的吉凶,得到了“黄帝战于阪泉之兆”。从卜偃的卜辞、晋文公与卜偃的对答中可以看出,“黄帝战于阪泉”事件在春秋时期已为人所知,其影响力之大、流传度之广,足以支撑它成为占卜吉凶的依据而进入卜辞,且这一战的结果是黄帝大胜,“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才成为吉兆,被用来劝励晋文公。

《国语》记载:“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23]称黄帝和炎帝本为兄弟,发迹于不同的地域。“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学者根据古代姬姓流传的地方推测,“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24]。“‘炎帝’和‘黄帝’是后人分别给于(予)姜姓和姬姓两个强大部落首领的神圣称号”[25],这两个部落可能曾因毗邻而关系密切,甚至演绎为兄弟之国,但最终刀兵相接。“用师以相济”,即用兵以相灭,韦昭注并说此事即指阪泉之战[26]。《左传·哀公九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27],既认可了“炎帝为姜”,也认可了伐姜胜利的可能。其背后的依据应该也源自黄帝与炎帝之战,黄帝胜利的结果。《大戴礼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28],这六兽代表着以它们为图腾的六个氏族,结合成一个部落,黄帝就是这个部落的酋长[29]。

在炎黄战争外,更为风行的是黄帝联合炎帝对抗蚩尤的故事,其原因可能在于“炎帝德行的流布以及黄、炎后裔的合流”[30]。《逸周书·尝麦解》记载: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31]

其中“赤帝”应指炎帝。《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32]蚩尤本是炎帝的臣子,与炎帝争于涿鹿、扰乱生民,炎帝难以管制,于是请黄帝出面平定蚩尤之乱。黄帝杀蚩尤,少昊处理战后事宜,顺应天时规范人伦秩序,故上天纪其功。清华简《五纪》则将蚩尤描述为黄帝之子,未谈及炎黄联合一事:“黄帝又(有)子曰寺=蚘=(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为重文符号)[33]蚩尤成人后作兵叛父,被黄帝斩杀。这一传说到汉代仍有流传,《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载田千秋上书曰:“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34]蚩尤的名声后来便不太好,许多关于他形貌狞猛、难以对付的传说演化出来,譬如铜头铁额,以石为食。

司马迁撰《五帝本纪》时,面对的便是疑说纷纭的材料,他根据儒家所传《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综合了战国流行的传说,不仅记录了阪泉之战,也记录了涿鹿之战,并承接了神农氏的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35]这里的“世衰”指的是神农氏的后代道德微薄,黄帝部族于是代替袭神农之号的榆罔而兴起。彼时诸侯互相侵伐,暴虐百姓,黄帝始征伐,诸侯都来归顺。黄帝先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并杀掉了蚩尤,之后诸侯尊轩辕黄帝为天子,从此取代了神农氏。

承祀追远 血脉同源

早期文献中所言的“五帝”有两种系统,一是以黄帝为首,最为通行的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说法: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礼记》《国语》同。还有一种说法,以黄帝、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为五帝,实六人而称五;二是以黄帝居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史记·赵世家》载:“虙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36]第二种是以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有载,其中的五帝还分应五方。其实“五帝”的时代,即文明发源时期,在广阔的区域里居住着众多部落,黄帝及其他几位古帝最初的身份,应是上古各个部族集团的首领,代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大部落集团,在不断扩展中分化出许多氏族、部落,都自然奉祀黄帝,尊之为祖先神并进行祭祀,这种宗教崇拜活动的情况至春秋战国时期尚有人记忆。而黄帝部落本身就拥有较多的族裔,其“帝系”自然以黄帝为中心。

山东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中的蚩尤像

山东嘉祥武梁祠汉代画像石中的十一位古代帝王像右起:伏羲与女娲、祝融、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夏桀

《山海经》记载,北狄、犬戎等诸多古老的氏族都出自黄帝:“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黄帝生禺䝞,禺䝞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䝞处东海,是惟海神。”“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37]其地域分布之广阔,昭示了黄帝部族势力对不仅中原地区,还有戎狄人群的强大影响力。《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纪、滕、箴、任、苟、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38]他们未必都是黄帝的子孙,随着黄帝族群农耕文明的提高,会出现小族向大族持续靠拢的现象,弱小而无法自立的族群将强大的族群认作自己的父族。

追溯祖先的意识,具有现实的社会功能,也受到时势人心的影响。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相互兼并,形成逐渐统一的政治趋势。经过夏周两个历史时期,黄帝族群与东夷集团、南北各族的相互冲突与融合,使得生活在黄淮江汉地区的旧族群熔铸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即华夏民族,黄帝成为了全华夏族的始祖、社会各阶层普遍崇拜的对象。当时推崇黄帝的诸侯国很多,《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39],齐威王时期的铜器陈侯因敦上出现了“高祖黄啻(帝),侎(嗣)文”[40]的铭文,田齐奉黄帝为远祖。

古人追远,以祭祀为依托,夏人、周人也追认黄帝为祖先。《礼记·祭法》载:“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这已经是一套较为成熟的祭祀体系。《礼记·丧服小记》载:“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41]禘祭的对象必须是君主的最高祖先。黄帝后嗣众多,其先祖地位自然愈发显著。战国末期的《大戴礼记·帝系》篇总结厘定的古史系统,将帝喾、颛顼、尧、舜等各族宗神和祖先都列入黄帝一系,整合成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血缘世系,进一步提高了黄帝的始祖地位:

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五世而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42]

以上记载以黄帝为中心,其子孙分化为两个支系,之后诸帝都不出这两大支系的范围。一支为玄嚣,帝喾、尧由此出;另一支为昌意,颛顼、舜由此出。这一古史系统为司马迁所承认,在《五帝本纪》中,黄帝不仅被列为五帝之首,还被追溯为上古帝王世系之祖:“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43]《殷本纪》和《周本纪》记简狄和姜嫄都是黄帝子孙帝喾之妃,殷商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孕生,周始祖后稷为其母姜嫄踩巨人脚印而孕生,如此,将彼此时代相距甚远的商始祖契与周始祖后稷变成了同辈的兄弟,夏、商、周三代的祖先,都凝聚在了黄帝的麾下。从此,黄帝的族群共祖地位得以确立,华夏民族共认一个祖先,在血缘传承上紧紧联结而成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起源的历史传统。

光被四表 文化同根

华夏地域广大,人群众多,在这样辽阔的区域上,黄帝时代的先进文明作为一股特殊的向心力,带动了中华民族向一个中心的初步凝聚,在人们心中留下了融通族群的文化记忆,具体体现为黄帝治世与文化创造的种种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形象逐渐由部落联盟的首领演变为圣明的君主。许多重要器物与典章制度的发明创立也开始被归功于黄帝。《国语·鲁语上》载展禽所言:“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44]《管子·五行》载黄帝调五声,政五钟,“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45]。黄帝顺天时制定历法,使天人协调,天地之美生。

(清)《无锡钱氏宗谱》中的黄帝像

在儒家文献中,黄帝裁化布政,威仪孔备,定鼎人族基业,开创了新的生存范式,作为最初的人王,为人世间带来了创造之火、秩序之光。《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宰我问孔子“黄帝三百年”的说法从何而来,孔子回答道: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46]

孔子为黄帝赋予了属于历史人物的人格,“生”“弱”“幼”“长”“成”对应着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经历的不同阶段,“神灵”“能言”“慧齐”“敦敏”“聪明”则渲染了黄帝的聪颖睿智,德行光辉,似神而非神。他顺应四时节气之变化,设置五种计量的标准,安抚万民;开创衣冠文明,身着有华美花纹的礼服;带领人们开始了古老的农业生产活动,播种五谷草木,教化鸟兽,制定历法,节用材物。黄帝在世时,民众得其利百年;黄帝死后,民众敬畏其神百年,又遵循其教化百年。战国时期,神仙之说盛行,寿三百年、八百岁的说法在《山海经》中颇为常见。但孔子对“黄帝三百年”的解释,不仅将其理解为天神的特征,更重在阐明黄帝作为人皇的德行与功业。黄帝的德行宽广深厚,有功于民,天下因此而大治,后人怀念且需传其教化。这种演绎带有很强的儒家特色,将黄帝塑造为治理国家的典范,一位“尽善尽美的理想帝王”[47]。

《史记》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刊本 (局部)

《五帝本纪》对黄帝事迹的部分记述与《五帝德》近似。如果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还带有好战的部落遗风,“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则显然具有早期文明耕农之族的特点[48]。另外,司马迁认为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时以黄帝为多的原因,在于黄帝设置了左右大监来监察万国,为天下带来了安定太平。在司马迁的笔下,黄帝成为了和平统治的领袖,一方面顺应天地之纪,祭祀山川神灵,举行宗教活动;另一方面节用材物,发展农事生产。《史记·历书》曰:“黄帝考定星历。”[49]黄帝在建造和平生活之外,还承天之序,顺四时之所宜,指导万民的生活实践。黄帝成为中华文明的缔造者,是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

司马迁的记载不仅本于重视文化传承的经典文献,也蕴含着对文明形成道路的思考。首先,撇开伏羲、神农氏等众多传说人物,以《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以黄帝为中国历史第一人,司马迁的历史系统“在人物的‘断限’上是立有‘标准’的”[50],以黄帝为界,在黄帝之前者都属于传说人物,在黄帝之后者都属于历史人物。司马迁以建立了统一天下之功业的黄帝为五帝之首,昭示了黄帝时代与所谓的神农氏时代的分野。“这件事看似容易,其实甚难;我们只要看唐司马贞忍不住替他补作《三皇本纪》,就可知道他在方士和阴阳家极活动的空气之中排斥许多古帝王是怎样的有眼光与有勇气了。”[51]

其次,战争的法则不会长期适用,文明的种子植根于在人们心中。20 世纪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迁对黄帝事迹的大部分记述符合历史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逻辑。“相传黄帝发明弓箭衣裳。仰韶遗物有石镞、骨镞,又有纺织器具,传说也许可信。”[52]“黄帝有陶正”“考定星历”等传说,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仰韶文化文物发掘的证实。黄帝传说的活动地区,与仰韶彩陶文化的分布颇多吻合。我国北方的很多地区都有其文化存迹,如陕西黄陵、河北涿州、河南新郑、甘肃清水等。这些地方流传着黄帝出生、征战、建都与归葬的传说,先后出土了人类早期生活的遗迹和器物,说明它们曾是先民的聚居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司马迁曾言:“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53]他往各地游访,每个地方的人都认为自己是黄帝、尧舜的后代。以黄帝时代文明为中心的凝聚,赋予了后人对于文化同根的深刻认同。

经过孔子、司马迁等人的梳理与加工,黄帝的形象逐渐剥落了神话的色彩,脱离了晦暗与蒙昧,从神仙偶像、正史人物演变为淳化万民的人皇、文化创造的英雄。从此,人的道路不再遮隐,模糊悠远的过去堙灭如尘。文明的曙光经久不灭,渐将无尽的历史长河照亮。《史记》确立了黄帝的人文始祖地位,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打造了一块坚固不损的生活基石,留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

猜你喜欢
五帝蚩尤炎帝
大战蚩尤
蚩尤之歌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炎帝 星耀美加
中、日、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
黄帝战蚩尤
论五帝时代:中国特色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