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偃月”:中国饺子文化的千年发展简史

2023-07-14 14:11:47蒋云涛
美食 2023年7期
关键词:偃月角儿馄饨

蒋云涛

秦汉时期:饺子的早期形态——从汤饼到馄纯

在中国美食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我们最开始是把“饼”作为各种麦面食品的普泛称谓。宋人黄朝英《靖康湘素杂记》卷二《汤饼》条目中说:“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调之饼,故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馒头谓之笼饼,宜矣。”换句话说,包子在早期就叫做“蒸饼”,馒头就叫做“笼饼”,而现代汤水中煮食的饺子,在早期也模糊地称之为“汤饼”。

由于汤饼这个名字泛称的各类水煮麦面食品太多,还不能算是饺子这类型食品的早期准确名称。秦汉时期,馄饨这个名字才更加准确地表达了现代国人所认识的“饺子”的基本概念。东汉杨雄《方言》之中,就记载道:“饼,谓之饨,或谓之馄”。后来三国时期魏国张楫《广雅》中也记载到:“馄饨,饼也。”自秦汉以来到魏晋南北朝这400-500年间,馄饨一词基本指代的就是后来的饺子。当然,馄饨二字在此期间,又有多种写法:如餛饨、餛屯等。

魏晋时期:汤中牢丸

晋人束晰传世名作《饼赋》中提到了各种“饼”食品,值得我们关注:安乾、粔籹、豚耳、狗舌、剑带、案盛、铭蛀、髓烛、曼头、薄牡、牢丸等。其中的牢丸与后世所指汤煮带馅面食(馄饨、饺子)颇相类似。

牢丸,从字面可知,是内实肉馅,外裹面皮,形为圆团的面食品。直到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中还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宋代苏轼在《游博罗香积寺》中也提到:“岂惟牢九荐古昧,要使真一流仙浆。”《老学丛谈》云:“牢九者,牢丸也,即蒸饼,宋讳丸字,去一点,相承已久。”尽管后世越来越少称饺子为牢丸,但是这一传统称谓,保留在了中华文化之中。

南北朝時期:饺子成为“天下通食”

经历数百年劳动人民的改造,饺子慢慢从汤饼或馄饨中分化出来。人们将馄饨包成半月形,这就成了现代意义上大家所熟知的饺子的稳定形态。北齐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里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颜之推所说的形状类似偃月的馄饨,就是特征明显的现代饺子。他认为:在那个时候,饺子已经是“天下通食”,非常之流行了。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所记的“浑沌饼”也是指饺子。

唐朝:1300年前的唐代饺子

唐朝,中华饮食文化迎来繁荣,有关饺子或馄饨的名食记载很多。唐中叶时期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溣茗。”不仅馄饨都有了字号,甚至唐人夸张地说煮馄饨的汤水还可以泡茶。

其实,唐代的考古发现中,已经找到了饺子和馄饨的遗存,不再需要我们费力去区分馄饨和饺子了。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初期墓葬中同时出土了馄饨与饺子,馄饨形似现代人的耳朵,长3厘米,宽19厘米;出土的3个灰陶小盘中,盘中各置一只饺子。饺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腰宽15厘米,皮是麦粉做的,与现代所吃的饺子完全一样。1989年,在对阿斯塔那墓地再次发掘时,从一座墓中又发现了水饺。

宋朝:注重颜值的诸色角儿

根据形状,宋人将饺子称为“角儿”或“角子”或“扁食”等名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今开封)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驼峰角子”。此外,因为饺子是扁状,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匾(扁)食”。宋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今杭州)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饧角儿”“诸色角儿”。南宋时期的杭州人特别注重食物的颜值,那时候的杭州人不仅吃的粽子耍用五色线来包裹,吃起饺子来,也要有吃有各种颜色的“诸色角儿”,是典型的“颜控”一族。

锅贴的前身:元朝的“烫面饺子”

元明时人们仍习惯称饺子为“角儿”。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聚珍异馔》便记载了当时宫中流行的“水晶角儿”“酥皮角儿”“撇列角儿”“时萝角儿”等多种饺子。其中水晶角儿是豆粉做皮包馅,撇列角儿是一种羊肉饺子,以白面做皮。元无名氏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提到“水晶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素食角儿”。其中“烙面角儿”就是采用烘烤方法的烫面饺子,很像今天市场上的锅贴。而“素食角儿”则是深受都市青年男女喜爱的素馅饺子。

可见,元朝时期的饺子不仅融入了蒙古人喜爱的牛羊肉馅,在烹饪方法上也大量出现油煎、烙烤,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饺子文化。

明朝:“好吃不过饺子”的那些事儿

到明朝,“水饺”“饺儿”叫法被普遍接受,饺子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传统食品。明代文人也开始认真探究饺子的“名”与“实”了。明人张自烈《正字通》“饺”条称:“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矫,因呼饺饵,伪为饺儿。”明代刘基《多能鄙事饼饵米面食法》提到“烙面角儿”和“鹾角儿”,前者是一种用烫面做的烙饺子,后者是用烫面做成的油炸饺子,也是元朝时期出现的“莳萝角儿”。小说《金瓶梅》提到的市井小吃或富人家美食,有“水角儿”“蒸角儿”“葱花羊肉角儿”“匏馅肉角”。明人宋诩撰《宋氏养生部》有“汤角”“蜜透角儿”“酥皮角儿”。其中,“蜜透角儿”是一种以去皮胡桃、榛、松仁或糖蜜、豆沙为馅的油煎饺子。可见,明朝的中国饺子制法上承唐宋,又发展出各种油煎饺子,中国饺子的品类越发丰富。

此外,明朝古法制作蒸饺的古法技艺已经明确地记载在文献之中。明朝戴羲《养余月令》卷十七中载:“水明角儿方:白面一斤,用滚汤内,逐渐撒下,不住手,搅成稠糊。分作一二十块,冷水浸至雪白,放卓上,拥水,入豆粉对配,搜(溲)作薄皮,内加糖菓作馅,笼蒸食之,妙甚。”明代水明饺的制法无疑是传统水溣饺方法的变通。水明饺是要沸水烫面蒸而食之的,故与水瀹饺不同。

清朝:“饺子情结”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血液之中

清代以来,饺子是北方民间节庆食品与吉祥食品典型的代表,逢年过节吃饺子、喜庆婚嫁吃饺子、丧葬奉祀供饺子、升迁饯行设饺子、祝寿养老用饺子……不仅年三十要吃新年饺子,正月初五要吃“破五”饺子;正月初十要吃杂粮饺子;清明节要吃“艾饺子”;七夕要吃“乞巧饺子”;六月初一是“过半年”,也要吃饺子;冬至要吃“冬至饺子”,所谓“冬至饺子夏至面,重阳前后迎霜宴”。

以冬至节为例,冬至节叉名冬节、交冬、亚岁、贺冬节、小年。时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农历十一月间。古代中国把冬至视为岁首,这就是把冬至视为“过年”“过小年”的原因。古代的中国老百姓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该多吃有营养的食品,如饺子、馄饨等冬令佳品。当然,节令时吃饺子—般还带有各种寓意。清朝《燕京岁时记》中说道:“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镙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中国人的一年四季,隔三差五就要吃一顿饺子。中国人长达千年的饺子食用历史,让水中“僵月”成为一种国人割舍不掉的“饺子情结”,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血液之中。

猜你喜欢
偃月角儿馄饨
学包馄饨
角儿爷
陶情偶寄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幸福家庭(2019年7期)2019-08-19 18:00:48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百年前,京剧“粉丝”是如何捧角儿的
登堂入室
智族GQ(2018年9期)2018-05-14 15:32:08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背后的秘密
新天地(2018年2期)2018-03-03 07:43:04
暖胃馄饨热乎乎
最后一碗馄饨
小说月刊(2015年4期)2015-04-18 13: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