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璐 林家荣
[摘 要]英语演讲是以思想交流为目的的跨文化实践活动,以英语演讲为载体的教育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途径,还能帮助学生深化跨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技能,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和态度。大学英语演讲应融入到日常教学、第二课堂、赛事活动及学生的自我培养过程中,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技能转化,提升跨文化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英语演讲;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5-0067-03
“讲好中国故事”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对话,是不容忽视的时代使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均将跨文化能力作为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正如孙有中指出,语言课堂应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同步发展。[1]高校外语教学应发挥自身优势,综合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让学生在掌握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不一。Arasaratnam将跨文化能力定义为“有效且适当地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2] Deardorff认为其指“跨文化情境中有效的和恰当的行为和交往”,[3]孙有中则从高校英语教育角度指出跨文化能力包括“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4]
跨文化能力有别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它不仅仅包括交际能力或技能,同时还涵盖了知识、态度和意识等。Byram认为在跨文化环境中对交流互动起关键作用的包括他国和本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流、语言交际、认知和互动技能,对不同文化的重视与尊重,以及批判性文化意识和自我意识等。[5]近年来,人们对跨文化能力构成的认识逐渐统一,认为其主要可从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四个维度概括。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反映出的问题有文化知识不足、外语交流能力欠缺、主动调整自己行为的意愿不足、对外国人的看法及其原因意识不够等。[6]本文以下将围绕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演讲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二、英语演讲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英语演讲不是单向的语言传输,它以内容表达和思想交流为目的,要求演讲者有效传递观点,并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的接纳和反馈,是双向甚至多向的跨文化交流。演讲者除自身英语语言基础和文化素养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与技能,能从多元视角思考问题,批判地接收不同观点,提出解决策略并付诸有效交际。英语演讲能为演讲者创设具体情境,培养其跨文化知识、技能、意识和态度。
(一)知识培养
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基础是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演讲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载体的表达和交流活动,要求吐词清晰,声音明亮,表达流畅,富有韵律,其最直观的影响因素是口语表达。长期以来,中国大学生口语表达普遍存在如发音不饱满不到位、重音不准、语调单一等问题,这些都会削弱表达效果,甚至阻碍交流。演讲训练中,学生通过大量模仿与对比,感知英语发音特点和语言规律,循序渐进地改进口语发音,提高表达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最终达到以英语为载体,在不同语境下顺畅交流的目的。英语演讲其他各环节也是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综合训练,如审题环节要求演讲者对材料仔细审读与辩证分析;交流环节需要演讲者学会倾听,从语音语调及语气中辨别对方态度情感;撰写讲稿环节要求提出独立见解,综合运用材料,对观点进行逻辑组织,合理使用语言形态与风格以达到演讲目的等。
同时,演讲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要求演讲者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在英语演讲中,学生了解到文化和演讲的关系,以及个体和集体文化、劝说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演讲者,东西方文化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本民族语言修养和历史文化知识能丰富演讲内涵,拓展演讲维度,增强语言表现力。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也能促进对外国文化的尊重与认知,有利于文化的良性互动。
(二)技能培养
英语演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技能。它提供了一个直接使用英语的真实语境,演讲者以明确的交际身份和目的做出相应交际行为,体验和参与交际过程。演讲中,演讲者要根据场合和观众自主判断文化环境、选择演讲内容与策略、有效传播信息和观点、灵活应对现场情况等。经过系统性训练,学生从表情、体态、声音、语言和心理等角度感受到焦虑程度的逐渐弱化,学会在交际中不卑不亢、大方得体地展现自我的方法技巧,成为成功的交流者。
演讲的互动模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学生互评能帮助演讲者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与学习,学会做一个好听众和评论者,倾听批评及其他不同视角的意见,以此提升与人沟通、合作等解决问题的能力。[7]
(三)意识培养
英語演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多样性意识,学会正确看待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学生能从彼此的生活经历和文化思想中了解不同的文化、信仰和世界观,感知社会的多样性,从而学会理解、共情与反思。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案例探讨中比较他国文化,表达本国文化,承认差异、找到相通,并在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自觉中逐渐确立自我身份认同。
英语演讲还能激发学生跨文化思辨意识。学生需要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才能理解和融会不同的文化思想,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把握问题关键,创造性地使用知识。在话题分析、材料收集、观点梳理、讲稿撰写及台上表达等各环节训练中,通过思考、讨论、写作、展示、问答、辩论、互评等方式,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评价等思辨意识能得到有效提升。
(四)态度培养
演讲活动能培养学生以多元视角公允评价、平等对话的态度。他们在演讲实践中需要知晓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在选择演讲策略时需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心理,理解其文化关切。这一過程中,学生既了解到文化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也认识到承认差异并不意味着一味附和或贬低他人观念,只有尊重彼此文化,才能以理服人,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英语演讲活动能帮助学生树立客观平等的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面对不同文化现象,报以尊重、宽容和互鉴的态度,避免急于进行价值判断,乐于换位感受和思考,对自身的偏见和思维定式保持敏感,[4]从而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积极消除文化偏见与歧视,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三、依托大学英语演讲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演讲活动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口语教学中介绍英语演讲的特点与要求,并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技巧指导;在写作训练中,通过介绍类、仪式类和劝说类等不同演讲形式,使学生了解不同文本的语言形态及语用规则差别。日常课堂上可以设置展示环节,让学生通过个人分享、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形式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和跨文化交流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输入相关信息,参与讨论分析,梳理发言提纲,上台口头展示,然后互评和总结。将演讲活动融入课堂,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途径与方式,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言和交际能力。
同时,相关的拓展选修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演讲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针对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针对性指导,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高有重要帮助。课程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及能力特点,设置如“名作赏析”“口语突破”“文化纵览”“写作技巧”“演讲礼仪”等模块,创设多样化的主题情境和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能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兴趣与特点学习,自主寻找交流机会。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应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为学生提升跨文化能力提供新途径。比如,英语角让学生摆脱课堂负担,营造出轻松的交流氛围,让来自不同专业、文化背景的海内外学生和老师围绕事先设定的主题相互交流,打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又如由有演讲热情的学生自发组织的演讲社团,可以在学生中形成辐射影响,通过演讲训练、资源分享、汇报交流等活动壮大演讲爱好者的队伍,提高学生的交际与组织能力。同时,与演讲有关的各类讲座沙龙也是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由英语教师或专家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开展,也可让富有经验的学生前辈参与交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态,以自身魅力对学生产生示范。
(三)以赛促能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实践积累。英语演讲比赛能营造紧张逼真的气氛和具有挑战性的演练环境,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转化。因此,高校要积极组织演讲赛事,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竞赛组织、选拔与培训打造有层次的能力培养机制。选拔前,教师可通过活动观摩、资料学习、交流座谈和专项培训等方式熟悉比赛要求,提升教学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传授基本的演讲知识技能。同时,通过教学班初筛、院系选拔及全校决赛相结合的选拔体系,保证演讲竞赛群体的选拔与储备。对选拔出的学生,由专门的演讲培训团队进行培训。训练初期以命题发言、自由讨论和演讲写作训练为主,重点在于演讲心理调试、语音语调改善、观点组织与逻辑表达等,以增强学生演讲信心,提高有效交际能力。后期以演讲的语言与非语言效果呈现、即兴思维与问答技巧训练等为重点,辅以针对性的赛前指导,提升选手薄弱环节,突出个人特色,增强演讲中的应变能力。
(四)自我培养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反复地输入与输出,不断模仿、比较与总结,可以掌握英语发音技巧及演讲文体特色。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在云端获取音视频资源和观摩各类赛事,或利用移动APP参与影视配音、原声模仿等活动,尽可能创造语言环境,探索趣味高效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和同伴互评的学习模式对于跨文化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它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大量交际机会,在真实场景中围绕明确目标共同推进话题,使语言能力和交际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也提供了一个深化已知、学习新知的环境,在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对跨文化交流有由表及里的认识,通过共同合作、聆听不同观点促进其跨文化能力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跨文化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高校应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体验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大学英语演讲教学与实践不应仅仅停留在英语口语层面,而要融入课堂内外,帮助学生实现从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到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意识态度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成为参与多元文化对话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有中.人文英语教育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6):859-870.
[2]Arasaratnam L, Doerfel M.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dentifying Key Components from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5(29):137-163.
[3]Deardorff D 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s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3):241-266.
[4]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13(3):1,17-22.
[5]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6]樊葳葳,吴卫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分析[J].中国外语,2013,10(6):53-59.
[7]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 2002(4):12-17.
(责任编辑: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