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锋 王建茹
(1、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福建 泉州 362600;2、泉州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福 建泉州 362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出现阻塞,引发机体供血、供氧等不足,出现心肌坏死的情况,疾病具有起病急骤的特点,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展,死亡率较高。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机制复杂的特点,在环境突变、精神强烈刺激、过重体力劳动等刺激下,均可诱发疾病,可引发恶心呕吐、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烦躁大汗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若救治不及时,则会出现死亡的情况[1-2]。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 h内若未得以有效救治,则可能出现猝死的情况,直接影响预后[3]。院前急救护理能通过迅速、规范、有序的抢救流程,来为病发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以此对生命挽救[4]。本研究主要评价院前急救护理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对其预后所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2 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 例,施以科学计算机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50 例。纳入标准:(1)疾病确诊者;(2)首次发病者;(3)资料齐全者;(4)≥18 岁者。排除标准:(1)严重感染性疾病者;(2)精神系统疾病者;(3)其他重要脏器严重损伤者;(4)凝血功能障碍者;(5)资料不全者。
1.2.1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方案,即做好抢救所需的用品,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车,并合理指导家属,至现场后迅速展开急救干预,并安全转运。
1.2.2 试验组予院前急救护理方案,具体为:
(1)建立急救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急救医生、辅助护士、N3 责任护士所组成,确定各个小组成员的具体责任,其中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定时开展小组成员的培训,确保其急救护理能力。
(2)院前急救护理:接到急救电话后,快速安排救护车至现场,与患者家属保持电话联系,引导其简单处理,如解除衣物、取去枕平卧位,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道处于通畅的状态,并询问有无呼吸困难、腹痛、恶心呕吐、肩痛等症状,做好病情的初步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以此提高患者救治的效果。
(3)出诊及现场救治:护理人员随车触诊,及时与院内急救小组、科室联系,做好接诊准备工作,到达急救现场之后,对患者的病情做评估,了解其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与症状,积极清除干净口腔内存在的分泌物,予以吸氧支持、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干预,并开展心电监护,向院内急救小组人员进行病情的汇报,开通绿色急救通道,施以急诊镇静、镇痛效果。
(4)院内急救干预:患者送往医院后优先予以其挂号、检查,开展先救治后缴费的服务,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若心电图显示为ST 段抬高型,且无溶栓禁忌证,应及时开展溶栓治疗方案,在转运的过程中,强化生命体征的观察,存在室颤者应开展除颤治疗。多数急性心梗死者存在恐惧、焦虑等心理,应强化其心态的评估,予以其开导和鼓励,并施以抢救干预,以此促进患者负性情绪的缓解,保持积极的状态配合临床治疗。
评定两组基本资料、急救反应时间的差异性,并评定两组预后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存在的差异状况。
(1)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出血部位。
(2)急救反应时间:到达急诊科时间、初步治疗时间、送至专科时间。
(3)预后:血管再通、死亡。
(4)并发症: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
采用SPSS 22.0 版本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s表示。计数数据行χ2检验,以n(%)表达。计量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基本资料评定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s/n(%)]
表1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s/n(%)]
组别例数(n)性别(n)年龄(岁)体重(kg)出血部位男女试验组对照组χ2/t值P 值50 50 29 30 21 20基底节出血31(62.00)30(60.00)脑室出血19(38.00)20(40.00)0.041 0.839 59.63±6.58 60.01±10.33 0.219 0.827 65.39±4.51 64.85±5.22 0.554 0.581 0.042 0.838
评定急救反应时间显示试验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对比(±s,min)
表2 两组急救反应时间对比(±s,min)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50 50到达急诊科时间21.30±5.14 26.98±6.35 4.916 0.001初步治疗时间15.30±4.18 18.95±5.31 3.819 0.001送至专科时间16.79±2.30 19.63±5.18 3.543 0.001
评定预后血管再通率试验组较对照组更高,试验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对比[n(%)]
评定并发症显示试验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对比[n(%)]
急性心肌梗死是患病率较高的病症,疾病发生后病发者较易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预后差、死亡率高,如若病发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则可能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6]。病发者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血管堵塞,疾病可引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出现心肌坏死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其病情并不稳定,及时予以其有效血管再通干预,可挽救心肌[7-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越早接受救治,其效果越好,因此开展院前急救护理意义重大[9]。
本研究中,评定急救反应时间显示试验组更低(P<0.05);评定预后血管再通率试验组较对照组更高,试验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评定并发症显示试验组发生率更低(P<0.05)。评定结果显示院前急救护理方案的应用能促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反应时间的缩短,提高预后的效果,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几率。院前急救护理是通过运输工具、医疗设备等,由医护人员于现场开展急救,能安全运送病发者至医院中,急救指导和评估,能尽快对病发者的详细信息收集,做好接诊的相关准备,能在短时间内对病发者的安全性保证,迅速到达现场,防止病情加重而增加治疗的难度[10-11]。强化现场救治能维持病发者基本生命体征,控制疾病进展的速度,为院内救治争取时间,最大程度挽救生命[12]。转运过程中保持平稳的车速与安全体位,能控制病情恶化的几率,避免再损伤的发生,以此减少并发症的几率,缩短病发者的救治时间,减少疾病死亡率[13]。
综上所述,开展院前急救护理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将其急救反应的时间缩短,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几率,意义重大,值得被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