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文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留学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凸显出来,这就是中小学生留学问题。
根据相关部门对疫情初期的不完全统计,在海外的中小学生总数大约是11万人,其中主要是在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这其中的65%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但还有35%即3.8万人是小学、初中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从绝对数量来看,在海外的中小学生总数似乎不多,仅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0.567%,但反映的问题却不可小看。
根据疫情初期的统计,在美国的未成年留学生中,97%的监护人为委托监护人,也就是说在美国的约2.5万名未成年学生基本是独自出国的;在英国的1.5万名未成年学生中,76%是委托监护人管理的。
新冠疫情来临后,一些孩子因为委托监护人为老人,一些老年人因需要隔离无法继续履行法律责任,甚至被要求搬离委托监护人家庭。这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实际上是无法承受的,这也导致这些孩子在国内的家长们焦虑不安。虽然在各大使馆等方面的努力下,通过采取更换新的监护人、组织回国包机等多种方式暂时解决了问题,但小留学生带来的更为严重的成长与教育问题,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小留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的问题。这些小留学生出国留学,都是家长花了巨资送出去的,要从根子上解决小留学生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解决家长的问题。
为什么家长热衷送孩子出国留学?最核心的一个动力来自家长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舆论与一些伪专家的误导,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被贴上了轻松、快乐、幸福、没有负担等标签。也就是说,英美的教育可以让孩子轻松快乐,还能没有负担地上名校并出人头地。于是,很多家长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孩子送出去。
但实际上,这一认知不仅是错误的,而且错得离谱!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生态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大众教育体系,一个是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体系。前者是保证基础、保公平的,后者重在满足更高质量或者更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一般来说,大众教育体系的学生,家庭背景往往处于社会底层,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宽松,对学生的学业目标没有严苛的要求。在美国,很多公立学校追求的目标只是达标毕业(毕业率往往低于50%)。对于这类学校,孩子们的确都很轻松,没有负担,但和精英与名校是无关的,更类似我们的薄弱校。所以,最近20年,历任美国总统对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都给予了全面的否定,并把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一个核心的改革目标。
我们众多家长羡慕的精英培养路径,则完全是另外一条道路、另外一个做法,要么是私立学校,要么是少数“学区房”学校。在这类学校里,不仅学生学业负担重,学校的各项管理也严格到苛刻。
来自哈佛大学2018年的新生调查表明,此届新生平均GPA为3.94(满分4.0),73%的学生在班级排名前2%。在英国著名中学伊顿公学的2018年A-Level考试成绩中,A+学生占比高达38%,全A学生高达76%,这些学生的成绩已经达到了牛津、剑桥的入学成绩要求。当然,这也都是学生们通过辛苦付出才得到的。
在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方面,很多私立学校的严格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至今,美国仍然有19个州在法律层面是支持和允许体罚的。当然,公立学校除外。想轻松快乐、没有负担地进入名校的教育,在全世界几乎都不存在。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都是基于这样错误的认知,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到了国外。
在国外的小留学生中,65%是在读高中。也就是家长们在孩子初中毕业后把他们送出国,此时大家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生最敏感脆弱的时期,就有点像蝉蜕殼的时候,这个关键的时期,把孩子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孩子需要面对语言、文化、生活、学习等很多方面的挑战。同时,作为一个外来的留学生,他们更是一个标准的边缘人群。而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等,主要威胁到的人群就是学校的边缘人群。正因如此,小留学生很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而这将对孩子造成性格、心理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孩子所受到的往往是祸及一生的“内伤”。
多年前,我曾与一位耶鲁毕业的学生聊到她的留学经历。她恨恨地说:我恨我妈妈!我很意外,问及原因,她说:我如今走出来了,如果没有走出来,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当年我每天都在学校操场上看着后面的那座山,想象着我自己的死法。”
正因为这一原因,我一直坚决反对小留学生留学,尤其是初中毕业去国外读高中阶段的学生,“废品率”极高。很多家长惦记着学校、成绩、教育,却忘记了孩子最重要的成长:健康,特别是身心健康。
最近几年留学生出现最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学业问题,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就是安全问题,但这种安全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治安问题,更多的是心理健康问题、性格问题,比如抑郁、自杀。一位长期负责留学生工作的外交官曾对我说,他去过最多的地方是当地的警察局。而在那里要面对的人,大多都是小留学 生。
出国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种择校。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很多人认为老师好、硬件好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似乎只要把孩子送到这种学校,孩子就可以成才、成龙、成凤。
有专家认为,一所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有优秀学生的聚集,而非教师如何优秀地把学生重造。
实际上,优秀学生是怎么长成的?首先与家长相关,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优秀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自律、是认真、是用心。一个认真、自律的孩子,在学习上是根本不必别人敦促的。事实上,学习本来就是需要学生自己努力的,否则请来清华、北大的教授都会无用。
再贫穷的地方,也会有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清华、北大每年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故事。近年来,多省的高考状元来自基层的县中,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在孩子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仅是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老师、学校,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是家长教出来的好孩子,学校与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一个自己不努力的学生,即便到了再好的学校,最后也未必能有所突破。
而这种家教或者说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更多的是要靠家长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在海外小留学生群体中,他们的监护人76%甚至97%是委托监护人,这是一个让人心惊的数字,这意味着大多数小留学生的父母放弃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与影响。我们的家长们把孩子都交给了什么人?坦率地讲,对于多数委托监护人来说,他们又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总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切不可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不能忽视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决定性作用。轻率地把孩子过早送出国门,收获的可能更多的是风险。
(作者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留学分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