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本
穿过长长的黑咕隆咚的山洞,奔走在阡陌纵横的田野,晃晃悠悠的是一列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带着粗重的喘息声,火车慢慢地停靠在平坦站。
没等火车停稳,乘客就一窝蜂似的拥到车厢门前,一时间下不了客也上不了车,下车旅客干脆破窗而出,行李扔得满站台都是。这种现象,在绿皮火车时代,在平坦站不足为奇。
平坦站,只是一个乡间小站。在平坦站上下火车的人,都是附近地方的,或是与附近地方有关联的人,他们身背大包小包乘坐绿皮火车,想方设法把家乡的农产品捎到外地去,再把生活用品捎回家。一来一往,绿皮火车是最便利、最快捷的交通工具。
绿皮火车,是中国铁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曾是一代代年轻人认识幅员辽阔的土地的开始,也是年轻人涌入致富之路的通道,使他们走出家乡实现异地求学求职的梦想。
呜呜——呜呜——一阵汽笛声响起,火车呼哧呼哧地喷着雾气,慢慢地滚动着,晃晃悠悠地离开平坦站。汽笛声就像汽车的喇叭声,警示和提醒旅客,车轮启动,注意安全。
火车站是从客货需求、居住人口、外出人口、外出流向等特点来考量,在人口居住相对密集的地方设立。平坦站是浙赣铁路上的一个站点,是客运站,也是货运站。平坦站虽小,但这毕竟是家门口的火车站,对车站附近的人来说是自豪的。当年我从江山去杭州,乘坐的就是绿皮火车,经过的就是平坦站。在已流逝的漫长岁月里,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记住了这小小的平坦站。
我没有在平坦站上下过火车,但在平坦站等过火车交会,且不止一次。车厢里像开了窗的沙丁鱼罐头挤得满满的,行李见缝插针地塞满了所有能塞的空缝。车厢里有坐着的,有站着的,有躺着的,有趴着的,有年轻的,有年迈的,有外出打拼的,也有外出求学的,还有嗑瓜子的,唠家常的,打瞌睡的,孩子的哭闹声常常一波未停一波又起,嘈杂拥挤,空气沉闷。尤其是炎热天,车厢里没有空调,汗馊味、脚臭味、香烟味、火腿肠泡面味,弥漫整个车厢。
每逢佳节,回乡的人络绎不绝,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箱包堆满了过道、座位底,甚至有些堵住了车门,连厕所都塞得满满的。长途远行的人,情急之下,只能等列车临时停车时从窗户爬出去,以解燃眉之急。爬上爬下,提心吊胆,好在临时停站时间长。神色疲惫的人,东倒西歪地靠在行李上,或聊天、或打瞌睡,或木然地盯着窗外。一家四口蜷缩在狭窄的过道里,刚要眯一会儿,又被乘客的吵闹声、售货员的叫卖声惊醒。座位下面也躺着人,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他们,他们倒也不会责怪,能有这样的“卧铺”已心满意足,迷迷糊糊醒来全不顾形象,用脏兮兮的手,揉揉惺忪的双眼,东瞧西问到什么地方了,也常有睡过头、下错站的人。
乘坐绿皮火车,大多时候就是一个挤,挤得上气不接下气,挤成了出行的一种习惯。我也曾一次次挤上绿皮火车,这种状况下,即使有座位票,也无法对号入座,谁先抢到座位谁先坐。还记得有次去上海,排了两三个小时的队,买到一张座位票,却只能站在座位旁等座位上的人下车,刚想坐下,回头一看上海站到了,足足站了十来个钟头。
抢座位的事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还大打出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車厢人员混杂,空气混浊,让人有些窒息。没座位的人,会拼命地往窗口挤,打开车窗,吸口清新空气。窗外一股青青草木的气息,扑窗而入,沿途风景一览无余,与田园山水都市乡村敞怀亲近,伴着那专属于自然的味道而透出的自然的力量,总是能神奇地穿透躯体,直抵心灵,渐渐地化解旅途的疲惫和沉闷的心情,争抢座位的火气也随之消失了。人在旅途,相互谦让、包容,是一种美德。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绿皮火车速度虽慢,但相较汽车却快得多,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乘坐绿皮火车出行。车厢内虽然烟雾弥漫,喧闹嘈杂,但旅途生活还是十分热闹的。遇到的人,发生的事,串起一段温情的慢生活。
绿皮火车像一节节装满了人生百态的行走的盒子,随着不同的人上车,下车,里面的内容也在不停地变换着。每个在这条漫长铁路上踽踽独行的人,都在为这个盒子输送着独一无二的内容,他们有喜怒哀乐,亦有悲欢离合,有诗和远方,亦有生计与梦想。
随着现代交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平坦站历经百年之后,那段慢生活已然成为历史记忆,而那抹专属于绿皮火车的绿,也早已烙印在无数乘客和铁路人的心中,内心生发出专属于那段纯粹记忆的怀旧情节。那曾经被装在它腹腔中的人生百态,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或经过行为的修饰、秩序的整理,重新填充到了高铁的腹腔里,在或新或旧的道路上更加高速地奔跑着。
坐在枕木上,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地飞扬。遥想那年曾坐在车上望向窗外,看到一对难舍难离的恋人相拥着,汽笛声突然响起,那姑娘满眼焦急,不觉中下起雨来,在黄昏的站台,她终于上了列车,却一直望向窗外……那绿皮火车的汽笛声虽清晰却已渐行渐远。时过境迁,随着绿皮火车渐渐隐没在时光中,它所承载的属于那个时代的情感与缩影,却深印在了旅人的记忆中。
时光冲淡不了旅人对平坦站的情怀,那道流动的绿色,早已成了这段记忆的主色调,车站附近的居民将门前的围墙设计成一列列绿皮火车的造型,用画笔渲染气氛。一节节车厢、一幅幅墙绘,再现平坦火车站往日的情景,那一段段时光背影,是人们对绿皮火车的一种铭记和感怀。
车厢里灿烂的笑脸,站台上肩挑手提的身影,窗外挥手道别、依依不舍的神情……立体画卷与实景交融,回放着八十年代的旅途生活,栩栩如生。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一幕幕场景,到底有多少大山的孩子,从平坦站坐着绿皮火车遍及天涯?有多少旅客挤在车厢过道里,去遥远的他乡闯荡生活?在那一节节绿色的神奇盒子里,他们不自知地释放着只有那盒子能读懂并记住的情感与印记。
一道老旧色调,串着绿皮火车的长廊,墨绿色外表,涂装着黄条色带,又将我置身于那浪漫的年代。不禁有人会问,绿皮火车为何漆成墨绿色?也许在发明者的眼中,火车和邮局一样,担负着使者的角色,载着人们从起点到终点,从终点又回到起点,象征着如自然般的不息与希望。
每幅画卷,在我心里都是牵引回忆与怀旧的缩写,仿佛我又坐上绿皮火车经过平坦站。站牌、站台、信号灯、火车餐厅兀自出现在眼前,目不暇接,平坦站还是原来的平坦站吗?去车站水塔看看,或许能找到答案。心里想着,便大步走向那标志性的建筑。
高高的水塔,孤立在树林和田野之间,已破旧不堪,与周围的园林显得格格不入。浙赣铁路因电气化改造,水塔和平坦站完成了人们交给自己的使命,如今只留下水塔不悲不喜地端望着那绿皮火车窗外的世界。
水塔是随平坦站的建设应运而生的,是火车站的附属建筑之一。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水塔主要是保证蒸汽机车的供水以及铁路沿线职工生活用水。如今,铁路沿线的水塔几乎都被拆除。当地人说,经常有人在水塔下守望,追忆当年的青春景象。
寻觅平坦站的印痕,有种色彩美感。水塔不远处,沿着铁轨两旁生长的水杉和池杉,间隔排列着,凝成两条长长的金黄色带,当年绿皮火车穿梭其间,一动一静,虚实结合;一绿一黄,色彩交织,既是一道景,又是一幅画。寂静的水杉和池杉守候着一轮轮的季节变换,期盼着那久违的汽笛声能够再次响起。
平坦站出口处那两棵古樟树,也以同样的心情,期冀昨日的繁华重现。它与水塔一样记载着平坦站的过去,与水杉和池杉一样繁茂葳蕤,所有经过平坦站的人,都记得那片绿荫,曾为他们挡风雨遮烈日。
两棵古樟树相距约五米,左边那棵高十六米,平均冠幅十五米,树龄五百五十二年,右边这棵与之相差无几,树龄也是五百五十二年。扩展的枝叶,相互拥吻,像一对恩爱的老夫妻,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拥有什么,或是失去什么,都会相爱同心,携手同行。那片片绿叶,不就是一列列绿皮火车吗?见证着平坦站的昨天。
古樟树下,空气格外清新,每当听到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时,回忆便涌上心头。树荫下坐着几位老人,聆听着古樟树的呼吸。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需多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守护。他们这代人,大多坐着绿皮火车从平坦站出发,带着家乡的红糖走南闯北,红糖出了名,他们也见多识广了,从他们幸福的笑脸上,不难看出他们是快乐的、健康的。这时,不禁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坦站看到的那些乘客,身背肩扛的大包小包里原来装的都是红糖。
现在,车站附近四方归并叫李坪村,这里的家家户户榨红糖,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手工制糖技术。红糖是由蜜汁多的糖蔗制作而成的糖,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对于气血亏虚导致的面色苍白、疲倦无力、失眠多梦、气短懒言、头晕目眩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效果。《本草纲目》记载:“红糖利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毒”。《名医别录》中也有说,红糖能润肺气、助五脏、生津、解毒、助脾气、缓肝气。现在红糖是李坪人的坚持与传承。
李坪人性格温和,是否与绿皮火车的浪漫时光、红糖的温性有关?老人冲我笑笑,那份如微风般的温情,让我倍感亲切,甘润心田。
事隔多年,我仍眷念着绿皮火车的旅行,以至于今天,我依然选择坐火车出行,喜欢靠窗而坐,看窗外的风景,从层层叠叠的山水间找回记忆。
我还会常常来到李坪村,凝望那一幅幅画面,回想平坦站的繁华,时不时在脑海中脑补那些在车上曾错过的窗外世界。这个无名小站,仿佛是一个时间的通道,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聚在一起,从这里出发,把人的思绪带回那早已远去的时光里。
回忆的滋味源自对曾经生活的记忆。平坦站曾是李坪人的生活,也成为他们流于骨血中不可磨灭的回忆。
平坦站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而是记忆的开始,是李坪人幸福滋味中不可缺少的那一味。
一路走走停停
一
阳光柔柔地穿过水面氤氲的雾气,悄悄地洒向窗台,未等我睁开惺忪的双眼,那缕缕的光芒已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化成了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盈满窗外的一片空虚。
光晕沿着须江岸边的道路缓缓而去,渐渐铺满。阳光总是博爱的,当它洒向万物,覆盖着大地的不仅有光,更有令万物生息的能量。与其慵懒在被窝里,不如去须江岸边走走,心里这么想着,思绪已放飞在绿荫道上。
环抱在和熙柔光中的绿道,自由地延伸,自然地舒展,从起点到终点13.14公里。是自然地巧合,亦是精心的设计,给谐音“一生一世”的穿行赋予了浪漫情调,富含生活哲理。
铺满暗红、深蓝色的绿道,像一条双边彩带从云端散落人间,静卧在湿地的怀抱中,穿梭于微隙的气息,舒倘、漫长。绿道在脚下,我在绿道中央,慢慢悠悠地途经大夫第、李坪、大溪滩、埠头、双溪等村庄。绿道连接城市与乡村,是城镇化建设的写照,也是引领人们更多走进自然的路径。匠心独运的“大夫扬帆”“大泽鸢飞”如梦境,又是现实。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需要用心走,叫作梦想;一条需要用脚走,叫作现实。我正走在绿道上,用心和脚一起走。
路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称谓。周王称道路,秦朝称驿道,元朝称大道,清朝稱官道,此刻脚下的路称绿道。绿道不是绿色的,是红色的、蓝色的,是人为开发的景观与自然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明丽的阳光,在地上勾画出一道孤清而飘逸的影子,那轮廓分明是我,却高出了我一大截。一道纤绝的尘陌,浅吟着脚下的节奏,挥发出生命的蓬勃朝气,感悟着“一生一世”,心跃着小确幸。
深蓝色出行,暗红色归来,心力带动脚力,不用担心迷失方向。每个或淡雅或浓烈的角落,都深藏着自然之韵、生态之美。走上绿道,用心感悟着天地万物的此消彼长,物竞天择,走也是景,停也是景。脚下的绿道,就是时光的流连,岁月的追逐。自古人们赋予路的不同含义,并将情感寄托于路。我最喜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们总说,人在旅途,生生不息的便总是在路上的。人生总离不开路。道路千万条,形态千万种,直路,弯路,宽路,窄路,上坡路,下坡路,充满泥泞之路……每走一步最终是归途,终将重归于自然之中。
这一路,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风有雨,还有情有意,足以畅叙幽情,但到底能够遇见谁,想是随着缘分慢慢走就知道了。
二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人都会在路上相遇,分开。不同的面孔,不一样的神态,是绿道丰富的世界,鲜活的风景,也是绿道绵绵不绝的气息。因一生一世而来,为一生一世行走,一种心灵的交融与感知,都在这纷红骇绿、陶情适性的绿道上。每一次邂逅都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绿道人头攒动,有三三两两、有情侣对对、有一家三口。擦肩而过,熟悉的,陌生的,脸上都挂着笑容。一位六十多岁满是乡村气质的老人,骑着三轮车迎面而来,风风火火。骑着骑着,他突然双手脱离手把,挺直腰板,手舞足蹈,朝着绿道呼喊,转而又放声歌唱。我有些讶异,视线集中地落在老人身上。尽管我始终没能听出是什么歌,但他的那份快乐直接感染了我。听惯了抒情音乐,再听听老人的“男跑音”,不由得暗生出另一番情致来。迟暮老人,也能制造出别样的快乐,也有自己的情调。
三轮车不偏不倚、稳稳当当地往前驶,是绿道平坦?还是车技娴熟?亦或是老人的生活与三轮车是牵绊着的,年岁更始,三轮车载着他驶往前行的方向,他与三轮车也磨合成了最相熟的知己。因为有了绿道,这两老友来回也更加顺畅。
绿道旁,各式各样的帐篷,在水边,在滩涂,在林中,星星点点,像草原上的一座座毡房,点缀出人的生气。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江水,绿绿的步道,这就是我的家,仿佛醉倒在《天堂》的优美旋律中。仔细回味,老人的歌声里,好似有那么点熟悉的味道。每次行走绿道,都能遇见他,但我从不问他的姓名。其实也不用问,老人那插科打诨的样子,总是让我抚掌大笑,他的模样早已印在我的脑海。
温暖的阳光下,充满着欢声笑语,走进绿道,亲近自然,是人们最简便轻松的休闲方式。一位窈窕淑女,慢条斯理,一双高跟鞋,一张白皙的脸庞,一看便知她不是来运动的,而是来感受这美妙的慢时光。她一路东望西观,走走停停,通过手机视频与远方好友分享。律动的心跳,犹如岸边的江水,奔腾不息。去年春天,她与闺蜜相约踏青,在绿道上偶遇,“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从相隔千山万水的西双版纳,嫁到了浙西的江山。
“爱情就像泥造的房子,只有风雨来了,才知道能不能经得住考验。”从她洋溢着幸福的脸上,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她和风细雨,润物有声的甜蜜生活。
身在异乡为异客。江山不仅是她的第二故乡,也是我的第二故乡,绿道上的相遇,牵出了我们共同的乡愁。人生这条路上,总有许多看似自己决定,实则早已注定的选择。行走绿道,像是爱一个人,仿佛毫无理由,却以“一生一世”为最初的缘由而约下那心定的相逢,在1314。
“爱一个人,是一件简单的事。就好像用杯子装满一杯水,清清凉凉地喝下去。你的身体需要它,感到身心愉悦。以此认定它是一个好习惯。所以愿意日日夜夜重复。”这一路,都有不同的身影,在雨雾里,在寒风中,漫不经意。他们更多的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之间的邂逅,有的相思无语,有的想象如见。我喜欢独自一人行走绿道,沉思默想,悠然自得,“寂寥中影迹,霜雪里精神”。一个人走路,也是和世界单独约会。
绿道以青山为底,湿地为轴,江水为脉,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自然生态到乡村业态,从生产方法到生活方式,都在这条道上延伸着。人们走着走着,就聚在了一起,走着走着又各奔东西,离别情切切,聚散两依依。人生常态无长态,绿道常景无长景。
三
绿道是有记忆的,在我心里。我曾经多次走过,那坑坑洼洼、断断续续的路面,是它原始的状貌。当时只为赶路,不会经心,而今不为赶路,只为感受路,目的不同,心境也就不同。
以江岸纵向伸展的长曲线、两岸山峦的横向长弧线和开阔的江面为基点,构建视野开阔、空旷疏朗的基本形态,以平和、典雅、空灵的审美感受,现前的绿道与往日绿道迥然不同。它沿着须江蜿蜒纵深,在湿地的心脏穿越,带着无限的遐逸,在人们生存的土地上蔓延。
山的风骨、水的柔情,渲染着脚下的绿道,我的心随之漾动,我的步履随之轻盈。绿道始终依偎须江,江水也总是轻抚着绿道。而与须江交织缠绵的约有一公里长的路段,是绿道最具柔情,也最赋浪漫的里程,一边是清莹秀澈的江水,一边是树木繁茂的岸边。
利用地形现状,吸纳古人治水哲学,巧用现代美学理念,因形就势,遇树绕路,遇水搭桥。这段路,是人们最爱走的路段,我也不例外。
一阵雨,带着无法事先预知的惊喜,说下就下。好在茂密的树林,像把伞,遮挡着我和绿道。这雨就像一位蹦跳在身边闪过的小朋友,一下便没了踪影。没了雨水,却留下了温润的空气,像小朋友留下的清脆纯真的欢笑声,令人心情爽朗。我与栈桥,相沿相行,我与我,身影相对,简单不复杂,清晰不模糊。不一会儿,江面上笼罩起云纱般的薄雾,柔柔碧波、雾霭烂漫。白茫茫的雾气,氤氲着栈桥,就像雅安至西昌的云端之路,行走其间仿佛水上漂、云中游。
栈桥是绿道的连接,在水岸与阡陌之间徘徊。江水不断地流,流啊流啊,总是在那里,那水总是相同的,而在每刻又都是全新的。微风浮动,送来阵阵清凉,那枝繁叶盛的树林,绿得明媚,绿得素雅,绿得沁人心脾。绿色的美学含义,大大超过人们的视野,它给我以清新、舒适、滋润、安逸之感,蕴涵着智慧与希望。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何种视角,绿色都是栈桥永恒的主色调。我蓦然发觉,盛夏的光阴已包裹了我。
须江是钱塘江的重要支流,衍生出绿道。绿道是须江的方向,须江是绿道的彼岸。凭栏远眺,两岸的百祜塔和凝秀塔隔江相望,流传着英俊少年百祜和美丽姑娘凝秀的动人爱情故事。循着江水的两肩,还有那巍然屹立的老虎山,清溪锁钥的古码头,傍花随柳的青草洲,文儒典雅的礼贤庙,清新凉爽的峡里风,人文与自然相映,别有洞天。
江水的流动声,清越而悠长,鱼儿在遨游,水草在自由地生长。穿越树林的栈桥,一只只以此为家的小动物,最是清欢,在艳艳的阳光下神气活现,或跳躍,或飞翔,或爬行的灵动者,仿佛在向我炫耀着它们与自然的和谐,它们那毫无杂念的幸福与快乐。
四
远处传来聒噪耳鼓的叽叽喳喳,那是群鸟的扰攘,它们不是冲着我,也不是冲着绿道,那是冲着谁呢?这里原本是它们栖息的家园,怎样啁啾是它们的生活,它们的自由。帘窥壁听,黄鹂鸣啭,鸽子咕咕,燕雀啾啾,乌鸦吹着口哨,婉转低回,怡然回旋。青蛙静静地趴在田埂上一动不动,听着鸟兒的歌唱,当害虫从它面前飞过时,它立马回过神来,飞速地伸出舌头,瞪大眼睛,挺着头颅,给自己加点点心。
岁月的黄昏,这些漫无止境的鸣声萦绕在绿道上,清脆悦耳。一只松鼠在绿道上慢慢悠悠,离我远远的,但我看得明明朗朗,小小的尖尖的耳朵,竖在圆圆的脑袋上,全身上下毛茸茸的。松鼠是绿道上的常客,我常遇见。它的尾巴,像棍棒一样撑在地上,同两只后脚配合起来,很像三脚架。我在前面走,松鼠在后面跟,我停下脚步,它卧着不动。跟了好长一段路后,突然没了踪影,松鼠与我不是一路的,在绿道上同行了一段,便又回到彼此各自的世界。
绿道边有许多不大的坑,那是野兔为了生崽打的洞。蹲下来一看,一只野兔两只红眼睛滴溜溜地盯着我,好长时间,视线一直不离开,是想与我交朋友?大概不是,它该是怕我伤害它的幼崽,那目光尤为警惕。野兔是一种非常灵巧的动物,它那双长长的耳朵,侦测着四面八方,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的耳朵,它飞奔的速度更是令许多动物望尘莫及。短短的尾巴,时不时抖动,好像在风中摇摆的小铃铛,人见人爱,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去摸摸它。
喜欢野兔,大多是喜爱它的柔情,喜爱它虽机智敏捷却总带着一股害羞的气质,喜爱雄兔在追求另一半时并非长驱直入,而是先以追逐奔跑向对方展示它最重要的实力。喜爱雌兔在回应追求时也从不草率,而是用“拳击”的方式表示它没有准备好或去测试下对方的决心。对待爱情,它们都很真实。真实得那么可爱。
温柔可爱的松鼠、野兔,在绿道上自由奔放的神情,很是风光。恰在这时,一群白鹭浩浩荡荡地落在江面上,白白的一片,像飞落的雪花,不仅可观,而且可爱。成双成对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几度风雨几度秋,彼此相爱相伴。
白鹭和我也不是一路的,它属于天空,我属于大地,天空干净纯粹,大地粗犷浑厚。白鹭姿态优雅斯文,向来是从容不迫,像是披着白纱的少女。“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这是郭沫若诗中的白鹭。感悟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享受物我两忘的境界。
与生灵相遇,与生灵对话,是一种无声的陪伴,绝生不出孤单寂寞。我一次次往返,寻觅那藏于绿道雾霭之间、飘飞在鹭翔鸟鸣之中的和谐美韵,总是让人心悦神怡。
五
自然界可以治愈我们内心的伤痛,帮助我们找回内心失去的东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的准则就是我们的准则,毕竟我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用心与大自然接触,哪怕只是片刻,也能让你重拾初心,怡静淡然。
绿道是来处,也是归途。绿道上,不只是我一人,与我最亲密的还有自己的背影,清晰的影子是阳光给予的,是生命的能量。
一位写诗的朋友说,绿道就像生态散文诗,有自然的真实和奥秘,有诗的情境和幻想,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他曾激情满怀,写下《一生一世》,就在绿道上一气呵成。他的心语,不仅是对阅读者,更是对自己。散文诗是一种心灵的艺术,语言表达的艺术,从来就是一种精神滋养。受他诗文的影响,我也写下了这些文字,风月都好看,绿道也浪漫。
对有些人来说,绿道走久了,两岸的人文景观就变得熟视无睹。越是熟稔的东西,越是不屑一顾,这是人的一种习惯。而我的这位诗人朋友,似乎没有这种习惯。绿道四季的变化,在他眼里就是诗的芬芳,相遇的人、说过的话,哪怕是那微微的相视一笑都与众不同。诗人情感细腻,不光是用眼睛观世界,也能将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我没有诗人的气质,但有诗人的感性,一枝一蔓,一鸟一虫,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丘一壑,都能激发灵感。从绿道中寻觅生活的本真,从心灵的表达中寻求独特思维,走的次数越多,触动的情感就越深沉。
绿道不复归,此云不回乡。回头追望,才知道,我已走了那么远,只是了然无痕。人没有回不去的路,只有回不去的时光。长长绿道,花语缠绵,鸟语蝉鸣,苍茫人海,是感受,是回忆?都在脚下走过;是微风,是晚霞?时光中溜走,绿道中寻回。左岸是诗,右岸是生活,从绿道中来,到生活中去。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去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去走,一个人的路不要说有多远,也不要说走得有多累,远了可以慢慢走,累了可以歇歇脚,就像山那样从不说自己有多高,自己有几重。我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时间在走,我在行走中领悟。最真的自己在路上,最好的生活也在路上,次第而行,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向绿道致意。在漫漫的行走中,迎来了缕缕霞光,撸袖敞领,去追逐一天里最后那缕日光。我能感觉满脸的红润,心中有暖,岁月不寒。
绿道,如人生之路。一个个黎明,将沉默的背影握在手里,飘散在风中。
责任编辑 徐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