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川路小学 姚丽萍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发展的第一阶段,迈好第一步对其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丰富的文化知识之外,更要从思想道德上做出正确引导,精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以健康积极的“内核”为支撑,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关键能力。体验式教学重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感悟,可以为提高德育实效助力。笔者认为,学校应紧抓德育,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深刻体验,进而内化为良好的思想品德,外化为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校德育质量。
所谓“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二字,学生是“体验”的主体,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一系列学习活动,让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均为学生获得良好体验而服务,使其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最终有所收获。其教学过程更为关注学生的身心需求与认知特点,重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教育引导在此发挥辅助作用,既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能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德育为先”是学校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实施过程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以其他课程和学习活动为辅,旨在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在小学德育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如下优势:
其一,契合学生身心需求。
小学生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心理发育均不完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学习过程更为关注自我体验是否良好,倘若体验不佳可能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在德育教育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以德育目标为宗旨,客观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习规律,从兴趣培养着手,引领学生主动体验,用心感知,逐步理解,在获得良好体验的基础上获取有效知识,认清事物本质,接受正面引领,提高德育成效,如此可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教育形式相对丰富。
体验式教学一般采取创设情境或组织实践的形式实施教学,重在启发与引导,由教师依据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筛选出恰当的素材,创设针对性多元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进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常规的德育方式往往以口头教育为主,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可能似懂非懂或完全不懂,甚至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而通过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打破教育瓶颈,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获取与建构,感知优良的道德品质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辨析不良的道德品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自主纠正个人言行,充分体现德育的适应性。
1.创设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与现实生活既是德育的基础所在,又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抓住生活资源,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取热点话题、德育素材及一些生活问题,结合德育主题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情境,并通过观察、思考与判断直接联系到个人实际生活,做出客观判断,初步感悟情境内核。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针对性引导,围绕生活情境渗透相应的德育知识,让学生将关注点从生活话题或生活场景转移到德育知识之上,认清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感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规范言行。教师在筛选生活教育资源时不宜过于笼统或脱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应从细节之处着手,选择一些典型且具有启发意义的素材,真正起到教育和导向的目的。
例如,为了实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学会文明、友善地与人相处,遵守班规班纪,教师可以先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选择一个典型事例作为教育素材,再于课堂上完整还原事件经过。身边见闻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事例如下:小阳、小涛、小奇同为五年级2 班的学生,一天课间小阳和小涛在狭窄的教室走道上追逐打闹,两人你来我往地跑来跑去。小奇在一旁一直看着他们嬉戏打闹,可就在小阳追小涛正好从小奇身边经过时,小奇伸脚一绊,小阳措手不及随即摔倒,导致其两颗门牙被摔断,疼得大哭起来,其他同学随即向老师报告了情况。课堂上,教师完整说明事件原委后,由学生们扮演“教师”角色,思考该事件如何处理。校园和教室内追逐打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学生深有体会,学生会从“教师”的角度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指出小阳、小涛和小奇三人的错误之处,纷纷提出一些处理意见。在讨论中,学生自主感悟的目的已达到,教师围绕此案例明确提出:小阳、小涛和小奇三人均有过错,小阳和小涛不应该在狭小的课室里追逐打闹,这一点违反了班规校纪;而小奇故意伸脚绊倒小阳导致他受了伤,过错程度相对更严重。至此,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案例与个人感悟说出事态的严重性以及日后的正确做法。教师再重点强调,让每个学生都能引以为戒,知道过度或不分场所的嬉戏打闹行为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让学生们下意识地主动约束自我行为,达到预期德育目的。
2.创设表演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小学生的自控力相对较差,对于理论教育的接受程度有限,而对于情景表演的形式颇为喜爱,可以准确理解情景表演所传递的核心思想。因此,教师可采取创设表演情境的方法实施体验式教学,围绕责任教育、规则教育、环保教育、尊老敬老教育等德育主题组织情景表演,将理论教育形式转变为表演教育形式,让表演的学生表达个人想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言行规范,同时让观看表演的学生沉浸其中,在“演员”带动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针对此教育形式,一方面由教师设定表演情境,由学生生动演绎;另一方面由教师提出想法,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不论是简单或复杂的表演活动,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其中中获得深刻体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组织情景表演,有个小组表演如下:一个小男孩在路上边走边吃香蕉,吃完后却随手将香蕉皮扔在路上,头也不回地跑开了。过了一会又蹦蹦跳跳地过来,一不小心踩到自己扔的香蕉皮上,狠狠地摔了一跤。路过的两个学生看到摔倒的同学立马扶他起来,并将香蕉皮扔进了不远处的垃圾桶里。表演结束,扔香蕉皮的学生自我独白:我错了!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这个简短的情景剧十分有教育意义,学生初看可能会哄堂大笑,但也知道了不能乱扔垃圾,应将垃圾分类扔进垃圾桶。
再如,以遵守规则为主题,由学生自选情境,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有些小组选择了过马路情景;有些小组选择了图书馆看书情景;有些小组选择了排队情景。各个小组均有其创意之处,呈现出的表演生动有趣,说明了过马路时应做到红灯停、绿灯行,安全有序穿过马路;在图书馆看书时应保持安静,不能吃东西和追逐打闹;在排队时应该保持秩序,不能随意插队。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剧,各种表演主题殊途同归,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本着教育的目标进行创意表演,在教育别人的同时接受自我教育,既促进了情感体验,又深化了德育意义。
3.创设互动情境。
小学生表达欲望强烈,而语言表达便是学生获得感性体验的过程,既能满足其自我表达需求,又能使其对各种信息直观感知。在开展德育时,教师可以互动情境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形式之一,以语言交流促进情感交流,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经验,学会向外界展示自己,且能从他人的语言表达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会审视自我价值观念或批判他人想法经验。如此一来,学生能在互动中深入交流,促进对事物的理解,培养自身思辨能力,调动主动学习意识,丰富个人体验成果。
例如,以“我的课余生活”为话题展开互动,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课余安排,表达对课余生活的看法。这一话题与学生紧密相关,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学生积极分享了自己的课余安排。有些学生很喜欢自己的课余生活,有些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如: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选择与学校活动安排的冲突;课余生活太多,不知道该选择什么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困惑进一步讨论,提出相应建议,为有困惑的学生提供参考。此互动过程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主动表达个人想法,同时倾听他人想法,结合经验提出有效建议,学生的感性体验深刻,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体验式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适宜的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对其产生积极且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德育实践可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及家庭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深刻体验。
1.组织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一种常见形式,也是引领学生深刻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常见的公益活动包括义务植树、义务大扫除、爱心捐款捐物、关爱老人等。学生奉献的是一份爱心,带给别人的是一份希望,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奉献意识,在亲身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益道德心。小学生对于各种公益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学校和教师须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学习特点,围绕德育主题定期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与社区、社会公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号召学生积极参与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主动进行自我奉献,并在奉献中收获肯定、在体验中获得心理满足、在实践中内化修养,养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品格。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校在3月12日植树节组织“植绿护绿”主题公益活动,利用课堂和宣讲会向学生讲解植树节的由来与植树的意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同时,组织学生集体参与植树活动,亲自体验挖土、栽种、浇水等劳动,见证一颗绿色生命的成长,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一片绿色带来的美好。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绘制手抄报、查阅资料,了解树木对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认识身边常见树木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积极交流参与植树公益活动的感想。如此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认识,增进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且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提高了志愿服务精神。
2.组织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深化理论教育的必然途径,面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做到理实结合,即在课堂教育之余注重实践活动开展,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我认知,践行理论知识,促进知行合一。教师应从体验式教学视角切入,有计划地设计实践主题和实践形式,根据不同主题设计多样形式,与德育目标相契合,与学生的身心需求相适应,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
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除了课堂渗透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红色革命遗址、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场所,了解真实的革命事迹,感受革命历程之艰辛,感知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自我体验中激发爱国情怀,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的优良品格。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广泛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调查形式了解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如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特有节庆、风俗习惯、传统建筑、名胜古迹、名人逸事等相关信息,对本地文化资源追根溯源深入了解,真正走进现实生活,近距离体验文化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地走访、网上调查及采访等方式搜集图文资料,广泛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在社会调查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此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又使其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形态,感受文化精髓,树立热爱传统文化且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3.组织家庭实践。
家庭是德育实施的重要平台,家庭实践同样是学生自主体验的机会。很多小学生从小在家人的万般呵护下长大,使其成长过程缺少家庭责任感与独立自主能力。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纳入家庭教育资源,合理设计家庭实践方案,让学生在家庭实践中自主体验,深刻感悟,从中提高独立自主能力,培养关爱父母、帮助父母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以此来达成德育目的。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师可组织“我是小小当家人”主题体验活动。活动内容为利用周末的时间扮演“当家人”角色,邀请自己的朋友到家里做客,亲自参与卫生大扫除、准备食物、招呼客人、布置房间等活动,并将整个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说明自己的感想。通过查阅学生提交的活动记录,很多学生都表明此次活动体验深刻,感觉十分辛苦,认识到“当家人”的角色并不简单,对自己的父母表达了感谢,且主动表明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负担。此结果与预期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了父母的辛苦,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并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体谅父母。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对德育实施影响深刻,适宜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可为德育添加助力,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教育引导。在小学德育中,教师应合理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在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