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彦玲,李浩然,宋效政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颅脑损伤多由外伤引起,当病情较为严重时,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可恢复局部组织的正常解剖关系,改善神经系统重要功能,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但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仍会存在感觉、运动、行为等功能障碍,需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病情恢复[2]。而颅脑损伤患者受躯体感受、后遗症等因素影响,常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造成术后患者应对方式趋于消极,甚至导致社会功能障碍[3]。有研究指出,应对方式与疾病的恢复密切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可影响康复治疗,造成预后不佳[4]。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方式,对于术后康复治疗的顺利进展及预后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叙事医学是一种充分挖掘个体叙事能力的医学干预方式,通过充分挖掘个体的叙事能力,从而引导患者改变不良心理状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1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叙事医学干预对术后应对方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方案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前瞻性分析,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110例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1)纳入标准:①符合《外科学》[6]中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年龄>18岁;③48 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放性脑损伤先行清创缝合术;④术后生命体征平稳;⑤认知功能正常。(2)排除标准:①有脑部手术史;②合并其他器官损伤;③合并肝、肾功能异常;④合并严重精神疾病;⑤依从性差;⑥术后昏迷;⑦合并恶性肿瘤。(3)剔除标准:①主动退出研究;②研究过程中失访。
根据上述标准共纳入110例患者,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26~46岁,平均(36.58±4.17)岁;体重指数17.1~27.7 kg·m-2,平均(22.86±2.13)kg·m-2;疾病类型开放性脑损伤26例,闭合性脑损伤29例。观察组男39例,女16例;年龄26~44岁,平均(35.96±4.21)岁;体重指数 17.7~28.3 kg·m-2,平均(22.7±2.35)kg·m-2;疾病类型开放性脑损伤28例,闭合性脑损伤2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1)病情监测: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所有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记录,并关注临床症状变化。(2)预防感染:每天对患者创伤部位定时消毒换药,观察创伤愈合情况,出现感染、红肿时立马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3)预防压力性损伤:督促患者家属定期更换床上用品,保持干净整洁,给予皮肤护理,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受伤部位。(4)口腔护理:给予患者口腔清洁,保证口腔卫生,无异味。(5)营养指导: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科学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多食用易吸收、高蛋白的食物。(6)健康宣教:出院前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康复指导。干预至患者出院,出院后1个月内不进行主动随访,但接受患者主动入院或电话咨询,1个月后入院复查。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叙事医学干预。(1)成立小组:由2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护师、1名高年资心理医生组成干预小组。(2)干预前准备:由副主任护师及主管护师对干预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有关叙事医学知识的培训,所有干预人员进行细读训练,提升共情能力;查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与叙事医学干预有关的信息。(3)访谈:尽量选择生活化的访谈场所,保证环境安静、整洁,采用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及问题并记录,引导患者将内心需求及真实想法向干预人员倾诉;交流内容包括躯体感受、心理感受、社会交流、治疗中遇到的困难、对疾病的认知等;认真倾听患者讲述自身故事,观察其身体举动及面部表情变化,明确不良情绪的来源并进行积极引导,为之赋予合适的意义。(4)出院后随访:出院后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访谈时间为15~30 min,访谈内容为倾听患者故事,积极向患者询问在院外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向患者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及指导,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患者为康复做出的努力和改变给予表扬和肯定。共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应对方式 于干预前、出院后1个月,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7]对患者应对方式进行评估。该问卷包括3个维度,分别为面对、回避、屈服,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4个等级评分(1~4分),某一维度的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越倾向此应对方式。
1.3.2社会功能 于干预前、出院后1个月,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8]评估患者社会功能水平。该量表包括10个项目,分别为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责任心和计划性、职业和工作等,每个项目按3个等级评分(0~2分);0分为无异常或极轻微功能缺陷,1分为有功能缺陷,2分为有严重功能缺陷,总分0~20分,分数越高则社会功能缺陷越大。
2.1 应对方式干预前,两组面对、回避、屈服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两组面对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回避、屈服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
2.2 社会功能干预前,两组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两组SD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DSS评分比较分)
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常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将对社会交流功能产生影响,且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9]。因此,临床正不断寻找有效改善应对方式、提高社会功能的干预方式。叙事医学干预将焦点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及共情能力上,在医学实践的同时不缺乏人文关怀,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访谈交流,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予回应,从而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10-11]。故本研究对叙事医学干预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遭受应激创伤期间为逃避或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适应当下环境而采取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策略和方法,包括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常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导致患者不愿配合康复治疗,极不利于病情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维度低于对照组,提示叙事医学干预可使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采用趋于积极的应对方式。分析原因在于,叙事医学强调医患关联性、共情能力及关注患者负面情绪,干预人员站在患者的视角看待问题,通过倾听患者故事,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了解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以及治疗需求,并与其充分共情,引导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现状,并对疾病产生正确认知,调动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患者自发、主动的调节负面情绪,有利于应对方式的改变[12-13]。同时干预人员在交流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了解其心理活动状态,并给予必要的回应,可与患者建立积极的医患关系,使患者产生归属感,从而对医护人员及治疗充满信心,使应对方式趋于积极[14]。此外,叙事医学干预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提出个性化、科学化的解决方案,使患者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有助于改善消极的应对方式。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叙事医学干预可提高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社会功能。分析原因在于,叙事医学干预中通过倾听患者故事,并为之赋予合适的意义,从而使患者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且有利于树立信心,还可使患者感受到充分尊重,有助于患者肯定自我价值,从而提高社会功能[15]。同时,叙事医学干预中让患者自主、完整的叙述自身故事,可帮助患者提高交流功能及心理推断能力,且可使神经递质活动得到调节,从而加强机体对应激情境的适应能力,促使患者心理状态发生良性改变并发挥积极作用,进而有效缓解负面情绪,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16]。此外,叙事医学干预在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仍然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帮助患者解决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面对社会时所产生的困难,并对患者做出的正向努力给予表扬和肯定,有助于患者产生信心、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社会功能提高。
综上所述,叙事医学干预可改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应对方式,使患者趋于积极应对,且可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