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李志萍,周昆,秦爱敏,谢云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 手术部,河南 郑州 450000)
脑出血病情发作急促、进展快,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可达脑血管疾病总发病率的1/3左右,主要由自发性脑实质血管破裂所引起,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临床通常采用脑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1]。但由于手术刺激性较强,容易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为保证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命安全,需给予患者相应的手术室护理服务[2-3]。常规手术室护理侧重于病情监测,主要针对已出现的状况进行干预,难以有效规避潜在风险事故,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无法保障患者预后[4-5]。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通过对患者生理状况、生命体征及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进行评估,分析潜在的风险事故,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为手术操作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障,可促进手术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提高[6]。本研究通过对8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86例患者分成干预组(n=43)与对照组(n=43)。干预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2~75(58.73±6.5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丘脑、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分别为19、14、8、2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7(4.17±0.82)h。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5~74(58.12±6.1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丘脑、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分别为21、13、6、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6(4.25±0.76)h。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7]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经MRI、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脑出血;②接受手术治疗;③具有良好的手术指征;④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异常;②合并精神异常;③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④合并免疫功能异常;⑤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
1.3 研究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向患者说明手术基本流程,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建设,给予患者常规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密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监测其生命体征,待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常规饮食、康复指导。
1.3.2干预组 接受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具体如下。(1)组建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护士长等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领手术室护士(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成立一支专业的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护士长讲解脑出血及手术操作相关注意事项,对组员进行风险评估方式、突发状况应对等方面培训,促进其风险事故应对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并对组员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风险评估。患者入院后收集其基本资料,包括年龄、疾病史、脑出血实际状况等,结合手术时间,采用3级评分法对手术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即低风险(1分)、中风险(2分)与高风险(3分),以风险等级为依据,分别配备不同级别的手术室护士(N1~N3),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3)实施护理。手术前对手术室环境进行调整,使温度、适度保持在适宜状态,根据患者病例信息,仔细核对手术所用医疗器械、药物等,同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手术室及相关器械进行消毒,保证手术操作在无菌环境中进行,同时给予患者头部护理,做好局部清洁消毒处理;若患者意识较为清晰,则给予其针对性心理疏导,向患者强调手术治疗安全性,列举术后恢复良好的病例,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接受手术操作。①低风险护理:服务提供者主要为N1级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调整手术体位,根据影像学结果确定血肿部位,熟练、准确、平稳进行穿刺操作,均匀抽取适量血液,防止抽取量过少无法达到效果,或抽取量过多对机体产生强烈刺激;轻柔调整患者体位,保证手术视野清晰,注意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变化,减轻对系统功能及机体循环刺激性,避免损伤软组织、韧带、血管、肌肉等,密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以等量置换原则对生理盐水及药液推注量进行严格控制;手术结束后,采用鲜花、语言唤醒(每隔15 s呼唤患者名字3次)等方式等方式帮助患者苏醒,并给予其充分鼓励与安抚。②中风险护理:服务提供者主要为N2级护理人员,进一步加强保暖措施及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使湿度保持在60%,温度保持在25 ℃左右,做好冲洗液、药液预热,并用薄毯尽可能遮盖不必要暴露部位。③高风险护理:服务提供者为N3级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生理指标、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在手术期间发现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氧合障碍等状况,则适度给予其麻黄碱升压、增加吸入氧浓度,保证各项指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术后采用适宜力度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1.4 观察指标(1)生理指标。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进行测定。(2)神经功能。干预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评估,分值范围在0~42 分,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越差。(3)昏迷程度。干预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9]评估,分值范围在3~15分,评分越高,说明昏迷程度越轻。(4)并发症。统计两组再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脑疝等发生率。
2.1 生理指标在生理指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上,两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有所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理指标比较
2.2 神经功能在NIHSS评分上,两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有所降低,干预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
2.3 昏迷程度在GCS评分上,两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有所提高,干预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昏迷程度比较分)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比较
脑出血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等特点,中老年为主要发病群体,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作息等发生改变,脑出血呈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重症疾病之一[10]。脑出血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仅受到饮食、情绪、作息等影响,还与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密切相关,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脑实质血管发生破裂,从而引起脑出血[11]。根据该病发病机制,目前临床仍以外科手术(血肿清除术)作为治疗脑出血主要手段,虽然手术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仍会对患者脑部组织及生理状况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保证患者预后,需采取有效应对措施[12]。
常规手术室护理主要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生命体征监测等基础性护理服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及针对性,在面对突发状况时,难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局限性较强,导致干预效果不理想,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3-14]。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强调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不同生理、病情状况,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层次划分,针对低、中、高风险患者,分别配备不同级别护理人员,充分满足不同层次患者需求[15-16]。该模式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特点,对各护理工作环节进行细化,不仅能够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还能够提升患者舒适度,促进其护理满意度提高[17]。本研究中,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提高,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更低。推测其原因,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及手术操作不同阶段,对患者体位进行适度调整,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对循环及呼吸功能、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防止患者生命体征产生剧烈波动,减轻手术操作对机体的刺激性,缓解应激反应,同时护理人员在术中给予患者充分保暖护理,可防止机体热量散失,从而降低对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18-19]。
本研究中,干预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更低。分析其原因,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通过术前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可促进患者生理、精神放松,减轻手术刺激性,术中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操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不良反应,降低意外事故发生风险,减轻对脑组织损伤性,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改善其神经功能[20]。本研究结果中,干预组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更高。推测其原因,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在术后对患者进行语言、嗅觉唤醒,有助于患者苏醒,同时向患者提及过往熟悉人和事物,进一步帮助患者摆脱麻醉药物的影响,减轻患者昏迷程度[21]。此外,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更低。分析其原因,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根据患者不同风险等级,为其提供个体化护理服务,通过给予患者体位调整、保温、肢体按摩等服务,能够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防止发生压力性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栓,同时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调整患处血液抽取量及药液、生理盐水注射量,有效减轻对机体刺激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22-23]。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手术室风险评估护理能够有效防止生理指标产生剧烈波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对减轻昏迷程度、预防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