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突破城乡融合瓶颈、实现城乡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全面实现城乡融合需解决产业、宜居、风貌、空间、交通、生态、文化、共富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以四川成都郫都区科创新城为试点,融合郫都区科创新城特殊的历史人文,从成都西部千年轴角度出发,针对城乡融合的问题,在城市设计上提出优化方案,以期将城乡割裂、空间有限、有待振兴的区域打造成为一个科技创新策源地、城乡无界公园城。
关键词:公园城市;城乡融合;城乡无界公园城
一、相关概念综述
不断完善城乡关系,使得城乡不断融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部分,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因此通过规划全面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1]。
(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體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道路。2019年以来,我国选择了11个地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期望能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新的突破。其中,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即这11个地区之一,而郫都区正处于成都西部片区。在城乡融合发展试验中,成都西部片区聚焦于5项试验任务,其中一项任务是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即:在试验区内选择一批产业园区或功能区,率先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在先行区内重点优化提升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和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高效配置。郫都区科创新城正以此为导向,基于自身特殊的历史人文,宏观考虑成都西部千年轴:面对历史,提出文化的延续和创新目标;面对现实,提出公园城市与科创策源的耦合发展;面对未来,提出未来城市与城乡无界国际化科创策源地发展目标。
(二)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继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后提出的新阶段的城市概念。公园城市倡导尊重自然生态及其规律,既遵循城市的自然发展规律,同时保障自然生态环境,将城乡绿地系统、公园体系、城乡生态风貌作为发展建设的基础和必要因素。《公园城市》一书对公园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刻解读,即围绕“人、城、境、业”四个维度构建城市,以“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优化构建美好生活[2]。
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观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发展观的有机结合,也是新时代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理念指导。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目标,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对城市空间系统结构的耦合协调作用。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指导西部片区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完成城乡融合试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及有效的帮助。
二、城乡融合的瓶颈
城乡二元化是经济与产业的二元化,并由此引发出来城乡产业、城乡空间、城乡环境等一系列元素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即城乡融合的瓶颈。基于城乡二元差异性元素的对比,落实到城乡规划设计要素上,笔者认为要突破城乡融合的瓶颈、实现城乡融合就必须在八个方面进行提升,即产业、宜居、风貌、空间、交通、生态、文化、共富。
产业方面在于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相比产业创新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乡村地区,原始创新设施偏少且能级较低,创新能力较弱,乡村产业创新能力需要提高。宜居方面在于生活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高品质生活需求,针对人才对交流与场所的创新交往空间、多元化优质服务、全方位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的需求,需进一步加强产城融合。风貌方面在于乡村整体空间形态与空间秩序是较为传统的形态,这种形态的风貌有天际线缺乏韵律、建筑高度缺乏变化、层次感弱等特点,这种风貌对于在这里生产生活的创新型人才来说缺乏活力与吸引力。空间方面在于乡村的未来可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捉襟见肘,外延式扩张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难以为继。交通方面在于对外枢纽出行时效性低,区域之间的交通支撑不足,难以支撑创新人群对于高效生活的诉求,也不利于区域创新要素和创新人群的流动。生态方面在于城乡之间蓝绿网络系统性、等值性建设差,需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文化方面在于地方独特的文化魅力不能有效彰显,文化价值对人的吸引力较弱,品牌效应不足。共富方面在于城乡产业联动不足,共富发展能级低,难以有效实现城乡共富,达成城乡融合。
三、郫都区科创新城的城市设计思路
郫都区拥有“古蜀之都、天府之源”的美誉,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长江上游农耕文明源头。2021年统计全区辖147个村(社区),8 700余个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成都平原典型的农村聚落)掩映着最美乡村。
基于郫都区的现状以及公园城市的设计理念,以城乡融乡角度、生态文明角度、科创策源角度、区域联动角度等四个维度制定设计策略。
(一)城乡融乡角度设计策略
由城乡融乡的角度提出了“城园嵌岛、古今交融”策略。通过连村成园、湖岛镶链、城河聚心,城、岛、田、园有机结合,以数字赋能和科创融乡保护精灌农业、优质林盘,统筹城乡格局。营造宜居公园城、创新孵化岛、蜀香绿创园。以古今千年轴构建区域创新联盟,打造“一心双廊三片”的城乡无界总体格局;以蓝绿慢性网串联城乡,构建无边蔓延无界格局;以科创融乡构建城乡无缝链接。
(二)生态文明角度设计策略
由生态文明角度提出“山水融城、城野共生”的策略。结合主要河道水体构建下凹式绿地,置入城市海绵体,丰水期水体充盈,枯水期可局部呈现下凹式绿地景观,打造湿地湖链海绵水体。西雪映城,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营造两类滨水观雪山廊道,控制建筑高度及布局,打造观山廊道:枕河望雪、城隐于山,河岸平地、高塔推窗观龙门山,可见1/3山脊线;湖岸映雪,山城共融,临湖平地、湖映雪山,可见雪山倒影,如菁蓉湖周边视点。同时将川西林盘与城市、田野有机结合,多种场景共同打造公园城市场景。
(三)科创策源角度设计策略
由科创策源角度提出“职住平衡、五星连珠”的策略。塑造西部科创片区、菁蓉湖片区、望丛片区、南部智造片区、东部更新片区五个职住相对平衡、功能混合的职住板块。根植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绣文化,构建科创芯、创新岛、蜀香味、智造港、郫都韵的区域五星连珠产业格局,发展数字化的科创、乡创产业。引领原研创新、强化数智科技、提升高端制造、融合文创康旅,聚焦以“原研创新”为功能引领、以“数智科技”为主攻方向、以“高端智造”为基础强化、以“文创康旅”为特色支撑的产业体系。
(四)区域联动角度设计策略
由区域联动角度提出“交互链接、高效复合”的策略。加强空港、重大铁路枢纽的高效联系,提速射向交通走廊,构建环向交通走廊。基于城园嵌岛空间优化交通组织模式,城内以轨道+中运量公交打造多层次立体交通,岛内以常规公交+水上巴士打造特色交通体系,园内以常规公交+智慧交通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以强核、优城、串岛、连园的方式优化空间交通组织模式。同时突破成灌高速空间屏障,重塑城市价值,促进新城功能转型。建设以人为本的健康街道网络,强调高效、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的开放性街区空间。以公园城市+TOD开发的复合模式,打造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四、城乡无界公园城设计
依据上述设计思路,郫都区科创新城的城市设计分别从城乡融合的八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一)产业优化方案
产业方面基于新城的创新核心产业,提出在周边乡村地区打造以智慧花谷、花间堂民宿、星空营地等为主题的科创后花园,以智慧农科、自然学校、未来乡村等为主题的未来乡村地,以绿野科创、5G农场、活力运动公园等为主题的近郊绿创村,以摄影东林艺术基地、大地景观、大师工作室等为主题的艺术文旅村。以科创产业为主导,在新城周边的乡村地区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二)宜居优化方案
宜居方面以千年郫都历史特有“方正坊巷”“十字中序”“郫筒井池”等形式特征的历史城坊为灵感,构建功能立体复合的未来坊城。以10分钟步行圈划分复合坊城结构,在坊城的新城建筑之中融入保留下来的优质林盘以及经过改造形成的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新型林盘。基于10分钟步行圈的坊城结构打造未来坊城街区,谋划产业融合的未来社区,融入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低碳场景、服务场景、治理场景等九大场景。
(三)风貌优化方案
风貌方面选取环山对象、塑造观景视点、控制建筑高度,从而打造疏密有致的西望雪山视廊。西部片区描绘枕河望雪、城隐于山的画卷,菁蓉湖片区营造湖岸映雪、山城共融的场景。山城相映,留出视廊,丰富城市天际线。大疏大密,开合有致,优化环湖空间景观,营造特色景观风貌。
(四)空间优化方案
空间方面以轨道站点为核心进行较高强度的TOD开发。其中,菁蓉湖站TOD核心地块容积率在4.5以上,其他轨道站点核心地区容积率在3.0~4.5,外围各板块根据功能容积率采用1.5~3.0,局部滨水、临田、望山廊道等区域采用小于1.5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的分级为地标性建筑达到200 m以上,轨道站点角度普遍为100~150 m,重点片区控制在40~80 m,外围各个板块分为0~20 m、20~40 m两个等级,板块中心达到40~80 m,乡村和滨水地区控制在20m以下。地下空间则是采用一体化开发模式,以TOD为理念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复合开发,综合布置商业、停车、服务配套等功能,构成了将有限空间最大化利用的公园城市。
(五)交通优化方案
交通方面基于城园嵌岛空间融合轨道交通、公交、水上交通、慢行交通、智慧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优化交通组织模式,建立与城—岛—园布局形态相适应的路网体系。主要内容是构建以成灌高速、二绕高速等快速路为主体,以唐太路一级主干路为基础,IT大道、唐玉路、彭温路、蜀信路等普通主干路为补充的层次对外路网体系;建设美丽乡村公路,即串联主要乡镇、林盘及特色景点,集生活出行、休闲旅游于一体,形成“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良好效果,实现农村公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交通+旅游”的深度融合;城乡之间则是加强农村公交与城市公交、公路客运的无缝衔接,农村公交开进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零距离换乘。将乡村公交与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开行景区专线、都市农业观光专线,全力助推城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六)生态优化方案
生态方面则是构建蓝绿海绵系统,打造理水营城的海绵都市,将新城城区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的比例控制为3∶7的城绿关系,保障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8 m2。其中,河湖水域占比达5.5%,打造韧性安全、亲水乐活的生态空间,城市级公园绿地占比达13.5%,片区级、社区级公园绿地达11%,实现十分钟见园、五分钟见绿的生态公园城市景象,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栖居环境。构建蓝绿海绵系统,利用海绵水体应对城市内涝,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七)文化优化方案
文化方面运用五色蜀绣手法融合地方特色文化,构筑适合科创人的多元文化活动场景。通过融合5 km的千年文化轴和9 km的清水河文化带,飞针走线勾绘“5+9”文化轴带;通过水系和绿地交织编织蓝绿空间轴带,在景观营造上体现地域农耕文化和治水文化;串联望丛祠、德源鎮商周遗址、中兴寺三处历史文化核心节点,再现历史文化场景;在文化轴和文化带中植入传统民俗节点,营造民俗文化体验;为新城发展赋能。
(八)共富优化方案
共富方面则是花园社区打造科创新城的“农旅后花园”,友爱镇区域打造科创新城的“智慧农科园”,菁蓉湖南部村庄区域打造科创新城的“近郊绿创园”。将新城科创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力辐射至周边乡村区域。
五、结语
实现高水平城乡融合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城乡融合存在着一定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公园城市的设计理念出发,提出城乡融合的八个方面问题,而后抓住乡村振兴、未来城市、数字经济、碳中和等风口,通过城市设计结合地域特色,提出提升解决这八个方面问题的实际优化方案,对于优化城乡结构,调整与提升城乡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朝着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J].中国农村经济,2019(3):2-18.
[2]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王强,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