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空间视角下传统人居环境的更新策略探析

2023-07-12 14:43周洲徐艳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生古村落空间

周洲 徐艳华

摘 要: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维度构成了一般乡村人居环境的营造特征和内在机理,三者结合的有机协同机制驱动着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传统人居环境面临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冲击,出现了发展停滞、基础设施落后的种种问题。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视角出发,明确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民居功能、居民生活方式及文化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三生”空间的发展规划,以徽州古村落为分析对象,研究优化对策,并由此构建出一种可能的解决之道,为传统村落保护更新提供启示。

关键词:“三生”空间;传统人居环境;更新策略;古村落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承载着我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村落环境正处于急速变化期,或消失,或异化,或勉强维持原有活力,呈现出各类问题。在我国呼吁传统村落保护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认识和解决目前传统人居环境活化更新问题尤为迫切。传统人居环境的修复与重建过程中,必须明确传统人居环境发展中的问题,以前瞻性的思维探索修复方式与方向。基于此,本文尝试以“三生”空间的逻辑为基础,以徽州古村落为例,分别提出三个系统下人居环境构建的引导思路,并由此构建出一种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人居环境概述

人居环境学说是一个多样性的概念,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相关性,并以城市、乡村等人类聚居部落为研究对象,是基于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提出的“人类聚居”理论发展而来。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五大系统各有侧重且相互依存,是人居环境建构的综合体现。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科学以人为核心,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因而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三生”空间视角下的传统人居环境

(一)“三生”空间的内涵

“三生”空间是指生产、生活、生态三种类型的空间。生态空间由气候、地貌、水系和植被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人居环境的规划和布局,是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自然场所,也是“三生”空间发展的先决条件;生活空间是人们生活和开展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包括居住、商业和公共用地,为生产和生态空间提供动力来源;生产空间则是主要用于生产和经营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工农业生产上,为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提供经济支持。三种类型的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遵循着一定的逻辑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有机系统。

(二)传统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兼容性

传统人居环境是地区居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三生”空间是人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系统可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空间环境系统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基础,社会文化系统构成社会基础,空间环境则是一系列的空间载体。三大子系统的有机融合促进功能运转循环。生活空间为生产空间提供动力来源,生产空间推动生态空间的改善,生态空间是保证一切生活的基础,这种动态的有机运转循环往复,构成了人居环境“三生”空间中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目标和特征,这与传统村落三大子系统的特征也非常吻合。

三、徽州古村落传统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一)徽州古村落传统人居环境的空间特征

徽州是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存规模最大的区域,由于徽州地区自身所处的发展环境与社会结构,其至今仍旧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乡镇格局和文化底蕴。

在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中,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几种公共活动空间:第一,必要性活动空间——井台或塘、湖边。这些空间共同构成了居民的劳作场所,颇具淳朴的当地特色。第二,自发性活动空间——门前空间。徽州巷落较窄,且门前空间有一种过渡的模糊性质,产生了“柔性边界”效应,因而能够促进居民交往。第三,公共性活動空间。古村落内的社会性活动一般为村民间的走亲访友及风俗礼拜,此类的活动往往都有着特定路线与活动空间。

徽州古村落的有机秩序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建筑环境的有机结合。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体现了前人的生态智慧和生境思维,也是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最好证明。

(二)“三生”空间视角下徽州古村落面临的问题

过去,徽州古村落的发展主要依靠在外经商的徽商提供物质支持。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徽州通过合理的改造和经营,成功发展为文化旅游胜地。然而,随着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断推进,徽州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面临着秩序失序、功能结构失调等一系列问题。

1.环境秩序混乱,生产空间无序

历史上,徽州古村落长期与外界保持相对独立,因此得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村落生态系统。如今,徽州古村落作为旅游对象被开发,在得到客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络绎不绝的游客也给原本有序的村落生态环境带来了莫大的挑战和负担,加之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使得古村落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很多游客对传统古村落的认识仅停留于观赏阶段,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入理解,因而更加注重旅游体验,这就造成了古村落向着商业化模式快速变革。很多居民将住宅搬迁到商业区,并将民居改建成揽客用的商业建筑,造成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之间的矛盾冲击。加之道路狭窄、交通运输困难等问题,古村内的经营空间秩序愈发混乱。与此同时,游客们的行为举止也直接影响并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古村落原有的风貌,造成了不可逆的文化损失。

2.技术措施不足,生活设施滞后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向着更高质量的方向转变,而传统徽派建筑内部空间采光较差,布局紧凑,整体环境舒适度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居住要求。村落内的传统民居普遍呈现衰败景象,部分有年代感的房子处于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状态。

对于废水和废弃物的处理,一些徽州古村落没能做到将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合理分类,也没有独立完善的排水系统。洗涤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或地下,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街边无序的沟渠也会给巷道行人造成安全隐患。此外,以填埋和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也容易引发空气污染。

3.文化彰显薄弱,生态资源破坏

徽州传统景观与文学和艺术传统紧密相关,近代徽州更是创造了众多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艺术文化,这些文化遗产也影响着当地的文脉特征。而从徽州古村落现阶段来看,在旅游开发和城镇化的浪潮下,其所面临的文化冲击较强,但村落文化特色的认识及挖掘仍有所不足。特别在文化方面,文化传播的形式较为单一,缺少互动交流,没有对各个村落的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保护力度不够。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传统乡土建筑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生态的营造内涵,通过自然的方式,如绿化、水体、穿堂风等,能够达到一定的建筑节能要求。由于徽州古村落长时间受到自然和人为方面的破坏,一些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为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对其进行整修和重建。由于缺少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在修复过程中,缺少对建筑生态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等方面深层次的考虑,对建筑随意拆建,反而破坏了村落的居住环境。

四、基于“三生”空间规划理念的徽州古村落传统人居环境改进策略

(一)提炼文化特色,生产空间集中划区

徽州古村落文化蕴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因,因此在传承方面,必须立足新时代有机传承理念,即通过识别徽州古村落特色文化载体与符号等文化景观要素,发掘和梳理地方文脉,还原村落特色场景,展现徽州独特的山水人居意境和人文风貌,从而提升文化价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要在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中的特色与现代化的方法结合,使地域文化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例如可以以徽州的节令习俗为依托,如安苗节、元宵灯会等,通过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和传统节日庆典来活化村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合理安排各种生产活动,强调就地平衡,即识别村落的整体环境,进行合理规划把控,进行分区,如养殖区、观光区、文化展览区、加工区等,同时活化公共空间,强化各个空间的有效过渡和衔接。

(二)新增技术节点,完善生活空间功能

传统人居环境更新要注重质量发展,因此就需要对人居生活空间质量漏洞进行增补改善,增加应用技术,完善空间功能。在更新中,根据居民生活的需求,可以通过增加生态技术来有效确保环保性和绿色平衡发展,包括太阳能的收集应用、新材料运用、雨水和废水的再生利用。同时,应该根据居民活动需要配备便民设施,如徽州传统民居的特征为冬冷夏凉,需要注意冬季建筑的保暖和供热措施。此外,可以延续传承传统建造技艺,为村民及游客提供可以共处共享的公共空间。

此外,与传统的保护方法有所不同,数字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地存储古村落相关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展示村落的文化特征。通过视觉图像,也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村庄的问题所在区域。利用数字技术将古村落的资源转化为可再生的数字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建立村落敘事性空间,如数字博物馆、历史馆等,使游客亲身体验古村落的历史文脉。数字技术还原建筑风貌,也更加有利于对古建筑的修复及文化探索,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保留历史景观,构建生态空间绿色网络

徽州地区生态环境多样,人文环境独特丰富,其文化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必须拒绝盲目现代化的改造措施,坚持保护第一的观点,从徽州文化本源认识上构建区域整体性保护意识,切实加强古村落周围地貌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构建生态绿色网格,保护地方文化多样性。

基于有机更新理念,遵循低度干预的原则,以古村落的“自我修复”为主,将非人工化和原生态自然美作为古村落风貌保护的重要原则。低度干预分为控制性与调试性原则:一方面应禁止对传统建筑的拆除,并对新建建筑的规模严格规定,以减少潜在的破坏;另一方面,对于古建筑受损部分,尽量按照原材料、原工艺修复,以保护传统村落独特的建筑肌理秩序,延续村落古建筑的自然人文风貌。

(四)融合秩序共生,“三生”空间协同发力

“三生”空间之间的关系不是各自孤立,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生活需要有生产支撑,有生产才会有收获,生产不能破坏生态,因此,三位空间一体的复合形态是人居环境在演变再生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徽州古村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民宿多为村民住所。将日常居住环境和民宿结合形成的“产居一体”的生活空间,能够在为居民带来收入的同时宣扬文化。但鼓励发展农家乐的同时,应当突破原有的农家乐或民宿只提供游客饮食而无生活体验的情况,着力彰显徽州古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将农家乐民宿功能延伸为休闲与生产生活相结合,让游客感受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推动村落内兴建生态养殖基地,合理开发自然水体,将生态、生产功能融为一体,农用地可以逐渐发展成景观用地,形成旅游、生态复合功能空间。通过合理的规划与权衡,能够在延续传统的空间形态和生态文化的同时,满足村民们生活的合理需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功能转化。

五、结语

空间的重构与更新对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让人民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地域的原真性,就必须考虑全面的发展,将生态保护、人文资源和经济生产统一起来。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核心在于合理组织和协调“三生”空间,从“三生”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希望能对我国目前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更新发展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1):38-41.

[3]李伯华,杨馥端,窦银娣.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地理研究,2022(5):1 407-1 421.

[4]陈茜,武联,党雨田.传统人居环境营建中“三生”空间的内在机制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22(3):6-11.

[5]李久林,储金龙,李瑶.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保护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0):101-109.

作者简介:

周洲,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徐艳华,常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三生古村落空间
创享空间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火焰山下古村落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