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共生

2023-07-12 14:43:07关新蕾谭晓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巴瓦杰弗里建筑设计

关新蕾 谭晓云

摘 要:杰弗里·巴瓦将现代主义的方法应用于地方化的环境中,对建造环境的特殊性要素做出针对性回应,设计出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在地建筑。以“在地性”的内涵为切入点,从自然、技术、人文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筑的“在地性”要素,并将其对应到巴瓦具体的设计作品中,概括出了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入境问俗的“在地性”设计策略,旨在为当代建筑师的“在地性”设计实践提供助力。

关键词:杰弗里·巴瓦;在地性;建筑设计

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善于根据地形环境、气候条件、人文风貌等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将本土风格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融合起来,设计出极具“在地性”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巴瓦建筑中的“在地性”并非一种刻意的表达,他认为在某个特殊场地中满足特殊的需要所产生的结果自然就是地域的。他扎根脚下的土地,将现代性与地方性高度融合,以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实现了在地建筑的当代表达。

一、“在地性”的解读

“在地”出自英文“in-site”,直译为“在现场”。若将“在地”拆分解读:“在”除了作为介词,还可以将其扩展为与“存在”同义的名词;“地”是建筑存在的根基,涵盖了地域、地方、地点这三重含义,“地”并非狭义上的某一类环境,而是每一个建筑所处的具体环境。所谓“在地”,指的是建筑能植根所在,属于这片土地,由地方的“营养”而生发,并能友善地与邻里对话。“在地”是建筑对“地”的一种回应,是对“地”的各要素的揭示和强化。它体现了建筑的真实状态——“存在于地”,指出了建筑的设计依据——“因地而在”,描绘了建筑的理想目标——“与地同在”。在建筑学中,“在地性”是建筑因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历史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特定属性,它强调场所个性,而非普遍性。“在地性”所追求的“地点特质”正是地方差异性的重要来源。

建筑的“在地性”设计,关注的是当下场地、人、社会、文化等特殊性要素,并将这些特殊性要素加以放大、强化和转变。它不是预设好的风格与形式,而是针对具体的设计环境、建造场所、人文风貌进行回应与设计。“在地性”设计因地而在,通过对土地中特殊性要素的展现,将地域特性放大,与周边环境自然地产生关联,从而营造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感。此外,“在地性”关注的是当下的现实情况和时代发展下的建造,所以在地建筑不是对过去符号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对当下现实存在做出的最真实的反映。在地建筑植根于当地环境,并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在与时俱进中焕发着生命力。

二、建筑“在地性”要素

在地建筑是在特定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等人文要素的作用下,依托当地技术和材料,营造出来的与所在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因此,可以从自然、技术、人文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建筑的“在地性”。

(一)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地區特质形成的物质基础,涵盖了地形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它不仅对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影响,而且对当地建筑的存在方式和形态特征也有着极大影响。

地形环境包括地势、地貌等地表要素,是“在地性”要素中最为直观的存在。建筑对“地”的回应离不开对地形地貌的特征提取,它需要对所处场地的地区特质进行回应,以彰显其地方独特性,强化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地建筑充分尊重地形风貌,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环境肌理,在此基础上的适应性设计实现了建筑与地形环境的和谐共融。气候条件也是建筑“在地性”设计需要重点考量的自然因素,因为它不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且决定建筑的形制和空间布局。

气候条件自古以来就与建筑建构密不可分,它包含风力、阳光、降水等要素,对应到建筑中,影响的是其在通风、采光、防水等方面的处理手段。风力对建筑的开窗方式和稳固程度有一定影响,阳光对建筑的朝向和结构有一定影响,降水则对建筑的形态、材料和构造方法有一定影响。建筑对气候条件的适应和调节也强化了对“地”的回应。

(二)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影响着建筑的呈现形式和最终面貌,是建筑“在地性”要素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在地建筑立足于当地具体的建造环境,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适宜的建造技术与合适的建造材料修筑而成,其建构无法脱离当地的技术条件。建造技术可分为传统建造工艺和现代建造技术,传统建造工艺往往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具有较强的手工性和自发性,它会在特定的生产需求下,逐渐演变为符合本地特征的建造工艺;现代建筑的建造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多样。在地建筑的营造应充分重视建造技术的在地呈现,既关注传统建造工艺的传承性,又关注现代建造技术的适应性,在二者的平衡中为在地建筑注入活力。在地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通常是从建造成本、建造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来考虑的。在物质条件较差的早期阶段,大多是以当地常见的原生材料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以降低成本、减少能源损耗。如今,建筑材料更加丰富,有了更多选择,所以需要根据它们的性能特点、使用条件和建造成本选择与当地实际情况最为匹配的材料,赋予建筑独特的生命力。

(三)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是由建筑承载的一种意识文化形态,包含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历史文化的特质能够通过建筑语言呈现出来。不同地区存在的历史文化差异,形成了在地建筑的独特性,建筑的不同特征也反映出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涵。建筑的“在地性”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文化背景,还重视具体地块下历史文脉的表达与呈现。历史文化的在地表达立足于具体环境,挖掘当地环境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地域文化,并融入建筑元素与建筑形式之中,让建筑在地域文化的固有性与象征性上凝聚地方认同感。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空间使用和布局方式。因此,建筑“在地性”设计也会将建筑所在地的风俗习惯考虑在内,从建筑的空间布局、组织形式等方面综合考量,旨在使建筑融入当地文化语境。

三、巴瓦建筑中的“在地性”

尽管巴瓦的建筑作品遍布斯里兰卡,但却没有单调重复之感,这种出自同一建筑师之手却能保证形式多样性的现象,源于巴瓦的“在地性”设计理念。他用一种现代建筑语汇,巧妙地将本土风格与对基地的回应艺术性地融合在一起,对每一次设计的时空、要素的特殊性做出针对性应答。

(一)因地制宜

在1980年的一次采访中,巴瓦谈到:“你必须‘顺着基地,毕竟,你并不希望用建筑将自然赶走。”巴瓦认为建筑应该与基地地形及其周围环境完美融合,基于这种设计理念,他充分顺应地形,尊重周边环境,因而他所设计的建筑像是从景观中生长出来的。例如坎达拉玛酒店便是顺着地势建造而成的,它位于坎达拉玛蓄水池对面山脊的半山腰上,临山崖绝壁而立,茂密的爬山虎攀缘其上,整个建筑隐没在自然环境中。巴瓦在坎达拉玛酒店的设计中并没有拘泥于固定的山脊高度,而是将酒店中的不同空间与山脊巧妙连接在一起,使建筑与地形相映成趣。酒店的曲折设计是为了使东西两侧的客房部分与峭壁的形状相呼应,通往客房的走廊也是沿着峭壁表面的。在坎达拉玛酒店中,山脊上的岩石作为一种建筑元素融入酒店空间,岩石不仅参与了酒店内部空间的组织营造,丰富了人们的感官体验,而且赋予了建筑更多自然属性。酒店外立面覆盖的植物、公共空间中嵌入的岩石都让人感觉建筑并未将自然赶走,而是完美融入自然中。

巴瓦在建筑设计中同样非常重视对当地气候的回应。斯里兰卡临近赤道,是一个热带国家,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炎热潮湿。阿摩斯·拉普卜特曾在其著作《宅形与文化》中指出:“湿热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降雨量大、湿度高、气温相对温和、日温差或季节性温差较小而辐射强烈。这里的房屋需要有最强的遮阳措施与最低的热容……而为了散发身体的热量,必须做到最大限度的通风。湿热地区需要低热容的开敞式建筑和尽可能的前后通风,因而产生了狭长的形体、分散的布局和最少的墙体。”[1]因此,排水、遮阳、通风是巴瓦在斯里兰卡建筑设计中重点考虑的气候要素。以圣布里奇特蒙台梭利学校为例,巴瓦为其设计了一个巨大的伞状屋顶,在水泥板上覆以“葡萄牙瓦”。屋檐出挑深远,以确保教室内不会受到雨水和强烈阳光的干扰。屋顶的椽子由混凝土框架支撑,二层楼板由顶端为蘑菇状的一层柱子支撑着,柱头蘑菇状拱的拱腹有规律地重复,使得建筑底部形似洞穴[2]。整个学校开敞的侧边和高耸的屋顶有利于自然通风,四周的植被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温效果。从上述实例中不难看出巴瓦所设计的建筑呈现出强烈的“在地性”特征。

(二)就地取材

1967年,巴瓦在《锡兰时代年鉴》上发表的文章《建筑的一种方式》中陈述了其设计理念:“首先,一座建筑最起码要满足人们建造的初衷……其次,它必须符合周围的环境……还有一条,一条技术原则:必须聪明且真实地运用材料。”[3]在建筑设计中,巴瓦会尽可能地使用斯里兰卡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在进口限制之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建筑材料的新可能,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大量使用当地木材、黏土制品和灰泥的独特的建筑语汇,其建筑作品的“在地性”特征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研究和培训学院便是在这一段艰苦朴素并限制进口的时期为一个政府部门建造的,巴瓦用低造价和当地材料创造出了一个自然通风、景色宜人的工作环境。巴瓦利用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技术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围栏部分则使用斯里兰卡最为常见的经济作物——椰树为主要材料,质地坚硬的椰木制成的栏杆围合住阳台。宽大的悬挑屋顶由波纹板和黏土瓦组合而成,以便排水和遮阳;搭配上白色灰泥墙更添清新朴素的气息[4]。本托塔海滨酒店也是在限制进口、建筑材料供应短缺的时期建造的,酒店中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由巴瓦事务所自行设计并交由当地工匠制作而成,酒店内的软装饰也大都是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制作而成,纤维织物则是由修道院修女们编制的[5]。巴瓦基于其独特的构造理念,灵活运用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造技术,对建筑的“在地性”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入境问俗

巴瓦认为:“当代建筑须植根于过去,但同时要避免简单的模仿。”[6]他曾提及在自己的设计探索中,他常常从历史中学习。在巴瓦的设计中也不难看出他深受斯里兰卡传统建筑的影响,他根植于历史文化、地方风俗,并忠实于现代生活方式与真實场所空间,创造出了兼具地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建筑作品。从最早期开始,僧伽罗(斯里兰卡古代名称)的建造者们就拥有对地形的独特处理方式,他们有意把基地选在岩石奇多的景观中,力求在建筑、巨砾、洞穴和狭窄的通道中体现自然主义的元素。庭院和回廊也是僧伽罗建筑中的常用元素,它们经常会与传统的房间结合使用,这种做法不仅实现了室内外空间的有趣对话,而且增加了自然通风的可能性[7]。以上特征在巴瓦的建筑中也得到了延续,比如:建在巨石之上的波隆塔拉瓦庄园住宅,延续了僧伽罗时期地形的处理方式;利用庭院和连廊打破内外空间壁垒的俱乐部别墅酒店,延续了室内外连续、保持自然通风的建筑传统。除了对建筑传统的吸收和转化外,巴瓦还注重将斯里兰卡的风俗习惯融入建筑中,比如巴瓦私人事务所的铺地从室内和檐廊的陶砖过渡到建筑周边檐下的粗卵石,然后过渡到平整的细沙,以适应斯里兰卡人赤脚走路的习惯[8]。巴瓦立足于斯里兰卡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一次又一次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了具有斯里兰卡精神的“在地性”设计。

四、结语

少有建筑师能够像巴瓦那样,将现代形式和谐地融入本土建筑传统,他探索出了一种集现代性和“在地性”于一体的新的建筑语言。他的建筑像是从土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诉说着当地的自然风情与人文情怀。那些在地建筑属于斯里兰卡、属于南亚,但巴瓦的“在地性”设计理念却属于整个世界,他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

参考文献:

[1]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常青,徐菁,李颖春,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92.

[2][3][4][5][7]罗布森.杰弗里·巴瓦作品全集[M].悦洁,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74,66,138,104,40.

[6]魏前程,金秋野.自成风景:巴瓦在碧水酒店中的结构策略与空间意图[J].建筑学报,2021(3):83-88.

[8]杨滔.当代地方性与斯里兰卡建筑师杰佛里·巴瓦:评杰佛里·巴瓦的三件作品[J].世界建筑,2001(12):76.

作者简介:

关新蕾,赣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公共艺术)。

谭晓云,硕士,赣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巴瓦杰弗里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有效减肥法
特别文摘(2017年22期)2018-01-10 13:30:26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找律师讨房租
喜剧世界(2016年5期)2016-11-26 15:39:49
十一岁硬汉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十一岁硬汉
少年巴瓦
知识窗(2015年2期)2015-05-14 09:08:18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0:05
光影四季中的南迦巴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