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
“特种兵旅游”是近期在年轻人当中火爆起来的低成本高强度的旅游方式,一般为短期出行,夜间坐车换城,白天暴走几万步,迅速串游大小景点,拍照“上传”,力求节奏紧凑,速战速决。他们多提前规划“闪游”路线、详拟省钱攻略,到实战阶段更是绷紧神经,纵横决荡。这种“特种兵式旅游”可一人孤军作战,也可数人结伴,但同游须观念一致,配合默契,共进退而无怨言。若游伴亦是“锐士”,则可热情相扇,游兴倍增,疾走奔突,“圈地”良多——是虽粮草之短缺,共立赫赫之“战功”也。但这种“攻城略地”的高效无疑是以体能的极限掏挖为代价的,不过激情四射的年轻人“拿下城池”的成就感当中,除了占有的酣畅,便是对身体的自信。如果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种洒脱劲儿,那么“特种兵旅游”拼的则是狠劲,是占着年轻体能的迅速恢复,对“诗和远方”的霸蛮索取。
但这种只求“移形换影”的旅游真的能带来朝觐远方的深度愉悦吗?马不停蹄间景色的剧烈转换除了带来猎奇的新鲜,会有感受的沉浸吗?当行走没有带来异地生活韵味在心间的弥漫和回流,只有“到此一游”知照友圈的得意,这种对时间的积压和对空间的突击究竟会留下什么呢?当极致量化成为出游之指引,并被拮据的年轻人视为对生活的突围,对旅游质量的质疑往往会被曲解为对囊中羞涩的不同情和不理解。问题其实不仅仅在于流水列表中被迅速勾画的景点根本来不及制造回忆的饱满,还在于旅游的价值被无限放大,乃至于被人们视为生活焕新的唯一途径。
“旅游特种兵”的出现一面是三年疫情出行受阻,压抑太久后“报复性”心态的高弹,一面是经济走低年轻人就业不利不得不努力省钱的保守。狂走的“特种兵”表面挥洒的是速度和激情,内心挥之不去的恐怕是生活境况的低迷和压抑。正因为生活的围困,当他们找到这样一种身体和经济皆可承受的能够为人生造梦的方式,改造生活的冲动便有了出口。热力的奔涌正如英雄之情状,只教人更加迅悍。不必觉察劳累,因为这场过程之中不允许有所迟缓的出游行动已被赋予了生活光源的意义。
当“特种兵”解除武装,回到收留他/她一身疲惫骨头的床上,唯细数“打卡”之景点可慰藉辛劳。如果没有意识到赶场所折叠的那些更为丰富和宝贵的体验,浮亮的光度仍会给人带来迷惑的满足。说到底,对旅行的向往,是年轻人不由分说的偏执,他们不是完全不知竞速之失,却转而声称日常无梦的坠失更加可怕。拜效率教,“旅游特种兵”与疾驰之时代共振,自是不愿领受迟慢之原罪。
心理学名词小辑
1.有学者(Petty & Cacioppo, 1986; Petty & others, 2009)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认为说服起作用的路径主要有两种。当人们积极主动,并且能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时,就可能接受中心路径说服(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就很可能说服他人。如果论据苍白无力,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进行反驳。
2.但论据有力与否有时并不重要。我们并不总能全神贯注地仔细思考。如果我们接受信息时心不在焉、感觉与己无关或者只是太过忙碌,根本没有时间仔细推敲该信息的意义。此时我们会接受外周路径说服(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也就是關注那些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会注意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心不在焉或者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信息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述比新异的表述更具有说服力。比如说,对于置身事外或者心不在焉的人来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比“不要在一次赌注压上你所有的筹码”更有影响力(Howard,1997).
——[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