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艳,朱红丽,张竞雄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妇科,浙江 杭州 310024)
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主要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着床生长发育的异常妊娠,其发生与胚胎质量、妇科炎症及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1],可导致妊娠女性发生大出血,甚至可危及生命[2]。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方案预防EP发生,但医学研究普遍认为积极防治盆腔病变、采取严格的避孕措施是预防发生重复性EP的重要手段[3]。然而实际诊疗过程中,部分育龄妇女对EP和避孕知识了解不足,日常生活不良行为习惯增加EP发生风险[4]。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EP患者避孕知识、健康行为现状,分析影响EP患者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希望能为临床健康宣教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EP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输卵管妊娠》指南[5]相关标准,经阴道超声、血清学检测确诊存在异位妊娠,且发病部位均处于输卵管;②于本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及接受有效治疗;③精神及认知正常,能够完成量表填写;④听力正常,能够进行有效沟通;⑤患者临床资料保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心、肺、肾、肝严重损伤;③宫内外同时妊娠;④合并严重外伤或感染性疾病;⑤凝血功能障碍或先天功能不足;⑥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⑦发生大出血及休克,于住院期间死亡的重症患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采用自制量表,包括EP患者发病背景、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医学专业背景、EP史、流产次数、盆腹腔手术史等。
1.2.2 避孕知识量表 参考Wang等[6]编制的避孕知识量表对EP患者的避孕知识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生殖知识、避孕工具、妊娠表现、流产影响4个维度,共24个条目。回答正确计1分,答错不计分,总分24分,分数越高表明受试者对避孕知识掌握情况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8。
1.2.3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7]应用HPLP-Ⅱ评估EP患者的健康行为表现。量表包括精神成长、活动锻炼、健康责任、营养调节、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6个维度,共52个条目。单一条目采用4级评分制,总分208分,分数越高表明受试者的健康行为表现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1。以HPLP-Ⅱ得分132分为分界线[8],≥132分为良好健康行为,<132分为较差健康行为。
1.3 资料收集 纳入对象的基本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均使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由两人对数据进行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现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2份,有效问卷353份,有效回收率94.9%。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应用χ2检验,列联表相关系数分析因素与EP患者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P患者较差健康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回归方程的拟合度,α=0.05。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353例EP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29.08±4.14)岁;未婚109例(30.9%),已婚224例(63.5%),离异20例(5.7%);体质量指数(BMI)平均(22.95±3.19)kg/m2,其中偏瘦12例(3.4%)、正常176例(49.9%)、超重89例(25.2%)、肥胖76例(21.5%)。有人工流产史的131例(37.1%),有输卵管慢性炎症史的97例(27.5%),有避孕失败史的71例(20.1%),使用宫内节育器26例(7.4%),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4.5%),其他12例(3.4%)。
2.2 EP患者避孕知识情况 本次调查中,EP患者避孕知识总得分为4~17分,平均(10.86±1.45)分。其中:生殖知识维度(4.35±0.71)分,避孕工具维度(3.81±0.65)分,妊娠表现维度(2.12±0.43)分,流产影响维度(0.58±0.14)分。
2.3 EP患者健康行为表现 EP患者HPLP-Ⅱ总得分为102~163分,平均(129.65±7.52)分。其中:精神成长维度(20.42±5.06)分,活动锻炼维度(20.13±3.47)分,健康责任维度(21.24±4.77)分,营养调节维度(22.25±6.66)分,人际关系维度(26.53±4.69)分,压力管理维度(19.08±5.26)分。良好健康行为EP患者217例(61.5%),较差健康行为EP患者136例(38.5%)。
2.4 不同健康行为EP患者的基本资料 如表1所示,较差健康行为组中年龄<35岁、初中及以下学历、无医学专业背景、无EP史、无流产史、避孕知识问卷评分<8分的EP患者构成比例显著高于良好健康行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良好健康行为组和较差健康行为组EP患者基本资料比较[n(%)]
2.5 EP患者较差健康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将EP患者的健康行为(“HPLP-Ⅱ≥132分”=0,“HPLP-Ⅱ<132分”=1)作为因变量,以年龄(“≥35岁”=0,“<35岁”=1)、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0,“初中及以下”=1)、医学专业背景(“有”=0,“无”=1)、EP史(“有”=1,“无”=1)、流产史(“有”=0,“无”=1)、避孕知识问卷评分(“≥8分”=1,“<8分”=1)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无医学专业背景、无EP史、无流产史、避孕知识问卷评分<8分是影响EP患者较差健康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检验P=0.541。见表2。
表2 EP患者较差健康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健康教育对EP患者起到重要作用,EP患者行手术治疗期间结合线上及线下多元化模式实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对患者心理应对方式的调整和精神成长均能够起到一定帮助作用[9]。我国育龄期女性对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并不高,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性生活习惯以及生理卫生清洁习惯是保障生殖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础[10],避孕措施的执行效果是避免意外怀孕和不良孕产结局发生的关键前提。通过人为干预措施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水平,或许有助于减少EP的再发生。
本次研究发现,人工流产史在EP患者发病的背景原因中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输卵管慢性炎症和避孕失败,EP患者避孕知识平均得分(10.86±1.45)分,HPLP-Ⅱ平均得分(129.65±7.52)分,表明EP患者避孕知识和健康行为很不乐观。人工流产属于侵入性宫腔操作,会破坏宫腔微环境稳定,使腔内组织受损,增加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发生风险,使患者罹患盆腔炎症性疾病的几率增加,这为EP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11]。为减少人工流产频率,护理人员在宣教过程中应当向患者灌输正确的婚育观念,强调人工流产对身体健康的危害,重点宣传避孕措施。郑嘉华等[12]研究表明,输卵管炎症是造成EP发生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统计结果与其相近。输卵管炎症会严重干扰排卵进程,导致受精卵未达宫内即发生着床,合并慢性输卵管炎症的患者应当配合治疗用药,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患者,炎症尚未彻底治愈时应做好避孕节育措施,以预防EP的发生。
避孕失败的原因主要与患者对避孕知识的认知水平偏低有关。患者确诊EP后对疾病关注度提升,此时对避孕建议的接受度较高[13],临床护理工作应把握住患者就诊期间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个性化的宣教形式认真推广普及避孕知识,同时耐心指导和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健康理念。本次研究发现,年龄、学历、医学背景、EP史、流产次数、避孕知识问卷评分可能与EP患者较差健康行为有关,还发现学历、避孕知识与EP患者较差健康行为密切相关。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初中及以下学历、无医学专业背景、无EP史、无流产、避孕知识<8分是EP患者较差健康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个体健康行为表现受自我效能、健康信念等主体意识影响,同时也与社会支持度相关[14],EP患者的学历和医学专业背景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宣教知识的接纳程度,高学历患者更能够认识到避孕措施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调整生活方式。有EP史和流产史的患者大多接收过专业护理指导,或通过互联网、讲座、书籍等渠道主动了解疾病发生和避孕措施的相关知识,再次接受健康宣教时可增强自我效能和健康意识,更易驱动行为做出正向改变[15]。避孕知识认知水平可直接正向影响避孕效果[16],对生殖、妊娠、流产认识不断加深,潜意识层面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积极性增强。针对健康行为表现不佳的患者,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学习基础,针对性制定宣教方案,保证患者能够完全掌握宣教知识,以促进健康意识向行为的转化。可通过利用现代化通讯电子设备的广泛性,创建医院科室微信公众号,定时向关注用户推送相关性知识、教育科学内容,可通过短视频、案例讲解、图片等方式讲解相关知识,倡导医院与社区合作,不定期在社区举办女性知识讲座,分发宣传单页,帮助无医学背景、学历低或日常缺乏接触EP人群建立健康意识观念。
综上,EP患者避孕知识和健康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学历低、无医学专业背景、无EP史、无流产史、避孕知识掌握程度低的EP患者出现不良健康行为的风险更高。临床护理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水平,以减少EP的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