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 段晓华 马玲
(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美联储系统理事会在《2019年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中提到,许多美国人没有退休准备,25%的人表示他们没有退休储蓄,而尚未退休的人中,不到40%的人认为自己的退休储蓄已经步入正轨。根据美国教师退休基金会(TIAA)的研究,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使得美国千禧一代没有做好应对严重金融危机(如新冠疫情)的准备。即使那些声称对个人理财知识高的人中,也只有19%的人正确回答了有关基本理财概念的问题,43%的人使用了昂贵的替代金融服务(如发薪日贷款和当铺),超过一半的人缺乏应急基金来支付三个月的费用,其中37%的人财务状况不佳(在紧急情况下一个月内无法或不太可能拿出2000美元)。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个人问题,但它们对整个人口的影响要比以前我们认为的更广泛,一个人出现财政危机只是个体行为,但如果一个群体出现财政危机就很容易引发社会危机。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因为对抵押产品缺乏了解(因此容易受到掠夺性贷款)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了巨大的金融影响,学者普遍认为2008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中,由于消费者的投资失误,在鼓励消费的政策背景下,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借钱投资房地产,房地产泡沫破裂使他们无法还款,从而导致大量的信用违约,最终导致市场资金链断裂。美国总统金融素养咨询委员会评论称,造成这一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民众缺乏金融素养,大多数人缺乏对资金预算、信贷等金融知识的理解,从而做出了错误的金融决策。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金融素养是一个对经济健康有广泛影响的问题,而改善知识水平可以引领人们通往具有竞争性和强势的全球经济的道路。居民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是抵御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个人的金融行为会辐射到整个家庭,提高金融素养水平可以更好地保护居民的金融权益,改善财富管理现状,从而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福祉。此外,复杂的金融产品数量逐渐增多,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纰漏造成了大量P2P平台的爆雷现象。新的市场形势下对于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了解金融行业的一些专有名词、金融产品的运作方式等,而且要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为自己及家庭的财富做出合理规划。对金融素养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建设诚信制度,更有助于防范金融危机。在如今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环境下,良好的金融素养既能让居民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效地识别出金融诈骗,从微观层面防范金融风险,还能提高居民积累财富的速度,侧面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互联网金融等业务的发展和普及,金融从产品到服务日益精细化、复杂化,但与之对应的国民金融素养缺口却越来越大,落后于金融业与行业的发展。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若在投资决策上缺乏理性,核心问题便是其风险防范存在缺口,这会直接导致从个人到行业的损失。显然,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和重要意义。一方面,提高老百姓投资理财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能够使其更合理地规划投资理财,增强获得感;另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提高老百姓的金融素养有利于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进而实现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本文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对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从政府、学校、金融机构和个人、社会五个方面提出提升金融素养的建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2021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2.04,各组成部分平均得分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素养各组成部分平均得分
图2 消费者各项金融行为的比例
总体来看,在金融素养四个组成部分中,我国居民在金融态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主要是在认可金融教育的重要性方面得分最高,大多数人认为,金融教育中学校课程教育是青少年金融教育的主要渠道,受访群众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持肯定态度,但对负债消费持谨慎态度且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在金融行为的不同方面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如金融行为的不同方面发生金融行为比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4倍多,反映出居民对不同金融行为的不同态度,特别是发生金融行为比例的最小值需要被重视;在金融技能方面,居民整体在日常收支管理方面表现要优于大多数国家,大部分居民处于收支盈余或平衡状态,这得益于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传统,但在债务管理能力及居民投资决策时寻求第三方力量帮助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金融知识方面,大多数居民对信用知识掌握较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不良信用记录会对个人信用产生负面影响,但在贷款知识、投资基础知识上还明显不足,并且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仍将是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具体分析如下:
居民金融知识获取途径较少、认知匮乏,很难谈及金融素养的有效提升。具体表现在:储蓄基础知识方面,基本的活期、定期存款比较清楚,但对基金等理财产品存在明显认知不足;贷款常识方面,对贷款期限与月还款金额及利息的关系,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的区别,仍有不少居民无认知;金融风险知识方面,城乡居民普遍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但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规避风险,大多数居民却并不清楚。此外,大多数城乡居民期望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却不愿承担与之相生的高风险,这不仅容易导致居民遭到高利润低风险的金融诈骗,也是金融衍生品贵金属等交易推进的一大障碍,因此引导居民深刻理解金融知识将是其金融素质提升必须克服的关键点。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当前我国国民金融素养培训体系大概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各级学校针对在校生提供金融投资教育;二是监管部门针对国民提供投资者教育;三是商业化金融机构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四是社会化民营机构提供培训;五是国民自身的学习。在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方面,以上各方面均能发挥不同作用。但各方面普遍是在各自的范围内开展相应工作,缺乏有效的协调和互补,产生的结果往往是有学习意愿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金融知识,导致的结果就是原先金融素养较高的会越来越高,而大多数金融知识不足的居民则越来越觉得金融很高冷、很虚幻,培训体系的普惠性和适用性不足,国民整体金融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需要各方联手切实为中国老百姓打造一套可理解、易接受、接地气、融实践的金融素养培训体系。
在金融行为方面,我国消费者在日常收支管理和按时还款方面表现突出,但在购买保险产品方面较为薄弱;仍有部分居民没有金融计划或有计划但未实施,对未来生活中可能的支出很少未雨绸缪,结果是遇到“天灾人祸”时自己无力应对,借助亲戚朋友的帮助勉强渡过或不能渡过难关;在城乡有部分居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契约条款或债权债务凭证不仔细阅读核对,过度依赖以往的生活经验,盲目自信,从众签字或按手印的行为较为普遍,而对契约条款有疑问的居民,想问却往往也不知道可以问谁,不知道还有第三方服务机构,这里也反映出金融机构的宣传力度和居民的认知度不足。上述这些现象都是日后出现金融纠纷的潜在隐患。
居民金融行为素养较弱还主要表现在贷款方面,对负债普遍持谨慎态度,还有部分城乡居民在申请贷款前并未认真考虑自身偿付能力,欠缺详细的按时还贷计划,到期无力还款时也不知道可以主动与贷款机构联系进行相应的处理,只能是贷款到期时有钱则还贷,缺乏充足资金则选择拖欠,无视银行的催账电话,不注重对自身信用的维护,是低金融信用素养的表现。
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使金融业态、风险形态、传导路径和安全边界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一些平台企业聚集了资本、数据、知识、技术等要素,给政府监管方式和监管政策带来了巨大挑战。另外一点就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泄露问题,金融行业成为信息泄露“重灾区”。2022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官微发布消息称,人民银行对“部分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金融信息安全的行为”立案调查。调查发现,涉案金融机构存在侵害消费者金融信息安全权的行为。人民银行相关分支机构对农业银行吉林市江北支行,中国银行石嘴山市分行,建设银行德阳分行、娄底分行、东营分行、建德支行及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并处以罚款,责令相关金融机构立即整改。上述6家银行中除中国建设银行建德支行外,皆有行政处罚公示信息,据行政处罚公示信息显示,这5家分支行被罚共计4087万元,被行政处罚的6家分支行中,有4家为中国建设银行的分支行。其中,建行德阳分行系被罚最高的一家——因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被罚1406万元。在我国因为历史原因,居民最信任的金融机构就是银行,特别是“四大行”,认为“四大行”代表的是国家,居民普遍对银行业的信任度远高于保险业和证券业,而建设银行都存在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反映出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那么对居民来说因为担心财产受到损害,所以不敢进行投资行为也很正常。
笔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居民对金融产品的警惕心较高,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法律法规未能完全保护居民的个人财产安全,而法律体系的良好运行会给投资者提供产权保护,保护他们的权利,就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并带动投资。例如,破产法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尤为重要,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破产法的有力执行能够保证公司所有债权人的利益,减少矛盾的发生,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加强金融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投资环境,使居民消除顾虑,参与到各类金融行为中去。例如,要求公司进行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披露,保证市场参与者即管理者、投资者、债权者等都能获得有效信息,同时也给予公司一定的市场约束,提高市场运行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制定高效的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并保护金融消费者免受诈骗的侵害等。
受教育程度与金融素养水平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中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接受知识和习惯养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接受金融知识的学习对其日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现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已经成为很多广告的“目标对象”,所以树立正确的金融理财价值观念,使儿童和青少年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金融基本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形式可以不仅仅拘泥于课本,增加趣味性较强的教育形式,如播放金融知识的动画视频资料、举办知识比赛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念。此外,农村地区30~39岁、40~49岁的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上收入水平也较低,所以对于金融的参与水平更低,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更应加大金融教育的力度,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鼓励学生带领家人一同参加,丰富他们的金融知识。因为这不仅可以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更对他的家庭的金融素养水平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对金融的重视程度,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水平。
高等教育学校首先应对大学生的金融素养现状进行全面调研,了解问题、有的放矢;要推进非经济类专业和农村户口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的普及,对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开展金融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金融教育,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趣味性更大的宣传推广活动,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参与金融实践的机会,到金融机构去实习、举办虚拟投资大赛或邀请社会专业金融人士到校举办专业研讨会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也能有效减少大学生被金融诈骗的概率。除了服务在校生,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其地方服务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或金融知识在线课堂等更为便捷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金融教育中,从而提高居民整体的金融素养水平。
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整体偏低,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技能单一,有接近七成的农户不能识别假币甚至没有参与金融行为的渠道。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扩大营业网点的覆盖范围,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居民接触金融知识的渠道,也能让其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国家普惠金融工程的推进。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运行的主体,也是居民日常生活中参与金融行为的主要载体。金融机构覆盖面广,若是配合金融教育的实施会更为便捷。熟悉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对居民的金融素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金融机构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利用自身优势,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平,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另一方面鼓励从业人员辐射带动周围人群或走入农村基层营造金融知识的学习氛围。给农村地区居民印制的金融教育材料要尽可能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注重风险与防金融诈骗知识的讲解,减少其对于金融的误解,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在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金融产品尤其是基金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投资者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存在选择困境,需要金融服务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助力提高国民金融素养,不仅是做好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应尽的企业责任。重点关注“一老一少”的金融素养,要关注老年人的数字金融转型风险,保持足够耐心,避免老年人在转向数字渠道时遭受非法金融活动的侵害,加大对老年人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金融机构可在向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同时,顺带讲授相关知识,对能够熟练使用智能设备的老人,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金融教育。
个人金融素养水平的提升是靠自身意识和社会环境共同推动的。政府主导、学校和金融机构具体实施相关政策只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客观条件,居民必须从自身出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接触、学习金融知识,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水平。
树立正确的理财和消费观念是提升个人金融素养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冲击,年轻人面对消费诱惑时往往不能控制自己,就造成了大量超前消费,随之而来的是各类贷款平台的兴起,不良校园贷、传销式诈骗贷等案件随之增加。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首先要求居民具有理财意识,打破传统的单一储蓄方式,学会多元地配置自己的资产,以达到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其次要了解各类理财产品,不能“盲目”地理财,明确金融产品存在的风险,在衡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前提下理性购买。
从社会层面来说,投资者教育有助于加强民众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行业周期性变化和资产价格的波动,从而有利于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把握投资机会,获取投资回报,使得社会中低收入普通群体能够更好地利用金融体系实施财富管理与规划,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相信在政府、行业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持之以恒,中国居民的金融素养定会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