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 孙强强 赵永川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课堂中学生频繁使用手机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利用手机参与课堂,提出了以学生手机为辅助教学工作,在教师讲解过程中,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软件提出问题,现场作答,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增加课堂乐趣。笔者将该教学模式应用到试验教学课堂中,学生积极听课,利用手机参与课堂,教师也能快速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因此,以学生手机为辅助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可为本科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手机互动学习;混合教学模式;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C229.29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学生手中的手机在课堂教学中,即可以是娱乐的工具,也可以是学习的利器。如何将学生手中的手机利用起来,应该是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用于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传统的教师讲解与学生手中的手机相比,知识的传授显得无聊和呆板,在这个时代,如何将课堂变得多样化和有趣,结合学生手中的手机共同教学就显得势在必行。基于此,笔者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包括传统讲解、多和学生互动、给学生布置讲解作业、教师讲解与学生手机学习结合等各种教学,发现教学效果较好的模式为教师讲解与学生手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与老师互动增加,学习成绩提高等。
国内针对新媒体的出现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新媒体时代[1],微课教学与慕课教学、直播互动教学、智慧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共享社区教学等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针对“互联网+”模式下的混合教学[23],该模式具有提升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的积极意义。广大高校教师应积极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47],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张金松[8]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横纵向贯通,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些教师利用学习通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9],有些教师则利用雨课堂教学平台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分析[10],认为有效地利用教学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交流。针对工科实践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也有了较多的探讨[11]。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们也在及时地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以更加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增加教学效果。
因此,本文基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经验,通过学习国内外新的教学模式,认为应该加以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通过教师对课程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考核的模式,来实现以学生手机为辅助工具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时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二、教学模式思路
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首先,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课程内容,包括了提前预习课程、录制短视频上传或找出相关网络资源(爱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平台、慕课、各视频网址等);其次,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设计(针对课程中较难的知识点),使得课堂内容逐步递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建立现场考核机制,分别为理论考核和试验操作考核(以试验课程为例),最终达到每个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其教学模式思路见图1所示。
(一)课前准备(课程提前设计)
1.熟悉课程内容
教师根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每节课的课程内容,熟悉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及相关细节。
2.课程总体设计
把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主要为原理部分,讲解现象、公式、公理等的来源、应用范围及场景;实践部分是为了加深理论部分的理解,以视频、图片及动画等进行初步的认识,可以进行多次学习,以明白和巩固理论知识,然后动手学习操作试验仪器,根据多次学习,熟悉试验仪器的使用,结合理论知识,学生就可以明白试验仪器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理论部分课程设计主要是由教师根据理论的推导过程一一讲解(也可将较难知识点录制短视频,让学生反复学习),让学生明白理论的建立、推导和适用条件。
实践部分课程设计为:通过录制或寻找网路短视频资源的方式分发到学生群,让学生学习仪器简介、试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等(一般短时视频5~10分钟),在教学中规定学生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着仪器反复学习,加深学习效果,也可以有效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
做好上述准备后就算备课结束。
(二)课堂设计
1.教师总体讲解
教师进行总体讲解课程内容及注意事项,包括了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及考核规则等。
2.教师进行原理讲解
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课本、PPT和板书等方式对理论的建立、推导和应用条件进行一一讲解,让学生理解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局限性。
3.教师进行仪器操作讲解
根据试验操作过程,介绍试验仪器的组成,然后讲解试验的操作流程,笔者一般都会亲自操作一遍实验。但学生的记忆力有限,不可能一遍就记住所有的试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因此需要多次、反复地观看试验操作流程。
4.教师推送短视频让学生进行学习
将提前录制或查找的短视频发到学生上课群里(或上传至学习通、雨课堂等课堂辅助软件),让学生通过手机打开视频,分成几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着实验仪器一步步认识和学习操作步骤,多看几遍,配合考核机制切实做到利用手机学好课程内容。
(三)考核設计
再好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设计,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考核设计作为检查机制,也形同虚设。为了使学生人人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设计及时的考核机制。
1.利用教学平台(学习通、雨课堂等)建立及时理论考题
教师需根据课程内容,提前设置各种题型,比如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当讲解到某知识点时就发题,让学生利用手机及时答题(设置答题时间),这些教学软件可以及时统计答题结果,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种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及时消化课上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随机点名组员试验操作并现场打分进行实验考核
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试验仪器的操作过程及可能遇到的各项问题,因为此考核机制会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会积极地问老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让学生主动举手进行考核,随机点名(比如5人一组,点2~3名进行操作),让被点名学生边讲解边进行实验,老师将各个步骤赋予分值,并在操作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给予一个分数。
三、教学模式应用
为了尝试以上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笔者针对某级土木3班的56名学生在本校工程地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共计8组,每组7人。以工程地质学罗盘的操作学习为例进行展示。
(一)课前准备
1.教师熟悉课程内容
主要为岩层产状方位的含义、测量、地质罗盘的构造及基本使用方法,该步骤也要为每位学生分发罗盘至座位。
2.课程总体设计
根据课堂时间设计内容,约0~15分时,讲解理论知识,可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教学平台(学习通或雨课堂)发送已经设置好的题目,让学生在3分钟内答题完成,理论讲解和答题时间控制在25分钟内。然后根据答题情况,及时更正答题中出现的问题,此过程不要超过10分钟。在第35~55分钟时,教师发送短视频让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会原理和操作过程,并告知学生学会以后举手让老师现场打分考核。在第55~90分钟时,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举手顺序进行考核,并进行现场打分,直至最后一组考核结束。
(二)课堂教学
1.教师总体讲解
根据课程内容,分别讲解了课程安排、岩层产状的含义、岩层产状的测量、地质罗盘的构造及基本使用方法,以及测量岩层产状的原因。
2.教师进行原理讲解
根据课程内容,利用PPT展示了对岩层产状的定义、罗盘结构的细节展示及使用方法,最后讲解了利用罗盘测量产状的应用。
3.教师进行仪器操作讲解
根据试验操作过程,教师演示罗盘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然后老师发送理论题到学习通班级课程的随堂练习,学生将收到答题提醒,就可以进去答题。3分钟后完成答题,老师查看答题统计表,可以看到答题人数为55位,差1个同学没答题,从系统里可以直接查看哪位学生没有答题,并给予该学生提醒。其中13人答错了,42人答对了。老师询问答错的同学原因,学生有些是因为着急按错键了,有些是因为概念混淆打错了,老师根据错误再次强调岩层产状这个知识点。
4.教师推送短视频让学生进行学习
将提前查找的短视频发到学生上课群里,让学生利用手机打开短视频,在20分钟内,对着罗盘一步步认识和学习操作步骤。
5.现场考核打分
学生根据学习的完成情况举手示意老师进行考核。在每组学生中随机抽取3位同学,1位同学进行讲解,1位进行操作,1位回答问题。
6.学生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老师的上课内容进行评价。从多数学生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对该课程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有15人的评价为老师讲课幽默,学习气氛很好,说明上述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适应的。
四、结论
笔者根据在传统的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听课效率较低等现象,提出了教师讲解与学生手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课堂和手机互动的模式,改善了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现象,提升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对过程进行了总结,得到了以下结论:
(1)教师课前准备需要更加充分,既要考虑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的手机利用到课堂里,把手机变成学习利器。
(2)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设计,穿插好理论知识、随堂练习、已录制或网络短视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學生对传统教学的错误认知。
(3)学习的考核机制也至关重要,考核机制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试金石,也是老师发现自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考核题目和现场检验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学生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技能,从而更好地传递前辈经典学说,开启学生智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雪玲.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5):137.
[2]王余丁.现代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个性化视角下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评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6):107110.
[3]王岚.“互联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大学,2021(39):8385.
[4]周丽丽.“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4):65.
[5]德吉曲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16):195196.
[6]高涵.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NKI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1,12(13):811.
[7]黄侠.信息化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校园英语,2021(25):5455.
[8]张金松,黄苑洹,陈燕.以实践为导向的电子商务系统测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9):133134+137.
[9]张俊青.基于学习通的多平台线上教学探究——以工程数学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27):101103.
[10]王龙西.基于雨课堂的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1.
[11]胥忞旻,刘亚灵.“互联网+”背景下“工程测量”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安徽建筑,2021,28(04):137138.
基金项目:2022—2023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下工程专业虚实结合试验教学模式探索”:(项目号:2022GJJG021)
*通讯作者:余莉(1985— ),女,汉族,四川绵阳人,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岩土渗流及稳定性方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孙强强(1992— ),男,安徽宿州人,校聘教授,主要从事工程抗震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