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儒
在汶川,提起“大同社工”,几乎无人不知。大同社工主要业务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面向汶川县孤、老、病、残等弱势群体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作为四川省20个被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二批全国试点名单的试点县,汶川县创新性地提出弘扬“无忧志愿”精神,创建“无忧志愿者之城”,使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晚上我们就要去参加表演,这是早就安排好了的。”2023年3月17日下午,在汶川县映秀镇中滩堡村,59岁的马群霞对记者说。
原来,村子里有人结婚,广场上已燃起了篝火,街巷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马群霞说,她们舞蹈队几天前就接到邀请了,要参加晚上的锅庄舞和文艺演出。
当地人说,由于疫情等原因,村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马群霞是汶川大同“我爱我家”映秀志愿者分队的志愿者。多年来,马群霞和她的志愿者队友们坚持在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受到游客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当地有关部门称他们为映秀的新名片。
映秀名片
“以前,我根本不晓得志愿者是咋回事。”马群霞说。
曾几何时,马群霞还是社工和志愿者帮助的对象。地震之前,她家条件比较好,生活无忧无虑,可一夜之间,啥都没有了。她一度陷入绝望和抑郁中不能自拔。社工人员和志愿者上门为她做心理疏导,帮助她渐渐走出痛苦,重新对生活有了信心。后来,汶川大同社工在映秀招募志愿者,马群霞了解到志愿者就是自愿服务的,她觉得很有意义,就报名参加了。
映秀的志愿者大多数都经历过地震,切身体会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爱。“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但嘴巴说不出来,我们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了,我们就想着做些啥子来回报社会。”马群霞说,“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做不了什么大的事情,大家就想,多烧些开水,把自家的水壶拿出来,为游客免费供应开水。家里有创可贴、藿香正气水的也拿出来,送给需要的游客。义务为外地游客指路、寻找停车场、介绍映秀的旅游环境。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多年。”
喜欢跳舞的马群霞还加入了“我爱我家”舞蹈队,镇上有重要活动时,她都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文艺表演。周末与节假日,马群霞和舞蹈队的姐妹们会到广场上跳起热情的锅庄舞,引得游客们也纷纷加入,和她们一起跳起来。“我爱我家”映秀志愿者分队的成员主要是老年人,因此在内部又被叫做“老年队”。
有游客看到志愿者免费提供服务,就问,是谁让你们来的?马群霞告诉游客他们都是自愿的,游客不相信,说那你们为啥子嘛?一位志愿者大姐告诉游客,不为啥子,地震的时候,你们帮助过我们那么多,我们现在做这些事情,就是想感谢你们,回报你们的帮助和关爱。当时就把一位游客给说哭了,这位游客说,走了很多地方,没有见过像你们映秀人这样知道感恩的。
马群霞和她的团队还经常看望附近村庄的孤寡老人,大家都很积极,约好哪天去,就各自把家里的事情放下一起出发。有的老人住在山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大家一人带一桶方便面就上山了。她们为老人理发、修剪指甲、打扫卫生等,山上的老人看到她们,老远就说“志愿者来了,志愿者来了”。看到老人很开心,很高兴,大家也很开心,很高兴。“有很多事情政府工作人员去了解决不了,我们去就可以。我们给老人做工作,老人比较容易接受。“没有想到,过去,我是一个受助者,现在我也可以帮助别人。”马群霞感慨地說。
志愿者们还为70岁以上的老人过集体生日,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大家自己筹钱,自己筹办,把老人邀请到一起,给他们表演文艺节目,为老人买一些衣帽鞋袜等用得上的小礼品。志愿者自己做蛋糕,还专门给有糖尿病的老人做了没有糖的生日蛋糕。一位年长的志愿者表示,我们今天帮助他们,也希望将来别人也能像这样帮助我们。
“镇上的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政府工作人员做不到的事情,志愿者做到了。还夸我们是映秀镇的骄傲,也是映秀镇的一张名片。”马群霞对记者说。
为了表示对志愿者的支持,映秀镇政府在镇党政办公楼专门为志愿者提供了一间活动室。马群霞和伙伴们把这里当作老年活动室,大家轮流值班,教社区的老人唱歌、跳舞,教他们用手机打字发信息。
记者了解到,映秀镇“我爱我家”志愿者服务队近年来不断壮大,目前已有志愿者上百人。
大同社工
在汶川,提起“大同社工”,几乎无人不知;而说起羌族姑娘赵文艳与大同社工的故事,同样无人不晓。
汶川大同社工的前身为顺应汶川灾区恢复重建的需要,在广东援建工作组和汶川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组建的(汶川)广东社工站。后来,广东社工站在汶川县民政局注册成立了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大同社工”。实际上,广东社工站与大同社工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作为汶川县境内首家民办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大同社工主要业务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作,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面向汶川县孤、老、病、残等弱势群体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赵文艳是土生土长的汶川羌族姑娘,十五年前那场灾难降临时,赵文艳已经大学毕业,并在绵阳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她还是选择了返回汶川,参加家乡的恢复重建。赵文艳最初被安排在汶川县民政局工作,由于工作的缘故,认识了广东社工站的刘静林和周小燕两位老师。受到她们的影响,赵文艳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周末跟着广东的社工人员一起工作。
“因为我会说羌语。他们到羌族村庄工作,必须要有本地社工陪同。当时发生过一件事,有外地援建人员在羌族群众家里看到羊皮鼓,很好奇,就敲了一下,结果当地群众就很生气。援建人员不知道这是不能随便敲的,因为当地羌族的风俗是家里有人去世才敲羊皮鼓。这件事发生后,广东社工站觉得必须有本土的社工加入,才能够入乡随俗。”于是,2009年12月,大同社工站正式在汶川挂牌成立后,就在汶川当地媒体上发布招聘广告,公开招聘本土社工。赵文艳得到消息,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当时,报名的有100多人,录取要经过笔试和面试,赵文艳在第一批面试者中分数最高。
赵文艳非常喜欢这个工作,而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刘静林也认为,赵文艳有做社工的潜力,很有爱心,善于沟通,又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背景。就这样,赵文艳来到了大同社工。
据赵文艳介绍,大同社工刚成立时,社工人员全部来自广东。理事长为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刘静林,首任总干事由现广州大同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周小燕担任。后来有个模式,叫“1+1+1+N”,即工作中由一名专业社工,带一名本土社工,再加一个专业的实习生,和N个志愿者。
2012年援建结束时,大同社工已经实现了全部人员本土化,机构中有汶川县的、茂县的,也有理县的,都是阿坝州本地的。赵文艳担任副总干事和法人。
在2012年之前,大同社工就已经开始规划让本地的工作人员成为第一个“1”和第二个“1”,因为社工要真正落地,最终必须要由本地人来完成。“我是从第二个‘1慢慢成为第一个‘1的,因为我以前也是一名非专业社工人员。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后来通过长期的学习工作,又到广东进修,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考取了中级社工师。”赵文艳说。
汶川恢复重建时期,赵文艳曾被分配到水磨镇,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刚到水磨镇时,赵文艳在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搭了张床就住下了。赵文艳说,每天到了晚上是自己最害怕的时候,因为居委会当时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去厕所要出门走到大街上,来回有几分钟路程,晚上有时会遇到有人喝醉酒乱敲门,吓得她连厕所都不敢去。除了这些困难,工作上的迷茫也让她最难熬。
社工并非赵文艳的专长,所以工作都是摸索着做,就连写个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案都要花很长时间,处理资料常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就这样,赵文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从一名社工小白,成长为一名资深的中级社会工作师。
赵文艳服务过很多对象,包括家庭暴力受害妇女、无抚养孤儿、高龄独居老人、独居抗战老兵等等。家住汶川县灞州镇某村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美(化名),就是赵文艳的个案服务对象之一。
小美于2005年被养父母收养,一岁多时养母就离开了家,至今杳无音信。她的养父在2021年3月病逝。家中还有70岁的祖父和67岁的祖母。赵文艳了解到,小美经常会因为情绪失控而退学,由于不懂得合理地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常常会用小刀在手腕、脸部等部位进行自残。赵文艳了解小美的特殊情况后,采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法,在帮助缓解小美经济困难的前提下,帮助小美按照“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认定程序,及时完成了认定工作。后来,小美享受到每月1200元的生活保障金,生活和学习回归了正轨。一年前,小美已顺利进入某师范学校学习。
家住威州镇某社区的抗战老兵陈大爷,95岁(2022年),未婚,膝下无子女。从2013年开始,赵文艳就为陈大爷提供家庭照料、卫生清洁等公益服务。陈大爷居住环境不是很好,厕所堵塞长期未处理,臭气扑鼻。赵文艳组织志愿者为陈大爷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甚至还帮陈大爷清理马桶。她还发动销售厨卫的亲戚朋友,免费为陈大爷进行了厕所改造,更换厨房电器、床,安装护栏,改善照明线路,还为老人提供打扫卫生、买菜、缝补衣服等居家服务。在老人生病时提供就医陪护服务,义务做餐送餐。这样的志愿服务一直持续到2021年2月(陈大爷离开汶川两个月后在遂宁病逝),长达八年时间。
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地震发生后,赵文艳受汶川县委组织部委托,率领5名社工深入马尔康市6.0级震群震中草登乡,与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一起深入受灾群众家中,为震后群众、老人、残疾家庭开展环境适应、心理疏导和困难帮扶等公益志愿服务。同时,还为受灾群众送去了慰问物资,为灾区儿童开展疫情防控、预防烧烫伤、地震灾害自救等安全宣传教育和主题教育,培养儿童的“四自”精神,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意识。
据不完全统计,十四年来,大同社工在汶川发展了12支“我爱我家”志愿者服务队,长期志愿者有426人,短期志愿者超过1200人。同时,大同社工还发起“无忧天使”项目,帮扶困境儿童500余名。累计接受汶川大同社工服务的受益群众达6.8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大同社工现有专职社工15名,其中持证社工8名,同时有19名兼职指导人员,包括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刘静林、民政部社会工作实务政策观测点广东站点负责人何維、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黄皓等具有国家一级、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家学者,他们担任机构的督导和兼职顾问。
赵文艳认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产业振兴,更重要的是人才振兴。以社会工作为例,社工本身做的是基层的社区治理工作,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做这个事情。社工作为一个新型的职业,虽然已被纳入全国第六类人才,国家多个部委也强调了建设专业社会工作队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成立了中央社会工作部,但在汶川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愿意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并不多。
赵文艳坦承,今年以来,因为很多外部的原因,如政府购买减少,项目不足等,使得大同社工的发展面临不少压力。是否要把社工坚持做下去,她有过短暂的动摇,也想过放弃,但还是咬牙继续坚持着。她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相信上天都会眷顾的。
记者了解到,大同社工百分之八十都是女孩子,有些女孩跟着赵文艳一起做社工已经有十年了,短的也有五六年,都是老员工。“她们都不容易,在工资也不高的情况下还愿意跟着我做这件事,就是觉得值。实际上,我也舍不得她们。做社工对我来说是一项事业,甚至不仅仅是事业,我觉得它已经成为我生命当中和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们一定会努力,不能把广东援建的精神在我们手里丢了。”赵文艳说。
志愿之城
相关资料显示,四川省共有20个县(市、区)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二批全国试点名单,其中就有汶川县。作为试点县,汶川县创新性地提出弘扬“无忧志愿”精神,创建“无忧志愿者之城”,使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工作组织架构为“3+N”,“3”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N”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根据这个组织架构,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县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每个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镇党委书记担任文明实践所所长。目前汶川县所有9个镇都已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每个村(社区)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由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
根据中央、省、州有关精神,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根据制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成立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并指导、督促全县志愿服务队招募、登记、管理志愿者,围绕文明实践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要依托志愿服务队伍开展讲、评、助、乐、引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汶川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共建无忧志愿之城、共享无忧志愿之治”活动,志愿服务日趋制度化常态化。据汶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艳薇介绍,汶川县各部门、各镇已成立2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汶川县委、县政府所有工作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群众也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民志愿”的新风尚。
在组织方面,汶川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志愿者工作,结合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建设,县级层面先后印发《汶川县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汶川县“5+1”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将无忧志愿者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工作统筹谋划,明确由县人才办牵头、县文明办等单位协同,团县委具体负责,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统筹指导、部门依法履职、共青团组织实施、社会协同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志愿者工作从“零星分散”迈向“规范有序”。
在制度化方面,汶川县努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制定了《汶川县无忧志愿者队伍组建管理办法》,细化无忧志愿者招募、管理、激励等机制。为充分发挥年轻干部示范引领作用,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文明办印发《汶川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工作内容,发动广大年轻干部加入“无忧志愿者”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汶川贡献青春力量。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星间断”迈向“常态有序”。
据共青团汶川县委副书记孟弢介绍,汶川县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阵地,注重用好用活“汶川县青少年宫”“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两大阵地,创新性开展和承办无忧系列主题志愿服务,培养“红领巾志愿者”,2022年常态化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服务活动30余场次。以汶川县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13家“青年之家”平台为载体,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统筹推进,按照有固定场所、有稳定队伍、有统一标识、有活动项目、有服务对象的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志愿服务中心,推动各类实践阵地成为志愿者的“工作站”,实现了县、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阵地全覆盖。推动志愿服务阵地从“量小力微”迈向“日臻完善”。
团县委加强与县委人才办、县文明办对接,主动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依托基层团组织、少先队、志愿者协会、返乡大学生等载体,采取“行政化+社会化”动员、“线上+线下”招募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形成了无忧志愿者总队+27支行业(镇)志愿服务大队+N个志愿服务小分队的“1+27+N”志愿服务体系。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用好“微信塔群”,建立“1+27+N”志愿者管理微信群,确保信息高效传达、响应及时。推行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创新搭建“汶川·无忧时间银行”平台。
记者了解到,开发“无忧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打造“群众线上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单-文明实践志愿者送服务”模式,是汶川县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市民提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志愿者获取的积分可以到“无忧时间银行”兑换实物奖励。在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收到群众的“点单”需求后,由汶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无忧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下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接单后,安排志愿者前往目的地,为群众提供理论宣讲、科学普及、文化体育、乡风文明等服务。群众也可以将自己的诉求以“点单”的模式發布到“无忧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随即会有志愿服务队伍“接单”。自2019年“无忧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运行以来,截至2022年,仅在平台就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12个,开展志愿活动430余场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64场次,参与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志愿者达1.5万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8万余小时,推动了汶川志愿文化从“星星之火”迈向“燎原之势”。
汶川县坚持“项目化”“品牌化”开展工作,按照“服务对象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设计、储备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先后推出“无忧暑托”“无忧法治”“无忧助学”“无忧之恋”“无忧青创”等志愿服务项目。紧扣汶川“一区两地六示范”建设,按照“一月一主题”的原则,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森林草原防灭火、禁毒防艾反诈等主题鲜明、紧贴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做好全县熊猫节、大禹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志愿服务。2022年,“志愿四川”累计发布活动400余场,服务时长2.3万余小时。“青年之家”发布活动265场次,参与活动4357人次 。推动志愿服务项目从“大水漫灌”迈向“专业高效”。
2022年以来,汶川县无忧志愿者中,有1人被评选为省级优秀青年志愿者,4人被评选为州级优秀青年志愿者,10人被评选为县级优秀青年志愿者。县文明办强化物质激励和保障,统筹做好志愿服务交通、工作餐等保障,在有关主题活动、考察培训等方面单列志愿者名额,同时依托“汶川·无忧时间银行”,做好时间币发放及物资兑换等工作,志愿者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推动志愿服务热情从“转瞬即逝”迈向“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