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2023-07-10 19:07闫菊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汉字法治道德

闫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华夏民族的灵魂与精神,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成长发展。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积极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千年以来沉淀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根植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这对培养学生出色的核心素养、丰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内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合传统节日,渗透精神内涵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涵盖了天文历法、信仰祭祀等人文要素,具有十分深邃的文化内涵。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除夕等等,每一个节日都记录了我们祖先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社会活动。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融合传统节日,渗透自然与人文两大精神内涵,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获得教益,以起到彰显文化、陶冶情操的教学作用。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上第一单元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本堂课时,需要立足于两个目标:(1)我们应当怎样过中秋?(2)中秋节为什么被称为团圆夜?从实践活动和文化内涵上入手,给予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传统节日的教学融合。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中秋节日的科普视频,详细介绍中秋节日的历史沿革,让学生从节日的起源、发展、别称等多个角度了解中秋节日的文化内涵。由此,学生可以通过汉代、唐代、宋代、明清、当代等不同的时代,对比中秋节日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情趣,从中产生深刻的学习理解。其次,针对中秋节的传统活动,教师可以组织“模拟中秋”小游戏。一方面让学生回想自己中秋节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将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载入课堂,让学生亲身体会祖国各地不同的中秋习俗。如“秋暮夕月”的习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立香案,摆好各种瓜果贡品,向月亮祭祀追思,表达心中的美好祝愿。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学习用竹条扎灯笼,做出鸟兽、鱼虫等各种形状,添加精美的彩绘图示悬挂在教室四周,以起到“用美灯助月色”的庆祝效果。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制作月饼、品尝月饼,享受传承千年的经典传统美食,了解月饼中蕴含的丰收、团圆等丰富的文化蕴意。除此之外,还有玩花灯、听香、玩兔爷、吃甜薯、耍禄仔等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中秋游戏可供学生体验,充分体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学生的思想在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二、融合家庭教育,端正行为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古人普遍认为为人处世应当以品行为先。所以古代大部分家庭将“明人伦”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准则,也为后世流传了无数经典的教子故事。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若想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与学生的家长建立紧密的教学合作关系,构建家校合作体系,将优质的家庭教育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教学渗透,逐渐转变学生的不良习性,端正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培养学生优秀的孝悌品质。

上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上第三单元第10课《吃饭有讲究》时,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基础的餐桌礼仪。有些学生在家中聚餐时会大呼小叫、胡乱打闹,在长辈用餐之前就将菜肴搅弄得一塌糊涂。这是学生个人素质低下,不讲礼貌的错误表现。通过家庭用餐的礼仪教育,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改变不正确的行为方式。比如:(1)用餐之前,应先请长者入座,并从椅子左边进入座位。入座之后,不要随意使用筷子或弄出声响。(2)正式用餐时,应先请长辈先动手夹菜,如果菜肴离自己较远,不要起身去够。(3)在进餐期间不要打嗝,也不要将筷子竖插在米饭中。(4)给长辈布菜时,应当使用公筷,或者直接将菜肴送到长輩面前。(5)吃完饭后,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实在非剔不可,可以用手挡住嘴巴。由此,通过教导礼仪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小懂礼貌、守规矩的生活习惯。

再以五下第一单元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从《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等经典的蒙学著作中节选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历史故事,将优秀的家风家训融合在教学之中。《弟子规》讲述了“入则孝,出则悌”的道理,弘扬了“百善孝为先”,以孝道作为立身之根本。《朱子家训》中教导了节约、勤俭、守恒等优秀的生活习惯,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与家长寻求教育合作,将这些优秀的家庭文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由家长在家中做好监督,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习惯改变自己,养成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学会用正确的态度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相处。由此,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也能帮助学生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

三、融合民俗艺术,展现民族风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有着彼此迥异的文化特色,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民俗艺术,展现我国多元化的文化风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我国各民族中劳动人民的朴实、勤劳、智慧等优秀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心灵与情操,也能激发学生保护和宣传民俗艺术的意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起到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下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与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教学为例,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民俗艺术融入教学之中,带领学生领略我国多民族的文化风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当地的民间艺术交流会,让学生通过统计的方式,记录家乡有什么特殊的民俗文化,做好对应的分类。民俗文化可以分为染织绣类、塑作艺术、剪刻艺术、雕镌艺术、民间玩具、民间绘画、编织、扎糊、表演、瓷器等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如染织绣类可以分为传统刺绣、民间印染、中国织锦等,塑作艺术可以分为泥塑、面塑、木偶等等,剪刻艺术可以分为剪纸、刻纸、皮影等。学生可以通过走访民间艺术家,视频拍摄等多种方式深入体会民俗艺术的匠心独到之处。除此之外,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民俗文化的具体内容,还要调查哪些民俗文化广为人知,哪些民俗文化即将面临失传的困境。秤砣作为“斤斤计较”的主要工具,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公平交易”的重视。但随着电子秤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秤砣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而专门从事制作秤砣的手艺人也要逐渐放弃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资料,掌握这些民俗艺术的发展现状,尝试为其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为弘扬民俗艺术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也能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大有裨益。

四、融合美丽汉字,感受文化魅力

汉字是汉语文化的根基,也是汉语的视觉表现形式。在汉字中蕴含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融合美丽的汉字,作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起始。学生在审视汉字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品味其中丰富的人文风俗、伦理观念、思想道德。由此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从深层的角度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也能加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第四单元第8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汉字的起源历史、演变过程、结构特点等多种途径展示其中的文化魅力。比如汉字的起源有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刻契说、刻画说、图画说等多种学派,涉及《列子》《周礼》《周易》等多本经典专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可以体现出我国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而汉字的演变历史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書、草书、行书等多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列举这些汉字的具体形象,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汉字是如何从抽象的象形图画,一直演变成层次分明、笔画干脆的方块字。在汉字的结构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析汉字结构的和谐性。如“豹”字,左右两边看似笔画不对称,显得左重右轻,但右边“勺”中神来一笔的一点,填充了空白之处,使得整个字看上去十分美观。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分析汉字中的文化蕴意,如含有三点水旁的汉字均与水密切相关,代表例子如“江河湖海”。假如学生提出质疑,认为“沙漠”“法”等字与水没有联系,教师可以从深层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例如通过拆解沙漠,可以写为“少水”“莫水”,均有缺水的意思,与沙漠的环境相符。从水的特点分析,它是平整的,不会有丝毫的凸起,这也象征着“法”的公平性。所以汉字中每一个结构的设定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学生在深入了解汉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汉字的优美性、辨识性、历史性等特点,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五、融合古代科技,加强民族自信

除了汉字,我国古代层出不穷的科技发明、奇思妙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璀璨明珠。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经常接触西方的科技发明,对我国的古代科技了解甚少。长此以往,很容易降低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产生崇洋媚外的错误观念。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融合我国知名的古代科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古代学者的聪明智慧以及我国古代科技的独领风骚。由此,不仅能构建引人入胜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中国古代百卉千葩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进步,还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再比如我国古代在各项学科领域都有不菲的建树。如天文历法方面,我国古代有《三统历》《皇极历》《大衍历》等经典著作,能准确判断农时,指导农民的种植工作。医药学方面,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等四大名著。即使里面的技术多有失传,我国在建国初期依然能通过祖先承泽的医药智慧,用全世界百分之二的医疗资源解决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医疗问题。综上所述,教师在为学生讲述这些中华古代科技成就时,会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以祖国历史为荣。

六、融合优秀美德,健全人格修养

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涵盖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习惯、坚定的民族精神等华夏民族优秀的品质,体现了炎黄子孙的形与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传统美德,教导学生如何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这种优秀的文化大力传承,促使其不断创新发展。由此,可以全面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第四单元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古人的美德事迹,展示“自强不息”“立己达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优秀的人格品质。如苏武牧羊19年,坚决不投降匈奴,表现了矢志不渝、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如曾子杀猪,他用实际行动否决了妻子的错误教子方式,用自己的言行让孩子学会以诚待人。再如包拯家训,他一生廉洁,在晚年训诫后世子孙:“如有贪赃枉法,不得入包家门,也不得葬入包家墓地。”其清正、奉公、守法的精神流芳百世。教师在讲述古人的美德故事时,也可以与今人的事迹相互印证。如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身上均能绽放出璀璨万丈的德行之光,展现“谦和好礼、诚信知报、克己奉公、修己慎独、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多种传统美德,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教师应当利用传统节日、民俗艺术、古代科技、优秀美德等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华夏历史的源远流长,改变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这样既可以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生可以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汉字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