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微

2023-07-10 19:07瞿建祥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情境探究

瞿建祥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应当创新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内容,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化,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基于教学实践,从创设任务情境、落实任务问题、加强任务互动等方面讨论教学措施。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小学生的思辨思维和合作探究意识都处于启蒙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针对小学生的成长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明确教学任务,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任务驱动为教学策略,基于教材内容能够明确学生课堂学习主体位置,开展多项学习任务,能够促进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提高数学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围绕教学任务进行知识学习。

一、基于任务创设数学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当创设趣味性的任务环境。趣味任务情境不仅能够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数学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培养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时,由于本文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与角有关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初,教师基于学生课堂学习的需求,灵活设计教学任务,带领学生认识与角有关的概念。在教学时,教师使学生了解角落相关概念,将角的概念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体过程,使学生在教学情境当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逐步开展任务型教学。教师应当基于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灵活地为学生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下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教师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与角有关的图形教具。例如长方形、圆形的教具,并且利用教具摆出所学的图形,引导学生对该图形的角度进行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角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复习之前对图形进行再次的复习,由复习阶段转入知识的再积累阶段。同时教师可以创设校园情景图的教学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校园图,你们都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们根据对校园图的观察做出回答:“有的人在修剪树枝,有的人在散步,有的人在打太极。”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校园图指出所学的角,并且画在草稿纸上。在这样的情境当中,既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灵活应用能力,又能在实践过程当中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二、基于任务落实问题引导,培养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具有开放性和逻辑性,数学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才能够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顺应学生的兴趣需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推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巧妙的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通过问题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时,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平面思维能力,教师要将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然而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等形式来启发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在进行教学“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会以“割补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并补充,转化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形式进行计算。教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对割补法教学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对割补法有清晰的认识,进而能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除了填补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求解?”有些同学会借鉴“割补法”,进行举一反三,利用“拼接法”对多边形面积进行计算和求解。教师还需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获取学习的灵感。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这些教学方法都是以任务驱动的形势展开,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进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基于任务加强师生互动,引导自主探究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数学学习的基本概念还没有清晰地认识,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成长特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引导者,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促進学生思辨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在讲解《三角形》时,应当着重考虑设置互动式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小学生展示三角形的基本知识,通过学生的直观的观察,使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直观观察能力和数学表达欲望。教师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互动,应当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沿着对角线进行折叠,然后沿折叠裁剪其中一个角,最终得到的图形。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下,最终得出结论是“三角形”,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在黑板上书写“三角形”。之后,教师引出本文的主要教学内容“特殊三角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教师基于本文教学内容,提出基础的问题,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做进一步的引导。数学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广泛性,教师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再如针对图形的例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结果:

图形是由三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现在问从A出发经过C到达B,走过长度是(  );从A出发经过D、F、E到达B的长度是(  )。通过计算,学生得到两个路程是一样的,这时候学生在探究欲引导下分析题目,发现大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两个小等边三角形边长之和,故而两条路径一样。

四、基于任务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教学的本质在于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位置。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之外,还要进行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当中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数学小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探究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当中能够针对薄弱的基础知识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时,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进行交流与讨论,理解相关的概念。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若是其他小组成员只是关注了图表,过多地关注图形数据,而忽视了数据背后的意义,只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导致事倍功半。此时,教师进一步解釋统计图的数据的基础含义,引导学生对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使学生初步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对统计图灵活运用。为了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小组互评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进行查漏补缺,或者教师可以当堂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交流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小组进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避免惯性思维或马虎意识产生的错误,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以小组交流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既加强了小组的交流活动,又深化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围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进行培养,才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启迪,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综合运用能力。例如针对平均数的例题:已知小明同学前四次模拟考试中,数学成绩平均94分,第五次模拟考试却只考了90分。问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小组内的学生多数会直接用(94+90)÷2=92分,这就是未充分认识题目中是五次平均分的内涵,应当是[94×4+90]÷5=93.2分。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当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数学的学习主体,开展小组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特点,以任务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思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护患情境会话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