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建议

2023-07-10 06:05卫央
企业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经济

卫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我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此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海南省近日印发《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对民营企业家推出“四不原则”。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民营经济来推动科技创新和整个产业链升级,民营经济重磅利好密集释放,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和挑战,亟需大力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增长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民营经济40余年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经济从无到有曲折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全体人民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先后确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1988年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了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随后国务院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当年底全国注册私营企业就达到4万户,到次年6月迅速发展到9万户,企业投资者接近21万人。但在1989-1991年间,由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动荡,“姓社姓资”争论加剧,民营经济发展增速出现了回落。

这个阶段,民营经济主要构成包括:农民“洗脚上岸”办的企业,返城知青和城市待業青年举办的个体工商户,城市民营科技实体等。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不大、占比较低、地位不高,处于“补充地位”,主要是满足短缺的消费市场和解决就业需求,集中在“吃穿用”三大领域。很多民营企业头戴“红帽子”,挂靠或依附于国有和集体单位,有些人迫于舆论压力,甚至一度想把企业上交当地政府。

(二)1992年南方谈话到世纪之交:民营经济从少到多快速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存在和发展,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扭转了民营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党的十五大首次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以产权改革和“抓大放小”战略重组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拉开帷幕,民营经济迅速填补国有企业退出的市场领域,实现又一轮快速发展。1992年后的十年间,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从14万户增加到244万户,注册资金由221亿元增加到24756亿元,投资者从30万人增长到622.8万人。

这一阶段,民营企业涉及行业领域更加广泛,不仅在技术和资本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优势,还涉足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医药等领域,并进入金融资本市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国有中小企业负责人等体制内“下海”人员成为民营企业家的主要来源,“92派”民营企业家的出现,使民营企业家队伍来源构成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三)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民营经济由低向高迈开转型升级步伐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首次明确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极大激发了民营经济人士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小企业促进法、反垄断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重要法律相继出台,围绕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和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先后出台4个综合性文件,使民营经济法律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民营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经过10年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85.72万户,从业人员1.13亿人,注册资本31.1万亿元,个体工商户突破4000万户。

这一时期,民营经济呈现四个显著特征。一是地位作用显著提升,占全国GDP比重超过60%,民间投资占比突破60%,就业占比约80%。二是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开始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拓展,从生产制造领域迈入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从主要从事代工生产向注重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三是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国际舞台大显身手,成为“走出去”生力军。四是民营企业家队伍呈现高学历、高技术、年轻化特点,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形成了第三次创业潮,民营企业二代开始接班,表现出较宽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精神。海归创业的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并在日后涌现出一批互联网行业的领军者。

(四)从党的十八大至今:民营经济由大到强迈向新阶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产权、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制度创新。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民营经济更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和超大型公司,进入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尤其对民营经济冲击较大,民营经济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减费降税和助企纾困政策,帮助企业重振信心渡过难关,使得企业回归自我造血,民营经济迎来“二次创业”,2022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高达4700万余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次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民营企业市场敏感度高、适应性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鲶鱼效应”,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同台竞争、相互促进,调动和激发了全社会的竞争活力,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40年来,我国民营制造业从零起步,现已占到全国制造业投资的85%以上,助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国。当前,新兴产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主导,电子商务、社交软件、网络支付、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很多产业都原创于民营企业。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民营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民营企业有信心,则经济有活力、就业有保障、政府有税收。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民营企业市场敏感度高、机制灵活、更具效率,往往能实现“从0到1”的创新,自主创新的动力更强。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在5729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中,中小民营企业占比超过76%,并且平均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均件数分别达到29.4件和1.08件,远高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2.9件和0.01件。

三、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一)后疫情时代的经济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半导体、生物技术、遥感器技术高精新特方面,对中国实施的全面封锁,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本加厉,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的面临的形势将越来越复杂。前期靠红利做起的行业,由于市场、经济等内外部的各种情况,目前很多濒临或已经倒闭,大部分也是在苦苦支撑。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出,工业增长率明显较前几年放缓了,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形势。

(二)转型期负面效应让企业承受重压。网上一些否定市场经济、否定民营经济的“喊打喊杀”“离场退场”的言论,制造社会对立,误导舆论,给民营企业家带来迷茫甚至恐慌。各级政府力图构建一个法治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企业必须合规合法,公平竞争,同时扩大开放引入更多外资企业提高竞争水平,这必然大幅增加民企的合规压力、合规成本与竞争挑战,会有很强的不适感和疼痛期。

(三)政策层面的支持与稳定是关键问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民营企业法律地位,但实际上,国有企业享受政府隐性担保,金融机构也愿意为其提供充足且廉价的资金支持,这在土地资源的调配、市场准入、赋税、融资等方面对民营企业造成挤出和歧视,这也是民营企业不敢放手大胆干的内因。最近几年中国中小企业面临出清压力与转型升级挑战,风险急剧增加,很难融资或成本很高,长期适应投资驱动与粗放发展的金融体系本身也需要调整与转型,重构一个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体系则需要时间。

(四)社会资源匮乏造成恶劣竞争。民营经济的小微企业就像“野孩子”,基本处于无人疼、无人管、无人养的地步。利润比较丰厚的领域资源都被国企和大规模民企给占了;而利润薄、投资大、风险大的领域,社会资源匮乏让民营企业间同质化竞争加剧,尤其是在产品同类同种的工业园里,大家都不想被挤压或辗死,都想伸手迈脚想走活路。企业间恶性竞争便越演越烈,如此情形难免最后落得个鱼死网破。

四、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凝聚发展共识,坚定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为此,应进一步坚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信心信念。一是要持续营建良好社会舆论氛围。讲好民营经济积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故事,引导全社会尊重民营企业、理解民营企业家;围绕民营企业生存发展需求及时给予指导支持,从源头上切实帮助困难民营企业。二是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转型信念。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好”的最终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好”的中间品,应激励民营企业紧扣时代脉搏、迎难而上,加速创新转型、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二)加大政策支持,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点

建议在前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减免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减免企业税收、社保缴纳、用水用电用气缴纳等费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降低相关政策适用门槛,让更多政策向中小微企业倾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把握政策契机扩大投资,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对于制造业领域企业扩建厂房等投资,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支持。二是在贷款利息补贴等方面给予有效扶持。鼓励地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下沉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普惠力度,利用数字化改革等手段继续降低各类成本。三是完善企业家参与政策制定的沟通机制。健全政策执行的反馈机制、评估机制,提升政策连续性,提高企业家对于政策的预期性、获得感和满意度,从源头上确保政策不跑偏。

(三)强化自主创新,夯实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卡脖子”技术的攻坚行动中,牵头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对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支持、补贴与奖励力度。聚焦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建设一批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二是助力民营企业破解专业人才匮乏问题。聚焦民营企业需求,广泛集聚国际国内人才,贴近市场需求帮助民营企业攻克难题。鼓励企业将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与高素质技能人才摆到核心位置,适应形势变化要求,建立新的薪酬制度與股权制度,以人才为关键要素再创民营企业发展新优势。三拓宽人才引进途径。聚焦补齐民营企业创新人才短板,探索首席科学家制度和人事关系双聘制,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资源,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开设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四)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民营经济市场良性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他们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一是以市场化助推创新转型。强化“同样进”,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等方面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确保“能落地”,加强对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全力推动政策落实落细;推行“创新购”,实施政府首购制度,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二是以法治化保障创新创业。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政务失信责任追究,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建立监管容错纠错机制,推行柔性执法制度。二是营造和支持新个体经济发展。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薪酬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为新个体经济从业者解除后顾之忧。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民营经济提质增效

一是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把握数字时代发展契机,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引导民营企业进行专业化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聚焦区域要素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民营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未来工厂”,合力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大脑。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锂电、储能、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行业的信贷、债券和股权融资的支持力度,培育我国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三是加强企业数字化协同。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间加强数字化协同,以龙头企业的“技术溢出”助力 “专精特新” 型中小微企业孵化成长和上下游产业协同,打造适应未来产业升级大势的数字生态共同体。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企业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