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艺术领域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艺术教育应该从“感受与欣赏”入手,幼儿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良好的“表现与创造”。为提高幼儿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围绕“欣赏什么”和“怎样欣赏”开展了为期半个学期的教研活动,通过一系列探究,逐步理清了思路。
明晰欣赏对象的选择
选择“美”的事物。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的对象,应该是“美”的。面对欣赏对象,教师要聚焦其本体特征,判断其是否有可挖掘的“美”元素,是否具有可欣赏价值。教师应具有审美能力,然后运用自身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欣赏对象“哪里美”“怎样美”分析到位,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找到欣赏的价值点,推动后续活动的开展。
把握幼儿原有经验水平。教师要对幼儿的原有经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进一步界定此欣赏对象可否用于当前阶段的欣赏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段,能否激发幼儿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然后再思考在此次欣赏活动中能够引导幼儿掌握的新经验是什么、幼儿可以达到什么水平。
紧密贴合幼儿生活经验。教师要特别注意欣赏视角的选择,应和成人的欣赏视角区分开来,明晰成人容易关注到的欣赏点,以及幼儿从其经验出发比较关注的欣赏点,让教育活动紧密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合理设置活动的预期目的。只有充分感受和欣赏,才能促成更自由的表现与创造。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基于对幼儿“表现与创造”的期待,反推幼儿需要获得和积累的欣赏经验,作为欣赏活动的目标或者重点,在活动中突出。
聚焦欣赏的内涵
幼儿美术欣赏是指幼儿被周围自然环境或生活中具有外在美的物象、美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经验。这种艺术经验的核心在于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
关于“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的各个外在形式特征的感悟。在实践中,教师对欣赏对象的外在形式特征,如形状、色彩、空间等要素及其完整形象,能够较全面地把握。在对“审美想象”内涵的解读上,教师能意识到学龄前阶段幼儿“万物有灵、万物有情”的发展特点,并有意识地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使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对“审美情感”的引导方面,教师能够认识到激发“审美情感”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往往止于“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忽视“审美情感”的激发或者无法根据审美对象准确把握“审美情感”。针对此问题,在教研活动中,主要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指欣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愉悦。也就是在看到美的事物时,幼儿有一种满足、愉悦、舒服、开心的感受。比如园所在开展“欢乐谷彩车”欣赏活动的教研过程中,教研组织者提出:从彩车这个欣赏事物上来说,什么能使幼儿感到愉悦、舒服、开心、满足?除了色彩搭配适宜、结构设计合理之外,还有什么?教师通过分析讨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老师表示,有创作的空间能给幼儿带来满足感、愉悦感。“幼儿会发现,原来车上还可以有这么漂亮的设计,和平时看到的车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惊喜的状态,而幼儿本身对彩车进行定义时,可以自由想象、自主设计,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愉悦感。”李老师认为,因为整体和谐统一而带来舒适感。“彩车上人的状态,都是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包括人物的动作,比如挥动手臂或者向前奔跑等都是舒展的、昂首挺胸的,而且面带笑容,这也需要引导幼儿欣赏。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花车很漂亮,但是上面的人没有精神和笑容,站姿含胸驼背,那么这个场景不可能是美的,更不可能给欣赏者带来舒适感。”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儿童美术、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等类型。教育实践中,无论哪种美术类型,总会用到一种方式,即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欣赏,一步一步启发幼儿,用幼儿易懂的语言实现和幼儿的对话和沟通。
幼儿园的欣赏活动中,教师虽然有提问,但较多局限于“你喜欢这个作品吗”“你看到后有什么感觉”等。这暴露了教师不太清楚某一个提问究竟指向什么欣赏点、为什么要这样提问、先抛出哪个问题等。无法达到层层递进的提问效果,也不能有效达成欣赏活动的目标。因此,结合理论支撑,我们进行了以下梳理。
设置开放性提问。面对一个欣赏对象,需要从外到内逐层剖析,需要“最具开放性的提问”。比如,“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某个作品中有什么”“还有什么”这种开放的、客观描述性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幼儿畅所欲言。
聚焦元素与情感。一是找到基本元素,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二是将这些基本元素联结到人的情绪和感受,比如暖色调和冷色调的不同感受、直线和曲线表达的不同感受等。
启发联想。探讨美术作品的意义是教师在实践中比较容易忽视的一部分。在欣赏了各种基本元素之后,教师可以提问“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这部分为什么这么画”“可能想要表達什么”。教师应先了解美术作品蕴含的意义,并深入解读。在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教师要支持幼儿产生自己的理解,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而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解释或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还应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适当介绍创作者的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的创作动机。
审美判断。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这幅画/这个建筑/这个雕塑……美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件美术作品的评价在成人看来,往往富含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转化,更多聚焦审美判断和审美趣味,以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诠释。历史文化价值也要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诠释。
通过总结和梳理,教师关于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对象的选择、欣赏的内涵以及欣赏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有意识地改进教育实践活动,将总结的经验和策略运用于实践,我园欣赏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幼儿喜爱,在实现欣赏活动目标、丰富幼儿欣赏经验的同时,也使幼儿从中获得欣赏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也逐渐树立信心,在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时做到心中有数。未来,我们还将根据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