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融合

2023-07-10 16:25陈宝珍
考试周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数学学科有效融合社会实践

陈宝珍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实用性、理解性很强的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现实生活是所有数学知识的来源基础,也是学科知识的应用所在,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改造客观世界。基于此,文章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学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数学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现实意义,旨在探究如何加快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并深化数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学科;社会实践;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8918(2023)21-0075-05

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学科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重点关注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人才。现代化教学以学科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最终目的,致力于创建具有现代化特征和高效性、全面性、科学性特点的新型教育模式。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加快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融合,增强学科的现实意义,凸显数学学科的实践特征。在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增强其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足

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现代化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小学数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改革进程。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不足是一些小学存在的问题。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部分小学教师习惯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而对学生的心理有所忽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够集中、精力不够充沛、学习状态不够良好。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节奏教学,学生的小动作五花八门,或窃窃私语,或交头接耳,或东张西望。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注意到学生的状态,任其自由发展,那么难免会对整体教学造成影响。一方面,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在教师的忽视和“放任”下,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教师注意不到自己的小动作,甚至沾沾自喜。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难免对数学学科丧失兴趣,甚至将数学课程作为“放松”和“休息”课。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一些天性还未完全消退,喜欢新鲜事物和具有刺激性、挑战性的举动,很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一些认真听讲、学习状态良好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可能被“带偏”,跟随周围同学的“放任”步伐,逐渐失去原来的认真态度,丧失课程兴趣。

(二)教学思想落后

现阶段,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层次,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在教学理念上还处于“学科独立”阶段,对学科融合教学的概念不够重视、了解。教师普遍认为,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备课方案,彼此相互独立。但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后,学科之间的界限有所弱化,教学重心从原来的“学科成绩”逐渐向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偏移。现代化教育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勇敢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尤其是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教师需要将数学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智力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成绩至上”理念严重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有的学校走入了误区,将学科教学和学生成长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以特定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但是,结合现实来看,成绩对学生而言真的特别重要吗?不可否认,成绩可以反映学生一段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教师和家长需要明确,成绩不是全部,无法完全彰显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个性品质、道德素养、心理、思维模式、思考能力、实践水平等,综合考量才是彰显学生成长状态的最佳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成绩,将成绩与学生的能力完全绑定,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对一些先天反应慢、思维不够活跃的学生来说,成绩的大山被家长和教师压在肩头,无论学生怎样努力,都无法与天分高、思维强的学生相比。久而久之,看着身边的同学因为成绩好被教师表扬、鼓励,这些学生很可能会产生负面心理,或消极、或失望、或丧失学习的信心、或对人生产生怀疑,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一些学生天生好动、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水平高,擅长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学习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以成绩为最终评价目标,一味地重视理论讲解和题海练习,忽视了学科的实践教学,导致这些学生一直沉溺于理论之海,难以得到片刻的“喘息”。在“不合胃口”的教学方法之下,学生的成绩难以提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和抵抗心理。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的实际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实践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的学科单一教学思维,将实践课程与理论教育充分融合,借助多种新奇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刺激教学。在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新鲜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动力。

(二)增强综合实力

社会实践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针对不同学生展开能力锻炼,或锻炼自主能力,或增强思维创新能力,或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或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数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理论教学,而且可以借助实践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锻炼其综合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三)深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接受、理解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数学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可以深化教育的现实意义,体现现代化教育的显著特征,打破“表面化”教学,增强教育的社会价值。

三、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一)突出数学特点,促进实践融合

现代化教育要求学科之间有一定的融合,不能彼此独立、单一教学。要促进数学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就要在保证数学特性的基础上完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现阶段,独立的学科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建立系统的学科教育、促进学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意,教学融合要有度,不能因小失大、使学科失去原有的特性,导致教学本末倒置、张冠李戴。数学课程教学必须坚定数学特色,凸显数字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与实践课程融合时,教师要将数学特点带入其中,以鲜明的数学魅力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实践探究的欲望。

数学课程应该是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在保持数学特点的前提下,促进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数学实践课程强调灵活性、自由性和创新性,教师需要严格把握这些特点,以数学学科的独有魅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欲望和实践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出数学课程的灵活性特点,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如动手实践、小组探究等。例如,在学习“刻度尺测量”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教学模型或者寻找班级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实物,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动手测定相关数据。在测定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差别和换算方式,让学生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单位描述同一物体,例如课桌高为100厘米,同时也是1米、食指长为5厘米,同时也是50毫米。通过数学与实践的融合,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各种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数学思维观察、接触和感知事物,自发地将数学理论与现实相连、与实际生活相连,不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亲身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和心理发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习乐趣。

(二)从实践出发,激活学科兴趣

自教育现代化工作开展以来,多种现代化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教学。兴趣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促进课程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和综合能力有促进作用。为了实现数学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的融合、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更加贴近学生心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激活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实践课程的活跃性。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爱好,采用灵活多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探究中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的探究行为认识数学、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数学实践课堂上加入多种元素刺激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加入游戏元素,采用游戏式教学,将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完美融合。在学习“认识人民币”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建一个“小型文具超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人民币的面值和购买力,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一组是超市商家方,一组是顾客购买方。“商家”需要根据不同文具的实际价值进行定价、标价,“顾客”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资金数量选择购买文具。两个大组内部还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例如“铅笔摊位”“橡皮摊位”“笔记本摊位”“文具盒买家”“卷笔刀买家”“课本资料买家”等。在“文具超市”里,“商家”可以展示自己商品的优势,“卖家”可以讨论自己的文具需求,各抒己见、尽情沟通。在“文具超市”游戏中,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对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购买力和文具的市场价格,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实践的形式,教师可以用“游戏”元素刺激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了解,深化数学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

(三)转变教学观念,渗透实践观念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数学实践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探究课程,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某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和生活中累积的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互助或者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从发现、提出问題到分析、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数学实践课程对学生逻辑水平、抽象思维、自主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数学问题的实践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其得以在数学“模板”的指引下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思维,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努力渗透实践观念,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验设计数学课程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实现数学理论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合作式实践探究活动,提前安排几个不同的探究问题,如“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对称”“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对称图形”“图形平移前后有什么变化”“旋转图形共有的特征”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探究,每个人负责一个问题,得出结论后,所有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所得和找到的相关信息分享给自己的同小组成员,共同形成一个大课堂——“图形的运动”。在合作式的实践探究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努力和思考下,通过不断地查询资料获得最终结论,找到数学的意义和知识的价值,从而获得实践的乐趣和满足感,有效提升数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全程参与,在手、脑、口并用中完成实践探究,促进了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为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学科知识基础以及素质基础。

(四)丰富教学形式,理论与实践并行

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数学学科的实践意义来看,加强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融合都是小学数学势在必行的一种教学创新。当今时代的教育方式是实践与理论并重,成绩与能力并行,小学教师不仅承担着为学生普及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观察和思考能力的责任,还担负着培育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生活、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能力的重大责任。要想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数学理论、参与数学教学,靠单一的语言阐述和“说教”方式是不行的,教师需要将数学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实践角度出发,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理论与现实的接轨,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加强学科教育。在此目标下,教师需要深入探究数学教学的形式,思考如何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更好融合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在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对一些理论知识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程活动上给予其更多的创新空间,促进这部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尽量使其保持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在自我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培养更强的能力。对一些基础理论比较薄弱、综合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为其分配一些比较简单同时又可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实践任务,不断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其建立学科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实践满足感。例如,在学习“鸡兔同笼”时,教师可以采取分层实践模式,平衡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和能力差异,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薄弱之处,均衡发展、共同成长。教师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两个层次,在不影响学生心理的前提下,为学生布置不同的实践探究任务,例如,对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基础入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利用方程形式计算鸡兔同笼”问题;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探究问题“在不设未知数的前提下,如何更快地计算鸡兔同笼”问题。通过不同的实践探究主题,教师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能力差距,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在教学进度上达到高度统一、平衡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薄弱之处得到补充和锻炼,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意识的提高,使其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坚定不移、勇于探索。在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下,教学内容和课程重点得到了有效平衡、相互补充,充分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探究意识相结合,促进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

(五)加强对教师的培訓,提升其实践教学意识

现阶段,小学教师的学科融合理念还不够深刻,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和困惑。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难题,教师需要深入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意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在学科知识的融合基础上,展开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学科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延伸、提升的课堂形式。从教育领域的发展要求和学生前景来看,小学数学的课程整合是社会的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负责人和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必须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促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在课程教学时主动向学生渗透实践意识,促进数学理论体现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加强内部培训,鼓励教师深造、学习,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进步。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大力支持教师的专业深化和外出学习。相关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多地的学校领导,在学生假期时间,组织教师共同开展学习会议,提高教师对学科融合、实践融合的重视度,促进教学改革。思想先进、教学方法高效的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教学中总结的有益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融合”实际案例。经验不足、思想落后的教师可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的现代化改革。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之际,教师自身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对教学融合和实践改革无从下手,学校可以邀请教学专家为教师解答教学存在的疑惑。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可以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将教学融合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在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下,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促进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给众多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参考和目标限定。新课程改革使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学校和教育系统内部,将“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带入新型课堂。为保持数学学科教学的先进性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新鲜感,小学教师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案,促进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现代化融合,增强数学学科的实践意义。通过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学,数学学科更加凸显逻辑性、数字性特征,在实践中也能彰显数学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同时,数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改变了教学传统刻板的印象,使数学课堂重新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敏茹.“秦汉”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2(25):35-37.

[2]黄美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小小设计师》综合实践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1(Z2):84-87.

[3]张坜.基于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J].教育艺术,2022(12):29.

[4]贺喜.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2(10):81-84.

[5]张艳.让学促思 砥砺前行——浅论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方略[J].学苑教育,2021(22):7-8.

[6]曹秋芹.聚焦核心素养,践行小学数学实践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82-83.

[7]袁琴.小学数学实践教学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J].读写算,2020(28):142-143.

[8]贺道琼.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读写算,2020(28):71.

[9]李玉兰.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J].新课程,2020(40):26-27.

[10]肖智慧.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数据分析能力培育策略[J].读写算,2020(4):143.

猜你喜欢
数学学科有效融合社会实践
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