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2023-07-10 09:46周彩丽邢晓凤
教育家 2023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青少年

周彩丽 邢晓凤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约为2%,少年大约在4%—8%之间。郑毅教授团队对我国73992名6—16岁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其中重度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0%。可见,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那么,该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家》邀请多位心理专家进行研讨。

议题一: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的原因何在

王湘蓉: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如自杀等极端行为?有些学生做心理健康筛查时,并无异常,但还是发生了令人心痛的事情,原因是什么?

肖水源:要區别正常的焦虑抑郁和病态的焦虑抑郁。如果调查数据显示,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超出了正常范围,多个症状组合在一起符合诊断标准,就是焦虑症抑郁症。每个人都有抑郁情绪,但只有少部分人有抑郁症。正常人群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在5%以内。

10%—20%的人在一生中曾经有过自杀意念,但认真想过要自杀的人并不是很多。有时候,可能内心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自杀的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但不会真的去实施,如果这个念头一直持续,就需要重视了。要及时给心理“排雷”,找到自我宣泄的正确途径,与人沟通,必要时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自己解开心结。同时,对孩子要从小加强生命教育。

马弘:筛查是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倾向性的问题。筛查问卷调查有3%—5%的容错率,有一部分人有纹饰或伪装的现象,对数据污染很大。并且自杀的诱因,有一些是不可控的突发事件导致的。目前,青少年的情绪问题确实比以往有升高的趋势,并且有低龄化的趋势。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动态的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的管理与监测,把环境的变量、环境事件输入进来。从临床上看,学生心理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环境变化(换学校)或者面临比较大的应激事件(中高考、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等),可能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变化。我们以前做过一个药物研究,入选的适应症就是适应性障碍,发现在开学季,入组的病人就比较多。

范方:我们主要讨论心理社会因素,而不是神经生理机制、遗传生化机制等。普遍性的诱因有家庭矛盾、师生矛盾、情感纠纷、校园霸凌、追求受挫、希望破灭、资源剥夺、学业压力等。评判一个事件是否对青少年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因人而异,很难去预测。同样一件事情,对有的人来说,根本不是事儿;对另外一些人来说,那就是天崩地裂。甚至按到了情绪按钮,一下子爆发了,所以我们要真正理解、了解孩子,不让这些事去激惹他。真正理解孩子,包括理解孩子的过去,陈旧性创伤是构成孩子目前情绪按钮的最关键东西。我们平时教育孩子要有钝感力,不要那么敏感,要学会积极归因,改变一些负性的认知。比如一个女人的孩子在汶川地震时没了,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一个人随口说了句:“我家就是积德,那天我的孩子恰巧没去上学,就留下来了。”女人一下子就爆发了:“你是说谁家不积德呢?”然后拿起碗扣在了那人头上。这就是触动了她的情绪按钮。

要指导孩子建构和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包括主观资源、客观资源。同时对孩子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教育。平时要和孩子多交流“人生问题的一题多解”,遇到事情时可以怎么办?会造成什么样的结局?很多极端事件的发生,就是当事人采取了毁灭性的解决策略。人在应激状态下,理智受到抑制、情绪容易失控、行为容易失度。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要训练孩子对于情绪扰乱的耐受性。通过砥砺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经历了不利的刺激或者不利的环境,要能够发生接种效应,愈挫弥坚,而不是发生敏化效应。

议题二: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及防治

王湘蓉:在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早期,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和判断?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会有哪些异常行为,临床上如何治疗及进行干预?如何引导儿童青少年合理宣泄情绪?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他成年后的心理问题有联系吗?

蔺秀云:一是亲子关系,家庭对孩子影响非常大,在稳定的依恋环境下,孩子感觉是安全的,自我是强大的,遇到压力可以应对。青春期到来后,加上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情绪化严重,亲子冲突非常大。比如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感觉父母还在控制他。还有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以打击纠错为主,致使孩子特别不自信,容易自我否定,就会积累负面情绪。二是父母关系,有些父母长期冲突,孩子被卷入其中,耗费了大量的心理力量去帮助家里缓解,或者用抑郁把父母的冲突转移到自己身上。三是同伴关系,青春期学生开始寻求同伴归属,在学校没有朋友、被排挤,很难融入同伴关系中,对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危机事件是冲动性的,很难去预防。但如果我们细心一些,就会发现蛛丝马迹,比如一些孩子是负性的思维模式,遇到事情总是往糟糕的方面想,就容易发生危机事件。偶然性冲动性的成分背后也有一些必然性。比如孩子敏感、易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家长就要避免去触痛刺激孩子。

陈秋燕:心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儿童期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非常重要。一些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由于早年的分离,没有和父母建立很好的依恋关系,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出现问题。我接待过一个8岁有抑郁症状的孩子,其症状表现为肚子疼、爱哭、睡不好觉、幼儿园不适应等,说自己总是开心不起来,这可能是抑郁症早期的预警信号。如果情绪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老师和家长要体会背后的原因,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胆怯、孤独,要鼓励他跟同龄的孩子交往,父母要高质量地跟孩子共处。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青少年时期积累下来的,只是学习暂时把心理问题掩盖了。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相对小了,就容易出现网络成瘾,或者旷课等行为。我们呼吁,无论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各界都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得越早越好、支持越恰当越好。让孩子在一个安全温暖、接纳理解的环境中,鼓励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正常的伙伴交流,就能健康成长。

刘华清: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到医院心理科就诊,但仍有不少家长有“病耻感”,不能接受孩子出现心理疾病,因为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同时也映射出他们的养育过程是存在问题的。所以我们在临床中看到很多家庭,不光是孩子要治疗,家长更需要调整。我们医院2018年就成立了孕婴幼心理健康中心,从孕妇开始重视心理建设。孩子的心理发展从胎儿期就开始,他们能感受到母亲的情绪变化,比如孕妇的情绪好坏、产后抑郁等问题,都会影响母婴互动。母亲要尽量和孩子多待在一起,在婴幼儿时期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孩子才有能力建立起安全感及对周围的信任感,孩子才会有比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肖水源:学校的自杀预防有几点:一是要重视。落实在组织结构上,要建立完整的自杀预防网络。第一级是班主任和应科老师,他们是自杀预防中的守门员,要发现有自杀可能性的学生;第二级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咨询中心,能够评估孩子的自杀危险性;第三级是专业机构,特别是精神卫生机构,高危学生应该转移到专业机构,因为一旦学生有自杀倾向,非专业人员很难守住。二是要普及有关自杀的知识。很多家长低估了孩子的自杀危险性,很难说服他们接受专业的帮助,这要下大功夫。三是要管理和控制自杀的手段。学校的一些建筑设施应该有防护措施,要杜绝网络渠道的杀虫剂等,避免学生通过网购得到自杀的器具和药物等。四是网络问题。对于自杀事件,网络的直播起哄可能形成推动作用,这方面要加强监管。五是要降低对有自杀倾向孩子的歧视,鼓励他们有问题接受专业的指导和专业治疗。

马弘:筛查的作用很有限,要把被动筛查变为常态的主动去追求心理健康,这有赖于全社会营造健康的氛围。要降低去精神科咨询就诊的耻感。一些设计上的改变也有所帮助,比如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医疗室安排在同一个楼层,从物理空间上降低学生就诊的耻感。另外,要从小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特别是孩子青春期时要从单纯的照顾关系变成朋友式的关系。老师也要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变化,也可以发动学生,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帮助开解。除了关注学习成绩外,还要鼓励孩子往“心理银行”里存资源,比如兴趣爱好、交友能力、运动习惯等,平时要有积极的心理资源储蓄,这样在需要时就可以取出来用。同时,出现心理问题,要去正规的医院就医。比如抑郁症,医生在诊断之前,会按照诊疗程序先排除躯体或器质性的问题。有家长觉得孩子因失恋而抑郁,医生检查时发现神经系统有问题,垂体有小肿瘤,有的孩子是甲状腺方面出现了问题。

精神科的药物治疗疗程一般分三个阶段:治疗阶段、巩固阶段、维持阶段。比如抑郁症常规的治疗阶段2个月、巩固阶段4个月、维持阶段6个月。家长觉得孩子症状缓解了就自行减药停药是不可取的。同时,医教融合非常重要,学校要积极配合学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议题三:如何更有效地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王湘蓉: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自伤的行为,如何让他们学会自我的心理调适?

范方:自伤的种类很多,非自杀性的自伤,不是为了伤害自己的生命,可能是为了某种诉求,为了降低家长的要求,获得一些减免,引起关注。有的是情绪的宣泄,也有的是一种尝试与练习。发生这种行为,肯定有情绪、价值感及人生意义、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分析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原因,有的还不能过度去关注、强化,有的则要引起高度重视。

陈秋燕: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爱惜自己的身体,懂得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人不可能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要善于求助。自伤是一种精神障碍的前兆。自伤不仅仅是模仿,而是处在痛苦中自己控制不了的一种行为表现。做好科普工作特别重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健康、求助渠道有哪些。领导要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让心理老师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班主任和老师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异常情况,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烦恼。现在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一是随着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普及,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反衬出自己生活的无奈,心理落差大,容易产生受挫感;二是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增多,亲子矛盾比较突出;三是磨砺教育做得不够,要让孩子吃苦,提高心理韧性;四是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很难欣赏孩子,孩子不自信,状态就会受影响。

蔺秀云:非自发性的自伤,意味着他内心的痛苦已经超越了身体上感受到的痛苦。这类孩子一般很自律,对自己要求很高,想达成某种目标、满足别人的意愿,达成不了目标就进行内攻击。他们会存在情绪识别、表达、调节方面的问题,很难跟别人表述。家长要转变方式,敏锐地发现问题。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因为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心理层面的成长、自我的价值实现;二是现在社会变化快,不确定性非常大,青少年压力大,对未来很难做出确定的预期;三是现在学生的挫折经历普遍缺乏,承受能力降低。需要多部门协作才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刘华清:冲动性自杀可能是早年的母婴关系、依恋关系,以及长期积累的创伤导致的,是家长没有意识到的。自伤及自杀是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方式,我们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正因为母婴关系质量差,家庭中缺乏支持性环境,孩子才会以自我伤害的方式寻求解脱。因此,一定要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接触最多的环境,要双管齐下,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孩子出现头疼、肚子疼、身体难受、记忆力下降、容易发脾气等症状都可能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家长要尽可能花时间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及集体体育活动,让孩子有融入感。每天保证户外活动三个小时以上,至少一个小时,运动和光照疗法都非常有效。此外,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即使孩子已经生病,家长也要完全接纳孩子。同时学校要做好心理健康的普及工作,医疗机构和学校要紧密联系,建立绿色通道。

肖水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要有广阔的视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对象,要面向所有青少年;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提高青少年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着眼点,不能只关注当下,还要考虑孩子现在的心理能否应对未来的挑战;不能只在青少年本人身上找原因,要考虑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更多的要从社会层面努力,比如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选拔的机制等。努力消除影響青少年的社会因素,从根本上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王湘蓉: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让孩子去认知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这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实践内容。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