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辽宁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并对辽宁的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指出辽宁现代化整体状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然后,从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两个方面分析新时代辽宁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形势。再次,从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四个方面分析了制约辽宁振兴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最后,提出新时代谱写辽宁篇章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东北振兴;辽宁振兴;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以及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不仅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以下简称“辽宁篇章”)指明了方向。
一、谱写辽宁篇章的历程回顾与现状评价
时下的现代化研究大多以国家为基本地理单元,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分区域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加速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十分必要。鉴于辽宁作为国家的重工业基地,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系统谋划辽宁篇章,对于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篇章的发轫及背景
世界上的现代化起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而我国的现代化,又称之为“近代化”则差不多发端于百年后的“洋务运动”,其后发优势愈发明显:随着新中国建立,中国现代化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式现代化开始自立于世、独树一帜,进入蓬勃发展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其间,辽宁率先建成国家现代工业摇篮,其工业产值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前三,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经济社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曾一度成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领军省份之一。
(二)辽宁篇章的浴火重生
20世纪初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中再度焕发青春,继续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此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其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成倍增长:GDP由2002年的5458.2亿元达到2021年的27570亿元,增长了4.05倍;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99.7亿元达到2764.7亿元,增长了5.9倍。但随着国内东南沿海经济的快速崛起,辽宁在全国经济版图上的比较优势明显弱化。
(三)对现代化概念与进程的理解与评价
就评价当代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国内外学者作出积极探索,也形成了部分共识。如,多数学者倾向认为,现代化既是发展的概念,典型如根据经济社会的普遍发展进程,不断提高进入现代化的“门槛”;也是横向比较的概念,典型如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均倾向于把发达国家的特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作为赶超的“标杆”。围绕探索现代化国家的一般特征,美国斯坦福大学莫克尔教授提出现代化国家“人均GDP”“农业产值比重”“服务业比重”等10项指标体系并给出相应的标准值(以下简称“莫氏视角”),得到学界的广泛借鉴。
(四)“莫氏视角”下的我国及辽宁现代化水平
基于“莫氏视角”作“时间节点”评估,我国已跨越了现代化的最低“门槛”,但对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应指标,我国目前的现代化程度还是初步的。如果把国内31个省份按照位次排序大致平均分成“三个梯队”,扣除由于国家区域分工导致的“农业产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以及“服务业比重”等可比性不强指标,辽宁除“人均GDP”处于“第二梯队”末尾外,余下的其他指标(主要是人文发展指标)多数处在“第一梯队”,综合判断,辽宁现代化的总体水平应当处在全国“第一梯隊”下游与“第二梯队”上游之间。
(五)辽宁篇章对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的主要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提出了由主要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体系。其中,那些更加切合国情、较“莫氏视角”指标更加丰富的关键要素,不仅是评估相关工作“达标程度”的标准,也应是引领全国各地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征程中“比学赶帮超”的“风向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步”战略目标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首先提到的就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在“绝对”增长的同时,其在全国的位次却处于相对“滑落”态势,如:辽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次已由2002年的第7位下降到2021年的第17位;另据国内区域创新能力监测体系评估,辽宁创新能力排名已由2002年的第8位下降到2022年的第14位。考虑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评估中的重要地位,以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要素”视角作“动态趋势”评估,辽宁现代化整体状态明显低于国内经济、科技实力涨势强劲的东部发达省份。
二、谱写辽宁篇章面临的新形势
纵观国内外,新时代辽宁步入中国式现代化快车道,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由相对“弱化”转向大幅跃升,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空前严峻的风险挑战。
(一)历史机遇
从国际看,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为重要标志的产业变革加速兴起,使得以装备、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体的辽宁老工业基地有可能和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产业升级处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筑“对外开放新前沿”、布局对外开放陆海大通道,特别是重点面向日、韩加强与其他RCEP成员国合作,以及扩大中俄地方间经贸、科技往来,拓展了辽宁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实力的空间。从国内看,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两个循环”相互促进,以及统筹发展与安全等举措,给这些年来备受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挤压”的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辽宁自身看,这里制造业基础雄厚,是国内工业门类最全的省份之一,人文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其中教育、卫生、医疗等基本服务位居国内前列,可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等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辽宁与吉林、黑龙江两省共同承担着国家“五大安全”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所不可或缺。这些机遇为辽宁建设国家现代化强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新冷战”伴随“俄、乌”局部“热战”初具雏形,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向恶性围堵、脱钩、断链方向演进,世界经济深陷“低迷”状态,势必给辽宁制造业高度依赖的关键零部件、重要新材料进口以及国际市场开拓造成消极影响;半岛关系再度紧张,中日、中韩政治关系在波动中“降温”,辽宁面向东北亚开放面临新的变数。从全国看,国内“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在“后疫情”时代,区域间竞争将会加剧,国内的“南、北”间发展差距可能将进一步扩大,东北经济在全国占比也会随之进一步下降。从辽宁看,补齐“四大短板”尚需时日,“积淀性”束缚难以在短期内根本破除;尽管当下教育、科技、人才、卫生等人文社会资源的比较优势依然明显,但随着辽宁经济在全国占比的持续下降,这些传统优势也随之有所弱化,如科技人才乃至人口开始流失,且呈蔓延之势。
三、新时代谱写辽宁篇章亟待补齐的短板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为实现东北振兴新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明确了切入点、突破口。
(一)体制机制创新亟待新突破
宏观体制机制是影响个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微观主体积极性、创造性的关键因素。这些年来,辽宁围绕振兴发展业已显现出不少积极气象,如外来投资、特别是大项目落地增多等,但总体上与东部发达省份热火朝天的发展氛围相比还是有所逊色。如,2019年辽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取代了连续三年高居全国“榜首”的黑龙江。又如,在国内学界有关全国主要区域板块或各省营商环境评比中,东北排名及辽宁排名普遍处于中下游档次。可见,辽宁以营商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任务繁重而紧迫。目前看,辽宁很有必要争取国家支持就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开展综合改革试验,通过对标全球先进、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辽宁营商环境的根本改观。
(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亟待新突破
经济结构通过一个经济体内部资源要素的特定组合决定其基本运行效率。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但以传统重工业转型升级缓慢以及轻工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长势不佳”为主要特征的结構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如,2018年末,辽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只有454家,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仅为7.4%,低于同期全国2.1个百分点。又如,辽宁轻工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长期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当前,在全省上下奋力书写“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之际,除了要扭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牛鼻子”外,还应千方百计地在谋划新模式、转换新动能、开辟新赛道以及参与、服务“双循环”新格局上下功夫。
(三)全方位开放合作亟待新突破
辽宁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为打破置身国内“欠发达”板块、毗连东北亚“冷战热点”的地缘困局,相继推出系列开放合作政策并取得长足进展,迄今已初步形成全面开放格局。但与国内东部沿海省份,甚至全国相比仍存在不同程度差距,如:2019年辽宁外贸依存度仅为29.21%,低于全国同期2.7个百分点。新时代,辽宁围绕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除按照近期出台的《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相关要求做好分解落实外,还应积极争取在开放合作政策、重大举措方面实现新突破,如探索将大连建成类似于海南那样的“自由贸易港”,继续扩大、深化与国内发达省份的对口合作,以及充分利用辽宁铁路网络相对密集、港口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开辟新的陆海联运国际通道等。
(四)解放思想亟待新突破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只有思想上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带动实践上的现代化。解放思想在辽宁补齐“四大短板”乃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总开关”性质。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与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每跃上一次新台阶,都伴随一次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当然,这些年来与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经济的比较优势有所减弱,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痕迹”犹存、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较重外,思想解放有差距、思想观念束缚较多应是主要因素。当前,辽宁的解放思想应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导,在总结以往全省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谋求辽宁振兴实现新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中心任务,针对产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思想解放引向深入、直击要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政策制度或规划方案,力争实现新突破。
四、新时代谱写辽宁篇章路径的思考
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全国各地既要服从于国家的战略安排,又要从各自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在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框架下,规划各自具有地方特色的奋斗目标,以确保将国家的宏观目标落到实处。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辽宁将基于变化中的主、客观条件,为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具特色化的更大贡献。
(一)以优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东北要确保国家“五大安全”,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等。辽宁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国内的军工大省,又地处东北亚中心,系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有条件、有义务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当然,辽宁履行好这些难以“量化”的政治使命,对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意义特别重大。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十四五”规划、特别是《行动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行动方案》还把“五大安全功能保障能力的显著提高”列为其“八大目标”之一。
(二)以“相对经济实力”的逆势上扬贡献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目标。202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27万美元,同期辽宁为1万美元。据国家统计部门意见,要实现我国这一远景目标,经济增长还要翻一番多。据此,我国2023—2035年期间增长率略高于5.5%即可。由于该增长率接近宏观经济“潜在增长率”,以致实现起来难度较小。考虑到过去20年在全国经济总量扩大到10倍的同时,辽宁的经济总量仅扩大到5倍,即使剔除掉此间主要指标“挤水分”等不可比因素,辽宁经济增速仍明显低于全国。循此趋势外推,辽宁欲与全国同步“达标”,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令人欣慰的是,《行动方案》要求,辽宁2023年的经济增速要赶上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要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如能较长时期保持这种经济增长的“反弹”势头,定能促成辽宁现代化全局的明显改观,也必然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三)以更加进取的发展规划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虽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仍走在东北前列。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愿景,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8月中旬在辽宁考察提出的“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的指示精神,立足省情实际,辽宁应以“东北现代化,辽宁当先锋”“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强省”等为奋斗目标,并据此“排兵布阵”、滚动规划、“压茬推进”,必将有利于辽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实现战略地位的历史复兴。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