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剑,陆 翔,方朝晖,陆瑞敏,杜 雪,陈 阳,王帅虎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12;3.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包括复方、中成药、民族医药、名老中医医案、古代医籍、证候和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通过软件或平台对中医药数据处理后,挖掘其共性规律和差异性,可为中医药临床提供辨证思路和用药参考[1]。然而,少有针对某一专科疾病的数据库,大多数学者研究借助的知网、中医传承平台、中华医典等都为综合性数据库,内容宽泛,不利于进一步与临床结合及挖掘研究。
最新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我国1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且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不佳,TIDE(干预疗效评价)研究显示,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偏低[2]。中医古籍浩瀚如烟,是中医学继承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3]。中医学对于消渴病的认识早而且详备,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为消渴病诊断治疗提供理论支持[4]。
为了能更好地对中医消渴病古籍文献进行深度整理和挖掘,方便对糖尿病的病脉证论治进行研究,建立一个具有消渴病特色的数据库的任务由此产生。本文依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探讨消渴病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为了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全面、搜索简便清晰的消渴病古籍文献数据库,并使此数据库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更加贴合临床实践,即将中医古籍整理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中医内分泌科医生对于消渴病相关内容的需求现状,进一步做分析、总结。
1.1 对象与方法
1.1.1研究对象 2021年11月至12月面向安徽省内8 家三级甲等和17 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内分泌科医生发放调研问卷113 份。其中调查对象工作年限30~40 年者10 人,20~29 年者10 人,10~19 年者52 人,10 年以下者41 人。高级职称者39 人,中级职称者51人,初级职称者21人,其他2人。硕士学位者38人,本科及以下学历者75人。
1.1.2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共包含3 个板块:①人员基本信息;②对中医防治消渴病古籍的具体使用需求;③被调查者对消渴病数据库设置的需求。
1.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设置相关问题后,设置以匿名方式进行填写。
1.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运用“问卷星”软件系统中的SPSSAU进行分析,统计各项选择人数和占比。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
1.2.1 对中医防治消渴病古籍的具体使用需求 ①检索中医古籍的用途:选择“临床诊疗”98 人,占86.73%;选择“科研需要”9 人,占7.96%;选择“临床教学”3 人,占2.65%;选择“个人兴趣爱好”2 人,占1.77%;选择“其他”1 人,占0.88%。结果显示80%以上的临床医生检索古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这可能是因为此次调查对象大多为临床一线医生,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文献库建设的古籍来源正是古代医家一生临床经验的精华所在,因此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推广中医药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
②对古籍专题内容的需求:选择“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均为33 人,占29.2%;选择“证型”19 人,占16.82%;选择“证候”18 人,占15.93%;选择“预防调摄养生”10 人,占8.85%。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信息需求度高,其次是对证型、证候、预防调摄养生信息的需求。故消渴病古籍数据库需对这些字段进行重点标引,列出各种分类检索项,以满足用户需求。
③年代偏好:偏好的年代选择唐宋占33.63%(38人),明清占30.97%(35人),金元占23.89%(27人),秦汉占7.96%(9 人),其他占3.54%(4 人)。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更青睐唐宋明清以及金元时期的古籍,这可能与这几个时代正是中医名家辈出的时代,学术成果蓬勃产出,遗留文献较多,留存完善,日常接触了解的机会也更多有关。后期建设数据库的时候重点要将唐宋明清的代表性古籍、医案重点分类提炼出来,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应用。
④方剂药物数量的要求:选择10~15味占77.88%(88 人)、5~10 味占19.47%(22 人)、15 味以上占2.65%(3 人)。结果显示大多数调查者倾向10~15 味药量的组方,这可能与学生时期学习的大家经方有关,也可能与患者经济效益、开方疗效有关。这提示在整理古籍处方时可以将一些药味数量过多,疗效描述不确切的方子舍去,便于用户借鉴。
⑤辨证方法偏好:选择“脏腑辨证”29 人,占25.66%;选择“气血津液辨证”27 人,占23.89%;选择“三消辨证”25 人,占22.12%;选择“八纲辨证”12 人,占10.62%;选择“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均为10 人,占8.85%。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偏好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三消辨证,而传统消渴病以三消辨证居多,说明文献数据库应提供单一病种的多层面的辨证体系,以丰富临床诊疗,提高临床疗效。
⑥查阅文献次数:每日查阅文献1~3次占75.22%(85人),0次占12.39%(14人),4~5次占7.96%(9人),6~10 次占4.42%(5 人)。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有查阅文献的需求与习惯,这说明古籍在临床科研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他们需要利用前人的经验指导辨证施治,而这也是我们建设数据库的意义之一。但同时也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查阅次数有限,要求尽可能建立操作方便的数据库形式,比如数据库能和临床医嘱、病历系统相融合,预测会大大增加文献数据库的查阅次数。
⑦临床上运用古籍的目的:选择“多角度寻求消渴病辨证治疗方法”50 人,占44.25%;选择“可以借鉴临床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39 人,占34.51%;其他24人,占21.23%。结果显示多数被调查者希望能够从古籍中寻找到治病救人的良方,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上疾病病情复杂,现行的中医临床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不够全面,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而疗效自古以来都是评价诊疗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尽量选取具有明确治疗效果的案例的方法,以便临床循证考据。
1.2.2 被调查者对于消渴病中医治疗各方面的关注度 关注度分为7级,由“非常不关注”到“非常关注”用1—7表示,结果显示高频经方、高频药物、养生调护、并发症的分类及理法方药、名家医案和临证经验非常关注 占 比 分 别 为66.37%、66.37%、60.18%、62.83%、60.18%(见表1)。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中医药论治各方面的关注度都较高,数据库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符合临床医生的需求,如何让临床医生快速方便地查找相关知识,并能够不受古籍阅读障碍等因素的影响,这也是数据库建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表1 对消渴病中医治疗各方面的关注度 [n=113,%(人)]
1.2.3 被调查者对数据库设置的需求 搜索消渴病时想要具体到证型分类的占95.58%(108 人),要求处方的剂型分类的占83.19%(94 人),病因病机需要按照年代呈现的占83.19%(94 人),喜欢用经方治疗的占76.11%(86 人),想要更多消渴病变证经方的占100%(113 人),需要对“病脉证并治”方案进行一致性评价的占97.35%(110 人)。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方、药、病因、病机等方面都要求进行专项设置,故消渴病古籍数据库应对这些字段进行标引,列出检索项,以满足用户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在进行消渴病数据库的建设时,可以时间维度来贯穿各个时期消渴病以及变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内容建设,以空间维度剖析和归纳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医案等。具体将分以下三个方面介绍。
2.1 消渴病数据库的框架借助于数据库网络构建平台的模式,数据库建设的理念是最大化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古籍文献知识服务于临床,优化平台内容建设,增加古今病名对照、统计分析、自动标注文献出处的功能,设置综合检索、专病检索、辅助决策、教育学习、落地统计五大主要板块。综合检索功能可以关键词搜索方式直接查找到相应内容;专病检索功能可以同时选定多个关键词来指定搜索范围快速获得精确的内容;辅助决策功能通过输入相应症状、舌脉象及病因病机即可得到该病的诊断、前人的治疗方案、预防调护、疗效等内容;教育学习版块推荐了较为常见的古籍文献及考试模式,方便用户学习记忆;落地统计是便于我们统计各家医院对数据库平台的使用情况。
2.2 消渴病数据库的内容根据调查结果,83.19%的临床医生认为病因病机需要按照年代呈现,故数据库宜按照时间维度,梳理各个年代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变证的论治,分年代、分项目细分检索条目。针对临床医生关注度比较高的唐宋、明清、金元时期的消渴病文献进行重点整理,将这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著作进行消渴病相关数据的挖掘,分析证候、高频经方、高频药物。
从空间维度涵盖的数据库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依据调查结果,临床医生更关注数据库对临床诊疗的贡献,故数据库建设重点在消渴病及其变证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辨证论治部分,重点内容尽可能以原文的形式呈现,对中医古籍进行标引、细分解释、数字化处理,并对隐性知识进行挖掘与分析,寻求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尤其在辨证论治部分。对古籍专题内容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证型、证候均有需求,因此开辟了专病检索功能,通过多个关键词结合来满足用户更多更复杂的需求。在年代偏好调查结果中被调查者偏好唐宋等多个年代的古籍,因此在数据库建设中可以设置教育学习版块对书籍进行划分,便于用户系统完整地查阅古籍。由于消渴病随病程延长变证涉及脏腑较多,以及现代疾病多变和复杂性,从消渴病的辨证方法上可分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消辨证进行检索,满足了临床医生对辨证论治多元化的需求,也突出了古籍文献数据挖掘对临床工作的实际帮助。建立专门的医案检索,可供临床医生针对特殊疑难杂症进行检索和借鉴。由于临床医生对古籍中消渴病的高频经方、高频药物、并发症的分类及理法方药的需求度排名前三位,所以在消渴病的数据库中应突出体现这些需求,细化高频经方、高频药物的单元。比如消渴病中的变证消渴肾病单元,分析治疗消渴病变证消渴肾病的主要病名、辨证论治、中药及常用方剂。借助中医证候采集信息系统和中医临床辅助系统,以数字化提取各医家在消渴病某一个证型的用药规律,将药物按功效、归经进行分类[5-6],或将中医证型和治疗关联性分析得到消渴病辨证分型与治疗。虽然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数据库建设对科研帮助不大,但是由于医疗科研一体化进程,数据库建设必须考虑到现在或者将来临床医生在科研方面的作用。如在科研工作中,最有价值的数据是所有患者或某一类患者医案信息中的证候特征数据及处方药物数据,因而设置将数据库中所有证候特征数据、处方药物数据导出保存的功能,以便使用各种统计软件或数据挖掘软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7]。
2.3 消渴病数据库的“病脉证并治”特色消渴病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应当综合分析古籍文献的书写特点,突出“病脉证并治”部分的内容建设。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是中医独特的运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去判断与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以及制定治疗、预防疾病方法的一种诊疗思维模式,至今仍在指导着无数中医家的临床实践[8-9]。此诊疗模式是以主症定病名,以脉象为主要诊断线索,以脉象测病因、测治疗经过、测兼证、测预后、指导治疗,为“病脉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其中最关键的是治疗[10]。在消渴病文献数据库中,通过输入主症、脉象以及次要问诊症状即可得到该病的病因、治疗经过、预后等内容。这种诊疗决策模式适用于现实诊病施治的全过程,在其确立的原则指导下进行诊疗活动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根据调查问卷,97.35%的临床医生需要对病脉证并治方案进行一致性评价,这就要求数据库中消渴病的病脉证并治内容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最终在临床中展开一致性评价。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临床医生的切实需求,并分析其结果以指导数据库建设。消渴病文献数据库作为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环境基础的知识网络系统,建立后将可以满足临床医生对古籍文献精细化的信息需求。该库梳理了600本古籍中消渴病及消渴病变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临证医案等内容,通过数据库的信息收录、检索,古籍文献的精华得以总结归纳,能够满足查阅和临床科研一体化需求,为消渴病文献的数据挖掘提供良好的基础,拉近古籍与临床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