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23-07-07 08:34张善存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26期
关键词:城阳先王实词

张善存

考点概述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古诗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通常以选择、翻译、断句题的形式来考查。文言实词在语境限制下的意义往往是确定的,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从词性上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考生在了解文言实词词性的同时,需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1.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对偶句、排比句等,其中位置相同的词语一般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考生可以根据已知的词义去推断未知的。

2.语法分析法

文言文中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考生可根据文言实词在句中的语法成分来推断出词义。

3.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为考生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考生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形旁来推断词义。

4.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很多有同源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考生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推理词义。

知识链接

要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要懂得一些汉字的造字方式。

一、形声字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为声符和意符,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被,形声字,从衣,皮声。“衣”本指“覆盖物”,“皮”意为“弹性起伏”,合起来表示“皮制覆盖物或类皮覆盖物”。“被”字在文言文中常用意义如下:

1.读作bèi时

(1)用作名词,被子。如: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2)用作动词。①覆盖,遮盖。如: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聊斋志异·促织》)②蒙受,遭受。如: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汉书·论积贮疏》)③受,身受。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用作介词,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2.读作pī时

(1)通“披”,穿。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2)通“披”,披散着。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3)挂,戴。如: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九章·涉江》)

二、指事字

指事字都是实词(不含字义转移现象),大多数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例如:本,指事字,由一木一横组成。一木泛指树木;一横指土地。所以,“本”字之意为草木的根或靠近根的茎干。“本”字在文言文中常用意义如下:

1.用作名词

(1)草木的根或干。如: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树郭橐驼传》)

(2)事物的根本,最主要的。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本业,古代指农业。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2.用作动词

(1)执掌,统辖。如:是时绛侯为太尉,本兵柄。(《汉书·爰盎晁错传》)

(2)探求,考察。如: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

3.用作副词,本来,原本。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列子·愚公移山》)

4.用作形容词,原来的,本来的。如: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三、会意字

会意字是通过偏旁字义间相互关系,使人产生某种意象,从而领会其意义。会意字的字义往往更加明显,能表示許多抽象的意义或概念。例如:兵,会意字,从廾,从斤。上面的“斤”,是短斧;下面的“廾”,是双手,表示双手持斤。“兵”字在文言文中常用意义如下:

1.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如: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2)军队。如: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史记·屈原列传》)

(3)士兵,士卒。如: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用作动词,用兵器伤人。如: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城阳、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B.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興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C.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D.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觞,本意是古代的盛酒器,文中指饮酒,与《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的“觞”用法相同。

B.阴,指暗地里、悄悄地,与《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意义相同。

C.稽首,指跪下拱手至地,头亦至地,是臣子拜见君主时行的跪拜礼,在九拜礼中仅次于顿首。

D.敝,文义是疲惫,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义和用法不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译文: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译文: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城阳先王实词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