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体育训练中学练赛评一体化策略分析

2023-07-07 09:52张弢周健川
拳击与格斗·上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一体化小学

张弢 周健川

摘 要:小学阶段高年级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学会、勤练、常赛为基础,建立以体育知识、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格局。在传统体育训练模式下,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课堂训练,对于課后训练和课间活动的关注度不足,未能将体育训练和练习、比赛和评价等环节融合,导致学生的兴趣难以被激发,个性发展受阻。对此,本文提出“学练赛评”训练模式,将体育训练和训练环节融合,旨在探索高效率的体育训练之路。本文将对“学练赛评”的一体化内涵进行介绍,从小学高段体育训练出发,探索一体化训练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训练;学练赛评;一体化

1 “ 学练赛评”一体化分析

1.1“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内涵

所谓“学练赛评”的一体化就是体育学习、体育训练、体育比赛、训练评价的融合应用,将其与学校的保障机制融合,训练阶段要注意时间、环境和场地等,评价环节要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研究当中,“学练赛评”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将小学高年级的体育学习、体育训练、体育比赛和训练评价四个环节相融合,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创新小学体育训练模式。

1.2“学练赛评”的特点

小学高年级体育训练,应用“学练赛评”训练模式的特点如下:第一,创新传统课堂训练模式,将课内训练、课外训练相结合,确保学生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训练的时间和次数,教师运用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对体育训练内容、练习方式、比赛内容等进行合理安排,强化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第二,一体化训练形式多元化,训练内容层次清晰,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为学生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任务,培养专项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身体素质。第三,完善学校体育比赛管理体系,在一体化模式运用中,学校可以开展常态化的体育比赛,利用比赛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比赛的快乐,在比赛过程中形成团结、进取、拼搏的精神,将体育训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第四,评价过程更为全面,应用“学练赛评”训练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和体育技能的提升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身体素质、健康状态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

2 小学高段体育训练中“学练赛评”一体化策略的应用

2.1“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应用原则

第一,结构性原则。小学高年级体育训练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要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应用“学练赛评”一体化训练,教师要注重学生结构化意识的开发和培养,解决体育课堂训练问题。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彰显了生本理念,指导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在体育知识、技能之间建立完善的认知,让课外活动、体育竞赛等有机衔接,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之间的规律和联系,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指导,解决以往体育课堂上“重教轻学”的弊端。

第二,全员参与原则。在“学练赛评”应用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常态化体育比赛,要求学生尽可能参与,从体育训练的整体内容考虑,按照高年级学生技能发展规律,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体育比赛制度,保证比赛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学生参与比赛有助于其迁移体育知识和技能,将体育技能应用于实践。无论是体育训练设计,还是组织体育比赛,都需要教师根据全员性原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尽量保证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

第三,科学设计原则。“学练赛评”训练模式的重点是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培养体育运动技能,让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树立正确的认识。一体化训练模式基于学生发展规律,合理选择训练内容,设置训练流程。教师应依托体育课程,进行学生行为、技能和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建立上下联动的机制,让训练评价更加多元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学练赛评”一体化训练模式构建

2.2.1 设定训练目标

第一,认知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运动、健身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能够预防运动损伤,对于青春期保健知识形成初步了解。在运动理论方面,学生要掌握特定的体育动作原理、技术要领、战术概念、竞赛规则等。第二,技能方面目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了解运动技术和战术原理,能够运用所学战术参与实践活动,掌握基础体能、专项体能等练习方法。第三,情感方面目标。通过训练,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加训练活动或者竞赛活动时,能够形成勇于拼搏、自信勇敢和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同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还要正确看待比赛的结果,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尊重对手,遵守规则。

2.2.2 选择训练内容

第一,体育知识,具体包括学生的生活方式、健康行为等。要求学生在学习以后能够掌握保健知识,了解体育锻炼常用方法,树立常见疾病的预防意识,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能够预防运动损伤。第二,基础能力,包括进行体育活动需要运用的跳跃、行走、翻滚、攀爬、投掷的能力。学生参与一体化学习和训练以后,能够形成灵敏、速度力量、柔韧、耐力和力量素质,教师根据学生对基本动作规律的掌握情况,选择不同训练的方式。第三,专业技能,涵盖各种球类运动技能,如排球、羽毛球、足球和篮球等,还包括体操、田径、武术、定向越野等技能。应用“学练赛评”训练模式,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出融合性的特点,将体育、智育和美育等融合,以学生体育兴趣、训练积极性等作为出发点,将体育学习和体育训练、体育比赛以及训练评价等工作相融合,让学生既能够学会运动技能,又能够掌握健康知识。

2.2.3 设置训练形式

从课堂训练方面来看,设置训练形式属于一体化训练的首要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并学会应用体育技术动作。在此训练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对于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具有趣味性的训练方式,基于传统的示范讲解,将探究式训练、游戏训练、小组合作等训练方式融入其中。教师在课堂上重点为学生讲解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技能原理、体育竞赛规则、体育战术运用等内容,将它们与基础体能竞赛结合起来,还要结合课堂学习重点,对课时内容合理分配,评价的设定要基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根据具体训练情况做出调整,不断提高课堂训练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体育活动方面来看,活动安排是贯彻体育课程改革“勤练”的关键所在,活动设置是体育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当学生运动量逐渐增多的时候,其能力就会出现质的改變,从而真正掌握训练技巧。在一体化模式应用期间,体育课外活动包括课间、课后等活动形式。从课间活动组织方面来看,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活动组织方式,根据班级和年级差异,划分锻炼区域,活动内容主要选择基础的体能练习,配合多样化技术练习。教师还可选择韵律操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课后体育训练活动,可以将班级分为活动小组,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指导,辅助学生巩固体育技能。在学生训练阶段,可以适当增加练习难度,侧重于学生技能训练,利用趣味化的体能练习,增强学生体能,为其专项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

从体育竞赛来看,比赛过程是获取、巩固体育技__能的过程,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对体育技能掌握情况。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训练实际需求,合理组织体育比赛,保证全员参与,增强学生的运动体验感。学校可以将周五下午课余时间作为体育比赛组织的专用时间,对一周的体育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在比赛形式的选择方面,可以分为训练类、趣味体能类、基础技能类,确保比赛内容与教材内容之间高度一致,将比赛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体能和技能水平。同时,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团结合作能力更强,真正达到比赛促练和以赛代练效果,促进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从训练评价方面来看,应用一体化训练模式使评价形式更加灵活,可以选择过程性评价,还可选择即时性评价,或者总结性评价。教师根据课堂训练、课外活动、课余比赛等环节,侧重于训练过程、训练效果方面的评价。评价内容要契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其体育技能、健康知识和体育情感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所有学生的情况,找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为后续体育训练课堂活动、课后活动和比赛活动的优化和完善奠定基础。评价的应用要具有诊断和促进作用,与训练流程形成完整的体系,发挥评价的整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等方面将评价内容细化,选择口头测试、笔试、过程性评价、及时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健康测试等方式,设置评价等级,保证评价环节的可操作性。

2.2.4 完善训练方案

应用“学练赛评”训练模式,训练方案共有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体育学习,二是体育训练,三是体育比赛,四是训练评价。以上环节内容互动关联、衔接紧密。体育学习根据学校体育课时安排,主要为学生讲解体育健康知识、技术动作、体能练习、竞赛规则体育战术、技能考核。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应用探究训练、小组竞赛、游戏训练等训练方式,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使其对动作原理和规律形成深刻的了解,明确体育知识和基础战术需要配合应用。

体育训练包括课间活动和课后活动。课间活动每周一到周五上午第一节课结束以后开始,时间30 分钟,学校可为学生安排韵律操,提高其身体素质,或者选择技术动作辅助练习,锻炼学生基础体能。课间活动根据班级分区进行,通过小组比赛、游戏、小组练习等方式完成。课后活动选择在周一、周三、周五放学之后,活动时间60 分钟,重点巩固学生体育动作的掌握,复习战术理论,训练基础体能、专项体能。课后活动将技能巩固作为主要内容,配合难度适宜的组合练习,通过专项练习方式完成。学生利用课间活动和课后活动,对运动技能形成了初步了解,注重学生专项技能的培养。

体育比赛选择在每周五下午课后进行,时间为60分钟。根据体育训练需求,设置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短跑等类型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夯实学生技能基础,感受比赛的趣味性,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训练评价阶段是根据以上训练流程,围绕知识、能力、行为和健康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反馈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其掌握体育运动技巧。

2.3“学练赛评”一体化训练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建立是一体化训练顺利实施的软环境,如果缺乏,就难以保证训练效果。从政策和制度上来看,教师要在“教会、勤练和常赛”的基础上,系统化实施学校体育训练,将课外体育的活动方式加以完善,建立常态化比赛机制,让课堂体育、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结合。教师针对一体化训练要求,进行训练内容的合理设定,妥善处理课堂训练、课外训练、课余比赛之间关系,侧重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根据学生表现给出合理评价。除此之外,学校方面需要在一体化训练过程中提供场地、器材等方面支持,根据训练需求利用场地,为一体化训练提供保障。

课题项目:

本文系第14 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单元视阈下‘学、练、赛、评一体化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JY14-L3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潘巧燕. 健康中国视域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及策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2,12(34):165-169.

[2] 罗霞. 新时代小学体育训练的实践方向与优化路径[J]. 教育科学论坛,2022(31):41-43.

[3] 王有余. 小学体育训练中的“赛”的价值及其训练建议[J]. 田径,2022(6):80-81.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一体化小学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