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喜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
语言传播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行为,是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全球化发展,国家、社会群体乃至个体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各个不同的文化主体都面临自我文化认同与他者认同的问题。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语言、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得本国语言和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到对本国的文化认同,所谓“语言得道,文化升天”。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也表明,语言传播与文化认同之间具有深刻的影响关系。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强化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如何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显得愈加迫切。因此,通过汉语传播加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不仅是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共享文化形态是人类社会有意识地建构认同的基本手段,具有共有的文化价值是国家、民族、社会形成的基础。文化认同建立在人们基本的身份认同之上,是不同的人群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对于某种共有文化的认知和确认。文化本身的涵化与文化间传播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基本途径,因此,以往文化认同的研究,多关注两个层面: 一是国家内部的文化认同,二是外来移民的文化认同。(1)张国良、陈青文、姚君喜: 《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以外籍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实证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2卷第5期,第176—179页。然而,随着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加强,来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他们作为外语学习者,也是来自外国(外籍)的移居者。(2)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中国在校外籍留学生达到49万人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2019年4月12日,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2023年5月14日。外籍留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开始与中国文化沟通,成为文化传播的中介,在此过程中,对所学习的中国文化也产生认同。因此,通过对外籍留学生汉语学习行为的探讨,从而观察他们的中国文化认同,则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作为汉语学习者的外籍留学生,他们不同的汉语学习动机是否对中国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这是本研究要讨论的基本问题。本研究意在阐明汉语学习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深层次影响关系。外籍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有可能影响其媒介使用行为,外籍留学生通过媒介使用获得信息,从而强化语言学习效果,进而有可能影响其中国文化认同。那么,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是否影响到了媒介使用,进而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是否相关,媒介使用是否在汉语学习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这也是本研究要讨论的基本问题。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内在的影响关系。文化通过语言影响人们的观念,语言结构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学习影响人们的文化认同。萨丕尔-沃尔夫(Sapir-Whorf)假说主张,一定程度上人们使用的语言决定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学习可能产生不同的概念和意识形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有较大可能会改变人们自我认知和观察、理解、认同所处世界的方式。(3)刘倩: 《针对语言、文化和二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海外英语》2019年第3期,第11—12页。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Gumperz)开创了“语言与社会认同”的研究,提出民族和社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建立和维持的,如民族、阶级等不是默认不变的事物,而是在交际中产生的,说话构成社会现实。(4)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 《从结构观到建构观: 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第19—26页。可见,语言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特别是文化层面的认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意义建构形成文化世界。社会对个人的认同体现在社会的基本文化规范在个人中的传播。人们文化间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双方对共同的文化背景的肯定,或对对方文化的接受,具体则体现为文化符号、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的一致性。(10)崔新建: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02—107页。作为抽象概念的认同,首先就其具体表现形态看,包括种族认同、民族认同、群体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等等。其中,文化认同则是认同的核心层面。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文化认同如何观察和测量,亦成为难题。为便于研究分析,有学者设计了“认知—情感—行为”模式,从具体的文化观念、文化符号、文化行为、文化情感等层面研究。菲尼(Phinney)提出认同的四个维度,包括自我认同、行为、归属感、认同的实现,并且设计使用信效度较好的研究量表。理查德(Richard)和Hyung Chol于2004年通过该量表测量了亚裔大学生的认同。Kwan和Sodowsky从认知、道德、情感和行为层面研究认同。(11)王宁、原源、原一川: 《二语习得中的文化认同研究综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年第12卷第3期,第87—92页。就中国文化认同研究而言,多数研究集中于海外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王赓武提出东南亚华人多重身份认同的理论,认为常见的多重认同有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种族认同和阶级认同四类。其中,国家认同、种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与华裔学生汉语学习明显有关。(12)Wang Gungwu, “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eds.,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Ⅱ, Hongkong: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11-16.可见,文化认同研究对象和范围虽然宽泛,但依然可以进行具体观察和分析。
综合文献观点,“认知—情感—行为”是文化认同研究的基本模式。本研究从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情感、中国文化行为四个方面,探究中国文化认同。本研究将汉语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由此提出:
研究假设H1: 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符号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H1a: 外籍留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对中国文化符号认同有显著影响。
H1b: 外籍留学生的工具型动机对中国文化符号认同有显著影响。
H1c: 外籍留学生的成就型动机对中国文化符号认同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2: 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类型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H2a: 外籍留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对中国文化类型认同有显著影响。
H2b: 外籍留学生的工具型动机对中国文化类型认同有显著影响。
H2c: 外籍留学生的成就型动机对中国文化类型认同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3: 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情感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H3a: 外籍留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对中国文化情感认同有显著影响。
H3b: 外籍留学生的工具型动机对中国文化情感认同有显著影响。
H3c: 外籍留学生的成就型动机对中国文化情感认同有显著影响。
研究假设H4: 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行为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H4a: 外籍留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对中国文化行为认同有显著影响。
H4b: 外籍留学生的工具型动机对中国文化行为认同有显著影响。
H4c: 外籍留学生的成就型动机对中国文化行为认同有显著影响。
就媒介使用行为理论看,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媒介受众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主要是从两种路径展开,一是直接效果理论;二是间接效果理论,包括第三人效果、假定影响模型等。(13)Marco Dohle, Uli Bernhard, “Presumed Online Media Influence and Support for Censorship: Results from a Survey among German Parliamentaria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vol.26,no.2(2014), pp.256-268.但是,卡茨的媒介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了媒介作用过程的基本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是“受众是主动的”,强调受众寻求媒介信息资讯的主动性,强调受众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即个人对媒介的接触、接受及使用,都是基于个人的不同需要和特别动机产生的。该理论的主要目标是“解释人们如何使用媒介以满足其需求”,“了解人们媒介使用的行为动机”,以及“确认基于各种需求、动机和行为满足的功能或效果”等。(14)E. Katz, J. G. Blumler, M. Gurevitch,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in Jay G. Blumler and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74, pp.19-34.
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媒介使用动机的观察,了解和解释人们使用媒介的内容和效果,媒介使用者的动机是媒介研究最基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卡茨等提出的受众理论的重点,在于强调“受众通过媒体做着什么”,而不是“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研究者的基本思想是,受众对媒体的使用显然包含着特定的需求或动机。(15)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第二版),祝建华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就此而言,语言学习动机是媒介使用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吗?这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反之,就语言学习与传播而言,二语习得发展理论也表明,环境因素显然影响了语言学习的效果。斯特恩(Stern)、加德纳(Gardner)等的语言学习研究都强调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16)戴运财、王同顺: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模式研究——环境、学习者与语言的互动》,《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第23卷第5期,第36—42页。由此可知,语言的学习和传播与社会环境有明确互动作用,媒介使用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与语言学习关系密切。基于此,本文提出:
研究假设H5: 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媒介使用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研究假设H6: 媒介使用在外籍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外籍来华留学生,研究团队于2019年10—12月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大学发放问卷,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各发放问卷300、300、500份,分别获得有效问卷276、278、449份,根据相关原则,最后有效问卷1 003份,有效率为91%。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的基本情况(n=1 003)
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中国文化认同,从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分别设计了四个子变量,每项问题使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量,从(1)非常不认同到(5)非常认同。因变量测量指标和问题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文化认同(因变量)测量指标和问题
2. 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为汉语学习动机。参照王志刚(17)王志刚、倪传斌、王际平等: 《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第67—78页。、王爱平(18)王爱平: 《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67—71页。、徐锦芬(19)徐锦芬、杨柳: 《二语习得的超学科框架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9卷第3期,第137—144页。等学者关于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设计了33个问题测量外籍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以李克特5级量表(1)非常不认同到(5)非常认同作为度量。结果显示,这33个项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36,表明其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随后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显示KMO值达到0.943,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6 242.808(自由度df=630),达到显著水平,适合做因子分析。由此,提出三个因子: 融入型动机因子、工具型动机因子和成就型动机因子,三个因子的累计解释方差比为44.707%。各因子项目、解释方差率如表3所示。
表3 汉语学习动机的因子分析: 测量项目和因子负荷(n=1 003 )
3. 中介变量
本研究的中介变量是媒介使用行为。媒介使用(media usage)是观察媒介行为最常被采用的变量。本研究的媒介使用行为变量包括: (1) 媒介使用类型。包括报纸、电视、互联网、手机四种类型,并测量其使用频率。(2) 媒介信息源。包括自己国家媒体、中国大陆媒体、中国港澳台媒体、其他国家媒体、自己国家朋友、中国朋友、在中国旅游、中国商品、观看电影、观看演出、吃中餐等项目。(3) 媒介信任度。考察对各类型媒体的信任程度。(4) 媒介依赖度。考察信息来源的主要媒体。以上问题测量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由(1)非常不认同到(5)非常认同。
4. 控制变量
本研究的控制变量有性别、国别、专业、学历、宗教信仰、是否来过中国,学历为定序变量,其他为虚拟变量。
本研究的中介变量为“媒介使用”,首先考察影响“媒介使用”的因素,因此,本文“媒介使用”是因变量,具体包括媒介使用类型、媒介信息源、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自变量是汉语学习动机,如前所述,分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成就型动机三个子变量。性别、国别、专业、学历、宗教信仰、是否来过中国是控制变量。在对媒介使用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中,本研究首先分析控制变量对媒介使用的影响作用,分别为模型A1、A2、A3、A4,然后加入汉语学习动机的三个子变量,分别为模型B1、B2、B3、B4。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媒介使用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n=1003)
首先,就汉语学习动机对媒介使用行为的影响看,汉语学习动机对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影响显著,而对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没有影响。可以发现,就模型B1、B2看,调整后R2较之A1、A2模型调整后R2增加3.3%(p<0.001)、 2.1%(p<0.001,p<0.05)。其中融入型动机对媒介使用频率(beta=0.154,p<0.001)、媒介信息源(beta=0.142,p<0.001),工具型动机对媒介使用频率(beta=0.071,p<0.001)、媒介信息源(beta=0.069,p<0.05),成就型动机对媒介使用频率(beta=-0.089,p<0.001)达到显著水平,而对媒介信息源(beta=-0.014)未达到显著水平。亦即三类动机对于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有明显的影响,且成就型动机对媒介使用频率呈负相关,即成就型动机越强烈,对于媒介使用的频率和信息来源的选择较低。三类动机对于媒介信任度和媒介依赖度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研究假设H5,即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媒介使用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得到部分检验,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其次,就控制变量看,性别对于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媒介信任度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且与媒介信任度呈负相关。国别、专业、学历与媒介信息源呈显著相关。而宗教信仰则与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呈显著相关。
本研究考察“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是否具有中介效应。借鉴温忠麟、王菁等学者关于中介作用检验的基本方法,(20)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年第5期,第614—620页;王菁: 《媒介使用与民众政治支持: 面向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证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42卷第2期,第64—69页。考察外籍留学生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具体如表5所示。如前所述,依据表4中的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学习动机对媒介使用频率和媒介信息源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在控制变量中,学历和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认同影响达显著水平,国别、专业对于中国文化情感影响显著,是否来过中国对中国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情感有显著影响。
第二,就汉语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看,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发现,三类汉语学习动机(融入型、工具型、成就型)都达到显著(p均<0.001),假设H1(a、b、c)、H2(a、b、c)、H3(a、b、c)、H4(a、b、c)都得到验证。亦即三类汉语学习动机对于四种中国文化认同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汉语学习动机越强烈,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越高。
第三,就媒介使用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看,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可见,媒介使用中的子变量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对中国文化认同影响显著。其中媒介使用频率对中国文化符号(beta=0.094,p<0.001)、中国文化类型(beta=0.111,p<0.001)、中国文化情感(beta=0.064,p<0.05)、中国文化行为(beta=0.120,p<0.001),媒介信息源对中国文化符号(beta=0.144,p<0.001)、中国文化类型(beta=0.218,p<0.001)、中国文化情感(beta=0.190,p<0.001)、中国文化行为(beta=0.183,p<0.001)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媒介使用行为中的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对中国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四,媒介使用的中介效应得到部分检验。首先,中国文化符号认同,模型C2、C3、C4的结果表明,媒介使用的作用依然显著。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符号认同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次,中国文化类型认同,模型D2、D3、D4的结果表明,媒介使用的作用依然显著,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类型认同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三,就中国文化情感、中国文化行为而言,对比模型E2、E3、E4和模型F2、F3、F4,也可以看出,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情感认同、中国文化行为认同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假设H5、H6得到检验。综上所述可知,汉语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媒介使用起作用。亦即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之间起到强化作用。
首先,本研究通过对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的多种回归检验,明确了汉语学习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本研究所考察的三类学习动机(融入型、工具型、成就型)与四种中国文化认同(符号、类型、情感、行为)之间有明确的影响关系。对此,以往学者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语言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具有强大的影响关系,如兰伯特(W. E. Lambert)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21)Wallace E. Lambert,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Part Ⅱ: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Bilingualis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vol.47, no.3(February 1963), pp.114-121.以及“双语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表明,(22)Wallace E. Lambert, “A Social Psychology of Bilingualism,”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23, no.2(April 1967), pp.91-109.语言学习的融入型动机,就是对目的语的文化或使用目的语的群体产生好感、兴趣,希望成为该群体的潜在成员而学习的动机。盖尔斯(H. Giles)和舒曼(J. Schumann)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语言学习的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有研究也证明,东南亚华人通过学习汉语进而认同中国文化,以及融入型动机是影响中国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使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三类汉语学习动机与四类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对汉语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有所补充。本研究发现,融入型、成就型动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各个层面的影响更为明显,而三类动机对中国文化行为认同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也是本研究通过细致分析得出的结论。
其次,本研究引入媒介使用行为影响变量,验证了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中介作用。尽管这种中介作用因为汉语学习动机、中国文化认同的不同层面而表现得比较复杂,但研究结果表明,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两个要素在媒介使用的四个检测变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就是不同的媒介使用频率,以及各类不同的信息渠道是影响汉语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认同作用的主要因素。更多研究表明,中国人的媒介接触内容与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呈正相关,受众媒介接触越多,对中国文化认同度就越高。(23)吴世文、石义彬: 《我国受众的媒介接触与其中国文化认同——以武汉市为例的经验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21卷第1期,第94—108页。可见,媒介使用对文化认同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效果具体层面的表现,尚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探究。如本研究所发现的,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两个要素在中国文化认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在现实层面,如何利用各类不同的媒介形态,以提高、强化汉语学习动机,并进一步强化中国文化认同,这应该是实践操作层面上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就理论研究而言,如何立足于各类不同媒介、不同信息来源,以及不同媒介信息内容,条分缕析地探究各类不同学习动机下,各类媒介使用的状况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深层次影响关系,依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