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兔

2023-07-07 20:19唐小惠
大众考古 2023年2期
关键词:升仙西王母画像石

唐小惠

汉画像石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艺术形式上承战国古朴之风,开魏晋艺术之先河。汉画像石墓在山东、河南、四川、陕西、江苏等地均有分布,徐州是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出土地之一。徐州汉画像石取材广博、雕刻精美、虚实结合,涵盖汉代生活诸多方面,既是汉代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神话、民间信仰和墓主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其中诸多兔子或奔跑于月轮,或伴一众神仙捣药于昆仑仙境,或手捧仙草侍奉西王母左右,汉代人以此记录天体运行和寄托长生愿望。

祠堂中的兔

祠堂是建造在墓葬前面对墓主进行祭祀的建筑,汉代有厚葬习俗,建墓上祠堂之风盛行。《盐铁论·散不足》载:“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合,垣阙罘罳。”汉代祠堂画像受政治文化影响,涵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百戏杂技、羽化升仙等。

历史神话故事图刻画于邳州占城祠堂右侧山墙,宽1.13米,高1.4米,厚0.26米。画面分五层,整体清晰,左上边框饰纹处残,从上往下依次刻画西王母像、二桃杀三士、孔子携弟子拜见老子等历史或神话故事。顶层西王母头戴华胜,端坐高台,两侧刻四位羽人手捧仙草侍奉左右,右侧刻两肩生羽翼的玉兔持杵于臼中捣药和牛首人身神像。

西王母像画像石出土于铜山茅村北洞山东汉墓祠堂,画面清晰,保存完整,宽1米,高1.15米,厚0.2米。画面分四层,从上往下第一层刻西王母,羽人、神兽侍奉两侧,右刻两仙兔捣药,第二、第三层刻重峦叠嶂、飞禽走兽像,最下一层刻车马出行。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非常重要的女性神祇。《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王母崇拜始于春秋,两汉时期达到顶峰。关于西王母的描述,不仅常见于两汉时期的著述中,出土的此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等亦多刻画西王母像。其构图形式多辅有东王公、羽人、玉兔、蟾蜍、三足乌、九尾狐等。伴随佛教传入中国,传西王母掌管“长生不死神药”。汉《乐府诗》有载:“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玉兔是西王母像中最重要的附属灵物,玉兔捣药伴西王母、东王公,是汇集长生、成仙、生育、得福等多种神性的灵物,表现汉代人祈求获得长生的愿望。

升仙图出土于邳州占城庞口村东汉祠堂,画像石宽0.9米,高0.99米,厚0.19米。画面分两层,上层刻一人坐榻升仙,羽人手持华盖、玉兔捣制仙药侍奉两侧,下层刻孩童手推鸠车,面向头戴进贤冠的尊者。升仙长生思想起源于战国,汉代人视死如生,崇尚谶纬之学,大兴方术,求仙飞升思想盛行。羽人、玉兔、瑞兽营造升仙环境,助力人们灵魂不死,飞升理想天国。

墓室中的兔

铜山小李庄苗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炎帝神农图,画像清晰,保存完整,位于墓前室南壁门西侧,剔地平面阴线刻,宽0.54米,高1.08米,厚0.1米。画面上方刻一月轮,中有玉兔、蟾蜍,旁刻炎帝左手持耒耜,右手引凤升仙,下方刻肩生羽翼的神牛嘴衔灵芝草药,寓意炎帝神农双重身份,既是亲尝百草、悬壶济世的人文始祖,亦是发明刀耕火种、教民耕种的神农大帝。关于月中蟾蜍和玉兔,张衡的《灵宪》有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以奔月,脱身于月,是为蟾蜍”,“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传说嫦娥带玉兔奔月生活在月宫,日升月落,阴阳更替,化生万物,创造日月神话。《尔雅·释兽》:“兔子,嬔”,兔子生子曰嬔,又称娩。在需要大量劳力的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崇拜具有旺盛繁殖力的生命,兔子多繁殖特性被赋予生殖崇拜的内涵。

九头兽和昆仑仙境图出土于铜山十里铺汉墓,画像石画面完整,边框局部有残,宽3米,高0.47米,厚0.41米。兔刻于昆仑仙境九头兽(开明兽)上方,两侧刻双头兽、羽人戏凤、祥禽、仙树等。昆仑仙境是众多神仙聚集的住所,《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双头兽是昆仑山上为西王母司夜的动物。此画像石中,昆仑仙境的九头兽和双头兽均围绕兔来刻画,根据兔居中的位置判断,兔已成为昆仑仙境的重要成员。《山海经》是先秦时期一部古书,内容涵盖古代地理、神话、天文、风土民俗及重要物产等,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山海经》中描述的神话动物,如兔、狮子、九头兽、青龙、白虎等。

猎鹰逐兔图出土于铜山蔡丘地区墓葬,宽0.25米,高0.98米,厚0.48米。画面分上下两层,猎鹰逐兔位于上层,下层刻十字穿环。兔最早是作为美味食物进入人们生活的,《诗经》亦有古人张网捕猎野兔的记载,《诗经·国风·周南·兔罝》:“肃肃罝兔,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经·小雅·小弁》:“相彼投兔,尚或先之”。祭先祖、祭神祇是先秦时期一项重要活动,《礼记·曲礼下》有载:“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鬣刚 ,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趾,兔曰明视。”战国时期的兔已逐步脱离普通食材身份,作为祭品进入各种祭祀典礼,成为人们崇拜的月中神兽和依附各神祇的灵物。

中国的兔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代人受天人感应、道家长生思想影响,许多动物被赋予神性,成为吉祥图符。两汉时期的兔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汉画像石(砖)上。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兔,或伴西王母捣药,或居月轮拜福,或助人升仙,象征吉祥、长生、繁盛,诠释了汉代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寄托时人的生活愿望和精神期盼,形成汉代独特的兔文化。

(作者为徐州博物馆科研部主任、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升仙西王母画像石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高鹏矿业“升仙”
关于考古出土的东汉俑研究
女娲补天
空间视角下楚汉葬俗中的凤凰演变
论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四神图像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