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诗歌中的“鼎革之殇”

2023-07-07 01:56:21杨旭辉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5期
关键词:甲申纪事冯梦龙

冯梦龙是晚明时期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他的诗歌却并不为人熟知。据史料记载,冯梦龙也是善作诗歌的,他曾和钱谦益、姚希孟等组织过诗社。

在冯梦龙存世的数十首诗歌中,有两组和许琰绝命诗,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这两组泣血歌吟之作,堪称性灵之杰构,借此亦能更清晰地昭示冯梦龙和吴中文人历经易代之变的心灵历程和精神风貌。许琰死难的经历以及临终绝笔,都被冯梦龙载录于所辑纂的《甲申纪事》中。许琰慷慨赴国难而作绝命诗,以及冯梦龙等江南文士的和作,是为《甲申纪事》中最令人感动的一个历史场景和片断。

甲申(1644)纪事

历经鼎革之变,冯梦龙内心的创痛和悲慨一寓于文字间,用他自己的话说:“甲申之变,天崩地裂,悲愤莫喻,不忍纪亦不忍不纪。”(冯梦龙《甲申纪事叙》)他以古稀之年采访数位亲历甲申之变而出京者,撰写了《甲申纪闻》,并以“七一老臣冯梦龙”自识,其目的就是为存一段国史,即他在文中所谓“以俟后世作史者采焉”。在此基础上,冯梦龙广搜博采,将各类关乎鼎革巨变的诏告、疏奏等文书以及纪实汇辑载录,汇聚成《甲申纪事》,以收录南北孤臣义士之事迹为要,“其事迹始备”。虽然他在《序言》中谦虚地说,《纪事》中辑纂的文献,只是“私备遗忘”,不敢自谓“传信”。事实上,此书“汇刊甲申国变时野史而又稍加编纂者”,时至今日,依然是研究晚明历史重要的参考文献,借此“可以见明季政治之窳败与养兵之病民,明之覆亡”,其中有些观念,诸如其“论战守之功,首在于民”,尤有卓见(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卷二十三)。

冯梦龙的书稿甫成,就大受友朋义士辈的推重,为之刊行于世。书中著录的多为“关国家经济之大略”者,更充盈着“倡义讨逆”“薄海臣庶之同心”这样的慷慨激昂之情。面对弘光政权新立,冯梦龙对未来依然充满着希望和期待,对于现实也有着非常清醒而准确的判断,他在《甲申纪事》自序中,以“御漏舟行江湖中,风波正急”为喻,呼吁天下的志士百姓,不论富贵贫贱,不论地位之高下,绝不可稍有“泄玩”,更不可“袖手而闲诟谇”,而应该像“舵师、楫夫”一样,“兢兢业业,协心共济”,天下或“犹冀免溺”。

在辑纂《纪事》的过程中,冯梦龙常常读到一些“其感愤、吊忠诗”,为其人其事其诗所感动,遂将这些作品“聊附一二于简末”。许琰的绝命诗以及冯梦龙与众人的和作,就这样完整地著录于《甲申纪事》之中。

震惊江浙文人的许琰殉国事件

许琰,字玉重,苏州吴县诸生,甫里(今苏州甪直古镇)人,其声名本不出乡里。崇祯十七年(1644),许琰在苏州初“闻神京之变”,“谓闯党流言,逢述者辄斥之”。当得悉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朝灭亡的确切消息后,先“欲向贵人求起义”,不果,遂决意捐躯报国,“号恸求死,自投胥江。值潞藩(按:潞王朱常淓)舟援出,王怜其志,赠以金,不受。至旧徒家一宿,题诗吕仙庙(按:苏州的福济观,为供奉吕洞宾之道观)之壁,投缳门侧,复遇救送归。家人进餐,先生怒甚,其嚼瓯咽之,喉肿。绝粒五日,又作一绝而逝。吴忠义焉,私谥曰‘潜忠先生”(冯梦龙《和许琰绝命诗序》)。许琰在福济观自缢前,题于壁的绝命诗曰:“正想捐躯报圣君,岂期灵日坠妖氛。忠魂誓向天门哭,立乞神兵扫贼群。”临终之际口占一绝曰:“平生磨砺竟成空,国破君亡值眼中。一个书生难杀贼,愿为厉鬼效微忠。”

许琰死难殉国一事,迅速成为吴中知识阶层中的重要事件,许琰的舅父李魁春“收其骨,葬白公堤南,抚恤其家”(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八二),视若晚明苏州的“五义士”。据清代苏州学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五记载,许琰之墓位于山塘石牛头,苏州士绅私谥之曰“潜忠先生”。复社领袖、太仓人张采亲自操笔,撰写了《请旌许琰疏》,上书南明弘光朝廷,请求“表忠扬节、不没寒衿,且使天下知”。许琰本是一名在野的生员,“以诸生家食,身无事寄,迹远危亡”,社会地位并不显赫,但他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和儒家士人胸怀天下的责任感、使命感,并不因“在朝在野”之别而有所懈怠,在历经国变之后,依然选择“矢忠入地”。在张采为首的复社文士看来,旌表许琰,兹事体大,唯有如此,方能裨补世道人心,使“上下生死之分明,将邪正治乱之几定于中兴”。此外,昆山人顾锡畴也曾向弘光朝廷上疏,请为许琰“庙祀京师”。

许琰殉国的影响在江浙文人圈中逐渐扩散开来。吴县画家沈颢作《拟骚》,称颂许琰“身不可辱,志磐石且”的精神,并在序言中将许琰之死,与张巡、谢翱并举,其中有曰:“张巡激起,气盖山河;谢翱一恸,悲裂陵谷。顷有醇儒许琰,留笔志愤,断粒死忠,吴亦有人哉!”浙江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国榷》卷一〇二中引吴俊之议曰,许琰“不受国恩,不承主眷”,他的去世,“一心忠义”,必将是“万年青史毋容隐漏不死”者也。

點缀青编有一忠

一时间,江浙文士纷纷追和许琰的绝命诗,此外还有不少哀吊之作。冯梦龙对许琰的大义殉节,先后两次以步韵的方式追和许氏原作,又另作挽诗四首,以表达其敬意。诗中饱含深情地写道:“合眼休言万事空,无穷幽愤郁胸中。”通过化用熔铸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意,实现了对许琰爱国精神的礼赞。许琰带着无限的忧愤和痛苦离开人世的,虽然逝者已逝,但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绝不是一死“万事空”。他的精神将永恒,“他年史笔修吴志,点缀青编有一忠”(冯梦龙《再和许琰绝命诗》其二),他日若要修纂吴地的方志,许琰及其临终绝命诗必将载入《忠义传》。所以,在冯梦龙的《奉挽玉重先生四绝》中,他还用“汨罗”“睢阳”等典故,把许琰与历史上的屈原、张巡、许远相提并论,其诗曰:“漆室忧时兼为己,汨罗愤世亦居官”,“闻道睢阳能佑国,征西前部有吴蒙”。

在冯梦龙的诗中,将“漆室忧时”和“汨罗愤世”对举,实在是大有深意在焉。“漆室忧时”,典出《列女传》之记载:“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邻妇问其故,漆室女子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答曰:“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国难当前,危机四伏,平民、女子每每如此,然冠冕簪缨者的表现又且如何?

这在古代历史上是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从屈子行吟江畔,喟叹“众人皆醉我独醒”开始,如此这般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又何其多也。纵观明末清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此情似乎尤甚,士人群体在道德层面出现了整体性的滑坡,以至于闽中民间出现了这样的联语:“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晚明时期的政坛,积弊已深,“人心顽钝”,士风不振,“平时既君忧臣玩,临难复君死臣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殉节者只有“仅范景文、倪元璐等二十余人,他俱稽颡贼庭,趋承伪职!”(张采《请旌许琰疏》)冯梦龙等人的诗文不仅是对平民的礼赞,同时更是对士风沉沦的痛惜和深刻反思,冯梦龙的四首和诗,几乎都是通篇采用对比的结构和笔法来写的,诸如:“朝宁何人肯急君?坐令烈日掩祲氛。诸公底事名声气,一个书生已决群”;“平时标榜尽虚空,节义文章生死中。肉食偷生藿食死,儿童亦自别奸忠”;“谁如草莽不忘君?衔恨重泉为敌氛。莫道诸生无国士,衣冠羞杀马牛群”。很显然,冯梦龙等人对许琰的表彰,其意诚如张采在《请旌许琰疏》中所说的“以振人心,以维世风事”也。

征西前部有吴蒙

吴地士人在国难当头、鼎革沧桑中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让冯梦龙深为感佩,诗中“闻道睢阳能佑国,征西前部有吴蒙”一联(冯梦龙《奉挽玉重先生四绝》其二),则是冯梦龙对吴地士风的深情礼赞,这样的赞颂绝非乡曲之私,而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浙江湖州人杨凤苞在《书南山草堂遗集后》一文中說:“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其旧国旧君之感”,以“东越”“三吴”为“其最盛者”,而吴地“尤盛于越中”。吴地士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始终高唱“相对何须学楚囚,便当勠力向神州”(潘柽章《赠顾宁人》);顾炎武之所以能成为清初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这一切都绝非偶然。此中原委,诚乃《史记·儒林列传》中所说,这是长期以来“尚讲诵、习礼乐”,深受儒家“圣人之遗化”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世人对吴地文化,尤其是吴地士风存在着一种误解和偏见:吴人崇文重教、风流儒雅,但生性懦弱、胆小怕事;“吴下阿蒙”正是这一偏见的标签,但冯梦龙在诗歌中,反用其意,以一句“征西前部有吴蒙”,向世人昭告吴人誓死捍卫家国天下的勇毅和坚定。与冯梦龙有着同样想法并留驻笔端的还有文震孟的长子文秉。文秉早年曾与黄宗羲等人联名上书《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等奸佞的罪行;明亡后,隐居苏州城外的竺坞,“矢志肥遁,自署曰竺坞遗民”(《(民国)吴县志》卷六七),潜心著述,多著录明朝旧事,借以寄怀。在他辑纂的《姑苏名贤续记》中著录了许多明清易代之际死难殉国的苏州志士,在人物传记的论赞中,他感慨道:“呜呼!何长洲之多贤也哉!”

乙酉年,七十二岁的冯梦龙辑录各种文献,成《中兴伟业》一书,他在序言中表达了对黄道周等人“招贤纳士”“协扶幼主,中兴大务”之义举的由衷赞颂,恨不能自己也加入“恢复大明不朽之基业”的行列之中。惜乎一年之后,冯梦龙与世长辞,不仅他的“恢复”之志虚悬,就连“他年史笔修吴志”的打算亦已落空。好在有《甲申纪事》以及其中载录的诗文作品,还是让世人真实地感受着明清之际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一段沧桑历史,在卷帙不多的文字中,却实现了“点缀青编有一忠”这一史学初衷,短短的几首小诗,清晰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忠义之士的心声,也实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家国天下情怀的精神传承。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清代江南重要事件与文学生成关系研究”(19JD009)的阶段性成果。〕

◆ 杨旭辉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甲申纪事冯梦龙
杨塘纪事
散文诗(2022年19期)2022-11-03 02:24:04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奖专栏
中国水产(2020年2期)2020-07-31 09:35:54
毛泽东与“甲申对”
当代陕西(2020年24期)2020-02-01 07:07:02
正月纪事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40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重温《甲申三百年祭》增强执政忧患意识
大东方(2017年10期)2017-05-30 10:48:04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0
试论“甲申史剧”——《李闯王》的艺术价值与现代意义
智短汉
不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