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萨拉热窝

2023-07-07 01:24梁庭俊MerlotLevert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萨拉热窝铜匠奥斯曼

梁庭俊 Merlot Levert

薩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位于一片河谷地之间,群山环抱,东西走向狭长分布。虽然早在中世纪,土耳其人就在此处建立了定居点,但它在当时并非一座重要的城市。直至奥斯曼帝国攻陷波斯尼亚,把萨拉热窝定为首府,它才真正得以发展。

从巴斯卡亚出发寻觅传奇电影的激情岁月

几乎所有人的萨拉热窝之旅,都从老城核心区的巴斯卡亚(Ba??ar?ija)开始。

中世纪时期,土耳其人占领波黑后,看中了这片河谷之间的平坦地区,便选择在此建造一个新城市,而当时新城市的中心,就是巴斯卡亚。

巴斯卡亚建造于1462年,在土耳其语中意为“主要的市场”。现在我们仍能看出这里是作为市集而存在的,商场和清真寺聚集。我住在老城区的民宿中,清晨便出门到处转转,这时候的城市几乎没有行人,商铺也尚未营业,街道两旁的奥斯曼建筑古旧如斯,石板街在晨色中微微发亮。此时远方传来清真寺宣礼塔的礼拜声音,鸽子在阳光中惊起飞舞,恍惚之间,犹如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奥斯曼时代。

历史上,巴斯卡亚不仅仅是萨拉热窝的贸易中心,甚至是巴尔干地区的贸易中心。据研究,鼎盛时期约有12000家商铺聚集于此,甚至还有来自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商人建立的贸易专区。但波黑的频繁战乱影响到了巴斯卡亚的发展,这里不断被摧毁重建,今天的巴斯卡亚面积,仅仅是过去的一小半。

在父辈的年代,人们对萨拉热窝的印象大多来自南斯拉夫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于1972年上映,次年被引进中国,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外语片之一。

相信影迷都对片中的铜匠街记忆深刻。当主角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们躲进铜匠街时,铜匠们心领神会,一起敲打铜器,通过声音掩护瓦尔特的行踪,帮他躲避纳粹军官的追捕。

由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很多中国游客慕名前去,只为看一看故事的发生地。于是在铜匠街,有个店铺干脆用中文写着“保卫过瓦尔特的铜匠铺,欢迎中国朋友前来参观”的招牌。当我进到店内,老板看见是中国游客,便拿出电脑播放了一小段“瓦尔特躲进铜匠街”的片段,并指出镜头里闪过的两个铜匠演员,分别是他的爷爷和爸爸。

多宗教、多民族共融历史漩涡里的建筑故事

玩个游戏。请答出在同一个城市的天际线里,能同时看到天主教堂哥特式的尖顶,东正教堂洋葱般的帐篷顶,清真寺高耸的宣礼塔,犹太教堂的六芒星,这是哪个城市?

估计“宗教圣城”耶路撒冷会是热门的选项。但如果将答案范围缩小至欧洲,难度一下子提高不少。

波黑的首都,多宗教、多民族共融的萨拉热窝,正是答案。

萨拉热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让人眼花缭乱的城市之一。由于复杂的历史人文原因,在城市中,除了能看到前文所提的四种建筑,望向老城区主干道的两头,还能分别看到奥斯曼土耳其风格建筑、奥匈帝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伊斯兰元素,毫无疑问是萨拉热窝建筑的主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在这里打上了抹不去的烙印。游走在巴斯卡亚,清真寺高耸的宣礼塔占据着天际线,无论沿哪条巷道行走,都会被一座名为“格兹·胡色雷·贝格”(Gazi Husrev Begs Mosque)的清真寺的宣礼塔吸引目光。

这座清真寺,建于1530年,由时任奥斯曼派驻波黑的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出资建造,并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建筑风格被归类为早期奥斯曼风格,有近似于土耳其蓝色清真寺的复合型多穹顶结构,穹顶高度达26米,直径13米,而宣礼塔则高达47米,一度是波黑最高的建筑。清真寺的外观并不华丽,简单干净,从熙熙攘攘的步行街钻进清真寺,仿佛进入一个小小的异空间,清净了许多,也有不少当地人来寺门前歇脚。

从清真寺的庭院望出去,能看到一座显眼的钟塔,这座钟塔建造于1529年,同样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用心留意的话,会发现钟塔上的钟盘指向与我们的手表并不一致,因为这是一个太阴时钟,指针指向12点时为日落,6点为日中。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仍显示太阴时间的公共时钟。

由于太阴时间的特殊性,每天的起始并不是一致的,而是需要根据日落时间变化,人为对钟塔进行每周两次的手动调时。这项工作维持了数百年,包含一份象征意义。如今钟塔的调时人名为Mensur Zlatar,老人家从1967年起便担任这份工作,即便在波黑战争时期,他冒着生命危险,调时工作仍不曾中断。

两个帝国无缝过渡古典深处的异域风情

返回步行街,继续往西行。

兩旁的建筑从低矮的、木质的、红色瓦片的奥斯曼风格建筑,渐渐转变为白色砖墙、楼层较高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这是由于奥匈帝国接管了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波黑后,为了建设模范殖民地,提倡的“一个帝国至另一个帝国的无缝过渡”政策,没有拆除老建筑,而是在原本的建筑外围加建新的建筑。所以大致上,可以把萨拉热窝的老城分为东面的奥斯曼区和西面的奥匈区,两区交界位置就在步行街,地面还划有一个分界点。走过分界点,清真寺变少了,教堂多了起来。

老城的西边,即“奥匈区”,有一座带有十字架外观,并不起眼的建筑,它便是萨拉热窝现存最古老的东正教堂,当地人称“老东正教堂”(The Old Orthodox Church)。这座教堂建于奥斯曼帝国统治初期,具体建成年份不可考,但是专家在1538年的文稿中发现它出现过,因此推断建造时间不晚于1538年。教堂内,有一座建于1889年的博物馆,拥有相当珍贵的馆藏法典和手稿,由于特殊的宗教和历史原因,它被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东正教博物馆之一。

继续西行,一座显眼的新哥特式建筑出现在眼前。双塔楼,三角尖顶,通花玻璃窗,毫无疑问是一座天主教堂。

它名为圣心教堂(Scared heart cathedral),是波黑最大且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也是波黑天主教中心——直属罗马教廷波斯尼亚教区的所在地。波黑的天主教徒主要为克罗地亚人,克罗地亚人为目前波黑三大民族(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中占比最少的,因此每个周末的弥撒,这里也成了城市里克罗地亚人聚集碰面的场所。

除了宗教建筑外,萨拉热窝的老城区还有许多新古典主义建筑,这些建筑均建造于奥匈帝国及南斯拉夫王国时期,如今大多成了政府机关或企业的办公楼。

沿着米里雅茨河岸回到老城区的东面,一座巨大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很难被忽视。它是萨拉热窝市政厅——这座城市在奥匈帝国代管时期最杰出的建筑,波黑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市政厅于1892年由奥匈帝国出资建造,建筑风格糅合了新古典主义和安达卢西亚风格(摩尔风格),被称为“伪摩尔风格”,内部富丽堂皇,后来被用作萨拉热窝市政府及图书馆。市政厅的建筑风格承自安达卢西亚风格,讲究对称,运用大量几何图形,而在立柱部分,又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子。这是由于在那段时间,安达卢西亚风格成了欧洲主流国家所追捧的“异域风情”,于是,糅合性的伪摩尔风格诞生。

在波黑,几乎70%的景点都不收门票,萨拉热窝市政厅却要收取10马克(约40元人民币)。

咖啡比夕阳都慢萨拉热窝的柔软时光

萨拉热窝不仅有古老的一面,也有时髦的一面。一边清真寺祈祷的声音响起,另一边酒吧里时髦的男女开怀畅饮。老城区为游人提供了数之不尽的歇脚处,古老、现代的咖啡厅应有尽有。

我在行走中,窥见一个古朴的小门,里面似乎别有洞天。原来这是一个古老又舒适的“四合院”餐厅,一棵叫不出名字的树立在庭院中间,树影斑驳洒落在桌椅上,特别惬意。来波黑旅游,自然不能不尝试一下当地的传统咖啡(实际上就是土耳其咖啡),它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传入波黑并盛行,菜单上的名字叫“波斯尼亚咖啡”。

猜你喜欢
萨拉热窝铜匠奥斯曼
电影《驴得水》:底层人物的觉醒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萨拉热窝IBIS酒店
奥斯曼的巴黎
古城手艺人
雷人
拜占庭帝国残喘两百年得益于蒙古西进
浅析奥斯曼巴黎城市改造的现实意义
两个男人一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