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楠
捷克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家,前身为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捷克与斯洛伐克和平分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位于利托米什尔附近的波利奇卡(Poli?ka),是捷克的一座中世纪古城。它不仅拥有中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墙之一,还诞生了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Bohuslav Martin?)。
捷克是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欧洲过境走廊的天然枢纽,自古就是中欧的商贸中心。中世纪开始,这里是斯拉夫文化圈的核心区域,到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时期,一直是境内最繁荣的地区之一。21世纪的现在,捷克仍然是中欧及东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得分最高的国家之一。
神秘的哥特教堂、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宫殿和简约的现代主义建筑,是捷克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而波利奇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波利奇卡位于捷克东部,是一个核心型向外发散的小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城市最中间的地带为老城。老城的核心区域被1220米长的城墙环绕,这一城墙是中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墙之一,间距相等的碉堡使得城墙看起来雄伟肃穆。
中世纪时,大部分的大型城镇都有城墙保护,高大威严,没人敢多看一眼。而今因“要塞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不远万里赶往城墙,只为目睹往日城镇“守卫”的风姿。
人们站在城墙上,清风拂起发丝,像是带人穿越山川河野、古今时空,回到硝烟弥漫的往日,也让人感慨当下这难得的宁静与自由。
当然,人们还可以在城墙上尽情散步,感受这座中世纪古城的风貌。从城墙上远眺,主广场中央矗立着的巴洛克式市政厅,让原本清冷的行政场所多了一份威严与瑰丽。广场上树立着的圣母玛利亚石柱,在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向世人宣告昔日的荣光与最厚重的历史沉淀。此外,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博物馆和画廊可供人们参观。
穿过城墙下的公园,帕肯尼街(Parkány)和贫困街(Na Bídě)近在咫尺。这两条街道曾是穷人们居住的地方,历史的痕迹爬满了屋墙,深深印在曲折的小径与两侧的房屋上。
从波利奇卡中心向外部寻觅,来到城墙的外围,会看见一块显著的标识牌,指示波利奇卡墓园的主入口。波利奇卡墓园占地约13000平方米,墓园的东侧接近小城的入口处,毗邻小城主干道。由于墓园与公路有一定的高度差,進入墓园之前会先经过一段台阶,大多数时候,行人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进入了墓园,还以为进入的是一个小公园。
进入墓园后有两条路,一是直行往西,二是右转向北。在这两条路交接的地方,是一座名为圣马夏尔(Saint Machael s Church)的小教堂。这个小教堂建于1572年至1576年间,带有一定的文艺复兴时代特色。教堂建筑采用肃穆的黑白色,几乎没有特殊的装饰,十分低调,和小镇的居民建筑融为一体,只用尖塔来标识自己的特殊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城的另一座教堂——圣詹姆斯教堂(The St.Jamess Church),其装饰之精美与华丽往往使游客惊叹不已。
波利奇卡墓园中的墓碑,延续着与圣马夏尔教堂一样的风格,低调内敛。虽然每一块墓碑在材料与形式上会有所差别,但从墓园整体来看却不失和谐。这里的每一块墓碑,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块墓碑背后,都是一段人生,它们理应五颜六色,各有不同。这座低调安静的墓园,装满了波利奇卡的记忆。
波利奇卡的很多地方,都还留有捷克著名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的痕迹。马尔蒂努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歌剧、芭蕾舞剧和管弦乐作品,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利迪采的纪念》《第六“幻想”交响曲》等。在波利奇卡,你可以切身感受到一代音乐巨匠的成长轨迹,感受小城所拥有的独特艺术美韵。
1890年12月8日,马尔蒂努出生在波利奇卡圣詹姆斯教堂塔楼的小房间内。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父亲是教堂的敲钟人。这个小房间离地36米高,要爬一百多级台阶才能进入,11岁之前,他与家人一直住在这里。
马尔蒂努生性腼腆,童年时期在学校里很少和男孩子们玩耍,又因为身体平衡性不好,在各项体育方面都很弱,每次回家都需要父母或姐姐背着爬143级台阶,相当于现在的七八层楼。但是,他在音乐上展现了特殊天赋,7岁便开始学习拉小提琴,15岁就在家乡小镇开了一场公开音乐会,得到广泛好评。因此,小镇居民共同筹集了一笔钱,让马尔蒂努就读布拉格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小提琴。但最后他却被布拉格音乐学院开除了。
被开除后,马尔蒂努灰头土脸地回到波利奇卡。在家乡的那几年,马尔蒂努仍然坚持自学,还创作了一些作品寄给当时捷克大名鼎鼎的作曲家苏克。苏克看了作品后,鼓励马尔蒂努继续学习正规作曲。但这一切又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
一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从奥匈帝国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爱国作曲家,马尔蒂努创作了《捷克狂想曲》来庆祝这一历史事件,还回到布拉格担任捷克爱乐乐团里的小提琴手。在乐团里,他得到指挥家塔里克的赏识,作品在乐团首演,并且开始正式师从苏克学习作曲课程。
30岁出头的年纪,马尔蒂努去了有“印象乐派大本营”之称的巴黎,和法国著名作曲家阿尔伯特·鲁塞尔继续学习作曲,这一学习经历让马尔蒂努打下了扎实的作曲基础。巴黎是当时现代艺术的中心,马尔蒂努在巴黎期间,直接接触到了多元化的音乐,包括爵士乐、序列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其中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开创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对他产生的影响最大,马尔蒂努最终也成为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童年时在波利奇卡的时光,给马尔蒂努作曲风格的塑造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圣詹姆斯教堂塔楼的小房间里,他可以看到家乡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塔楼上壮观的景色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这个空间是我童年时期最强烈的印象之一……我一直在我的作品中寻找它。”而他的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空间质感,完美地捕捉到了这种灵感。
现在,波利奇卡的“博胡斯拉夫·马尔蒂努中心”已经成为各地游客瞻仰这位音乐才子的圣地。这里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博物馆,现代化的展览可以与人们进行互動,让来访者能够深刻体验一场带有现代特色的穿越时空之旅。在马尔蒂努长眠的波利奇卡公墓,每天都有各地音乐爱好者的身影,他们真诚瞻仰,表达敬意。
波利奇卡中心城区的肌理特征十分明显,房屋呈环状分布,四周被城墙包围。中心区以老市政厅为原点向外发散,鳞次栉比的建筑紧凑地连接,不同功能、尺度、材质、颜色的建筑被整整齐齐拼贴在一起,颇为有趣。
铺满石砖的道路横纵穿插在建筑之间,要是初来乍到的游客走在其中,会以为自己进入了迷宫。有时随便穿进一条巷子,走着走着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迎来另一番好风景。
城墙外原本是一条护城河,不过现在河水已经干涸,大片草坪覆盖在上面,成了居民日常散步的绿色步道。穿过城墙继续往外,便是一条去往城郊的柏油马路,路上时常有汽车迎风疾驰。这条长长的马路,连接了波利奇卡与相邻城市,开启了小镇青年去往大城市的追梦之旅,也将游客带去能慰藉心灵的波利奇卡城郊地区。
相比于拥挤的城市中心,波利奇卡的城郊显得松散许多。这里虽然缺少了像中心广场、公园那样的大众聚集空间,但工厂超市和高层住宅的排列松弛有度,不会给人一种现代生活带来的压迫感,街道上也经常有纵情歌舞,悠闲漫步的人,整体氛围是悠闲的。
离波利奇卡不远的皮塞克石桥(Písek)是一处珍贵的遗迹。它建于13世纪下半叶,是捷克共和国最古老的桥梁,比布拉格的查理大桥还早100年左右。
其实,波利奇卡周边地区不乏巴洛克哥特式风格的建筑,这是将巴洛克式和哥特式两种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精致与粗犷并存。泽列纳霍拉地区的内波穆克圣约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 of Zelenáhora)和库特纳霍拉的圣母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Our Lady in Kutná Hora)都是典型代表,外观宏伟壮观,房顶往往有朝天而指的尖塔。
此外,波利奇卡周边还有不少好地方,斯沃贾诺夫城堡(Svojanov)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城堡最初是13世纪的皇家城堡,属奥塔卡二世(P?emysl Otakar II)所有。15世纪扩建时以文艺复兴风格重建,又于1842年大火后再次重建。城堡建筑群包含哈斯卡塔、旧宫殿、军械库以及花园。如果仍有精力,你还可以去看看洛可可风格的新赫拉迪城堡(Nové Heradi)和图洛夫科维·马什塔尔(Toulovcovy Ma?tal)的岩城。
(编辑 陈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