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战山 吕承超
[摘要]在深谙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之上,从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协调共享、生态环境、开放发展和成果共享六个维度构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2020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划分为领先型、追赶型和落后型三种类型,最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深入剖析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及贡献来源。研究表明,山东省各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水平表现各异;山东省内三大经济圈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发展态势,三大经济圈主要差距来源于地区间差距。
[关键词]实体经济 高质量发展 指标评价体系 Dagum基尼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F0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3—0058—0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因而现阶段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经济工作的必然要求。山东省作为实体经济大省,一直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2020年,山东省决定将地区协调发展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基于此,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怎样衡量山东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在梳理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以期对山东省未来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一、文献综述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及“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从宏观层面来看,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专注于实现高质量、公平、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1-3];順应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新趋势[4];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推动绿色循环发展[5-7]。从微观层面来看,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提高人民幸福感和福利保障水平为目标[8];以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基础,通过加强实体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推动实体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9-11]。
从研究现状来看,由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如何准确测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衡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文献目前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基于宏观视角利用GDP总量剔除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增加值来表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12-13]。二是从狭义视角利用单一指标替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阿德多昆(Adedokun)和贾汉格(Jahanger)等学者直接使用TFP衡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14-15];王儒奇和陶士贵则使用第二产业增加值作为代理指标[16]。三是目前诸多学者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孙欣等以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创新发展、低碳绿色和共享开放四个层级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探究淮河经济带实体经济发展[17];张帅等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和潜力三个视角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得出我国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呈逐年增长态势的结论[18]。
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全面考虑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发展现况,还要找准短板、精准发力[19-20]。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构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时空极差熵值法对山东省各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第二,将山东省16个地级市划分为三种类型,并结合山东省最新的三大经济圈地区划分,从地区视角探究山东省各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现状;第三,基于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及贡献来源。总之,本文侧重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提供有效支撑。
二、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
(一)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测度逻辑
本文遵循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借鉴冯锐等关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和吕承超等关于地区差距的探讨[21-22],从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协调共享、生态环境、开放发展和成果共享6个维度归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主线。具体构思如下。
1.经济效益。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实体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总量增加、产业结构优化、消费水平提高和实体企业投资回报率攀升这四个层面。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实体经济GDP一直处于各省份前列,但是部分地区片面追求实体经济增长数量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实体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实体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有力体现。
2.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逐渐转变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当前,我国“人口红利”和“投资红利”日趋减弱,为了实现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和塑造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现阶段山东省实体经济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实体企业位于产业链中端,核心技术环节难以攻破。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协调共享。协调共享是衡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现阶段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因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之上,必须要加快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打破地区之间政策制度壁垒和市场分割,确保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性,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4.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是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保证。实体经济活动会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顺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促使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向绿色实体经济发展。
5.开放发展。形成全面开放发展格局是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3]。山东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据独特优势,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山东省政府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为进一步引领高水平开放发展提供政治基础,着力实现山东省全方位开放发展新布局。
6.成果共享。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享强调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主要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均衡和不充分等问题。只有当民众享受到满意的福利保障和经济成果,才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推动实体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持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阐释和测度逻辑的梳理,本文在严格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等原则的基础之上,构建包括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协调共享、生态环境、开放发展和成果共享6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数据来源与地区差距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及测算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2020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知识产权网站、山东省统计局网站及各地级市政府门户网站。部分城市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
本文借鉴卢现祥和王素素的研究[24],采用時空极差熵值法对各城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该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双视角进行分析,在传统熵值法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改进,能够动态呈现出指标衡量程度的演进过程。
2.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距测度方法
依据山东省出台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将山东省划分为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其中省会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个地级市,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5市,鲁南经济圈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4市。
在此划分基础之上,本文利用Dagum提出的基尼系数法对三大经济圈地区差距进行深入研究[25],这种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子样本的分布形势,避免子样本数据集之间的信息交叉问题,因而诸多学者在分析地区差距问题时也运用该方法[26-27]。
Dagum基尼系数的定义如下所示:
G=12a2∑bd=1∑be=1∑ajg=1∑aek=1|ydg-yek|(1)
其中G表示总体基尼系数,代表各城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平均值,ydg(yek)表示d(e)地区内任意一个城市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aj(ae)表示j(e)地区内城市个数,a是山东省城市个数,b为地区划分个数。
Dagum基尼系数可以将地区差距分解为地区间差距贡献Gr、地区内差距贡献Gu和超变密度贡献Gv,并且满足G=Gr+Gu+Gv这一等式关系。公式(2)表示d地区的基尼系数,式(3)表示d地区和e地区的地区间基尼系数,d(e)和d(e)分别表示d地区和e地区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平均值。式(4)、式(5)和式(6)则分别代表的是地区内差距贡献、地区间差距贡献和超变密度贡献。
Gdd=12dad2∑adg=1∑adk=1|hgk-hek|(2)
Gde=1adae(d+e)∑adg=1∑aek=1|hgk-hek|(3)
Gr=∑bd=1GddEdJd(4)
Gu=∑bd=2∑d-1e=1Gde(EdJe+EdJe)Tde(5)
Gv=∑bd=2∑d-1e=1Gde(BdSe+BdSe)(1-Tde)(6)
在式(5)和(6)中,Tde表示d城市和e城市之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定义见公式(7);pde表示地区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值,定义见公式(8);qde表示超变一阶矩,即第d城市和e城市中所有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式(8)和(9)中Fd(Fe)表示d(e)省份连续密度分布函数。
Tde=pde-qdepde+qde(7)
pde=∫∞0dFd(H)∫h0(H-x)dFe(x)(8)
qde=∫∞0dFe(H)∫h0(H-x)dFd(x)(9)
三、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测度
(一)各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图1显示了2020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排名;其中,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的城市为菏泽,最高的为青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均值θ为04007,标准差δ为01306,这表明2020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高,但发展差距明显。借鉴陈景华等(2020)的方法[21],依据平均值(θ)和标准差(δ)的关系,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大于θ+05δ,即大于04660的地级市称为“领先型城市”;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小于θ-05δ,即小于03354的地级市称为“落后型城市”;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于03354~04660的城市称为“追赶型城市”。
领先型城市由高到低依次为青岛、济南、威海、潍坊、烟台,这些城市凭借雄厚经济实力和高开放程度等优势,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占据头筹。追赶型城市具体包含淄博、东营、济宁、滨州,占据所考察地级市的2500%,这些城市的实体经济发展战略不强势,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落后型城市在三种类型城市中占比最高,主要由于在地理位置、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劣势,与领先型和追赶型城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依据表2,从三大经济圈视角进一步分析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距规律。其中,胶东经济圈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高于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领先幅度达到01123;而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落后于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均水平;整体上看,考察期内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
(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水平分析
基于构建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测度山东省各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水平,进而分析各城市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短板(表3)。
1.經济效益水平。从数值来看,经济效益水平得分分布由最高的07779(青岛)到最低的02129(枣庄),表明山东省各地级市经济效益水平差距十分显著,地级市之间协同发展能力较弱。具体来看,考察期内经济效益水平得分高于04356的地级市包含青岛、潍坊、济南、烟台、威海和滨州,其中济南和滨州属于省会经济圈,青岛、潍坊、烟台和威海属于胶东经济圈,说明隶属于胶东经济圈的地级市整体经济效益水平较高。
2.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得分高于平均得分的6个城市依次为济南、青岛、淄博、威海、东营和烟台,这些地级市主要位于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与之相反的,枣庄、聊城、临沂、菏泽科技创新水平得分位居后四位,其中有3个城市属于鲁南经济圈,与科技创新水平较高的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差距显著。
3.协调共享水平。协调共享水平的平均得分高于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表明在山东省的整体协调共享能力较好。具体来看,位于平均得分以上的城市分别有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淄博和济南,这些城市大都属于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地区协调发展度较高。聊城、菏泽和临沂的协调共享水平得分则低于03000,与协调共享水平最高的青岛相比存在巨大差距。意味着各城市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城市之间差距明显。
4.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得分最高的是潍坊,达到06711,其次为青岛、东营、威海、临沂、德州、枣庄、淄博和济宁。具体来看,潍坊和青岛森林覆盖率较高;东营和威海公园绿地面积占比较高;临沂、德州和枣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均较强,淄博和济宁单位GDP废水排放较低。生态环境水平得分最低的是滨州,仅为03022。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水平的优化提升,居于末位的城市应增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
5.开放发展水平。开放发展水平得分最高的两个城市为威海和青岛,烟台、济南、潍坊、滨州和济宁5个城市的开放发展水平同样超过平均得分03805;上述7个城市中有4个城市隶属于胶东经济圈。这表明胶东经济圈的外资依存度和对外出口力度较大。此外,还有4个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得分低于02000,开放发展水平滞后,因此各个城市应打造独有特色,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6.成果共享水平。成果共享水平的平均得分为03352,仍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具体来看,位于均值以上的城市有济南、威海、青岛、东营、潍坊、淄博、烟台,上述城市均属于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表明这两大经济圈内的人民生活水平质量较高。得分最低的是日照和德州,是山东省仅有的两个成果共享水平低于02000的城市,表明山东省各地级市之间成果共享水平空间差距依然存在,人民社会福利成果享受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基于Dagum基尼系数法的地区差距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2020年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变化及其来源,本文借鉴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法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2020年,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为01775,其中地区内、地区间基尼系数和超变密度均存在。从地区内差距来看,三大经济圈内基尼系数数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这表明地区内实体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仍然存在。从地区间差距来看,各地区之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基尼系数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胶东-鲁南、省会-胶东、省会-鲁南。具体来看,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的地区间差距最大,这表明胶东经济圈实体经济发展较快,鲁南经济圈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地区间差距处于中等水平,意味着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发展相对稳定。从地区差距贡献率来看,地区间差距贡献率最大为6307%,明显高于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和超变密度贡献率,这表明经济圈之间的差距是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深入理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之上,从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协调共享、生态环境、开放发展和成果共享六个维度共计40个具体指标构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时空极差熵值法测算出2020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分维度水平,从地区视角分析了山东省政府划分的三大经济圈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及空间规律,最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距及来源。研究结论如下: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较低,不同地级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水平差距明显,三种类型城市中落后型城市占比最高;从三大经济圈视角来看,呈现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空间分布规律;从地区差距来看,三大经济圈之间发展差距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来源。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推进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协调提升,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山东省实体经济由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地级市政府必须摒弃“唯GDP”发展观,始终以实体经济效益提升为基石,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力提高开放发展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广地惠及于民,实现山东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第二,把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框架,全面提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水平。不同地级市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水平中表现各异,仍然存在失衡现象,各地级市应重点关注和增强较为落后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水平,针对发展滞后的分维度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维度水平全面协同提升。
第三,突破地区行政边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区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政策,破除地区合作障碍,引导优质资源向发展较为落后地区集聚;各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短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应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实现由点及面,以强带弱,最终达成各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共进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 管理世界,2019,35(7):1-7.
[2] 钟凯,梁鹏,王秀丽,等.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抑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吗?[J]. 国际金融研究,2022(2):13-21.
[3] 王一鸣. 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 管理世界,2020,36(12):1-13.
[4] ZHAO Y X,FENG Y J.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n the Real Economy of Digital[J].Sustainability,2022,14(14):8227.
[5] 陈诗一,陈登科. 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 经济研究,2018,53(2):20-34.
[6] DU J,ZHANG J,LI X. What Is the Mechanism of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Test from China[J]. Sustainability,2020,12( 19) : 8144.
[7] 杨耀武,张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测度与治理[J]. 经济研究,2021,56(1):26-42.
[8] 吕灿,杨应策. 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视角: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解释[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6):150-157.
[9] 陈昭,刘映曼. 政府补贴、企业创新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J]. 改革,2019(8):140-151.
[10] 李万利,潘文东,袁凯彬.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中國实体经济发展[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9):5-25.
[11] 文余源,杨钰倩.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重塑[J]. 经济与管理,2022,36(2):8-18.
[12] 巫强,张金华,郑江淮. 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实体经济发展[J]. 财经问题研究,2020(2):28-37.
[13] 张林,温涛. 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时空特征与动态演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3):47-66.
[14] ADEDOKUN A J. Foreign aid,gover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ub ‐ Saharan Africa: Does one cap fit all? [J].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17,29( 2) : 184-196.
[15] JAHANGER A.Influence of FDI characteristics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0,28(15):18977-18988.
[16] 王儒奇,陶士贵.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机制分析与中国经验[J]. 现代经济探讨,2022(5):15-26.
[17] SUN X,FANG S,ZHANG 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aihe Economic Zone Leve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J]. Journal of Mathematics,2021,2021.
[18] 张帅,吴珍玮,陆朝阳,等.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2022,42(7):22-32.
[19] 任保显. 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实现路径:基于使用价值的微观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20(10):175-183.
[20] 陈景华,陈姚,陈敏敏.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12):108-126.
[21] 冯锐,陈泽锋,叶园园. 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异质性及机制检验[J]. 金融经济学研究,2021,36(3):45-61.
[22] 吕承超,索琪,杨欢.“南北”还是“东西”地区经济差距大: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9):80-97.
[23] 罗茜,王军,朱杰. 数字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22,44(7):72-80.
[24] 卢现祥,王素素.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测度、区域差异分解与动态演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21(1):37-63.
[25]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1997,22(4): 515-531.
[26] 刘华军,赵浩.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 统计研究,2012(6):46-50.
[27] 刘华军,鲍振,杨骞. 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与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3(3):72-81.
责任编辑:马秀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