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彩霞
【摘要】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通过创新课堂的形式,坚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运用像情景式这类新颖的教学法,使语文教育与德育做到有机融合,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践行和提升道德素养,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德育;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宗旨,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建立的初级阶段,加强进行道德教育,对他们今后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時品德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落实这项教育宗旨也极为重要。语文教育承担着对孩子灵魂和审美的塑造,它是学生接受人文熏陶的直接途径。因此在当前语文教育创新改革中,教师应该坚持新课程改革的育人理念,通过新颖的教学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个人道德、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化,发扬语文教育的人文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使语文教学能够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当前语文教育的缺陷
想要使小学语文教育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我们就必须要明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缺陷,根据笔者实际经验和参考了相关的文献,总结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三种缺陷。一是教学课程程式化单一化,不利于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功能。其次是当前的语文教育还是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老师和家长不注重语文的德育教育,从而使语文教育在根本上不能够发挥其优势。三是目前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从而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形成价值取向上的引导。接下来笔者将针对这些缺陷进行简要的论述。
1.教学课程的程式化、单一化
程式化、单一化的教学缺陷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在具体的语文教学环节中,一些教师的教授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成了课堂的掌控者,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上课时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压力,生怕自己出错而受到教师的责罚,使得教学环境沉重死板,缺乏活力和创新。因此提升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当前小学语文的德育培养来说至关重要。
2.语文教育缺乏渗透德育的意识
渗透德育内容本应是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逐渐地失去了它本应该具备的功能,语文成绩成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指标,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正如学者张怀平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部分以学生成绩论教学质量、学习质量的情况,进一步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智育,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状。”因此在当下重新重视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时,我们就必须要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先培养一个有德的学生再培养一个有智的学生。
3.师生缺乏沟通与交流
除了教学程式化、单一化和缺乏德育培养意识之外,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能够和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也是影响我们语文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一个缺陷。学生往往被一些繁重的课程作业和背诵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一些个人化的思考和想法很难有机会和老师展开讨论。同时教师因为备课和其他的活动,被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使双方缺乏了一定的交流基础,从而使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不利于当下语文教育的德育培养。
二、坚持新课程改革培养理念
上文论述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只有弄清了教学现状,才能对症下药,改善语文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德育功能,笔者认为首要做的就是坚持新课程改革,发扬新课程教学法的优势。新课程教学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体系下应运而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已经面临了多次课程改革。其改革目的就是让教学不断紧跟时代的发展,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时代在进步发展,知识也在新旧交替,如何让教育教学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所谓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学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它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成为了引导性的角色。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学生的理解进行答疑和解惑。
正如学者苏慧在她的文章中指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按照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一个充满活力课堂氛围。但是,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显露出来了很多问题,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只有干巴巴地讲,没有创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等,这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违背的。”因此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法应该注重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通过一些新颖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同时教师也应该遵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它并不是让教师不再进行知识的传播,而是培养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启迪,后者的效果往往要大于前者,这便是新课程改革所期盼的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发挥德育教化的功能,首先就应该坚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下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新课程教学法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两大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者倪冬敏在她的文章中指出:“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教育已是教育科目中的必要科目,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正如她所言,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一方面它能对学生进行人文内涵的启迪,同时它还具备一定的实用性。所谓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被作家的审美情志打动,在吸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别样的人文关怀,这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和历史渊源,从而让他们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德育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采用情景式教学来挖掘教材的德育教育因素
想要让语文课本对学生的德育意识有所提升,教师还应该注重对课文教材的挖掘,通过创新课堂的方式,利用情景式教学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了许多培养学生德育内容的课文。比如《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代武将廉颇和儒官蔺相如的故事,暗含了许多对学生德育培养的因素。在进行这篇课文讲解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法的方式。所谓的情景模拟法,主要是教师通过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走进作家描写的世界,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与作者产生一定的共情。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蔺相如和廉颇。当学生得到扮演的任务后,他们会主动熟悉原文,就像演员熟悉自己的剧本一样。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对原文产生一定的思考。
比如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蔺相如和廉颇之间闹矛盾,而蔺相如最终为什么要原谅廉颇以及廉颇是怎样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授课当中可能很少出现,因此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沉浸在角色之中,他们可以更好地走入人物的心境,关注人物的缺点与优点,了解人物的成长,并帮助他们形成一个与人交往的良好范例,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同时在他们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靠说来展现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一方面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原文的脉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此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原文的印象,指导他们的实际生活,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同时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提升。
又比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重温革命题材的作品《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狼牙山五壮士慷慨赴死、英勇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扮演狼牙山五壮士,他们通过设身处地地扮演,不仅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对文本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情景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扮演完之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扮演的感受,他们所说的感受其实差不多是文本的大意,比起那种生硬地灌输给他们中心思想,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会主动地去理解人物的内心处境和思想意识,从而和他们达到一定的共情,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和提升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先烈的尊敬,从而促进他们的德育教化。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除了通过利用新颖的教学法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教师还应该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还应该注重这些活动要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角度来开展德育教育。
1.以个人为单元的德育活动
针对学生个人,教师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好人好事报告或手抄报。通过这些优秀的案例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帮助他们辨别假恶丑和真善美,从而使德育教育春风化雨般地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深深的烙印。
2.宣扬优良家风家教文化
在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向家长灌输家风对于人的影响,让家风成为熏陶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领地。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对于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塑造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到家风对于人的影响,他曾说:“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在培养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家风的培育,让学生在优良的家风沐浴之下,成为一个对新时代作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3.宣扬红色文化教育
除了宣扬良好的家风建设,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应该要大力宣扬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红色文化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最好的养分,也是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的标杆。在培育学生具备德育教学的背景下,学校应该作为宣扬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将课堂思政教育落到每一门课程之中。开展一些歌咏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同学们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红色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让他们感受先辈们高尚的情操,新中国成立的不易,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远大抱负。除此之外还可以带学生观看一些红色电影,比如《战狼》系列、《长津湖》系列等优秀的爱国电影,学生在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中自然会汲取人物身上的优点,从而为他们树立起模范的榜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与家国情怀。
五、培养德育意识的重要性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可见道德品质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都十分重要。语文教育作为小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熏陶的重要源泉,应该成为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园地。在笔者看来,应用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一共有三重意义。
1.促进语文教育的完善
以往的语文教育只重视学生对语文应试素质的培育,不注重发挥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因此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体系设置,让语文教育回归到它本来应该承担的角色。
2.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宗旨,对所有的教学课程提出了总的要求,利用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够确保语文教育秉持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符合教育大纲的要求,从而使语文学科的培养体系紧紧地围绕教育大纲而展开和优化。
3.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良好的品德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利用语文学科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能锻炼他们的个人品德,从而在整体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契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学习改革的内容和特点,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只有通过创设情景化课堂,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利用好教材的资源。同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堂课外双管齐下,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国情怀和集体意识。
【參考文献】
[1]高逸君.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家长,2022(26).
[2]何晓梅.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2(16).
[3]张宇琼.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2(01).
[4]张怀平.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吉林教育,2021(31).
[5]倪冬敏.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J].快乐阅读,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