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太阳系前,先跟着《流浪地球》学写科幻小说吧!

2023-07-06 16:28莫笑君
中学生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造词流浪地球幻想

作者简介

莫笑君,原名胡姚雨。东南大学硕士毕业,青年作家。曾获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一等奖、2013全国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已出版《余声不回》。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科幻文学热,这背后的功臣,一定少不了刘慈欣的名字。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上映,作为“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拉高到了世界级水平”的科幻电影,它的成功不仅源于特效出众,更得益于“流浪地球”这个绝妙的故事内核。要学习科幻故事写作,当然要借鉴、学习这种顶尖的作品了。

别太“离谱”!要讲究科学原理和事实依据

“科幻”是“科学幻想”,前提是“科学”。从这一点来说,要写好科幻小说,必须把相关的理工类课程学好。如果连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公认的科学常识都不懂,那就是连幻想的根基都没有,想制造故事矛盾都无从下手。

《流浪地球》的故事,就是从“太阳会老化”这个基本的科学常识衍生出来的——

“三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们就发现这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

这就是整个“流浪地球”故事的大前提——太阳燃烧殆尽,太阳系将不复存在,人类为了活下去,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

后文情节的展开,也都是基于十分基本的科学原理或常识——

“全人类移民惟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比邻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这一句背后的科学常识是:半人马座比邻星是太阳之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逃亡计划的第二步,展示了“逃逸速度”的科学理论。而“逃逸速度”的背后,又是“万有引力”在起作用。

而如何达到“逃逸速度”呢?除了行星发动机,“在地球离开太阳前,还要绕着它转15个圈呢!在这15个圈中地球慢慢加速。”这种绕圈加速,则可以用物理学上的“离心力”进行解释。

试想,如果没有把科学原理学深悟透,你会不会十分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有了行星发动机,就可以直接把地球推出太阳系,而忽略了一系列星体之间的引力影响?让内行的读者看到了,这就会成为一个“不专业”的漏洞。

再举个例子。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有一个关键设备“太空电梯”。这在原著小说中其实并没有出现。但电影在呈现的时候,对它的建构也遵循了非常严谨的科学原理,比如,为了把人快速送入太空站,你会看到电梯舱里的“重力读数”快速上升,这是因为“电梯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对抗的效果。

其实“太空电梯”概念早在19世纪就被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人们还对此有过十分具体的设想,比如,太空电梯的建造,是从地面开始一点一点往上吗?非也,更好的办法是从太空站往下建,把这根长梯子一点一点下垂到赤道地面。同时,随着电梯一点点加长,电梯本身会越来越重,容易把太空站往下拉坠,那么,在太空站上面,也就是电梯的反方向,还得另外延伸一段来建造一个“配重”,从而平衡太空电梯的重力。

“太空电梯”虽然还没有真正实现,但在科幻作品中,其建设也须牢牢遵守这些基本的原理规则。因此,科学不仅是“科幻”的灵魂,更能因此引起思维的舞蹈、情感的共鸣。如果纯粹空想——我可以立刻胡思乱想几个:比如,人类有了“任意门”,于是直接抛弃地球,穿梭去了其他星球定居;比如,人类发明了“恒星回收机”和“恒星制造机”,太阳灭亡了是吧?没关系,先把太阳回收,再重新造一个新的放上去呗,皆大欢喜!

是不是感觉非常幼稚?作为童话或许可行,但作为科幻,不仅会显得自己浅薄无知、想象十分廉价,也会失去来自读者宝贵的认同了。

别太“简单”!要做好明确的关键设定

很多同学见到“幻想”二字就格外激动,总觉得既然写幻想小说,下笔当然要“我文由我不由天”了。

事实上,“乱想象”是科幻小说写作的大忌,特别是许多初写科幻的同学,往往热衷于“造词”。有一个句子叫“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意思是,有些科幻作家动不动就在各种名词前面加上“量子”二字,比如量子音乐、量子麻醉枪等,显得非常有科技感、非常唬人,但其本质就是个文字游戏。作者只把名词摆在那儿,对具体的内涵却不作任何额外的介绍,有理由怀疑,此作者只是知道“量子”这个词儿,却对真正的“量子力学”从未深入研究,是个“披着狼皮的羊”。

显然,仅仅专注于造词是无法给读者带来惊奇感的,因为它们背后没有系统性的设定作为支撑。从这一点来说,写科幻小说,或者其他幻想小说,一定要主动“画地为牢”,也就是做好整个故事世界观、人物角色的基本设定,相当于写好游戏规则,才能在这个框架里设定矛盾、制造冲突。

比如,《流浪地球》的系统性设定就是“让地球逃离太阳系”,为了让地球顺利“逃离”,作者还详细规划了“逃离路线”——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在此基础上,便有了与之相匹配的装备“行星发动机”——虽然是幻想的器械,因为有了完整的、成系统的世界设定,也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前段时间,chatGPT(人工智能)写作爆火,写出来的小说甚至比一些作家还好。但究其本质,它的写作依然是“造词”为主,要让它直接生成一套逻辑自洽、全面完整的故事设定,依然能力不足,也使得“造词”后继无力。所以,做好故事设定,也是证明人类价值的所在哦!

关于如何创新设定,我有一个不错的入门方法——“大杂烩”!比如,今天的手机不就是原来“电脑+电话”的杂烩吗?电冰箱不就是“空调+储物柜”的杂烩吗?我们可以试着把不同物件“杂烩”在一起,说不定就设定出了十分有趣的物件,激发了你的写作灵感呢!

别太“专业”!还得要有足够的文学性

许多同学热衷“幻想”,却不热衷“科学幻想”,说到底,还是因为“科学”有门槛,没点儿专业知识不好上手。可我却要提醒一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但也要切记:别把科幻小说写成了科学说明书!

有时候,由于太过重视作品中的科技含量,于是我们一上来就把好多科学原理做一通解释,生怕自己违背了常识、科技浓度不够。其实,科幻小说说到底是文学作品,回归文学、彰显人文关怀才是最关键的。

在大西洋清凉的海风中,我们这些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天啊,那是怎样的景象啊,美得让我们心醉。小星老师一手搂着我们,一手指着星空,看,孩子们,那就是半人馬座,那就是比邻星,那就是我们的新家!说完她哭了起来,我们也都跟着哭了,周围的水手和船长,这些铁打的汉子也流下了眼泪。

原文中的这一段是多么动人啊!你会发现,即便披着科幻的外衣,《流浪地球》最终呈现的依然是人类心底深处那永恒不变的乡愁、对家园的刻骨眷恋——当一部作品触及到了这种情思,文学性自然就有了。

通过节选的片段我们可以看到,原文的结局惨烈异常,人类因为失去家园,竟将愤怒转移到人类自己身上,竟错杀了明明拯救了地球的科学家们!书写人性,是无论幻想或现实作品都必须面对的课题。而真正的文学,从来都是“人学”。

有人说,一个国家科幻小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科技水平。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写科幻小说正当其时。别犹豫,开写吧!

猜你喜欢
造词流浪地球幻想
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锁不住的幻想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