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视角下的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

2023-07-06 09:45潘昌健陈富桥何宇阎鹏翔
中国茶叶 2023年6期
关键词:全产业链茶产业

潘昌健 陈富桥 何宇 阎鹏翔

摘要:茶产业发展天然融合了典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和路径。各地在完善茶产业链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茶产业政策调动各主体积极性,规范各主体生产经营行为,推動区域资源要素有效配置,将茶生态产品如茶园碳汇、茶事体验、茶园景观、茶叶产品及周边文创等,通过生态权益流转、生态产业开发、生态载体溢价等路径,促进茶叶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但规划统筹与茶产品特色挖掘还有待加强、数字技术等科技赋能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茶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尚未畅通,需要进一步整合茶产业特色资源统筹发展,推动涉茶关键技术的全景应用,拓展绿色生态茶产品消费市场。

关键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产业链;茶产业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50(2023)06-39-7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encompasses typical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tea industry chain, regions have been market-oriented, utilizing tea industry policies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various stakeholders, standardizing their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practices, and promoting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 elements. Through the pathways of ecological rights transfer, ecolog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remium on ecological carriers, various tea ecological products such as carbon sinks in tea gardens, tea experiences, tea garden landscapes, tea leaf products, and peripher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have achieved their ecological value.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need for stronger coordination in planning and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roducts, as well as fully tapping into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digital technology. The pathways to realizing the value of green ecological tea products are yet to be unobstructed. Thus further efforts are required to integrate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the tea industry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panoramic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ea, and expand the consumer market for green ecological tea products.

Keywords: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whole industry chain, tea industry

茶叶是典型的生态产品,茶产业发展天然融合了典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和路径。从生态系统视角看,茶园系统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固氮、水土保持、吸碳产氧、改善局部气候等调节服务。从经济系统视角看,茶叶能作为商品直接在市场上交易,实现其产品价值兑换;茶园能作为景观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实现其服务价值转化;茶技艺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实现其文化服务功能效用。在实际运行中,茶产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其发展融合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路径和模式,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典型产业。

一直以来,茶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近几年,茶园碳汇等新业态、新模式逐渐开始成为茶农等主体的潜在财产性收入新来源[1-2]。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调研时指出:“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3]”各茶产区结合当地要素禀赋特征,积极探索茶叶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涌现出一批典型的实践案例,逐渐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助力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据此,本文在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全产业链视角阐述了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及路径,进一步剖析了典型县域实践,并揭示当前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难点,提出促进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各地茶产业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分析框架

生态产品包含宜人的气候、清洁的空气、优质的农林牧渔产品等资源,还包含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文化等衍生的绿色生态化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上是将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通过经济系统进一步转化为“生态产品(生态权属、生态服务、生态商品等)”,最终兑换“生态货币价值”的过程,可概括为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产品化、生态产品货币化以及生态反哺的动态闭环机制[4](图1)。

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交互过程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包括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流转交易、生态载体溢价收益、生态产业开发收益、区域协同发展收益和生态资本收益等。生态保护补偿包括纵向补偿、横向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资等;生态权益流转交易包括污染排放权交易、资源开发权交易、资源产权(承包权、经营权和所有权等)流转、资源配额交易和生态服务付费等;生态载体溢价收益包括直接溢价收益(如生态低碳茶、有机茶溢价等)和间接溢价收益(如茶区地租、房价和提升等);生态产业开发收益包括物质原料产品收益和精神文化产品收益(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要素收益等);区域协同发展收益包括本地协同开发收益和跨区域协同开发收益;生态资本收益包括绿色金融扶持、资源产权融资和补偿收益融资等[5]。

1.1  生态资源资产化

生态系统中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为代表组成生态资源。生态资源资产化将生态资源从生态系统“剥离”出来,以生态实物或生态权属形式,嵌入经济系统的循环中。生态资源资产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资源信息监测统计、生态资源产权明晰、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生态资产证券化等[6]。在生态资源资产化过程中,需要大量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作为支撑,如卫星监测技术、遥感识别技术、生态资源信息采集设施、生态数据储存空间、数据处理及可视化技术、数字化评估模型工具、生态资产证券管理系统等[7]。

1.2  生态资产产品化

将生态资产“投入”到经济系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形成产权明确的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主要包括生态权属、生态服务和生态商品等,按照其“公共性”“准公共性”和“经营性”进行组合,即构成了丰富的生态产品体系[8]。生态资产产品化主要可分为3类:一是将公共性资产和准公共性资产与证券等媒介建立关联,以便投放在生态资本市场中进行交易;二是将生态服务功能通过运营管理进行打包,以便投放到生态旅游等服务市场进行交易;三是将有形且有明晰产权的生态资产,通过产业化变为生态商品,以便投放至商品市场进行交易。生态资产产品化过程需要有力的法规体系、政策作为制度支撑[9]。

1.3  生态产品货币化

生态产品货币化本质上是建设交易市场、建立交易规则、丰富交易媒介,将生态权属、生态服务和生态商品完成货币化兑换的过程。该过程实现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是生态系统在经济系统运行中的重要“产出”环节[10]。生态权属包括林权、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交易,以政府购买、生态补偿等方式实现;生态权属流转包括排污权、资源开发权、资源产权、资源配额流转等,主要以生态服务付费等方式实现。生态服务中的公共生态服务如环境、空气、水等,以政府采购、环境税、生态补偿等方式实现价值兑换;生态服务中的经营生态服务如生态旅游等,通过服务交易市场机制以及税费制度实现价值兑换。生态商品如生态经济作物等,直接进入商品市场交易,同时以税费制度参与循环。生态产品货币化过程蕴含了生态权益流转收益、生态载体溢价收益、生态产业开发收益、区域协同发展收益和生态资本收益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1]。

1.4  生态反哺

以货币形式,驱动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从经济系统“回馈”到生态系统中,完成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循环。生态反哺机制主要通过增加生态经营主体收益,促进其进行生态投资和生态修复。生态反哺的主要路径包括生态补偿、绿色金融扶持、资源产权融资、补偿收益融资等。同时,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区域协同发展等路径也有利于实现生态反哺[12]。

2  基于全产业链的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路径分析

从全产业链视角看,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贯穿育种育苗、种植管护及采摘、加工、流通、营销与服务等环节,是将与茶相关的生态资源进行资产化,并进一步转化为茶叶产品和服务,再进行交易,最后把收益配置到各相关主体以及反哺到茶园生态系统的过程。在实践中,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茶产业政策调动各主体积极性,使用产业规制规范各主体生产经营行为,有效提高产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产业链视角下典型的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路径如表1所示。

从上游看,在育种育苗环节,通过加大优势品种培育力度、提高良种推广补贴等机制,如培育推广高抗性、早生、高营养、高香气品种等,实现基于新品种的生态产业开发收益;在种植、管护及采摘环节,通过加大生态低碳及有机认证补贴力度、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发行茶园碳票,促进其交易、质押、抵消等,以及建设茶青交易市场、完善人才与科技配套政策等机制,实现与茶产业相关的生態保护补偿收益、生态产业开发收益、生态权益流转交易收益、生态载体溢价收益、区域协同发展收益和生态资本收益。

从中游看,在加工环节,通过推动厂房改造及设备升级、加大加工技术提升培训力度、提高SC等认证补贴、传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提高茶树综合利用研发投入等,实现茶产业的生态载体溢价收益以及生态产业开发收益;在流通环节,通过建设仓储物流体系,如建设仓储中心等,以及提供检测认证服务等,实现与茶相关的生态产业开发收益。

从下游看,在营销环节,通过加大品牌活动推广力度、用绿色生态理念打造茶叶品牌、进行数字营销等,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生态载体溢价收益;在服务环节,通过鼓励茶文旅融合,发展茶园观光、茶事体验服务、新茶饮及茶周边文创等,推动茶+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开发收益、生态载体溢价收益和区域协同发展收益。

在实际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及相应的机制、路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结构运作的。各地通常需要基于自身经济、地理区位特征,利用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禀赋,构建茶产业扶持机制,推动茶叶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助力全面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3  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县域实践

在茶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实践中,涌现了一批典型的县域个性化探索,限于篇幅,本文仅以贵州湄潭、广西苍梧、浙江景宁、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5个典型县域为例进行分析。

3.1  湄潭县

湄潭县2021年茶园种植面积为4.08万hm2,茶产业一产产值为67.43亿元,打造了“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区域公用品牌。全县注册茶企63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4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近年来,湄潭县在茶园碳汇及茶产业链治理上进行了个性化探索。2022年,湄潭县林业局签发了首张茶园碳票,涉及533.63 hm2茶园,核定碳减排量6 043.75 t二氧化碳当量,首张茶园碳票(编号:000001)由贵州省茗城农商旅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通过核定茶园固碳量,赋予碳票金融价值,促进碳票交易、质押、抵消等。湄潭縣鼓励经营主体“产加销旅”全链发展,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补贴为辅,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推动茶农以茶园、土地、房屋入股等方式参与分红。

3.2  苍梧县

苍梧县2022年茶园种植面积为9 106.67 hm2,茶产业一产产值16.80亿元,是“梧州六堡茶”的核心产区。全县注册茶企2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116家。至2022年,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9人,市县级非遗传承人177人。苍梧县通过构建全链式现代茶产业体系,走出茶船古道新丝路。在梧州市统筹下,苍梧县将“六堡茶特色茶产业发展”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重点任务,以全产业链思维,坚持科学谋划、产业驱动、品牌塑造、文化带动、金融保障,构建全产业链现代茶产业体系。苍梧县通过推动茶科技、茶文化深度融合,逐步提升苍梧六堡茶源产地的影响力,着力建设六堡茶科技创新高地、加工技艺高地、茶文旅高地。

3.3  景宁畲族自治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2022年茶园种植面积为4 793.33 hm2,茶产业一产产值为5.32亿元,打造了景宁600、惠明茶等公用品牌。全县现有茶叶主体121家,其中,市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7家。景宁县通过整合科技与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农耕文化等茶旅融合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全要素参与分配。将茶产业与畲族文化融合,打造了丽水山耕惠明茶,提高了茶原料产品和茶精神文化产品的收益。保留和弘扬了古老的祭祖仪式、传统的婚嫁习俗和原生态的畲族山歌等,将茶融入产业发展。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设立了茶产业发展中心,搭建了销售平台,并推广了“云销售”模式。景宁县正加快建成惠明禅茶文化产业园、惠明茶产业园等重大茶文旅IP,推动茶文化、畲文化、禅文化多元共荣,引领惠明茶产业走出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的乡村振兴之路。

3.4  安吉县

安吉县2021年茶园种植面积1.34万hm2,茶产业一产产值超31亿元,打造了“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全县注册茶企3 70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1家。安吉县通过数字与科技赋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逐步激活茶产业科技基因。自2006年以来,全县围绕“安吉白茶”先后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一是加强品牌专业化管理,创新母子商标品牌管理,形成“知名度+可追溯”的品牌功能结构。二是延伸安吉白茶产业链。深度开发安吉白茶特质功能,助推安吉白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安吉白茶种植园区向产业综合园区转变,将茶农线下交易转为线上直播“卖货”,推动茶叶产品流通渠道变革。三是做深安吉白茶文化内涵,实现深层致富。先后建成白茶街、白茶仙子广场、白茶主题公园、白茶生态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充分利用节日等普及宣传地理标志基础知识,激发市场主体运用地理标志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订单农业,推动形成茶企与茶农利益共同体。

3.5  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2022年茶园种植面积9 866.67 hm2,茶产业一产产值26.18亿元,区域公用品牌(或农产品地理标志)主要有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和武夷岩茶等。全市注册茶企4 500余家,规模以上茶企共43家。武夷山市通过鼓励村民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等,实现茶生态资源及文化要素参与全产业链价值分配。一是推动中国武夷茶博物馆项目建设,建设大众茶馆,编写茶志和茶文化相关书籍,同时,以茶文化为牵引,提升茶产业价值。二是启动万亩“三茶”专业园建设,引导规范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茶叶品质、品位、品牌,同时创新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器具、茶宴等衍生产品,拓展茶产业价值链。三是发展茶科技,开展智慧茶园和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依托国家公园建设,推行“茶—林—草”混交模式。四是发展茶文化,南平将朱子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和宋慈法律文化等“串珠成链”,培育了茶文旅融合新业态。

4  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难点

4.1  规划统筹与茶产品特色挖掘还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缺少统一规划,各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出现各自为阵、以邻为壑、过度内部竞争的情形。产业主体运行过程中,违约情形较频发,涉茶保险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还有部分地区虽然具有发展茶产业的良好条件,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产业资源要素整合不够,公用品牌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这些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13]。同时,许多地区茶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出现顶层设计不完善、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产品缺少特色等问题。

4.2  数字技术等科技赋能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茶园信息精准测度技术缺乏。宏观上,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离实际投入使用还比较远。微观上,茶树生长状况监测、茶树固碳能力测度等关键技术尚缺失,增加了茶园生态资源盘点难度。茶产业数据管理平台尚未实现共享,平台使用率低。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限制了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拓展,阻碍了数字赋能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程。另外,部分地区基础建设滞后、茶科技应用不足,导致相关技术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生产流程监测、生态产品推广等方面支撑作用较弱[14]。

4.3  绿色生态茶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尚未畅通

从全产业链看,茶叶相关生态产品主要包括了生态调节服务、有形茶叶产品、旅游观光服务等,其中,不同生态区域、经济区位的茶园在生态调节和观光价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需价值评估模型复杂多元,茶园生态价值评估难度大。多元情境使现有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评估方法的适用性降低,形成评估推进难、茶农满意度不高、生态价值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同时,茶叶生态产品信用制度的缺失造成了相关产品市场供应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不利于绿色健康茶产品市场的拓展[15]。

5  促进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5.1  整合茶产业特色资源统筹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茶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将茶产业发展纳入“一把手”工程。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3年行动方案,整合部门资源和资金政策,培育壮大茶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创造就业、原料采购等方式强化带农富农效应。扶持家庭茶场、共享茶庄、非遗茶民宿等业态发展,逐步引导茶农参与产业链分工。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涉茶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区域优势特色,凝练区域公用品牌个性,扩大宣传,提高品牌与标志性茶产品的市场渗透力。建立完善茶叶公用品牌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准入机制,规范经营主体公用品牌使用行为。

5.2  推动涉茶关键技术的全景应用

完善基础建设,加强涉茶关键技术应用,强化数字赋能,实现数商兴茶。构建完善多情境下的阶段性关键技术目录,探究技术研发和应用方向、领域的适宜性和场景的可操作性。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应用,提高茶叶及茶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丰富产品体系。加快构建以生态茶园为基础的茶叶绿色生产模式。建设完善茶生态产品数据平台,整合全产业链数据资源,推动数字赋能茶产业链高效运转。利用数字化进行全链流通管理,促进产业智能化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設茶产业数字大脑,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技术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提高茶产业管理决策的数据支撑能力。

5.3  拓展绿色生态茶产品消费市场

强化生产者的主体责任,加强茶树种植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管理,不断提升茶及茶产品的绿色环保价值。组织茶业专家,对发展茶产业做好主体培育、服务指导、跟踪评估、宣传推介等工作。在消费端要用科普等公共宣传手段,广泛宣传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理念。丰富“低碳”“零碳”产品,促进绿色健康消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茶文旅融合项目,打造茶主题休闲精品。加强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力度,围绕时尚、健康、有趣等新需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能。

参考文献

[1] 何妮真, 罗德雄. 遵义市首张茶园碳票在湄潭颁发[N]. 遵义日报, 2022-12-27(1).

[2] 黄彦, 叶步芳, 叶洋灵, 等. 松阳完成首笔茶园碳汇交易[N]. 浙江日报, 2023-03-10(5).

[3] 张晓松, 朱基钗. 习近平察看武夷山春茶长势: 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EB/OL]. (2021-03-23)[2023-04-2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3/23/c_1127243161.htm.

[4] 王宾. 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基本逻辑与路径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6): 129-143.

[5] 张颖, 杨桂红. 生态价值评价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理论、方法探析[J]. 生态经济, 2021, 37(12): 152-157.

[6] 孙一平, 赵莉. 生态共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念与实践[J]. 新视野, 2022(6): 106-113.

[7] 高攀, 南光耀, 诸培新. 资本循环理论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5): 150-158.

[8] 廖茂林, 潘家华, 孙博文. 生态产品的内涵辨析及价值实现路径[J]. 经济体制改革, 2021(1): 12-18.

[9] 张英, 成杰民, 王晓凤, 等. 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路径及二元价格体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3): 171-176.

[10] 李燕, 程胜龙, 黄静, 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分析[J]. 林业经济, 2021, 43(9): 75-85.

[11] 马勇, 郭田田. 践行“两山理论”: 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J]. 旅游学刊, 2018, 33(8): 16-18.

[12] 张林波, 虞慧怡, 郝超志, 等. 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模式与路径[J]. 环境科学研究, 2021, 34(6): 1407-1416.

[13] 李铜山, 黄延龙. 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现状、障碍及对策[J]. 中州学刊, 2020(12): 38-43.

[14] 匡后权, 陈缵绪, 马丽. 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的大数据赋能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J]. 农村经济, 2023(3): 78-86.

[15] 刘耕源, 何萍, 王永阳. 农业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路径[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2): 737-749.

猜你喜欢
全产业链茶产业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全产业链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考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陕茶产业及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探讨
基于全寿命周期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