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2023-07-05 05:16郭义盟胡振耘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粮食安全

郭义盟 胡振耘

摘 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有助于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农村共同富裕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和缩小城乡差距。当前阶段,我国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农村现代化建设存在短板、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对外贸易水平不高等问题。要在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扩大内需补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以畅通经济循环促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内外互联提高农产品开放水平,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农村共同富裕;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3)02-0016-0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截至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4.72%,但农村人口规模仍高达4.98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931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9.9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通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来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头等大事,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循环格局的深度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应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主动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现代化理论和战略,其核心是以国内需求为主拓宽新兴产业链,培养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循环与发展,形成内为主、外为辅,内外结合的经济发展循环模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推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远期目标。那么,研究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的问题要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等才能够被适配解决。同时农村共同富裕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良好推动力。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萧条、需求不足,经济循环不畅等情况,要求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农村共同富裕通过畅通经济循环,扩大内需等方式有利于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而高质量发展尤其要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推动农村共同富裕作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着力点。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而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其提供保障。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1]。因此,必须着力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立足于经济循环网格的畅通,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增强对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和要素的吸引力,从而夯实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实现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农村因为投入小、基础设施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等因素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重要的产业支撑,成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之一。而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1],在农村发展中表现为加大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数字化进程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以机械化、自动化农作模式代替传统农耕,发展农村新型特色产业吸引外来资金与人才进入,促进农村人口就业、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乃至城乡发展差距,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农村各主体的财富生产能力,从而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支撑。

(二)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共同富裕的实现能够有效解决阻碍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和难点,推动国民经济循环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首先,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利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化,可以为扩大内需与畅通经济循环提供有力支撑和深厚基础。通过实现农村共同富裕逐步提高农村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以填充甚至扩大高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升级留下的市场空间,不断弥补城乡消费断层,有利于形成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产业市场扩张的“雁阵模式”;同时以逐渐延长农村产业发展生命周期打通城乡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的堵点,实现国内城乡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而国内城乡循环的畅通无阻又会对国际大循环提出更高层次的新要求,即畅通国际大循环、发挥其对国内大循环的引领带动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充分筛选国外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引进、消化、吸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是以满足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通过积极与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交流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更好地适应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对高端优质农产品、特色品牌农产品、新型功能食品的消费需求。其次,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3]。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参与。由于发展不均衡,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农村人才流失,高素质人才数量匮乏。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科教文卫等领域的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培养或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建设农村,实现农村的高水平自立自强。

二、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共同富裕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目前,粮食安全面临着种业安全、种粮收益低、粮食浪费、增产压力大等问题;农村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态环境污染、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乡村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升级难、产业融合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外开放面临着农产品贸易市场缺乏有效战略支撑、农村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机制薄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问题,这些已成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实困境。在2022年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粮食安全与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以及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一)粮食安全领域形势严峻

我国粮食生产贸易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目前我国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达到95%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4]但依旧存在供需不平衡、安全形势严峻等问题。

第—,种子过度依赖进口,严重影响种业安全。国内种业市场发展平稳,但国际市场份额占有不足;轉基因种子市场快速发展,种质资源保护态势严峻;创新成果丰富,核心领域潜力有待发掘。我国目前种子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根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数据,2019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出口总量为9.11万吨,进出口总额达6.46亿美元(2),我国种业常年处于贸易逆差。并且随着全球转基因种植业的发展,我国种质资源发掘保护现状堪忧,育种科技创新技术亟待提高。

第二,土地退化和种粮收益低影响粮食产量。一方面,土地资源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耕地大致分为东南湿度区、半湿度季风区、西北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前两个地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绝大部分,西部耕地较少且分布零散[5]。地理因素导致的资源利用不均,耕地面积广的地区过分利用土地资源,造成土壤破坏、粮食减产,损害了粮食的生产质量。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势头明显,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气候、酸雨等综合因素,强酸化耕地增加70%以上,由于水盐运动失调,盐碱化耕地增加30%[6];另一方面,产量激增导致种粮成本持续上升。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仅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无法稳定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盈利,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保证农村经济的正常运行。如今粮食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植热情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的产量。数据显示,2021年稻谷种植面积2992万公顷,减少15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03万公顷,减少1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 310万公顷,减少3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46万公顷,减少11万公顷(1公顷=10 000平方米)[7]。

第三,消费结构升级导致粮食浪费现象严重。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做到了自给自足,但是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不及粮食消费的增长速度,再加上餐桌上浪费现象严重,粮食储备问题应当被重视。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粮食加工、存储和运输等过程中,损耗和浪费了约700亿斤(1斤=0.5千克)粮食[8],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大约有2 000亿元,被浪费的粮食大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35%[9]。

第四,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增产支撑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赖农用物资推动粮食增产,在运用科技方面较为欠缺,科技创新不足将导致粮食增产缓慢。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1.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3),而欧美农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科技贡献率就达到70%左右,目前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科技贡献率更是高达90%以上,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4)。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水平与农业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农村现代化建设存在短板

推进乡村的现代化建设要逐步补足乡村建设短板。

第一,基础设施是区域的根基所在,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之一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短板。由于政策前期重心倾斜于城市,农村起步晚、发展慢,公路、自来水、居民用电、天然气、通信设备、网络等基础设施在农村部分地区仍处于不发达状态。一些相对闭塞的区域交通条件差,水、电、气的投入也因为缺乏监管可能产生安全隐患,信号基站投入大、建设困难导致通信质量受到影响。经济日报社对16个省份125个村庄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8.8%的村庄用水充足;全村用电照明户数占村庄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84.5%;村民家庭做饭主要使用的燃料中,71.0%的村庄使用煤气;全村通宽带网络(家中能够联网)的户数所占比例平均为54.6%(5)。总体来说,近年来村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仍有进步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一定程度限制居民的物质追求,影响其生活便捷度。

第二,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提出要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弱项。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工业的兴起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树木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日益增长的粮食作物种植需求超出部分土地的承载能力,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作物的收成。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污水排放总量持续提升,2022年全年全国农村污水排放量达3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40.64%(6),而农村人口仅仅占全国人口的36.11%[10]。此外,我国至少有1300万~1600万公顷的耕地被农药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约200亿元(7)。

第三,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农村的教育体系亟待完善,教育水平普遍与城市存在差距,体现在教育的配套设施不齐全、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方面;农村科技因为投入不足,缺乏相关高级人才导致水平落后,无法建立自主研发中心;文化方面,基层政府对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认识不清,与村民文化需求相脱节;农村缺乏完善配套的医疗设备,农村居民生病后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疗方案,需要借助城市的医疗卫生设施;农村体育运动方面的宣传活动欠缺,且缺乏相对应的体育设施,政府难以组织有效的体育活动。公共服务的建设短板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间接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完善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关系到城乡经济循环是否畅通,是农村居民积攒财富的关键。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将农村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我国传统农业规模小、结构单一、生态系统功效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等产业发展弊端使得传统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缺乏交流互动,农产品供给难以满足高质量多样化的需求,农民增收新动能明显不足[11]。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制约产业升级。当今中国农村产业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的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但产业根基薄弱仍是阻碍产业升级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我国农村问题较为分散烦琐,缺乏集中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各种水利设施、物流设施以及生产设备老旧失修,影响生产流程的同时阻碍产业升级。三是产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源泉,农村缺乏高科技人才与资金投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升级困难。例如四川省在大邑县、苍溪县、三台县、嘉陵区等区县开展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在广汉市以及成都周边区域等地开展7個省级数字农业试点,建成邛崃微牧、温江惠美、蒲江明月村等一批数字应用基地,使全省数字农业迅速发展。但由于创新动能不足,经费投入有限,从调研情况看,主要为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电商下乡项目,财政投入在数字农业创新研发中的比重偏低,大大限制了核心技术攻关。

第二,农村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保证,产业融合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向最优配置方向融合重组,从农村主要的第一产业开始,拉动相关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当前农村各产业之间界限较为分明,缺乏相应的融合机制。一方面,三产融合的相关利益连接机制不紧密。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在企业中所占比例过低,无法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紧密结合,也就无法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农业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度不高。大多数地区仅仅运用现有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的食品需求,忽略观光旅游、文化继承等诸多功能,农业与文体、科教、康养以及生态等领域融合深度与广度不够。

第三,市场体系不健全限制农业价值链的提升。在健全的市场体系下,要素自由流通实现产品生产销售的畅通。但是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较为滞后,缺乏完善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效的优质低价产品激励机制以及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且相关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基础制度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城乡间流通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县域与农村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和协同共享程度还不高[12]。

(四)农产品对外贸易水平不高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国际合作,通过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双通措施打破传统的内部流通产销方式,实现乡村振兴进而迈向共同富裕。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取得有效的发展,但在国际竞争中仍旧处于不利地位。

第一,农产品贸易市场缺乏有效的战略支撑。虽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升,但仍然没有建立能够充分融合国内、外农业资源的战略机制,大量农产品缺乏稳定的产销渠道,难以形成全球供应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跨国农产品交易频繁,但在国际农产品市场话语权不足,国内相关产业和人员容易受到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第二,农产品对外贸易市场风险管理机制薄弱。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互相影响,加快彼此的融合进程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2004年、2008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两次剧烈波动,导致国内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不得不停产关闭,这都是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造成的。近几年受疫情冲击农业企业经营成本上升,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平均营业成本为49.63亿元,相比于2019年农业企业平均经营成本年均增长率为17.65%,其中2021年比2020年增长了18.65%,高于2020年16.65%的增速。从行业受影响程度来看,营业成本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分别为畜牧、食品和粮油等对外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平均营业成本均上升10%以上[13]。

第三,国际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全球经营集中度提高导致国际竞争难度加大。全球大型跨国公司具备资金、管理、规模、品牌等优势,我国农村发展的企业大多规模小而竞争力不足,与此类公司相比争夺国际资源困难,造成发展缓慢、在国际上举步维艰的局面。发达国家继续对农业实行高补贴等保护政策,国际上缺乏合理的国际贸易准则,导致许多本土企业难以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三、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扩大内需补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以畅通经济循环促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实现内外互联提高开放水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新发展格局中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应对粮食、种子安全问题,体现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两方面。在国内大循环中要大力提高独立自主性:第一,发掘培育中国自产的高产优质作物,逐渐淡化对国际农作物进口的依赖。我国幅员辽阔、农作物种类丰富,要善于发挥优势筛选培育本土优质作物,实现增产增收降低进口数量,提高抗风险能力。第二,加快提升育种技术创新进程。尽快改变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过度依赖进口贸易的现状,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提升作物生产科技含量和智慧化水平。第三,地方上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包括土地、设备等的保护维修工作,确保耕地的数量以及产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第四,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宣传产、运、储等过程的粮食节约工作,在杜绝浪费之风的情况下帮助居民形成合理的饮食习惯。第五,发挥财政支农的杠杆作用。有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专项资金、特殊补贴等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要着力提升控制力:第一,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促进农产品在国际的流通,增强本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积极推动全球产业转型,建立安全、高效率的全球粮食贸易模式。第二,确保进口依赖型农产品稳定供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农业供应链与贸易网络,促进了全球农产品贸易增长与粮食安全[14]。而近年来国际形势的改变导致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条变得脆弱,这样一来保证部分进口依赖型农产品的稳定供应成为应对国际风险的关键。第三,拓宽现有贸易渠道,加强与友好国家的农产品合作贸易,深化“一带一路”沿路地区涉粮产业链的布局,将我国的粮食生产技术向周边农业不发达国家推广,促进农业技术的跨境转移。第四,加大投资和政策支持建设海外粮食生产区,强化与外资的公开合作力度,借助外资的比较优势提高公司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竞争力,扩大粮食贸易量,保障粮食进口稳定。

(二)以扩大内需补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

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必须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着力点,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要通过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和满足农民对基础设施的硬性需求。第一,继续修建道路、信号基站等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良好的成效,大部分村庄实现了公路经过每家每户,继续修建道路加强各村庄以及城乡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增加信号基站的数量,确保农村居民享受信息时代的便捷。第二,继续推行“厕所革命”。随着农村的大力发展,农村的宜居性应当被放在重要位置,“厕所革命”解决如厕难的问题,同时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引入智能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要求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固有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无法与需求相匹配,因此引入智能基础设施,实行现代化农耕技术,有助于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迈向共同富裕。

扩大内需促使乡村发展向绿色转型,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第一,成立专门部门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生态保护预防和修复工作。按照最优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路,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制定保护政策促进农村水、林、田等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同时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手段进行生态修复工作。第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扩大风能、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推动农耕产业与耕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相结合,全面开展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第三,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寻找合适的替代品解决农药、农膜、化肥等污染问题,大力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扩大内需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度,促进公共服务的发展与建设,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第一,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引进高质量人才克服教育薄弱环节。第二,加大科技支持投入。引进高科技人才建立自主研发中心,运用到农业中形成农业现代化体系。第三,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重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增加文化产品的种类与适配度。第四,提升农村医疗水平。购买完善配套医疗设备,高薪引进高水平医护人员。第五,增强全民運动宣传意识。修建体育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需要,组织相关体育宣传活动吸引居民参加。

(三)以畅通经济循环促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畅通经济循环对于农村产业发展,包括产品的流通、产销等有着重要作用,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的关键一环。

第一,优化布局丰富农村产业结构。挖掘农村特色产业,建立农村特色品牌与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与高质量发展。注重打造农村的绿色、独特形象,让每个品牌具有不可替代性,充分利用农村各类资源,推行一系列新兴产业发展,例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文化、康养农业等,拓宽农村产业链。

第二,增强产业基础现代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与后备能源,包含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与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针对产业基础能力问题,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研发农业新技术与新设备,满足农业机械化需求,并且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要培养强化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在农产品交易市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收集交易情况资料使产销过程透明化、可视化,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三是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相关网络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为现代化农业农耕做足准备。

第三,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一是构建优势互补的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国家进一步发展产业融合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领各企业发展优势、摒弃劣势,形成大规模融合发展趋势。二是提高小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农村产业的基本单位是小农户,应注重培养小农户的经济意识,培训相关农业种植产销技能,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小农户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完善产业融合的要素支撑。增加土地的要素供给,继续推行“新土改”,即“小土改大土,小田改大田”政策,方便土地统筹化管理发展融合产业项目。同时增加金融资本的要素供给,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通过推行使用金融产品推动农户投资经营,并且吸引外来人才留村建设,大力发展融合产业。四是推动提升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强化相关政策制度安排,在发展融合产业的同时拉动生态效益增长,同时履行融合产业的社会责任,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第四,健全市场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按照“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的要求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农村现代市场体系。通过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流通效率,从而降低交易流通中的成本浪费。强化完善市场的监督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与交易的公平性,提高抗风险能力以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以内外互联提高农产品贸易水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注重内外互联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农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不仅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还是我国应对全球化风险的压舱石,要以内外互联提高农产品贸易水平。

第一,不断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支持政策体系。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特点以及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评估体系,制定农产品全球化贸易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农业各部门从而消除部门分割、管理多头与缺位并存的体制性矛盾。制定合理政策例如最低收购价格、直接补贴等,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同时进一步完善进出口贸易保护制度,提升企业对外开放积极性。关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持续、稳定、安全的农产品全球供应链。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多方面多角度的支持政策为农产品交易保驾护航,构建持续、稳定、安全的农产品进口渠道。

第二,建立健全农业对外贸易风险管理机制。对稻谷等国家重点农产品作为重点战略作物进行贸易保护,防止国际市场波动对其产生影响。成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对国际贸易的风险收益进行控制,严格审查外来资本、产品的进入。

第三,促进中小企业合作融合,探索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现有商品交易所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跨国合作等方式与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立紧密联系。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丰富、需求量巨大的优势作用,逐步提高本土合作企业在国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提高企业获取国际资源能力,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国际贸易权益乃至国家经济安全。

第四,积极推进形成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准则。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始终在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努力,不断释放国内统一大市场发展潜力,加大对国内农业投入力度的同时,国际上共享先进技术与资源要素禀赋,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最优配置。积极参与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农业、畜牧业、能源等方面的涉农国际谈判与协作,进一步开展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深入改善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四、结语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乎每一位中国人的切身利益,是一个需要不断奋斗的长期历史过程。农村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组成部分,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还是解决贫困问题和促進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农村发展在粮食安全、乡村建设、产业体系、农产品对外贸易等方面面临挑战,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受到逆全球化潮流影响,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应当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以高水平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扩大内需补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以畅通经济循环促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内外互联提高农产品贸易水平,应对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进而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力支撑。

注释:

(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整理,https://data.stats.gov.cn/。

(2)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网站整理,http://www.zzj.moa.gov.cn/。

(3)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整理,http://www.moa.gov.cn/。

(4)数据来源:中经网数据库数据整理,https://ceidata.cei.cn/。

(5)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网整理,http://tuopin.ce.cn/。

(6)数据来源: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整理,http://www.caepi.org.cn/。

(7)数据来源:中国土壤数据库数据整理,http://vdb3.soil.csdb.cn/。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 求是,2021,(9):4-7.

[2]黄新华,韩笑.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0(2):118-125.

[3]韩文龙,蒋枢泓.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22,(4):95-102.

[4]常钦.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N]. 人民日报,2021-11-16(005).

[5]吴宁,陈涛,陈奕如.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4):1-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EB/OL].(2020-05-06) [2022-09-16].http://www.moa.gov.cn/nybgb/2020/202004/202005/t20200506_6343095.htm.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2-02-28) [2022-09-17]. http://www.gov.cn/xinwen/2022-02/28/content_5676015.htm.

[8]马爱平. 每年中国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损失粮食700亿斤[J/OL]. (2020-08-28)[2022-09-16]. https://m.gmw.cn/baijia/2020-08/28/34128139.html.

[9]夏丹. 餐桌每年浪费2000亿元[J/OL].(2022-11-17)[2022-09-16].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5146022914432.html.

[10]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八号)[EB/OL].(2021-05-11) [2022-10-11].http://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8.html.

[11]杨怀东,张小蕾.现代农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基于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分析[J].调研世界,2020,(3):44-51.

[12]涂圣伟.“十四五”时期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J].改革,2021,(10):22-30.

[13]郭芸芸,王振东,胡冰川,等. 2022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一)[N]. 农民日报,2022-12-28(004).

[14]朱晶,李天祥,林大燕.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问题挑战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19-32.

Abstract: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e most arduous and heavy task still lies in the countryside.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contribut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Research on how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we must promote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narrow the urban-rural gap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food security. At the current stage, China faces severe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shortcomings in r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 imperfect modern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and a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foreign trade in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with a high level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We should expand domestic demand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to smooth the economic cycl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opening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 and promote more significant and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Grain Security; Rural Modernization

編辑:邹蕊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2XKS015);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项目(SC22C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义盟(1994-),男,河南商丘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胡振耘(1999-),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粮食安全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