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燕
为构建优质、高效的教育生态环境,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解决双职工家庭放学接孩子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课后延时服务政策。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开展社团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間,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笔者就“双减”政策下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开展社团活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农村小学开展社团活动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课后延时服务的意义
近些年来,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扩张,逐渐渗透到农村地区,加深了家长的焦虑和学生的学习压力。然而部分培训机构缺乏办学资质,办学质量堪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环境。
课后延时服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有效组织课后延时活动,能够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其次,课后延时服务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知识疏漏。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中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对家长而言,开展课后延时服务能够减轻其经济压力和负担,同时还能解决因自身工作等原因而无法按时接孩子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基于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社团活动的策略
1.合理制订课后服务方案
学校应遵循劳逸结合的原则,对课后服务内容进行整体规划。首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对服务时间进行科学规划。可将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划分为多个时段,包括完成家庭作业、答疑辅导时间段;针对当天未设置体育课的班级安排的体育游戏活动或体育技能类达标活动时间段;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培养综合素质时间段。学校需要通过加强文化积淀,不断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并使服务内容更加有趣、更具内涵和特色,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学校也应充分考虑学科类教师和非学科类教师的特长及能力,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创建高质量的兴趣小组及社团,以培养学生兴趣。
2.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作为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主要载体,学校需要加强重视,使教育供给侧结构得以优化,有效满足家长优质教育需求,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设立由校长及各部门成员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相关项目的研究力度。同时,小组成员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科学制订课后延时服务的作业布置评价方法以及作业提质控量标准,包括社团活动中的安全防范措施、相关应急预案、教职员工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实现课后延时服务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考核评价以及综合管理等目标。
3.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学校在加强控制和管理作业质量及数量的同时,还需要保证课后延时服务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自愿选择课后服务项目。对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服务项目多样化,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首先,学校应结合自身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对此类服务项目进行合理设置,使其能够调节和补充其他服务项目,让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更加多元化,满足学生的特长培养需要。
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器材、师资、场地等资源优势,开设各类特色服务项目,这也是学校非学科类兴趣班开设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对相关兴趣班或社团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如体育社团活动应根据国家相关体育教育要求,从国家体育教学改革指导要求入手,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健康知识以及专项运动技能;艺术类社团活动可利用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课程,培养学生艺术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及创新意识等。
总之,学校及教师应积极调整教育理念,对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不断进行优化,使社团活动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新的教育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