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刘冲(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 300142)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暂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可逆地复合神经生理状态,是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1]。手术结束后,随着体内麻醉药物逐渐被代谢排出,患者意识逐渐恢复,但此时因麻醉药物、患者本身病情、手术刺激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相关复苏并发症,因此需在麻醉后复苏室(PACU)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相关护理,直至平稳后由专人送回病房。有研究指出,在全身麻醉复苏期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为患者手术成功、病情恢复提供一定的保障[2]。因此,本次研究将精细化护理应用于手术室麻醉复苏期患者中,并对其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调查对象 选取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本院接受全麻外科手术并转入PACU的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计算机数字表随机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35-69岁之间,平均年龄(46.23±6.16)岁,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33-67岁之间,平均年龄(44.08±5.34)岁,应用精细化护理。40例患者麻醉ASA分级为Ⅰ-Ⅱ级、手术时间40-60min。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麻醉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麻醉复苏期间按照常规护理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确保病房内环境干净、整洁,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需求,必要时可给予其保护性约束护理,以避免出现坠床事件。
观察组实行精细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整理患者资料,术前个体化访视,进行评估并完善护理计划,以疾病特点为抓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全身麻醉、复苏的个体化宣教,提供清晰详尽的指导;②术中咨询服务,以精细化理念为指导,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将精细化服务理念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针对家属开启的手术室咨询服务门岗,使家属及时了解手术进展及可以第一时间沟通特殊情况;③麻醉躁动评估:对患者生命体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积极与复苏室医生沟通,必要时实施保护性约束,并带上棉质手套,以防患者抓伤皮肤,躁动明显者不可强制性约束,以避免其由于过分挣扎而引发颅内压升高或切口崩开;④保温措施:在实施常规保温措施的同时,在复苏床上铺设保温毯,将温度控制在37℃-40℃之间,避免低温不良反应;⑤音乐疗法:在复苏期间播放一些舒缓节奏的音乐,音量控制在40-60dB,有助于患者缓解紧张等不良负性情绪;⑥管路管理:对各管路进行合理固定、做好时间标注、注意管路通畅。防返流尿袋固定于大腿内侧,以避免出现导尿管脱出、尿液返流等问题,避免在躁动发生时出现拔管、脱管等意外事件;⑦术后适当按摩患者四肢,避免固定体位引发肢体僵硬,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增强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认知功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分别记录患者术后1h、3h以及24h认知功能改善情况,量表总分3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恢复越好;②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采用Fugl-Meyer评分表评定,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其设计原则是建立可综合反映患者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可纵向随访,简便易行[3];③麻醉恢复(PARS)评分:范围为0-20分,分值越高表示麻醉恢复情况越好;④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手术室自制《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满分100分,总分≥85分以上视为满意。量表评价前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所有患者手术完毕且恢复自主呼吸后转入麻醉复苏室,经40-80min的密切观察及监护,待循环、呼吸平稳后由专人护送安全返回病房。
2.2 不同时段认知功能量表(MMSE)评分比较 术后1小时、术后3小时观察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精细化护理干预后患者在术后复苏过程中认知恢复能力较好,有助于患者的全麻后复苏。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段认知功能量表(MMSE)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不同时段认知功能量表(MMSE)评分比较(±s,分)
?
2.3 运动功能量表(FMA)、麻醉恢复评分(PARS)、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精细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量表(FMA)、麻醉恢复评分(PARS)、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精细化护理干预后患者在术后复苏过程中运动功能恢复较好,麻醉恢复较快,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较高。见表2。
表2 两组FMA、PARS、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FMA、PARS、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s,分)
?
麻醉复苏是现代麻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手术后护理是工作中的核心,临床上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复苏情况,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给予正确的应对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中应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发现,不同时段认知功能量表(MMSE)评分比较,观察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精细化护理干预后患者在术后复苏过程中认知功能恢复较好,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研究表明,对护理过程的强化管理体现在过程管理与评估观念上,将护理质量分节管理,以融入到环节护理过程,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概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4]。
护理工作者应该在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中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5]。是否具有优质、精细化护理的评价,取决于患者的期望与实际感受的差别。本研究采用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本人、家属、病房及手术室环境、生活习惯等个体化情况多方面入手,提升护理质量。首先进行术前访视,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疾病情况、手术方式,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基本情况,使患者初步了解手术常规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消除或减少患者对手术室的陌生感,从而让患者减轻对手术的恐惧感,加强了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6]。同时了解手术医生的特殊需求,以便于更好地配合手术,提升治愈率。同时,本研究对患者进行了专科化健康宣教,针对一病一行的特点设计,在尊重患者及其家属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同时,为手术患者及家属提供了更加清晰详尽的点对点指导,从而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积极开展术中咨询服务,在手术期间,对于在外等待的家属,本研究中引入了专门对家属开启的手术室咨询服务门岗,使家属及时了解手术进展并可以在第一时间沟通特殊情况,对家属缓解焦虑情绪有较大的益处。此外,还对手术室安全和质量进行了严格控制,舒适的手术室环境、轻柔的治愈系音乐、精细化的护理能够使患者心情放松,减少紧张情绪,精准的设备管理、精细化的专业操作可以有效提升手术效率,从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同时,针对不同情况的急症手术提前做好预案,及时、准确、高效地进行针对性处理。
以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病患为中心,进行规范化的护理操作,将护理流程科学地应用到临床,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的科学综合的护理措施[7]。通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量表(FMA)、麻醉恢复评分(PARS)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精细化护理干预后患者在术后复苏过程中运动功能恢复较好,麻醉恢复的程度较高,通过干预对患者复苏机体功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与精细化护理干预下提前做好应对不良反应的措施有关,同时可显著减少患者麻醉复苏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优质的护理服务应用于围手术期的患者中能够明显改善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复苏起到积极的作用[8]。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精细化护理有助于提升手术医师、麻醉师、护理人员之间的默契程度,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得护理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外科手术更加精细化和专科化,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夯实护理基础、发展护理观念、深耕护理质量、提升护理品质是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核心[9]。本研究采用精细化护理模式,对患者全麻术后复苏、意识恢复及运动功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