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孙述万及其图书馆事业

2023-07-04 03:45:40黄菊张璐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师范学院文献图书馆

黄菊 张璐

摘 要:

孙述万是我国知名的图书馆专家,一生服务于国内多所图书馆,以其丰富的业务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学识耕耘于图书馆界。他任职国立北平图书馆,抗战时期驻留北平图书馆香港办事处,保护国家典籍,参与战时文献收集,功不可没。建国后,他担任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致力于图书馆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孙述万;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史;图书馆学人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7136(2023)01-0074-07

Discussion of Sun Shuwan and His Library Career

HUANG Ju,ZHANG Lu

Abstract:

Sun Shuwan is a well-known library expert in China.He has worked in many domestic libraries in his life and cultivated the library fields with his generous business experience and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He worked in National Library of Peiping,and stayed in Hong Kong office of National Library of Peiping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to protect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participate in collecting literature,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e served as chief librarian of Southwest Teachers College,committed to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and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ianship in China.

Keywords:

Sun Shuwan;National Library of Peiping;Southwest Teachers College;library history;librarian

0 引言

孙述万(1902—1988),又名书城、孟贤,1902年出生,湖北黄陂人,1925年毕业于武昌私立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是文华图书科第四届本科毕业生[1]。毕业后,他先后任职于厦门大学图书馆(1925—1930)、武昌湖北省立图书馆(1927)、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图书馆(1930—1932)、浙江大学图书馆(1932—1933)、国立北平图书馆(1933—1942)、重庆天府矿业公司经济研究室(1944—1951)、重庆大学图书馆(1952)、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图书馆(1952—1987)①。

从进入文华图书科求学开始,孙述万就未离开过图书馆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中。他是知识渊博的圖书馆学家,在西文编目、现代技术应用以及图书馆人才培养方面均有所建树;他是经验丰富的图书馆管理者,担任湖北省立图书馆馆长及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等高校图书馆的馆长(主任),为我国现代图书馆的建设贡献良多。

因孙述万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个人论著极少,长期以来学界对他的关注度不高。直到近年,随着学界对近现代中国图书馆学人群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孙述万也逐步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陈润好博士的论文《孙述万生平述略》首次系统梳理了孙述万的生平,回顾了他的从业经历[2]。不过孙述万对图书馆界所做贡献尚有许多待探究之处。他在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服务时间最长,为此本文拟围绕他在这两馆的经历,从图书馆人、图书馆学家的角度审视其为图书馆事业付出的努力,以呈现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成就。

1 孙述万与国立北平图书馆

孙述万服务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下简称:平馆)长达十年,更在抗战时期辗转南下,驻留香港,守护国家珍贵典籍,在中国现代图书馆史上留下值得纪念的一笔。

1.1 服务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3年10月,孙述万进入平馆,最初任期刊部中文期刊组组长。1935年该馆机构调整,改期刊部为期刊组,并入采访部。孙述万继续担任期刊组组长。同年采访部西文采访组组长李芳馥赴美国留学,孙述万又兼任西文采访组组长。

任期刊组组长期间,孙述万承担了编辑《中文期刊生卒调查表》的任务。民国时期社会办刊活跃,刊物众多,但刊物发行并不稳定,频繁更替。为此,中华图书馆协会委托平馆对国内中文期刊定期展开动态调查,发布《中文期刊生卒调查表》,对期刊的创刊和停刊情况进行报道。

第一份《中文期刊生卒调查表》刊登于《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9卷第4期(1934年2月28日),调查表前说明:“特委托国立北平图书馆中文期刊组组长孙诚书先生任编辑之劳,所收期刊大致以国立北平圕所收入者为根据,遗漏之处,尚希阅者指示,俾得于次期增补,无任感幸之至。”[3]此处“孙诚书”当为“孙书城”之误,因彼时中文期刊组组长为孙述万,而他又名“孙书城”,由此可推断负责编辑《中文期刊生卒调查表》的为孙述万。

《中文期刊生卒调查表》分“创刊”和“停刊”两部分。创刊刊物包括了刊物名称、刊期(周刊、月刊、季刊)、出版地、出版者以及创刊时间等信息。停刊刊物则包括了刊物名称、出版者、最后期数以及停刊年月。调查表是了解民国时期期刊生存状态的第一手资料,为图书馆的馆藏提供依据。调查表随《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的出版而刊布,两月一期,从1934年2月的第9卷第4期直至1937年6月的第12卷第6期,前后21期,从未间断。1937年6月以后,因全面抗战爆发,《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停刊,持续发布三年半的《中文期刊生卒调查表》就此中断。

1.2 国立北平图书馆香港办事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迁至湖南长沙,奉令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袁同礼南下至长沙,与临时大学商议合作组建图书馆。与此同时,袁同礼致函尚在北平的馆员,希望他们能设法南下。同年12月,孙述万和同事邓衍林等离开北平,南下长沙。

南京沦陷后,长沙临时大学准备再迁云南昆明。袁同礼决定设立平馆香港办事处,刚到长沙的孙述万和同事邓衍林、徐家璧、颜泽霮等很快又辗转香港。1938年1月,平馆香港办事处成立,地址位于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地下及一楼。办事处的馆员最初有四人,后人员变动,邓衍林、徐家璧、颜泽霮三人调往昆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孙述万是平馆驻港办事处唯一的工作人员。

1.2.1 维系大后方和香港之间的交流

作为平馆在战时的临时通讯处,香港办事处承担着沟通信息、转运文献的职责。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途中,北平图书馆即致函广州和香港邮电局,将所有国内外信件一律暂寄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在特殊时期,孙述万以个人的名义接收公私往来信函。1938年3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基会)秘书孙洪芬致信袁同礼,提及上海将实施邮政检查,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信件由孙述万转,并请袁同礼“通知书城为幸”[4]。

抗战期间袁同礼发起征书运动,向国外征求图书。截至1939年底,美国各图书馆、学术机构和出版家捐赠了图书、期刊逾二万五千册。这些书刊由国外运抵香港,由北平图书馆香港办事处接收,再行转至云南[5]。征书行动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交通阻滞,书籍无法转运,只能暂存香港[6]。

为大后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购书、寄书也是香港办事处的工作之一。1940年2月袁同礼致信香港办事处,信中叮嘱,“李小缘先生不日寄来港币百元作为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寄书邮费之用,请另立一账每月报销一次”[7]。为寄书而设立专门的报销账户,表明购书寄书是常有之事。有关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的研究表明,孙述万也曾为该处代购书籍[8]。

图书馆界人士因公因私往来香港,也多由香港办事处接待。1940年1月,因孙述万的介绍,时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拜访陈君葆,“谈了好些时”[9]。他们所谈当为国立中央图书馆拟借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暂存文献一事。1941年春,国立中央图书馆借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存放珍本古籍,并计划将古籍运送美国国会图书馆以躲避战火。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这批古籍未能运送出港,而被日本人掠至东京,战后方才归还。

1.2.2 参与征辑中日战争史料

香港办事处从成立之日即借助香港便利的交通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办理征集西文工程及专门学科书籍,并编制是项索引等事宜。既以补充北馆西书之未备,亦可聊供国人之研究参考耳。”[10]孙述万等到港后,向国内外的公私工程研究机关发函征集刊物,编制统计报告等。同时,办事处又编制南迁以后所收集到的各种西文期刊索引,为大后方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1939年1月,平馆联合西南联大组成中日战事史料征辑委员会,搜集战时文献,“所集史料之性质,不仅限于战事,即政治、社会、经济、交通、教育各方面,亦均注意;采访之范围,不限于本国,即敌国以及各中立国之出版品,凡与此次战事有关者,亦均搜集。”[11]为做好中日战争史料征辑,孙述万与港大多番沟通,以借用该校图书馆文献查找史料。他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主任陈君葆的陪同下,拜访港大副校长史洛司,获得港大图书馆借书权限。此即邓衍林致袁同礼的信函中所写:“此间商借香港大学图书馆书报事,曾数度由孙君会同陈主任(冯平山主任)请谒该校副校长、教务长并图书馆主任,几经接洽,幸结果圆满。”[12]

1.2.3 爱国爱馆,守护文献

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人为保存、抢救和搜集国家重要典籍所做的点点滴滴,不啻一场文化抗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平馆的馆员们离开熟悉的北平,颠沛流离,去往昆明、重庆、香港等地,以行动表达与国家、民族同命运的决心,“际经艰苦,义容焉辞”[13]。孙述万和同事们的选择出于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出于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他们倾尽全力守护着文献典籍,也守护着中华文化的命脉。

抗战期间,平馆借用冯平山图书馆书库庋藏文献,藏书量达24,813册[14]。孙述万护守这批文献直到1944年离港,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与危险。抗战胜利后,孙述万在给陈君葆的信中写道,“台端及留校港大同仁,被敌人迫在铁蹄下从事地下文化工作,港大校产得以保全,祖国文物不致散佚,论功绩不亚于前方浴血战士。在过去三年半的沦陷中,无时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呻吟,痛苦莫可言喻”[15]。此言发自肺腑,感佩陈君葆等在抗战期间为守护图书文献的艰辛付出。但所有的“水深火热”以及那些“莫可言喻”的痛苦也是孙述万的亲身经历。

尽管平馆为在港的馆员提供补贴,但香港生活开销仍远超内地,孙述万迫于经济压力最终不得不提出离港赴渝。陈君葆不舍他离开,认为“一则人才难得,二则他回去,也未见生活较易解决”[16]190

,对孙述万着意加以挽留,希望他能留下继续整理北平图书馆文献。但几经考虑,孙述万仍决意离开。此事令陈君葆颇為伤感:“馆事到此程度而同人星散,教自己顿感到孤零起来。”[16]190

2 主持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西南师范学院成立于1950年,由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部分系科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图书馆在原两校图书馆基础上成立,第一任主任(馆长)为国文系教授张震泽。1952年1月,孙述万任重庆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馆长)。同年,高校院系调整,5月他调任西南师范学院图书博物馆专修科(以下简称:图博科)教授兼图书馆主任(馆长)。从1952年直到1987年退休,孙述万将后半生的精力和心血都付与了学院图书馆的发展。

2.1 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业务标准

孙述万用心经营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用有限的资源谋求发展。黄彝仲先生回忆,孙述万在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创建阶段,“为图书馆的发展设计构思了框架轮廓,描绘出了一幅蓝图,他还制订了各种制度、规则,并逐步付诸实践,为图书馆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7]。

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成立之初归属教务处,设馆主任(馆长)1人,有馆员十余人。馆主任负责馆务,另有总务、编目、典藏、出纳、阅览等部门,由馆员分别负责。孙述万任馆长后不久,就增设部门副主任,增加馆员数量,以提高工作效率[18]。

孙述万十分重视对馆藏文献的分类整理。他任馆长期间组织馆员编纂多种文献编目索引。其中,《解放前中文期刊分类目录》对新中国成立前的中文期刊,包括各种公报、专刊等进行清理,此举既摸清了馆藏,又对期刊进行了有效揭示。改革开放后编纂的《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工具书目录》收录馆藏中文各科工具书,分为社会科学、线装古籍和自然科学三个部分,及时为新时期的教学科研提供参考。

孙述万精通业务,对工作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年代久远的藏书因虫噬霉烂,亟待修补,孙述万指导馆员“书刊装订该选哪种胶,才既防虫蛀,又牢实耐用;哪种型号的锯条、矬子是装订书刊的最佳工具”[19]。一些当年装订的文献中至今还保留着“装订通知条”,通知条上写有装订书籍的要求。仅装订的式样就分“全布壳”“1/4布壳”“纸壳”,书籍切边则有“不切”“少切”等诸如此类的标准。

2.2 扩充馆藏,多渠道充实文献

为扩充馆藏,孙述万不仅自己多方搜集书目,更充分借助学者们的力量,遴选书刊,逐步使得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藏书丰富的文献体系。建馆初期图书馆有文献4万余册,以原两校旧藏为主。逐年积累,到1956年藏书量有了突破性增长,达到25.5万册,1980年代中期,藏书量已增至130余万册。

在选购文献方面,图书馆重视征询师生意见。图书馆派馆员到系科了解师生需求,邀请系科主任和学生代表召开专门的座谈会,就图书馆的采购、编目和参考等方面的工作听取建议[18]。馆员们还持书目上门请教师勾选。时任教于西南师范学院的著名教授吴宓先生就常常受邀为图书馆勾选书目。《吴宓日记》中记有图书馆馆员送来书单,“请宓圈定本学年图书馆应续订、新订之外文杂志,宓圈定英文一目、法文二目。”[20]195这些举措无疑提高了图书馆文献采购工作的效率,增强了其针对性,提升了馆藏文献的质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吴宓将其珍藏多年的西文书赠送图书馆,孙述万负责了赠书接收的整个过程。吴宓赠送的西文文献是其多年搜求所得,涵盖文学、哲学多个领域,还有部分画报,不仅有英文书,还有不少德文、法文著作,无一不是难得的珍本。藏书扉页上有吴宓题写的批注和心得,使得这批藏书弥加珍贵。藏书运抵重庆,孙述万就前往拜访吴宓,商议接收赠书的办法,提出“可由馆员编目”,且“书上贴印宓捐赠字样”[21]。由于这批藏书辗转多处,部分书页出现破损,封面残缺,图书馆着手对藏书加以修复,有些还重新进行包装。经过重新包装的书籍采用红色或者绿色硬壳封面,书名烫金,书脊上印有“西南师范学院”字样。正因有当年悉心细致的保护,大部分吴宓藏书得以妥善存放,至今仍陈列于西南大学图书馆“西大文库”,它们是研究吴宓学术思想、个人经历的重要文献。

图书馆对教师的尊重,极大提升了他们对图书馆文献建设的关注。学院教师热心图书馆藏书建设,不仅主动为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还常利用各种机会到外地为图书馆购书[17]。1961年暑假,吴宓赴武汉、广州、北京、西安游历。在北京时,他赴书店观书,并为图书馆代订图书[22]。吴宓与孙述万还曾商议委托专人在北京搜购早年出版的外国文学书籍,以充实馆藏[20]230。

2.3 改善馆舍条件,建设新馆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1987年,孙述万从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任上退休。此时的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无论是在馆藏文献还是馆舍条件方面都在西南地区高校图书馆中位居前列。西南师范学院初创之时,图书馆设在沙坪坝磁器口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内,系一个旧庙院落改建而成,阴暗潮湿,并不适于作为馆舍。图书馆空间狭小,不敷使用,阅览桌椅仅能容纳读者一百七八十人。彼时学校就已有新建图书馆的计划,提出“以容纳学生三千人为目标,配合这个目标圖书馆必须新建能容纳图书三十万册,读者一千人的馆舍”[23]。该计划原定在1952年实施,后因学院搬迁至重庆北碚,新馆建设计划搁浅。

到北碚后,图书馆的馆址几经迁移,文献分布多处,未能有相对集中的馆舍。直到1965年才在校园中心地段建起了独立的图书馆大楼,馆舍面积5700平方米,“成为当时西南地区高校中仅有的新型专业图书馆”[24]。改革开放以后,西南师范学院教学科研发展进入新阶段,文献储备增加,招生规模扩大。为此,学校计划扩建图书馆,并在1986年获得国家教委的拨款以及邵逸夫先生资助。1989年11月新的图书馆逸夫楼落成,位于原图书馆旧楼旁边,面积达10,320平方米。

两次馆舍建设都值孙述万任馆长期间。可惜1989年逸夫楼建成时,孙述万已经离世,未能见到新馆落成。如今,被称为“弘文图书馆”的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仍是校园的文化地标之一,是学校人文社科文献汇聚之地。两栋不同年代的楼宇并列,相互辉映,它们见证着年轻学子的成长,也见证了孙述万为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辛勤耕耘的半生。

3 作为图书馆专家的孙述万

孙述万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图书馆专家,他担任西南师范学院图博科教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出色的外语能力一直为人称道。而他对现代技术的敏锐感知,使得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现代技术的使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3.1 执教讲坛,培养后学

1951年,西南师范学院开办图博科,1954年停办。尽管图博科存在的时间不长,却为西南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不少优秀的图书馆人才,也成为此后西南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起源。孙述万担任图博科教授,讲授西文编目等课程[25]。从昔日学生的回忆中能了解他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原四川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张德芳先生回忆就读于西南师范学院图博科时的情景,对汪应文、孙述万、邓光禄、吴则虞等教授博学、严谨的课堂教学印象深刻[26]。孙述万等教授不仅以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术造诣震撼着年轻的图书馆人,更以对图书馆工作的敬业精神感动和影响着他们[27]。在日常工作中,孙述万时常向年轻馆员们传授自己多年的心得和经验。他与青年一代交谈时全身心投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娓娓而谈、内容丰富,历数小时而无倦意”[17]。

“文革”结束后,为尽快将图书馆工作调整到正常状态,推进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多次举办专业进修班。1978年,开办图书馆在职人员进修班3期,培训馆内及学院各系科资料室工作人员。1980年举办进修班3期,为西南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培训馆员。1983年9月,受四川省高等教育局委托,开办图书馆管理干部专修科,学制2年,共招生两届[28]。进修班开设《图书馆学概论》《图书分类学》《图书馆目录》《工具书使用法》《读者工作》《汉字排检法》等课程[29],为川渝地方图书馆输送众多专业人才,缓解了图书馆人才匮乏的局面。

3.2 关注技术革新,推进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

孙述万善于学习,尤其关注现代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运用,在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名录中,对他的评价是“对西文文献著录和图书馆数据处理(自动化)有超前深入研究”[30]。

目前能找到的孙述万署名的两篇文章,均是翻译作品。一篇是《卜拉圭公众大学图书馆》,登载于1935年《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第7卷第3、4期合刊。另一篇则是《战后我国图书馆复兴计划书》,该文最初发表于1943年10月出版的纽约华美协进社社报第8卷第11、12期合刊,作者为萧彩瑜。孙述万将其译成中文,登载于次年3月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第18卷第3期。在文末的译者按语中,孙述万介绍了缩微照相和缩微照相术的概念,并对“bibliofilm”一词的翻译提出了建议。bibliofilm即 “图书缩影胶片”,当时国内对该词汇没有统一的翻译,称之为影片图书、图书影片、软片图书缩微摄影、缩小照相等等。孙述万建议将之译为“影片书”,专门存放“影片书”的图书馆为“影片图书馆”。萧彩瑜是最早倡议图书馆引入缩微胶卷的华人学者[31],孙述万翻译该文,促进了中国图书馆界对缩微胶片技术的了解。

孙述万对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鼓励馆员在工作中创新。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不少业务环节依赖于手工操作,为提升工作效率,图书馆结合业务工作开展技术革新,并将经验整理成《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技术革新资料汇编》。该资料汇编介绍了该馆所做的二十余项革新项目,各个项目都附有详细的设计图样。这些技术革新针对如何解决编目、借阅、图书装订等工作流程中的具体问题。在今天的环境看来,这些改革似乎并无多少新奇,但在当年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图书馆所做的这些技术尝试却难能可贵。

20世纪70年代,当复印技术在我国尚属于尖端技术的时候,孙述万翻阅查找外文资料,带领图书馆馆员自行研制成功了一台复印机[19]。1983年,图书馆在学校物理系教师的协助下制作“图书监测仪”,并运用于图书开架阅览室[32]。直到晚年,孙述万仍念念不忘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他指导馆员郑祖慰翻译了《为什么图书馆工作要实现自动化》一文[33],并且“对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和实现电子计算机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34]。

4 结语

1930年,为纪念文华图书科成立十周年,毛坤先生发表纪念文章,将文华图书科的办学精神归纳为三点,即“创办人之精神”“维持人之精神”“学生之精神”。文中赞扬文华创始人韦棣华女士为发展图书馆事业而“坚忍卓绝,远思长虑”,继任者沈祖荣、胡庆生为维持文华图书科殚精竭虑,以及文华学子忠于图书馆事业,“安之若素,且益奋发”的精神[35]。毛坤笔下的“文华精神”影响着一代代文华学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为了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而筚路蓝缕,锲而不舍。

当代有学者对之做进一步阐释,认为“‘文华精神并非是一个人的精神,而是集体的精神,是逐渐积累沉淀起来的优秀传统精神,是中國图书馆学界图书馆精神的集中体现”[36]。此说体现了“文华精神”在中国图书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作为第一个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的学科,文华图书科培养的学子构成了中国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中有图书馆学界优秀的学者,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中也有人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实践,用专业知识推动图书馆的进步。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图书馆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也都是“文华精神”的充分体现。孙述万就是实践派的代表之一。

197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孙述万当选学会理事会第一届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83年召开的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他又被选为第二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同时,他还是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学术研究组组长,也是重庆市图书馆学会首任会长。1985年10月,为表彰孙述万对图书馆事业所做的贡献,四川省图书馆学会、重庆市图书馆学会和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联合召开了“孙述万教授从事图书馆工作六十周年庆祝会”。

1989年,在孙述万去世一周年之际,《四川图书馆学报》发表了其老朋友、老同事黄彝仲教授的回忆文章,以纪念这位令人敬重的图书馆专家。正如黄彝仲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尽管孙述万没有写出多少篇论文、出版多少本著作,但他是一个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实践家,对川渝地区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馆人才的培养都贡献斐然。在以孙述万为代表的老一辈图书馆人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以图书馆为终生事业的那份坚定与执着,这种精神是全体图书馆人的珍贵财富,也是至今仍值得新一代图书馆人学习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周洪宇.不朽的文华:从文华公书林到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62.

[2]陈润好.孙述万生平述略[J].图书馆论坛,2020,40(4):101-108.

[3]中文期刊生卒调查表[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4,9(4):7-8.

[4]1938年3月6日孙洪芬致袁同礼通知中基会议决有关图书馆经费支付办法函[G]//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549.

[5]周原.袁同禮先生与抗战期间ALA的“捐书中国”活动[M]//国家图书馆.袁同礼纪念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201.

[6]1943年8月6日教育部密电第39495号令速报国立北平图书馆战时财产损失情况及9月20日呈教育部报告[G]//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766.

[7]1940年2月24日袁同礼致香港办事处通知书[G]//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712.

[8]王蕾.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购书处历史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22(6):102-113.

[9]谢荣滚.陈君葆日记全集:卷一 1932—1940[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509.

[10]1938年1月24日孙述万等四人致孙洪芬报告来港工作情况函[G]//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487.

[11]1939年4月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工作报告序言[G]//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687.

[12]1938年1月5日邓衍林致袁同礼报告香港办事处工作情况函[G]//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470.

[13]1938年2月3日孙述万等五人致袁同礼建议保留驻港办事处[G]//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506.

[14]黎树添.冯平山图书馆简史[C]//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冯平山图书馆金禧纪念论文集.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82:20.

[15]刘秀莲,谢荣滚.陈君葆全集:书信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590.

[16]谢荣滚.陈君葆日记全集:卷二 1941—1949[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4.

[17]黄彝仲.良师 同事 益友:缅念为图书馆事业奋斗终生的孙述万教授[J].四川图书馆学报,1989(5):41-43,17.

[18]图书馆通讯[N].西南师范学院院报,1953-09-30(3).

[19]徐立.无私奉献 泽被后代:记图书馆学专家孙述万教授[N].西南师范大学报,1987-05-05(2).

[20]吴宓.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 1959—196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1]吴宓.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 1954—1956[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06.

[22]吴宓.吴宓日记续编:第5册 1961—1962[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73.

[23]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1(11):49-52.

[24]李秉严.四川高校图书馆100年[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3.

[25]邓小昭.西南师范学院图书博物馆专修科办学述评[J].图书馆论坛,2011,31(6):306-312,356.

[26]张德芳.图书馆界思想家:刘国钧先生[C]//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32.

[27]张德芳.一个不成功的图书馆老兵自述[J].晋图学刊,1995(2):30-35.

[28]重庆市文化局.重庆文化艺术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3.

[29]郭晓瑜.依依图书情[J].图书馆论坛,2006(5):244-245.

[30]《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名录》编写组.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名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1.

[31]刘劲松.抗日战争与缩微胶卷输入中国图书馆[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22(6):95-101.

[32]院图书馆装上了第一部“图书监测仪”[N].西南师范大学报,1983-09-10(3).

[33]兰州大学图书馆.图书情报档案资料索引(1950—1981):上册[M].兰州:兰州大学,1982:410.

[34]孙述万教授从事图书馆工作六十周年庆祝大会[N].西南师范大学报,1985-11-14(1).

[35]毛坤.华中大学文华圕科十周年纪念[J].文华图书科季刊,1930,2(2):137-139.

[36]程焕文.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评传[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237.

作者简介:

黄菊(1976— ),女,博士,副研究馆员,任职于西南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阅读推广、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图书馆史。

张璐(1990— ),女,硕士,馆员,任职于西南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新媒体阅读、视觉艺术。

猜你喜欢
师范学院文献图书馆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大众文艺(2022年21期)2022-11-16 14:49:06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洛阳师范学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4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飞跃图书馆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