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编撰者、编撰时间、书名、所续对象、选录时间范围、卷数、传播及影响等项,对诸家历史文献记载《续古今诗苑英华》的歧异信息进行考辨,考察造成歧异的原因,更正和補充已有研究成果的纰漏。
关键词:
《续古今诗苑英华》;《诗苑英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释慧净;刘孝孙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2-0096-05
Study on Xu Gu Jin Shi Yuan Ying Hua
MAO Wei-lin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ynthesi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mak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Xu Gu Jin Shi Yuan Ying Hua by dividing into the editor, compilation time, title, continued object, time range of selection, volume number,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etc., investigat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nd corrects and supplements the mistakes and omiss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Xu Gu Jin Shi Yuan Ying Hua;Shi Yuan Ying Hua;Jiu Tang Shu Jing Ji Zhi;Xin Tang Shu Yi Wen Zhi;Hui Jing;Liu Xiaosun
0 引言
《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唐志》)及《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唐志》)等古代图书目录所著录的《续古今诗苑英华》,是唐人最早编选的诗歌总集之一。刘孝孙为慧净是书作序,阐述了慧净及孝孙本人对魏晋以来至初唐文学史的认识。他们二人都“将其诗学观付诸选诗实践,即通过选本批评来实现自己的文学主张”,在初唐诗风演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对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具有多方面的影响[1-2]。
对于慧净编撰的《续古今诗苑英华》,最早、最详细的记载来自释道宣的《续高僧传·唐京师纪国寺沙门释慧净传》[3]72-93。该传载:“释慧净,俗姓房氏,常山真定人也。家世儒宗,乡邦称美。……净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乃搜采近代藻锐者,撰《诗英华》一帙十卷。识者怀铅,探其冠冕。”《续高僧传》还收录了跟从慧净听受佛法并曾与之“商榷翰林”的吴王咨议刘孝孙为慧净是书所作的序言:“(余)固请法师,暂回清鉴,采摭词什,耘剪蘩芜。盖君子不常矜庄,删诗未为斯玷。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纂而续焉。”[3]77-79稍后,释道世《法苑珠林》也记载了慧净撰有《续诗苑英华》十卷等四部著作[4]。刘肃《大唐新语》记述道:“贞观中,纪国寺僧慧静撰《续英华诗》十卷,行于代。慧静尝言曰:‘作之非难,鉴之为贵。吾所搜拣,亦《诗》三百篇之次矣。慧静俗姓房,有藻识。”[5]133其后,释神清的《北山录》又云:“慧净撰《英华集》,丽藻之士美其鉴也。”[6]李肇《唐国史补》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取自《英华集》[7]。
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遍载于唐、五代以至宋、元的诸家书目。释道宣《大唐内典录》著录慧净《诗英华》一部十卷。《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续古今诗苑英华集》十卷[8]。《旧唐志》著录“《续古今诗苑英华》二十卷,释惠静撰”[9]2080。《崇文总目》著录的书名同《旧唐志》,作者作“惠净”,十卷[10]。《新唐志》《通志·艺文略》(以下简称:《艺文略》)著录的书名末尾多一“集”字,作者同《崇文总目》,二十卷[11]1622,[12]。《中兴馆阁书目》书名和作者同《旧唐志》,十卷,解题云:“集梁大同至唐永徽合一百五十四人诗五百四十八首,以续刘孝孙《古今类聚诗苑》。”[13]《郡斋读书志》书名和作者同《新唐志》,十卷,解题云:“辑梁武帝大同中《会三教篇》至唐刘孝孙《成皋望河》之作,凡一百五十四人,歌诗五百四十八篇。孝孙为之序。”[14]《玉海·艺文》总集文章类“唐《续古今诗苑英华》”条同《中兴馆阁书目》[15]945,诗(歌)类“梁《古今诗苑英华》”条下则又云:“僧惠净《续集》二十卷”,意同《新唐志》[15]1223-1224。《文献通考·经籍考》书名、卷数、作者及解题皆同《郡斋读书志》[16]。《宋史·艺文志》书名、作者、卷数皆同《崇文总目》[17]。此后,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一书便不再见载于诸家各类图书目录。考虑到《玉海·艺文》《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并非根据当时实有藏书进行著录的性质,可以推断慧净该书应该在南宋末至元代就已经彻底亡佚。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唐人选唐诗,其合前代选者,有《续古今诗苑英华集》”,自注云“唐僧惠净辑,自梁至唐初刘孝孙止,十卷”[18]。胡氏应该没有亲眼见到慧净其书,而是根据《郡斋读书志》等书目文献进行的记述。
根据上述诸家记载,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一书撰者名号、书名、续的对象、选录的时间范围及卷数都存在歧异。傅璇琮、卢燕新的《〈续诗苑英华〉考论》一文(以下简称:卢文),专门对慧净是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考证了它所续的对象、集名、卷数、编撰人生平及学行、编撰目的和体例,并揭示了其对魏晋以至陈隋诗风的认识以及对唐人选唐代诗歌总集的影响等[1,19]。美中不足的是,卢文对慧净是书书名的研究尚难定论,对编撰人的考述还有遗漏,对收录时间的上限存在问题,对其卷数产生歧异的原因也未作探讨。陈祥谦的《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考论》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对刘孝孙其书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对卢文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认为其主张慧净的《续古今诗苑英华》赓续萧统的《诗苑英华》没有确切证据,并且两书收录终始时间相差近二十年。陈文主张存在诸家书目皆不见著录的刘孝绰《诗苑》,萧统选录《诗苑》精粹而成《诗苑英华》,刘孝孙的《古今类序诗苑》原本应作《续诗苑》,是接续刘孝绰《诗苑》所作,而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准确的书名应是《〈续诗苑〉英华》,相应的也是刘孝孙《续诗苑》的选粹本,与萧统《诗苑英华》实为模仿而非赓续的关系[20]。陈文对刘孝绰《诗苑》、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及慧净此书的认识可谓别出心裁。
本文通过详细梳理与《续古今诗苑英华》相关的史料,广泛参考前辈学人的研究,在肯定卢文考证成果的同时,对其关于书名的讨论提出新的观点,对其编撰者考述的遗漏进行补充。此外,推测《续古今诗苑英華》开始编撰的时间,重新探讨了该书收录时间范围的起讫,并补充该书赓续《诗苑英华》而作的证据,明确其二者终始时间并无差距。首次探讨并明确其卷数出现歧异的原因,发掘出该书的注本并为研究该书的影响提供了新材料,进而证明陈文对卢文的质疑并不成立。
1 题名和续集对象考辨
《续古今诗苑英华》撰者名号,《续高僧传》本传作慧净,其他诸家记载或作惠净,或作惠静。惠、慧相通,静、净疑音近而混,傅璇琮等曾作详细考证,确认为同一人,并以名慧净为宜[1,21,22]。本文也认为应该以《续高僧传》为准。慧净之生平、学行,道宣《续高僧传》慧净本传有较详细记载,卢文又钩稽其他史传资料,对慧净的籍贯、家族文学修养、生卒年、交游、学问等作了详尽考证,本文对此问题不再赘述。
另外,根据刘孝孙为慧净是书所作序,“颖川庾初孙,学该坟索,行齐颜闵。京兆韦山甫,耿介有奇节,弋猎综群言。与法师周旋,情逾胶漆,睹斯盛事,咸共赞成”[3]79,则知慧净撰是书,尚有庾初孙、韦山甫二人襄助。孙猛认为庾初孙疑即庾抱[8],见于《旧唐书·文苑传》,先世自颍川徙家润州江宁,擅长文学,隋朝就已经才华出众,隋末曾为李建成陇西公府记事,军政文檄多出其手,唐初转任李建成的太子舍人,卒于唐高祖武德年间,文集十卷[9]2080,有《别蔡参军》《骢马》等七首诗流传至今。刘孝孙为慧净是书作序又称“生也有涯,庾侯长逝……顷观其遗文,久为陈迹,今亦次乎汗简,贻诸后昆”[3]79,由此可见该书之编纂最迟开始于庾初孙在世的武德年间,并一直持续到其逝世之后。韦山甫,名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韦氏逍遥公房”,北周名士韦夐后裔,京兆杜陵人,韦德运子,曾任屯田郎中[11]3073-3086;又见于任知古《宁义寺经藏碑》,称“故屯田郎中京兆韦山甫”贞观初曾为青州寿光县宁义寺奉孝法师太夫人撰写墓碑碑文[23]。他也是常与佛教中人交游的文士。
慧净是书书名,相关记载或作《诗英华》,或作《续诗苑英华》《英华集》,诸家书目则多作《续古今诗苑英华(集)》。前述记载因其多为叙述性文字,为求行文简洁流畅,所述慧净是书书名多系省称。甚至如《大唐新语》《南部新书》作者可能当时并未检视慧净原书,仅根据大致印象或传闻进行著录,导致慧净书名颠倒舛讹。
书名的完全确定,与其续的对象密切相关。刘孝孙为慧净是书所作序,称其“自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纂而续焉”[3]78-79。刘廷尉者何人?《诗苑》又是何书?《颜氏家训·文章篇》载刘孝绰撰《诗苑》[24],刘孝绰于《梁书》中有传,梁武帝时人,辞藻为世所重,昭明太子礼遇之,数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太子仆,掌东宫管记,独任《昭明太子集》之编纂工作,曾“迁员外散骑常侍,兼廷尉卿”[25],廷尉卿为刘孝绰的最高官职。《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著录有梁廷尉卿《刘孝绰集》十四卷,可佐证刘廷尉确系刘孝绰;又著录有梁昭明太子《古今诗苑英华》十九卷[26]。该书最早见于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
原文为:“得疏,知须《诗苑英华》及诸文製。……又往年因暇,搜採英华。上下数十年间,未易详悉,犹有遗恨。而其书已传。虽未为精覈,亦粗足讽览。”(以下简称:《答湘东王书》)[27],《旧唐志》《新唐志》等诸家书目皆有著录[9]2080,[11]1618。傅刚、俞绍初、于溯等曾详细论证,得出结论:刘孝孙与颜之推各自所说的《诗苑》实际上同指《古今诗苑英华》,该书标名萧统著作,而刘孝绰亦为重要编者,并有可能在萧统故后,定稿于刘孝绰之手[28-30]。因此,慧净是书即是为续《古今诗苑英华》而编撰。笔者还发现,两《唐志》等诸家书目所题慧净是书之名,及《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旧唐志》和《玉海》总集诗歌类中直接位于梁萧统《古今诗苑英华》后的著录位置,也都表明慧净是书是《古今诗苑英华》的赓续之作。
至于《中兴馆阁书目》(《玉海》卷五十四引)称慧净是书续刘孝孙之《古今类聚诗苑》,应属误会。据两《唐书》刘孝孙本传本记载[9]2583,[11]1682,其生活时代由隋入唐,约与慧净同时,且《旧唐书》载孝孙之书编撰于贞观六年(632)任吴王友以后、贞观十五年(641)迁吴王咨议参军以前
原文为:“贞观六年,迁著作佐郎、吴王友。尝采历代文集,为王撰《古今类序诗苑》四十卷。”。细绎孝孙书名含义,其应该是跨越古今的通代选集,选录范围应当自古迄于唐贞观初年,所以也才能有皇皇四十卷。而《续高僧传》载,时任吴王咨议的刘孝孙为慧净是书作序,据《旧唐书》本传载,孝孙任此职是在贞观十五年(641),“寻迁太子洗马,未拜卒”,则作序时间即在贞观十五年(641)或稍后,慧净书成也应当在此前后,以之续孝孙书,前后不足十年,是否有此必要?能否成帙十卷?似乎皆无可能。《中兴馆阁书目》又自述慧净之书收录时间范围上自萧梁大同年间,而非刘孝孙书的成书时间。因此,《中兴馆阁书目》认为慧净书续《古今类聚诗苑》的说法既不符合实际,又自相矛盾,根本不足为据。
卢文在认定慧净书所续对象为《古今诗苑英华》后,据《答湘东王书》及《玉海》卷五四“唐七十五家总集”条,认为“萧统、刘孝绰等所编选诗总集名称应为《诗苑英华》”,“古今”二字或为后人因其特点为通代总集而添加,其“续集之名加一‘续字即可”,并以早于两《唐志》的《法苑珠林》《大唐新语》在著录慧净书时不著“古今”二字为证[1]。卢文所论很有道理,但是也不能完全视为定论。第一,卢文所据材料均为叙述性文字,如前文所述,叙述过程中有所省称是很普遍的,而《隋志》、两《唐志》等图书目录在著录时却依据的是完整的书名;第二,即便如卢文所认为的,萧统、刘孝绰等所编之书全名为《诗苑英华》,“古今”二字为后人所添加,但是根据《隋志》的著录情况,至迟慧净编撰续集时的唐贞观年间,这种添加即已经完成并广为流传。考虑到《隋志》编撰的资料来源
唐初贞观时,魏征、李延寿、敬播等撰《五代史志》之《经籍志》,后编入《隋书》,是为《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的撰成,一方面是以当时官方馆阁实际藏书为依据,包括隋西京嘉则殿藏书的遗留,以及“克平伪郑”后从洛阳运来的隋东都藏书的残存及其目录;另一方面,则又参考了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梁天监四年文德殿四部目录》和《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据此可以认为,编撰《隋志》所依据的资料,除部分有所亡佚外,皆定型于隋大业年间及以前。,《诗苑英华》书名添入“古今”二字,实际应该更早。因此,慧净当时所见到的《诗苑英华》,其书名已经如《隋志》所著录的《古今诗苑英华》,而慧净续纂之书名称有“古今”二字,当非后人所添加。
《新唐志》等书目在著录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时,书名末尾多出一“集”字。考《旧唐志》慧净书名中并无此“集”字,但其前一条《古今诗苑英华》末尾则多一“集”字,疑因位置临近,编撰者或传抄者在抄写时误将续集中的“集”字窜入萧统原书名,如此,则《旧唐志》中慧净书名也应作《续古今诗苑英华集》。又《旧唐志》乃删改唐代毋煚的《古今书录》而成,则慧净书名中有此“集”字,至迟也可上溯至其完成后不超过百年的唐开元年间。并且,成书早于两《唐志》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亦著录“《续古今诗苑英华集》十卷”[8],而其书多为唐代自中国舶来。据此可以认为,慧净书成后,自唐代中后期以来,即被称作《续古今诗苑英华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其性质为总集,前述唐代人多省称作《英华集》,在改回原名时未删去“集”字所致。但根据与其成书时间更为接近的刘孝孙序及《法苑珠林》《大唐新语》来看,原书题名似乎并无“集”字,然其称为《续古今诗苑英华集》,亦已久矣,所以,慧净该书的题名,最初应该是《续古今诗苑英华》。
2 收录时间范围和卷数考辨
关于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所选取的诗人人数和诗篇数目,《中兴馆阁书目》《郡斋读书志》皆作一百五十四人、五百四十八篇。但是其选录的时间范围,《中兴馆阁书目》云是上起萧梁大同年间,下至唐永徽时,而《郡斋读书志》作者晁公武亲自检视其书,举其首尾之作,云始于梁武帝大同中《会三教篇》,终以刘孝孙《早发成皋望河》一诗,并暗示该书是以时间先后为系。
《中兴馆阁书目》《郡斋读书志》皆称《续古今诗苑英华》收录时间的上限是在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晁公武甚至揭示其起始诗篇,由此似乎可以形成定论。但是问题在于,梁武帝《会三教篇》诗果真作于大同年间吗?刘林魁对梁武帝《会三教诗》的研究表明,该诗的写作时间应该在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至普通三年(522)之间[31]。《中兴馆阁书目》编撰者与晁公武仅根据内容知道《会三教诗》作于梁武帝晚年,却无从确定其具体创作年代,因而只是模糊地将之系于梁武帝逝世前不久的大同年间。但实际上,《续古今诗苑英华》的收录时间上限,是在天监十四年(515)之后、普通三年(522)及以前的萧统在世期间,彼时《诗苑英华》可能才初步完成编纂,因此,陈文关于《诗苑英华》与《续古今诗苑英华》的收录终始时间相距二十年的说法并不成立。
至于慧净是书收录时间的下限,《中兴馆阁书目》认为是在唐高宗永徽年间,而晁公武则仅揭举其终篇诗作为刘孝孙的《早发成皋望河》。孝孙诗之创作年代今已难详,但是前据《旧唐书》本传已经述及,孝孙于贞观十五年(641)升任王府咨议参军,“寻迁太子洗马,未拜卒”。则慧净是书选录时间之下限,最迟也只能定于孝孙卒年,即贞观十五年(641)或稍后,根本不可能到永徽年间。究《中兴馆阁书目》致误之缘由,或是因其撰者查考刘孝孙传记,仅以“皇宋”敕撰的《新唐书》为依据。《新唐书·刘孝孙传》仅记载孝孙“贞观六年迁著作佐郎、吴王友。历咨议参军。迁太子洗马,未拜卒”[9]1622。其卒年无明确线索,故《中兴馆阁书目》的撰者仅仅知道刘孝孙是贞观时人,而无法确定其《早发成皋望河》诗的创作时间及亡故年代,只能根据推测,模糊地将孝孙之卒年系于永徽间,并以之为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收录时间的下限。
两《唐志》及《艺文略》著录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为二十卷。除此之外,其他六种宋元诸家书目皆作十卷,早于两《唐志》的《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法苑珠林》《大唐新语》《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亦记载为十卷。前述释道宣仅比慧净年轻二十岁左右,近乎同时代人,并且录得其书之序,肯定得以亲见原书,因此其慧净本传中所言一帙十卷最为权威。据此可以断定,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原书确为十卷。
慧净原书的卷数是容易确定的,但问题在于,两《唐志》为何会犯如此明显的错误,难道仅仅是传抄讹误所致?《大唐新语》中的一则材料颇引人注意,该书在叙述了慧净撰十卷《续英华诗》行于世后,又记载道:“今复有《诗篇》十卷,与《英华》相似,起自梁代,迄于今朝,以类相从,多于慧静所集,而不题撰集人名氏。”[5]133据此,吴企明认为两《唐志》著录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二十卷,是将《大唐新语》所云无名氏所集之十卷《诗篇》混入其中的结果[32]。陈尚君亦认为“两《唐志》皆著录作二十卷,似就二集并合言之”[33]。但是,吴、陈二先生的观点不仅如傅璇琮所言无明确依据[1],实际上还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大唐新语》所载无名氏之《诗篇》与《英华》相似,选录范围同样开始于萧梁,结束时间至迟到《大唐新语》成书的唐宪宗元和年间[5]1,超出《英华》至多六十年,数量“多于慧静所集”自是常事,但卷数翻倍则不太可能,更何况其与慧净书在内容上必定有极大的重合,莫说二者混而为一很难,即便混合也极容易发现其大量重复,因此,前述这种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笔者查阅发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在《續古今诗苑英华集》十卷后著录有“《注续诗苑英华集》二十卷”,据此可以推论,《旧唐志》等所著录的二十卷本《续古今诗苑英华集》,实际上应该是《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所著录的二十卷“注本”。考虑到《旧唐志》脱胎于毋煚的《古今书录》,因此,该“注本”可能在毋煚撰成《古今书录》的唐代开元年间及以前就已经出现,上距慧净编成《续古今诗苑英华》近八十年,流行于唐代中后期及五代,至迟在晚唐就曾远播日本,而亡佚于五代的战火之中,北宋时期已经不复见于世,因而,《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等宋元书目皆据十卷之“原本”著录,而《新唐志》《艺文略》则仍依据《旧唐志》作二十卷。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在编成后八十年内即出现卷数倍增的注本,并且与原书一道东传至日本著录于书目,说明慧净是书在当时确实有很大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两《唐志》等诸家书目所载之《续古今诗苑英华(集)》,其编撰者为唐初的释慧净,并得到庾初孙、韦山甫二人的协助,编撰时间从高祖武德年间一直持续到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前后。其书名原无“集”字,但却因为总集性质等缘故,长期以《续古今诗苑英华集》为名流行于世。该书以萧统及刘孝绰等人编撰的《古今诗苑英华》为续纂对象,编选时间范围上至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至普通三年(522)之间,下至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或稍后,首篇是梁武帝的《会三教诗》,以为本书作序的刘孝孙的《早发成皋望河》结尾,总共收录约120年间154人的548首诗。其卷数为十卷,唐及五代有注本二十卷流行并东传日本,两《唐志》即据此著录慧净是书。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卢燕新.《续诗苑英华》考论[J].文学遗产,2008(3):36-44.
[2]卢燕新,杨明刚.初唐编纂的诗歌总集考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6):25-30.
[3]道宣.续高僧传[M].郭绍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
[4]释道世.法苑珠林校注[M].周叔迦,苏晋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2882.
[5]刘肃.大唐新语[M].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6]神清.北山录校注[M].富世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
[7]李肇.唐国史补校注[M].王福元,校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11.
[8]孙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036-2037.
[9]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王尧臣,等.崇文总目辑释[M]//许逸民,常振国.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1辑.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240.
[1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郑樵.通志二十略[M].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1781.
[13]陈骙,等.中兴馆阁书目辑考[M]//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宋代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441.
[14]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M].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59.
[15]王应麟.玉海艺文校证[M].武秀成,赵庶洋,校证.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16]马端临.文献通考[M]//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元代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440.
[1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5397.
[18]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66.
[19]盧燕新.唐人编选诗文总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08-223.
[20]陈祥谦.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考论[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7):139-142.
[21]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2:592-593.
[22]李珍华,傅璇琮.唐人选唐诗与《河岳英灵集》[J].中国韵文学刊,1988(Z1):1-18.
[23]任知古.宁义寺经藏碑[M]//董诰,等.全唐文:卷236.北京:中华书局,1983:2387.
[24]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M].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98.
[25]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479-484.
[2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084.
[27]萧统.昭明太子集[M].上海:中华书局,1925:15.
[28]俞绍初.《文选》成书过程拟测[J].文学遗产,1998(1):60-69.
[29]傅刚.《昭明文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6-158.
[30]于溯.《古今诗苑英华》考[J].古典文献研究,2014(1):193-204.
[31]刘林魁.梁武帝《会三教诗》及其三教会通思想考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5):68-72.
[32]吴企明.唐音质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7-161.
[33]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4-222.
作者简介:
毛伟林(1991— ),男,硕士,馆员,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文献学、图书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