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过挖掘重庆市档案馆所藏图书馆事业档案,对全面抗战时期以重庆市立图书馆为代表的大后方公立图书馆的生存策略进行了考察。在大后方各公立图书馆中,重庆市立图书馆通过利用社会力量开展馆务、积极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努力改善馆员福利、多渠道加强馆藏资源建设等措施应对危机,并取得明显成效,成为管窥战时大后方公立图书馆生存策略的一个范本。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图书馆事业;重庆;生存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2-0065-06
Research on the Survival Strategies of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Rear Are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Municipal Library
LI Fei
Abstract:
By digging up the librarianship archives in Chongqing Archiv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urvival strategies of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rear area represented by Chongqing Municipal Librar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mong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rear area, Chongqing Municipal Library dealt with the crisis by using social forces to carry out library affairs, actively seeking for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libraria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on resources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and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 becoming a model for the survival strategies of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rear area during the war.
Keywords: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rear area;librarianship;Chongqing;survival strategy
0 引言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和东部地区大量的学校、图书馆、社会团体、企业陆续迁入后方各地。同时,为了满足战时社会教育的需要,一批图书馆在大后方(主要指西南、西北地区,涵盖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得以建立。整体而言,大后方图书馆数量较战前大幅增加,图书馆事业发展速度加快。然而,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图书馆事业出现了危机,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日军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进行“无差别轰炸”,不少图书馆被炸,馆舍和藏书损失惨重;抗战时期不断恶化的通货膨胀导致图书馆经费缩减,经费不足的问题严重限制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急剧增加的人口导致一些图书馆出现了馆舍局促,馆藏资源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的情况[1]。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后方各图书馆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服务战时社会教育事业和抗战大局,而采取了应对措施。
在大后方各公立图书馆中,位于陪都的重庆市立图书馆在应对危机方面有着一定的成绩,并且该馆也是陪都地区一所重要的公立图书馆。虽然重庆市立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一样,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曾一度因经费紧缺而裁员5人,留职8人[2]。但该馆仍然肩负社会教育使命,“尤以抗战时期改良社会风尚、提高文化水准、培养民众道德等”[3]为目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重庆市立图书馆实现了困境中的生存和发展,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那么,重庆市立图书馆是如何在困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其生存策略是什么?笔者在重庆市档案馆发现了完整的重庆市立图书馆档案,全宗共99卷,形成于1935年至1949年,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条件。因此,本文以重庆市立图书馆为个案,通过梳理相关档案,探讨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地区公立图书馆的生存策略,以期深化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
1 重视社会力量的利用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皮尔斯·巴特勒认为“书籍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这种记忆移植到活着的个人意识中一种社会装置”[4]。所以,圖书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社会的影响较大。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表明,“社会力量是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5]。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大后方图书馆事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为了实施社会教育,协助抗战大业,社会各界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战时图书馆事业的复兴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重庆市立图书馆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并重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馆务。通过爬梳相关史料发现,抗战时期,重庆市立图书馆利用社会力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
1.1 利用基层公共场所设置基层阅览机构
民国时期,很多图书馆通过设置巡回文库使书籍流向基层,服务基层民众。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立图书馆除了设立巡回文库外,还通过设立其他类型的基层阅览机构,扩大服务区域,以服务更多读者。但由于图书馆经费不足且人员缺乏,因此,重庆市立图书馆通过与重庆市区的文教机构、茶社合作设立阅览场和书报流通处,实现服务基层读者的目的。阅览场多设在青年馆或小学,由重庆市立图书馆提供书报与经费,定期负责书籍的调换。各文化机关提供场地、设备和人手,负责阅览场的日常管理。如1941年10月,重庆市立图书馆与三民主义青年团重庆青年馆在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南温泉等处合作设置图书阅览场4所,由总馆按月供给书报费70元、工役津贴10元[6]。1942年重庆市立图书馆“先后与下石桥社会部合作事业管理局、唐家沱市府郊区办公处、南岸市立女中合设阅览场各1所,并各分配书籍300余册,由各该处负责典藏管理”[7]。这些阅览场多以青年馆的人员和学生为服务对象,但仍有很多基层民众无法得到服务。因此,重庆市立图书馆又在市区的茶社或茶园设立书报流通处。到1941年5月13日,重庆市立图书馆在中央公园的长亭茶园、化龙桥正街的庆余茶社、下南区马路的荣华茶社、通远门的金山茶社、武库街的华陆茶社、江北正街的清诗茶社、相国寺的涛材茶社等七处开设书报流通处[8]。各书报流通处所需书刊由重庆市立图书馆提供,“各陈列通俗书刊一百二十余册,及报纸八份”[6],以供民众阅览。由于茶社或茶园多位于人口密集区,且人员流动性大,因而书报流通处的设立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运作模式和功能看,阅览场、书报流通处相当于巡回文库,是重庆市立图书馆因地制宜的产物,对于满足基层民众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庆市立图书馆通过与市区文化机关、茶社等机构合作办理阅览场和书报流通处,不仅可以减轻重庆市立图书馆的经费压力,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需要,也能推动茶社的发展,实现双方互惠共赢。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立图书馆主动寻求并利用社会力量参与该馆的业务工作,这些社会力量也并非是社会精英或著名企业、社团,而是普通的文教机关和基层机构。这说明了随着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逐渐走向基层,深入民众。
1.2 利用其他图书馆或私人藏书共享书籍
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各图书馆书籍缺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书籍,馆际互借和图书交换是实现图书流通共享的重要方式。如全面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实施馆际互借,互通有无。这一时期,重庆市立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馆藏书籍缺乏,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为此,重庆市立图书馆通过联络国立北平图书馆重庆办事处和国立中央图书馆,商洽交换流通书籍办法,以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另外,重庆市立图书馆积极利用私人藏书,将其借来放到馆中供读者阅览,以实现书籍的有效利用。并且,重庆市立图书馆也尝试利用其他图书馆的馆舍以保证馆务的开展。这主要是因为全面抗战时期日机轰炸重庆,重庆市立图书馆频遭损毁。当重庆市立图书馆馆舍受损严重而不能办公时,就与国立中央图书馆重庆分馆商洽谋求借拨馆舍,以设立办事处,继续服务广大读者。尽管“几经商洽,只先借拨房屋一间作为本馆办事之用”[9],重庆市立图书馆仍然坚持服务读者。
总之,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立图书馆积极、主动利用社会力量参与读者服务等工作,这些社会力量也在重庆市立图书馆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积极争取政府的经费支持
经费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且是困扰很多图书馆发展的难题。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图书馆存在经费缺乏的问题。回顾历史,在战乱频仍、经济不发达的民国时期,大多数图书馆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此,中华图书馆协会举办的年会中有关于增加图书馆经费的提案
1933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提出《由本会呈请中央通令各省市县,确定并保障各馆经费案》《本会应设法请求各庚款委员会,拨款补助各省市县立公私图书馆事业案》。1944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六次年会提出《增加各省市县图书馆图书经费案》。参见:王阿陶.中华图书馆协会研究(1925—1949)[D].成都:四川大学,2012:111,118.。特别是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大后方地区图书馆经费缺乏的情况不仅十分严重,而且非常普遍,限制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些图书馆因经费缺乏停止办馆。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经费。重庆市立图书馆把经费的获取对象重点放在了政府,通过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和重庆市政府申请临时经费的方式以保证馆务的开展、设备的扩充和业务的扩展。
据档案记载,重庆市立图书馆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经费的情况较少。目前搜集到的仅有1942年6月5日,重庆市立图书馆計划在重庆市立中心学校以上各校设置图书室。但因经费不足而在给教育部的呈文中说到:“本市教育经费困难又如彼,益以陪都所在,全国观瞻所紧。自不能不有一较完善之市立图书馆,作为推行全市文化教育之驿站。拟请准予……一次补助本馆建筑费三万元、购书费二万元,合计五万元。以便充实本馆设备,发挥工作效能,实为公便。”[6]
重庆市立图书馆向重庆市政府呈请经费的情况较多,用于修建图书馆建筑、扩充图书馆设备和增加馆藏。如1943年,重庆市立图书馆经费十分紧张,呈请经费的情况较为频繁。1943年4月24日,重庆市立图书馆为建设新馆向重庆市政府呈请增拨建筑经费30万元[10]。1943年6月28日,重庆市立图书馆因修建厨房经费不足,向重庆市政府“恳请赐准修筑费二千八百五十五元”[11]。1945年2月6日,重庆市立图书馆馆长黄德禄上呈重庆市政府,请求拨款50万元充实馆藏[12]。这些经费的申请对于重庆市立图书馆扩大图书馆规模、完善图书馆设备和充实馆藏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政府的经费补助,重庆市立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到抗战胜利前夕建成新馆,并且拥有数处分馆、多处阅览场和书报流通处。
除了用于图书馆建设外,重庆市立图书馆也在经费周转不灵、馆务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向重庆市政府和重庆市社会局申请经费,以渡过难关。如1943年10月30日,重庆市立图书馆在给重庆市政府和重庆市社会局的一份题为《关于拨给市立图书馆周转金的呈、指令》的呈文中说到:“本馆月领经费有限,每月预借款项亦需迟至月底始能具领。在具领前,馆内应有开支及员工伙食垫款均感困难。兹本馆为求周转灵活,以利工作起见,拟请钧局赐予拨借周转金六千元。”[13]这样的情况比起为建筑馆舍、完善设备和充实馆藏而申请经费所表现出的问题更为严重,显然重庆市政府的拨款对重庆市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从档案记录看,重庆市立图书馆向政府呈请的经费基本上得到了批准。该馆能在战时国民政府和重庆市政府财政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多次得到重庆市政府的经费支持,说明了政府对重庆市立图书馆的重视。虽然政府的经费补助数额不多,在通货膨胀严重的全面抗战时期犹如杯水车薪,但这些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经费压力,使重庆市立图书馆在困难的局面中得以生存。
3 努力改善馆员福利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认为,“最终决定一个图书馆的成败毁誉的是它的工作人员”[14]。可见,图书馆员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重视图书馆员的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的待遇是保证图书馆工作开展的基础。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图书馆员的经济收入受时局影响较大,生活水平不断降低,图书馆员失业情况时有发生。重庆市立图书馆通过奖励与补助结合的方式改善馆员的待遇,保证馆员的基本生活,使其专注馆务的开展。
3.1 为馆员争取生活补助
重庆市立图书馆为馆员争取生活补助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抗战时期,日机轰炸导致重庆市立图书馆馆员的私人物品被炸,该馆向当局为馆员争取补助,多属于临时救济性质。如1940年10月25日敌机轰炸重庆,重庆市立图书馆馆员的私人物品被炸,馆长赵友培在给重庆市社会局的呈文中说道:“准照章先由钧局拨发各该员役薪俸1月,以资救济。惟工役响有限,业已暂由本馆预发本年十一、十二两月份米贴各10元。”[15]4441941年1月3日,重庆市立图书馆为垫发该馆馆员役空袭损失救济费而上呈重庆市社会局局长包国华的呈文称:“本馆员役前、昨两年被敌机空袭,两次损害均经分别照规定列表呈准钧长核转市府,请予救济各在案……谨查各局处遭受空袭损失员役,均已由其本机关先行垫发1个月生活费,以资救济。”[15]452这种临时性的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损失,帮助馆员渡过难关。
二是战时通货膨胀导致大后方图书馆员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降低。因而,很多图书馆为馆员争取补助,保证图书馆员的基本生活和图书馆业务的正常开展。重庆市档案馆所藏图书馆档案中有不少卷宗保存了重庆市立图书馆与重庆市政府、重庆市社会局和重庆市教育局的往来文件,记录了重庆市立图书馆为馆员向各机关争取生活补助或津贴的一些史实。如1942年4月1日,重庆市立图书馆设立江北分馆,因增加干事1人而呈请重庆市政府为“新增一员应领平米代金及生活补助费”[16]。1942年4月27日,重庆市立图书馆向重庆市政府呈请为“各阅览场及流通处各馆员、工役另给津贴”[17],以此保证馆员的生活。不仅如此,重庆市立图书馆还为馆员家属提供一定的补贴。1943年1月30日,重庆市立图书馆为了给该馆员工及家属购置生活必需品而上呈重庆市政府报告相关事宜[18]。另外,重庆市教育局也为重庆市立图书馆失业馆员争取一定的补助。1943年,重庆市立图书馆、民众教育馆裁员。同年11月11日,重庆市教育局呈报重庆市立图书馆、民众教育馆裁撤馆员及留用馆员名册,“并准发给被裁人员本年九、十两月份奉薪及生活补助费与食米或代金,作为遣散费。现以该两馆原各设公役五人,应配合裁减,饬即各裁二人。即以该公役等本年十一及十二月份工资及食米或代金作为遣散费,以示体恤”[19]。
此外,大后方其他公立图书馆也积极为馆员申请补助。如1941年2月25日,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为了给馆员申请面粉,在给陕西省粮政管理局的函件中说道:“敝馆及分馆员工约50余人,每月需用面粉甚多,市面购买不易,需用万感困难,请贵局拨给敝馆面粉十袋。”[20]1944年6月27日,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致函江津县仓库说道:“本馆员工食米经调整核定,自本年一月份起,员工食米数量按月应补五市石六斗,每月应领全额为四十九市石两斗。所有自一月份起,应补食米数量即希贵库转知白沙仓库照补,以资分配。相应函达,即希查照转知为荷。”[21]这些补助有利于减轻馆员的生活压力,以便馆务的开展。
3.2 实施馆员奖励政策
全面抗战时期,日机轰炸和通货膨胀加大了重庆市立图书馆的工作难度。为了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馆员的工作潜力,重庆市立图书馆对工作努力的馆员予以奖励。1941年5月31日,一份题为《关于核查重庆市立图书馆拟定馆员考绩加薪表的呈、指令》写到:
市立图书馆馆长赵友培呈称:本馆本年一至三月份考绩结果,总务部主任张启宇、采编部主任陈顺生工作极为努力。拟自三月份起各加薪10元,以资奖励。此项增加数,即在本馆本年度俸给费节结项下开支,恳予鉴核。[22]
这是重庆市立图书馆馆长赵友培给重庆市政府和重庆市社会局的呈文,请求给重庆市立图书馆工作表现努力的馆员加薪,以资鼓励。重庆市立图书馆实施馆员工作奖励政策,有利于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馆务开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重庆市立图书馆采取奖助结合的方式改善馆员待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为馆员争取日常津贴补助,可以保证馆员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免除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馆员的工作奖励可以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两者的结合保证了重庆市立图书馆馆员在艰难的环境中致力于图书馆业务的正常开展。
4 多渠道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书籍是构成图书馆的一个重要部分,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的书籍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读者和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因而,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面。重庆市立图书馆成立之初,馆藏资源缺乏,且“馆藏书籍均以通俗图书为主,不能供给读者甚深之研究参考资料”[6]。为此,重庆市立图书馆通过多种方式丰富馆藏资源。
4.1 日常经费采购
日常经费或图书馆购书费是各图书馆购买书籍、报刊以增加馆藏的重要方式。相关档案中对重庆市立图书馆的购书情况也有记载。一般情况下,重庆市立图书馆将一部分经费用来购买普通图书,以保证书籍的定期补充和更新。图书采购工作由图书馆采编部“每月分期向各大书局购置新书,以经费有限,多择要购置大体侧重政治、文艺及有关抗建之一般读物,以应大众需要”[3]。日常购书经费比较稳定,可以保证书籍定期购买。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恶化以及新出版书籍的减少,购买新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遇到购书花费较多的情况,重庆市立图书馆的日常购书经费不足以支付,则不得不向当局呈请购书经费,用于购买大部头的书籍或丛书。如1944年2月24日,重庆市立图书馆听闻孙俍工珍藏的《日本文学大辞典》出售,便向重庆市教育局上呈:“本馆所藏参考书籍多无此种《日本文学大辞典》,材料丰富,极有价值,自应购置。且本馆新舍修建在即,馆务亟待开展,尤须充实图书,以供读者研究。惟本馆图书购置费仅六百五十元,而该书拟价一万五千元,实感心余力绌,难于购置。拟恳均局转请市府,准予令拨专款一万五千元,以便前往洽购,珍藏备用。”[23]通过这种方式,重庆市立图书馆还购得价值40万元的《四部备要》,极大地丰富了馆藏。
4.2 其他单位或私人的捐赠
在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中,捐赠或募捐图书也是丰富、增加馆藏资源的一种常见方式。很多图书馆因长期得到私人或其他机关单位的图书捐赠,馆藏资源得到增加和丰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立图书馆也获得其他单位的图书捐赠,同时,该馆也呈请相关部门函送各种文献资料。如1940年8月24日,重庆市政府给重庆市立图书馆的函件说到:“本府期刊之市政公报,贵馆尚付阙如,按期检送一册以供市民阅览。”[24]1944年1月8日,重庆市立图书馆呈请重庆市政府“准分函本省暨云、贵、陕、甘、湘、鄂、桂等省府,转饬所属各县检赠碑帖、拓本、地图及县志。俾本馆收藏丰富,一俟新馆落成,始能大量陈供各界参考”[25]。同年3月4日,重庆市教育局给重庆市立图书馆寄送了《群英会》《忠孝贤》等书籍[26]。
此外,重庆市立图书馆也得到私人、团体的图书捐赠。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杨芳龄、温少鹤提议将重庆“市内私人或学术团体所藏书籍收集、存储,另由市府修订捐购图书馆褒奖条例,以资鼓励”[27]。在捐书政策的鼓励下,重庆市立图书馆通过向私人募捐图书,或将私人藏书交到该馆保存与利用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资源不足的压力。到抗战胜利后,内迁机关和团体开始东迁复员,“各中央机关、团体及旅渝人士曾向该馆捐献一批图书”[28]。总之,来自于各单位或私人捐赠的书籍有利丰富馆藏。
4.3 征购私人旧书
全面抗战时期,经费困难、交通不便致使图书馆购买新书困难。因而重庆市立图书馆通过在报纸上刊登旧书收购消息,向私人征购旧书。1941年4月23日,重庆市政府和重庆市社会局在给重庆市立图书馆关于送交该馆采购旧书收据格式的指令中写到:
案据市立图书馆馆长赵友培呈称:查本市各书店图书售价近益高涨,且所有沪港印刷以及西文原版书籍因交通运输困难,在书店复不易购得。若问售书摊采购之,难免遭受剥削。兹为救济书荒,适应需求起见,除新出版图书必须向书局购买外,拟即登报征求私人售书。俾购买数量可以增多,而图书效用并不稍减。[29]
在战时新出版图书减少、国外图书购买困难的情况下,重庆市立图书馆向私人征购图书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约经费,而且可以增加图书数量。总体而言,重庆市立图书馆通过多种方式丰富馆藏,图书数量迅速增加。据《重庆市文化艺术志》记载,自1935年重庆市立图书馆的前身重庆市立通俗图书馆建馆之初的2800余册书籍增加到1945年6月的书籍10,423册、中外文期刊1300余册、报纸70余份[28],藏书量增加了近3倍。尽管这样的图书增加量与当时国立中央图书馆或知名高校图书馆的增加量相比十分有限,但对于一所经费不足的市立图书馆来说,能在战时艰难的环境中使藏书量得到增加,非常不易。
5 余论
事实证明,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立图书馆采取的生存策略在当时的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使得该馆在战时艰难的局面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得到了业界的肯定。1944年2月5日,中华图书馆协会在给重庆市立图书馆的函件中盛赞该馆“于敌机损毁之后,能以不屈不挠之精神为再接再厉之奋斗。一面维持馆务于不坠,一面准备为复兴之策毅力宏遒,至深佩仰”[30],对重庆市立图书馆的肯定溢于言表。中国图书馆学社是抗战胜利前夕在重庆璧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成立的全国性图书馆社团。1945年6月30日,该学社创办《图书馆学报》(季刊)后曾致函重庆市立图书馆,“贵馆热心文化事业,兹寄赠创刊一份。即请查照,并祈惠予指导”[31],说明了重庆市立图书馆得到了中国图书馆学社的认可。不仅如此,重庆市立图书馆的发展也得到了当今研究者的肯定。张波认为重庆市立图书馆“作为重庆市的地区图书馆中心,在重视本馆业务建设的同时还努力推动着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协调发展。在该馆的带动下,重庆地区的江津县立图书馆、巴县县立图书馆、璧山县立图书馆、北碚图书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馆、国立重庆大学图书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等也在努力维持着艰难发展的局面,为抗战胜利后乃至建国后重庆本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2],其贡献不可忽视。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立图书馆采取的生存发展策略实际上是政府、社会和图书馆的有效合作。政府的经费、政策保障和社会的支持与参与是外部推动力,图书館服务读者、服务抗战大局的目标是内部驱动力。实际上,这种策略在战时甚至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除重庆市立图书馆外,全面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四川省立图书馆、北碚民众图书馆等图书馆都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利用社会力量促进自身的发展。但囿于原始文献缺乏,我们很难从微观视角展现这些图书馆在战时的生存之道。但保存比较完整的重庆市立图书馆档案为我们展示了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以重庆市立图书馆为代表的公立图书馆是如何在艰难的局面中赢得生存与发展,并得到业界认可的过程。因此,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市立图书馆成为我们考察这一时期大后方公立图书馆生存策略的一个范本。
参考文献:
[1]姚乐野,黎飞.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图书馆事业的危机应对[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6):231-242.
[2]重庆市立图书馆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四年概况表[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65-0001-00072.
[3]重庆市教育局关于审核重庆市立民众教育馆及重庆市立图书馆工作计划上重庆市政府的呈。附:工作计划[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03-00239.
[4]皮尔斯·巴特勒.图书馆学导论[M].谢欢,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1.
[5]王子舟.社会力量是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图书馆论坛,2009,29(6):42-46,57.
[6]重庆市社会局关于教育部拨款协助重庆市立图书馆的呈、令、咨。附:茶社设置书报流通处办法[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4-00133.
[7]张建中,罗玲,吴波.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86.
[8]重庆市市中区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市中区文化艺术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222-223.
[9]重庆市政府、重庆市社会局关于拨款修建市立图书馆分馆的呈、指令[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23128.
[10]重庆市政府、重庆市教育局关于增拨市立图书馆建筑费的呈、指令[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2318.
[11]重庆市政府、重庆市教育局关于拨发市立图书馆修建厨房临时费的呈、指令、训令、函[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2318.
[12]重庆市立图书馆、重庆市政府关于拨发专款充实藏书的呈、指令[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1573.
[13]重庆市政府、重庆市教育局关于拨给市立图书馆周转金的呈、指令[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2318.
[14]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王先林,郑挺,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3.
[15]唐润明.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财产损失(文教卫生部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16]重庆市政府、重庆市立图书馆关于增用馆员米代金及生活补助领取等情的呈、指令[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2318.
[17]重庆市政府、重庆市社会局关于市立图书馆各阅览场及流通处各馆员工役另给津贴的呈、指令[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2318.
[18]重庆市立图书馆关于填报本馆员工及家属请购生活必需品异动清册上市政府的呈[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2820.
[19]重庆市教育局关于抄发教育局民众教育馆及图书馆裁撤人员及留用馆员清册[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64-0008-00384.
[20]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为请拨给面粉事致陕西省粮政管理局的函[A].陕西:陕西省档案馆.档号:17-1-119.1-17-17.
[21]粮食部四川粮食储运局江津县仓库、国立中央图书馆关于补发国立中央图书馆员工食米的训令、公函、代电[A].重庆:重庆市江津区档案馆.档号:J004-0001-005940000.
[22]重庆市社会局、重庆市政府关于核查重庆市立图书馆拟定馆员考绩加薪表的呈、指令。附:加薪表[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32-00217.
[23]重庆市教育局关于市立图书馆呈请核拨购置日本文学大辞典转款的呈、指令、训令、函[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1573.
[24]重庆市政府关于检送重庆市政府各期公报致重庆市立图书馆的函[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1-00067.
[25]重庆市教育局、重庆市政府关于各省县赠送碑帖、拓本图志的呈、指令[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4-00133.
[26]重慶市教育局关于寄送《群英会》《忠孝贤》等给民教馆、图书馆等的训令[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116-0001-00030.
[27]杨芳龄、温少鹤关于筹设重庆市市立图书馆的提案[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4-0001-00200.
[28]重庆市文化局.重庆文化艺术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4.
[29]重庆市政府、重庆市社会局关于送交市立图书馆采购旧书收据格式的呈、指令、函。附:收据[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053-0019-02318.
[30]中华图书馆协会关于定期发表图书馆概况致重庆市立图书馆的函[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116-0001-00004.
[31]中国图书馆学社关于寄送《图书馆学报季刊》致重庆市立图书馆的函[A].重庆:重庆市档案馆.档号:0116-0001-00030.
[32]张波.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概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6):116-119,97.
作者简介:
黎飞(1989— ),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任职于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图书馆史、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