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3-07-04 04:56钟霞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论述工匠精神与勞动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以劳动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分阶段制订劳动教育方案,循序渐进培养工匠精神;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60-04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将劳动教育理念纳入新时代教育方针,同时也是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结合专业,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让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给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新时代社会需要工匠型的职业人才,这要求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工作勤勤恳恳、精益求精。高职院校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围绕工匠精神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观念,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一、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概述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工匠”定义为“手工艺人”,指具备某项专长的、技艺精湛的手工业劳动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一领域的技术员、资深行业骨干均可称为“工匠”,用以表示专注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某项产品研发或工艺改进、对整个工序一丝不苟的人。因此,工匠精神可以被视为一种劳动精神,能促使劳动者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严守职业操守,在技术技能上追求创新突破,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虽然不同时代的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其核心始终不变,要求劳动者对待工作务实敬业、坚持不懈、精雕细琢;要求企业坚持专长、保证精品,致力于技术创新,并勇于创建行业标准,打造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要求社会营造注重诚信、协作共赢、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二)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解读

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石,人类通过劳动与他人及自然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不同类型。劳动教育属于德育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已经广泛融入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及职业培训等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相互配合,帮助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正确人生观,以劳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劳动培养踏实进取的劳动精神。

(三)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是参与劳动前的准备工作,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活动。劳动是劳动教育实施后的实际行为,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延伸。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职业精神的集中表现,体现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的价值取向。劳动没有贵贱之分,但劳动技能有高低区别,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强弱差异,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当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劳动价值认同存在偏差,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不稳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及当前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出现偏差。如古代人们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尤其是工、农、商等行业的劳动者地位低下,这种观念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力,部分高职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只是某种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或将劳动课程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认为劳动教育与本身的学习任务、日常生活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未能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审视劳动的意义、思考劳动教育的长效作用,得出“劳动并不重要”的结论。又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存在“一夜暴富”的幻想或存在“躺平”“摆烂”等不良思想,在家庭中家长也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考取好成绩。这些思想不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导致学生形成不思进取、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等错误人生态度。部分高职学生参与校内劳动实践、校外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活动时,常常出现“人在心不在”的现象;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往往倾向于“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这种片面浅薄的职业观念背离了职业价值,使学生难以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可见,受传统观念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出现严重偏差,极大地阻碍了高职劳动教育的开展,削弱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

(二)劳动教育内容单薄,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支撑

高职院校应当顺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为工匠精神深植于学生的头脑提供必要支撑。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对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不完善,尤其缺乏劳动课程的整体设计,使课程内容多以技能训练、实习实训为主,侧重于硬实力的培养,忽略了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劳动道德、劳动素养等软实力的培养,导致劳动教育内容单薄,这不符合当前企业对工匠型人才的需求。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劳动必修课程,只是以劳动实践教育的形式随意开展一些劳动教育活动,未能制订科学、合理的劳动实践计划。在劳动教育理论教学方面,通常以教师的单向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感和获得感,课堂效果欠佳。在劳动实践方面,内容多以校内日常劳动为主,希望通过体力劳动强化学生对班级、宿舍及校园环境的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彼此孤立,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的误解,使其认为在劳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毫无关联,从而导致劳动教育目标发生偏离,还会使工匠精神培育失去支撑。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以勞动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一种宝贵教育资源,在劳动教育方面也具有独特功能。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将蕴含着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元素巧妙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润物无声地渗透“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营造美好”等职业道德观念,同时突出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学生处于劳动文化氛围浓厚、尊崇工匠精神的校园环境中,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更易形成“乐于劳动、懂得劳动、能够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观念,达到“不说而教”的教育效果,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打下基础。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劳动技能不强、怕苦怕累、工匠精神认同度低等现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实施劳动教育,以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主题的交流活动,如邀请省市级劳模代表来校举办讲座、策划以“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题的党日团日活动、组织社区公益劳动、开展专题实践活动等,使劳动教育知识有效地进入学生头脑。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园劳动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厚的问题,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整体着眼,设计了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植物培育养护工作,定期举办“绿植选美”,评选出生长最好、造型最美的培育成果,这一活动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劳动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逐渐消除“劳动可耻”“劳动无用”等错误观念,从而更乐于参与劳动,并能够主动在劳动中迎难而上、追求卓越,不断向工匠精神的内涵靠拢;各二级学院利用微信公众号、横幅、公共电子屏发布“工匠故事”征文、短视频大赛、舞台剧表演、主题演讲等活动消息,鼓励学生积极写出、拍出、演出身边的“工匠故事”,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的意识。

(二)分阶段制订劳动教育方案,循序渐进培养工匠精神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全体教育者坚持不懈地努力,尤其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案,多层次、分阶段地制订教育目标,强调区分不同年级的教育难点、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基础与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

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结束中学生活,步入下一个人生阶段,劳动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理性劳动认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工匠精神的概念,因此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主,设计理论教学与简单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如定期打扫校园及宿舍卫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参与所在街道社区的公益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体力劳动磨炼意志、适应劳动、学习劳动,领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能塑造未来”的道理,形成劳动自觉性,理解工匠精神的特质。

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劳动技能训练,学校要投入资金建设包括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内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磨炼劳动技能的平台,提供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由此塑造学生敢于担当、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教学设计要突出劳动实践的内容,如各二级学院围绕具体专业组织各种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企业实际运作、组织学生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中深刻理解社会价值是由体力型劳动、脑力型劳动和技能型劳动共同创造的,三者只是分工不同,一切劳动者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在劳动实践中检验、磨炼自己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积极探索提高劳动效能的方式方法,为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等提供技术支持。

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临近毕业,即将步入职场,劳动教育的重心应当转移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观念,确保学生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大胆创新等优秀品质,使其符合工匠型人才的敬业、创新、奉献、责任、合作等要求,未来能更好地适应职场。

(三)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劳动课程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进一步扩大劳动教育实施范围,使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在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投身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工匠精神。

1.与思政课程相结合

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阵地,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思政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升华思想情感,树立尊重劳动、重视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自觉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形成德育与劳育的协同效应。比如,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灵活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相关论述,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当代优秀劳动者纪实视频,展示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由此认识正确劳动价值观及工匠精神符合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切实体会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唯有积极进取、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才能够实现人生理想,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工匠精神。

2.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特色。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也有利于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及职业规划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成为德技兼修的新时代高等职业人才。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为培养新时代汽修专业人才而设置,其职业定位是技术工人。在劳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汽修工人的重要作用对其劳动价值进行阐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汽修这一工种,消除“汽修工人是底层劳动者”的偏见,再生动展示新时代汽修工人的先进事迹,如“爱岗敬业汽修工楷模”陈炯“28年只干修车一件事”、“汽修工”冠军隋林果40年专注“更好地修汽车”等,启发学生感悟人物故事中“专注”“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楷模、效仿楷模的愿望。

3.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劳动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而应不断向外拓展,由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协作,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教育方式,共同搭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平台,形成校内外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更符合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的关注点投向课外、校外,积极联系对口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实习、实训、顶岗学习等劳动实践,既能锻炼专业技能,也能习得劳动技巧、培育劳动素养,还能在劳动的经历中深入领悟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根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设计实训内容,还要顺应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规范的发展趋势,强化与企业标准相一致的劳动流程、劳动标准、劳动安保制度等,为学生提供体验真实工作过程的机会,使学生不断磨炼技术技能,强化劳动权利和责任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更进一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顺应社会需求,通过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分阶段实施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等策略,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思想熏陶、实践活动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的自觉性,形成工匠精神。

作者简介:钟霞(1984— ),广西梧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运行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